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凤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罗凤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从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 例,以“入院奇偶性”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治疗,41 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41 例),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显著比对照组(73.17%)高,P<0.05。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4.88%、7.32%,相比不良反应相比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促进小儿川崎病患者临床症状消退,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治疗效果

0 引言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出现炎性改变为特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未及时治疗,极易引发重大心血管病变,风湿热与川崎病均是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川崎病患者预后意义重大[1]。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从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纳入本院从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 例,以“入院奇偶性”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41 例)、试验组(41 例)。试验组女19 例,男22 例;年龄在3-12 岁,平均(7.52±2.41)岁;病程在2-7 d,平均(4.52±1.41)d。对照组女18 例,男23 例;年龄在4-11岁,平均(7.59±2.39)岁;病程在3-6 d,平均(4.59±1.37)d。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儿科学会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指南介绍》[2]中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家属对本研究表支持态度,且签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肾、肝功能不健全者。②研究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③存在药物过敏禁忌症者。④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⑥合并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入院之后予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予以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36020722;生产企业: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0.5 g×100 s),口服,剂量为40 mg/kg,每日3 次,连续用药2 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2.0 g/kg 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4004;生产企业: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50 mL(2.5 g/瓶)/瓶),溶于150 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用药2 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临床症状(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面部潮红)发生率。临床疗效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③无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变化不明显,加重为无效。①、②之和,除以总例数,即为总有效率[3]。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26.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s”,计算方法是t 检验;计数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n(%)]”,计算方法是χ2检验,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1 例恶心呕吐、1 例皮疹,占4.88%(2/41);对照组1 例恶心呕吐、1 例皮疹、1 例面部潮红,占7.32%(3/41)。两组相比P>0.05(χ2=0.2130,P=0.6444)。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试验组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实验是在Linux环境,GTX1060显卡,6G独显,四核i7处理器的电脑配置下运行的,采用的测试环境为:Ubuntu 16.04+python2.7+opencv 2.4+cuda8+cudnn5.1,在caffe框架下运行完成的。利用改进的YOLO单一人脸检测模型进行人脸检测结果如下图8所示。从检测示例可以看出,改进的YOLO模型可以定位出任意情形的人脸区域,排除背景干扰,提高下一步DLIB遮挡判别的准确率。与传统的SVM、Adaboost算法比较,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在人脸局部遮挡的情况下进行人脸检测效果更优,误检更低。

表2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

?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核心素养关键的确立,对于推动高中数学教学革新,提高学生整体实践水平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中阶段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聚焦核心素养概念,革新数学教学方式,建设高效数学教学课堂,推动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我想了一下,不是因为要考虑是否加入心理社,而是因为原本想问她们怎么知道我是学弟、没参加社团、想加入社团,但随即想起她们的答案早在刚刚对话时就出现了。

3 讨论

川崎病患者临床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热等为主,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病变,对患者冠状动脉造成一定损害,川崎病会明显增加患者成年后冠心病发生率。目前临床对于川崎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 以及感染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可减轻患者皮疹、发热等症状,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无法减轻冠状动脉受损程度,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患者采纳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减轻发热、皮疹等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信赖并将该治疗方法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雪莲.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C 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8):1591-1593.

[2] 王朝辉.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评估及最佳剂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31-532.

[3] 曹珊,李静,周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57-58.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114

本文引用格式:罗凤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76+178.

标签:;  ;  ;  ;  ;  ;  ;  ;  ;  ;  ;  

罗凤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