原尾虫论文_卜云,栾云霞,尹文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尾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肃,多样性,物种,中国,土壤,分类学,辽西。

原尾虫论文文献综述

卜云,栾云霞,尹文英[1](2019)在《贵州省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尾虫是一类体型微小、形态独特的土壤节肢动物,隶属于六足亚门Hexapoda原尾纲Protura,是研究六足动物起源和进化的关键类群之一。目前全世界已知原尾虫800余种,我国已报道214种。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丰富多样,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1981年至2015年间,尹文英研究团队的各位同事先后在贵阳、遵义、镇宁、铜仁、江口、石阡、玉屏、织金、松桃、荔波、龙里等地开展了土壤动物的采集调查,在50多个样点获得数千号原尾虫标本。通过详细的分类学研究,发现贵州省共有原尾虫36种,隶属于3目5科12属,占中国原尾虫已知物种总数的16.8%。从区系特征来看,贵州省的原尾虫以东洋区种类为主,代表科有檗蚖科Berberentulidae和古蚖科Eosentomidae,分别有15和16种,合计占贵州省原尾虫物种总数的86%。代表属有巴蚖属Baculentulus、肯蚖属Kenyentulus、古蚖属Eosoentomon和近异蚖属Paranisentomon等。其中,贵阳夕蚖Hesperentomon guiyangensis Tang&Yin,1991、梵净肯蚖Kenyentulus fanjingensis Yin,1993和遵义南蚖Notentulus zunyinicus Yin,1989为贵州省的特有种。不过,贵州省很多地区的原尾虫调查仍为空白,今后需加强在贵州省各地的调查研究,以便更加全面认识贵州省的原尾虫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卜云,靳亚丽,李必成,杨斯琦,尹文英[2](2018)在《上海大金山岛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尾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然而目前对其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岛屿生态系统中原尾虫的研究尤为欠缺。为深入探讨原尾虫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分布、种群密度、繁殖策略及其与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等生态特征,于2015年秋季在大金山岛竹林、乔木林和灌木林等3种不同的植被中进行了定量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大金山岛共发现8种原尾虫,隶属2科4属,这些物种在上海市陆域植被中均有分布,且均为东洋界种类;大金山岛秋季原尾虫的总密度为竹林(696头/m~2)>乔木林(479头/m~2)>灌木林(213头/m~2);竹林中原尾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灌木林(P<0.05),而不同植被类型中原尾虫的Pielou均匀度、Simpson优势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无显着差异;大金山岛的原尾虫在土壤中为隔离分布,具有在适宜的微生境中集中分布的特点;发现原尾虫在野外受到病原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原尾虫的性比和幼虫比的分析,发现其繁殖可能采取介于k对策和r对策之间的生态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超,宁应之,马正学[3](2014)在《甘肃中南部原尾虫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中南部设置12个样区,对该地区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干漏斗分离、制片、镜检观察对甘肃原尾虫进行鉴定和分类,在6个样区发现原尾虫11种,结合文献记载,甘肃共有16种原尾虫。包括1个甘肃新记录属、4个甘肃新记录种和1个未定名种。檗蚖科有2属3种,仅发现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陇南文县;古蚖科有3属7种;始蚖科有1属1种;夕蚖科有1属2种;日本蚖科有1种,中华雅娃蚖(Yavanna sinensis)是甘肃的新记录种;蚖科有1属2种,包括1个华山蚖属未定名种(Huashanentulus sp.)。古蚖科、檗蚖科为优势类群,华山蚖(H.huashanensis)为广布种。在高海拔、土壤贫瘠和人类活动频繁的6个样区未采到标本。甘肃分布的16种原尾虫中,古北界物种3种,东洋界物种9种,广布种类4种。大部分原尾虫分布在植被良好的东洋界及古北界东洋界过渡地带。在人为干扰较少和环境植被良好的地区,分布的原尾虫物种较丰富;人为干扰严重或环境污染较重的区域未采集到原尾虫。(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吴东辉,尹文英[4](2011)在《中国东北原尾虫一新属一新种(原尾纲,蚖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兴城市原尾虫1新属辽宁蚖属Liaoxientulus gen.nov.及新种兴城辽宁蚖Liaoxientulus xingchengensis sp.nov.和该属的1个未定名种Liaoxientulus sp.,新属属于蚖科屠蚖亚科。新属与采自东北黑龙江省的屠蚖亚科伊春蚖属Yichunentulus Yin,1980形态最为相近,其与后者主要差别在于下唇须和前跗内侧感觉器b'不同,伊春蚖属下唇须有1根膨大的感觉器和4根刚毛,前跗内侧感觉器b'缺如;新属下唇须退化,其上感觉器缺如,刚毛只有3根,但是前跗内侧感觉器b'存在。新属现有2个种,均为此次新发现,其中1个种为新种Liaoxientulus xingchengensis sp.nov.,另外1个种为未定名种Liaoxientulus sp.。新种正模1只和副模1只以及该属另1未定名种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新种另2只副模保存在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卜云,苏云,尹文英[5](2011)在《中国西北贺兰山区原尾虫首记(六足总纲,原尾纲)(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记述了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种原尾虫,即南山夕蚖Hesperentomon nanshanensisBuetYin,2007,青海聂娜蚖Nienna qinghaiensis BuetYin,2008和多毛中国蚖Zhongguohentomon piligeroumZhangetYin,1981。补充描述了南山夕蚖的第Ⅰ幼虫和童虫,以及多毛中国蚖的第Ⅰ、Ⅱ幼虫和童虫。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卜云,尹文英[6](2010)在《中国西北六盘山区原尾虫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中国西北六盘山区采集到的原尾虫标本,对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Yin,1980进行了重新描述,补充了第Ⅰ幼虫、第Ⅱ幼虫和前成虫的描述,重新描绘了颚腺结构图,并描述了体表腺孔。同时记述华山蚖属1新种,六盘华山蚖Huashanentulus liupanensissp.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颚腺管粗短,前足跗节上感器a极长大,并与华山蚖进行了比较区别。文中列出了六盘山区原尾虫的种类名录,共包括15种,分别是青海夕蚖Hesperentomon chinghaiensis Yin,1982,棘腹夕蚖H.pectigastrulumYin,1984,中国原蚖Proturentomon chinensisYin,1984,天目巴蚖BaculentulustianmushanensisYin,1963,河南肯蚖Kenyentulus henanensisYin,1983,九寨肯蚖K.jiuzhaiensisTangetYin,1986,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Yin,1980,六盘华山蚖H.liupanensissp.nov.,中华诺蚖Nosekiella sinensisBuetYin,2008,双腰富蚖Fujientomon dicestumYin,1977,东方古蚖Eosentomon orientalisYin,1965,大眼古蚖E.megalenumYin,1989,日升古蚖E.asahi Imadaté,1961,叁纹拟异蚖Pseudanisentomon trilinumZhangetYin,1981,小孔拟异蚖P.minystigmumYin,1979。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上海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超[7](2009)在《甘肃原尾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已文献报道的原尾虫近200种,大多数种类集中在云南、广西、海南、上海、浙江和江苏等省区,而在寒、温、亚热带多种气候过渡的甘肃,近几十年来原尾虫的研究很少,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地区开展原尾虫的研究工作。作者于2007年7月—2009年1月在甘肃共设置12个样区采集标本,用直接镜检、封片、油镜观察等方法对甘肃原尾虫进行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到原尾虫11种,隶属于2目6科7属,其中包括1个甘肃新记录属、6个甘肃新记录种和1个未定名种。古蚖科、夕蚖科和蚖科为优势类群。华山蚖为广布种。2.檗蚖科在甘肃仅有1属1种,见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博峪自然保护区;古蚖科在甘肃有2属4种,占甘肃原尾虫总数的36%以上,占西北地区已知种总数的10%;始蚖科在甘肃有1属1种;夕蚖科有2种,在甘肃有着较广泛的分布,分布于5个样点;日本蚖科在甘肃有1种,中华诺蚖是甘肃的新纪录种;蚖科在甘肃有1属2种,包括1个华山蚖属未定名种,只分布在甘肃临夏太子山地区。华山蚖在甘肃11个样点分布。部分标本与《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原尾纲》中描述的毛序不同,可能是地理差异的原因。3.对甘肃原尾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占总数的63.3%,东洋界物种有1种占9.0%,古北界和东洋界种类占总数的27.2%。(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吴东辉,尹文英[8](2008)在《中国原尾虫巴属一新种(原尾纲,檗蚖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长春市原尾虫1新种,长春巴蚖Baculentulus changchunensis sp.nov.。新种与采自朝鲜的B.weinerae Szeptycki and Imadaté,1987以及采自日本的B.densusImadaté,1960毛序相似,均为腹部Ⅰ~Ⅵ节背板P1a毛缺失。其与前者差别主要在于前跗感觉毛a′位置、f和g长度、颚腺形状、栉梳形状和齿数,与后者差别主要体现在前跗感觉毛t-3大小、f和g末端位置、下唇须感觉毛形状和雌性生殖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卜云,谢荣栋[9](2007)在《中国东北原尾虫一新种记述(原尾纲,蚖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采自辽宁省鞍山市千山的原尾虫1新种,千山线毛蚖Filientomon qianshanensesp.nov.,新种第Ⅱ、Ⅲ对腹足上各仅具1根刚毛,前足跗节末端的爪上具有内外悬片各1个。文中给出了线毛蚖属世界种类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上海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尹文英[10](2004)在《原尾虫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杨集昆教授首次在我国发现原尾虫后,迄今已记录176种。由于我国丰富的土壤昆虫区系,许多新的类群不断涌现,为完善原尾纲(目)的系统发生提供了不少关键性的物种和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形态学、解剖学、生物发生学、精子超微结构、分子系统学等分析结果,我们重新建立了原尾纲分类系统和纠正了过去对原尾虫系统发生的不正确概念。同时我们支持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和昆虫纲(狭义)都是单系群,并且不支持原尾虫和跳虫是近亲,因而缺尾纲(Illipum)或近昆虫纲(Parainsecta)应当取消不用。(本文来源于《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原尾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尾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然而目前对其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岛屿生态系统中原尾虫的研究尤为欠缺。为深入探讨原尾虫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分布、种群密度、繁殖策略及其与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等生态特征,于2015年秋季在大金山岛竹林、乔木林和灌木林等3种不同的植被中进行了定量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大金山岛共发现8种原尾虫,隶属2科4属,这些物种在上海市陆域植被中均有分布,且均为东洋界种类;大金山岛秋季原尾虫的总密度为竹林(696头/m~2)>乔木林(479头/m~2)>灌木林(213头/m~2);竹林中原尾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灌木林(P<0.05),而不同植被类型中原尾虫的Pielou均匀度、Simpson优势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无显着差异;大金山岛的原尾虫在土壤中为隔离分布,具有在适宜的微生境中集中分布的特点;发现原尾虫在野外受到病原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原尾虫的性比和幼虫比的分析,发现其繁殖可能采取介于k对策和r对策之间的生态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尾虫论文参考文献

[1].卜云,栾云霞,尹文英.贵州省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研究[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2].卜云,靳亚丽,李必成,杨斯琦,尹文英.上海大金山岛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J].生态学报.2018

[3].张超,宁应之,马正学.甘肃中南部原尾虫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动物学杂志.2014

[4].吴东辉,尹文英.中国东北原尾虫一新属一新种(原尾纲,蚖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1

[5].卜云,苏云,尹文英.中国西北贺兰山区原尾虫首记(六足总纲,原尾纲)(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1

[6].卜云,尹文英.中国西北六盘山区原尾虫研究(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0

[7].张超.甘肃原尾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8].吴东辉,尹文英.中国原尾虫巴属一新种(原尾纲,檗蚖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8

[9].卜云,谢荣栋.中国东北原尾虫一新种记述(原尾纲,蚖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7

[10].尹文英.原尾虫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的研究[C].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论文知识图

原尾虫系统分类-图6 原尾虫精子演化...原尾虫系统分类-图5 红华蚖 Sinento...跳虫和原尾虫消化道幽门部和马氏...跳虫和原尾虫的精子和精滴示意图原尾虫和跳虫的外部特征原尾虫群落的聚类分析

标签:;  ;  ;  ;  ;  ;  ;  

原尾虫论文_卜云,栾云霞,尹文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