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周金玲,曹迎九,吕蓓

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周金玲,曹迎九,吕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意义,腹膜型

子宫内膜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玲,曹迎九,吕蓓[1](2019)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以选择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分成3组。腹膜型纳入甲组(n=16),卵巢型纳入乙组(n=14),混合型纳入丙组(n=20)。根据临床资料,探究不同类型的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膜型与混合型双侧发病率高于单侧,卵巢型单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双侧,腹膜型在其他手术同时发现所占比例高于卵巢型及混合型,腹膜型痛经发生率明显低于卵巢型及混合型,腹膜型及卵巢型早期所占比例高于混合型。结论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经血逆流所致的内膜种植学说,腹膜型可能为先期病变。(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晖,曾四元[2](2019)在《晚期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维持治疗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持治疗是指恶性肿瘤经一线治疗一段时间后,达到最佳疗效且处于疾病稳定状态时,采用低强度、低毒性药物持续治疗,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肿瘤相关症状的复发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子宫内膜(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李淑娟,王爱芹,杨学军,常子强[3](2019)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及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因异常子宫出血进行宫腔镜手术和诊刮的符合条件的2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年龄、身高、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等,计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子宫内膜病理类型的构成比,分析不同病理结果与患者年龄、肥胖、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关系。结果①子宫内膜病理类型包括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性及子宫内膜癌的构成比分别为23.10%、25.27%、42.24%、6.49%和2.88%;②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54.87±3.35)岁,大于正常子宫内膜患者的平均年龄(36.29±3.27)岁,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③子宫内膜增生伴非典型性患者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肥胖的高血压、血糖异常及高血脂发生情况与正常子宫内膜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近一半人群存在子宫内膜增生,个别患者甚至出现癌变,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血糖异常有一定联系,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可能与代谢性疾病相关。建议患者尽早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及运动以改善机体的代谢,则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4期)

颜艳,林远雄,杨红云,张丽雅[4](2019)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不同类型药物预防复发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不同类型药物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90例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各30例。甲组患者采取屈螺酮炔雌醇药物治疗,乙组患者采取地屈孕酮药物治疗,丙组患者采取孕叁烯酮药物治疗。比较叁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甲组的80.0%及乙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及乙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术后6、12、24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术后6、12、24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甲组及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无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术后12、24个月丙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显着低于甲组及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及乙组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高于乙组的3.3%及丙组的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及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孕叁烯酮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好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并且孕叁烯酮对远期复发预防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张小明,曾丽,郑珣,吴君洁[5](2019)在《卵巢腺癌扩增长非编码RNA在不同分期及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巢腺癌扩增长非编码RNA (lncRNA OVAAL)在不同分期及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11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76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组,其他良性疾病切除子宫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并比较lncRNA OVAAL在两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FIGO分期、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lncRNA OVAAL表达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lncRNA OVAAL及其他因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lncRNA OVAAL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lncRNA OVAAL在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及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lncRNA OVAAL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ncRNA OVAAL在子宫内膜癌组Ⅰ、Ⅱ、Ⅲ、Ⅳ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 05)。lncRNA OVAAL在淋巴结已转移和淋巴结未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子宫腺癌、子宫腺鳞癌、子宫浆液性癌、子宫透明细胞癌、其他类型子宫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家族史、lncRNA OVAAL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lncRNA OVAAL呈高表达,在子宫浆液性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最高,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并且与FIGO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转移有关,与激素水平无关,对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2期)

尹万春[6](2019)在《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分析及术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ST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在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确诊为STEC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及COX生存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复发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回顾性分析其中89例患者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通过对114例STEC患者单因素生存分析得出:患者年龄>62岁、未行淋巴结切除术、未满意减瘤、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浆膜受累、宫旁组织受累、附件受累以及分期晚,均是STE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大网膜转移是PFS的危险因素(P<0.05),对患者OS无明显影响(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OS显着缩短(P<0.05)。采用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未行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PFS明显缩短(P<0.05)。患者年龄>62岁、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附件受累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回顾性分析89例STEC患者术前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术前MRI检查对STEC患者的附件受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分别为91.01%、92.00%。而对其他病理特征的诊断准确率相对偏低,如宫颈间质侵犯(78.65%)、子宫肌层浸润(76.40%)及浸润深度(64.00%)、子宫浆膜受累(80.90%)、盆腔淋巴结转移(76.19%)。结论年龄>62岁,深肌层侵犯、附件受累是STE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宫腔镜检查不会影响患者的PFS及OS。术前CA125升高与否与患者预后无关。术前MRI检查对STEC患者的附件受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阿吉古力·阿米提,热孜万古力·吾甫尔[7](2019)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60例于2017.5~2018.5来我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例,其中腹膜型、卵巢型、混合型各有20例。对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差异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腹膜型与混合型患者双侧病变发生率显着高于卵巢型患者;卵巢型与混合型患者痛经发生率显着高于腹膜型;腹膜型与卵巢型多发于早期,混合型多发于晚期,数据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可能为经血逆流引起内膜种植,腹膜型可能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先期病理改变。(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田艳[8](2019)在《58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中特殊类型—浆液性癌(UPSC)、透明细胞癌(UCCC)及癌肉瘤(CS)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UPSC、UCCC及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UPSC、UCCC、CS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8.38±7.63岁、58.52±9.38岁、69.33±3.45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UCCC及CS患者在BMI(≥30Kg/m~2)、肿瘤大小(≥2cm)、细胞分化、手术分期、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大网膜转移率的占比例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浆液性癌患者的复发率为59.5%(25/42),其中以远处血行转移最常见,为56.0%(14/25),8例盆腔及阴道残端复发患者术后单独化疗,复发率32.0%(8/25),复发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6~36个月),2年生存率为32.0%;10例UCCC患者的复发率为30.0%(3/10),复发患者的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5个月(11~32个月),2年生存率为66.7%;6例CS患者的复发率为83.3%(5/6),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25个月),2年生存率为20.0%。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3年生存率分别为16.67%、54.76%、70.00%,CS和UPSC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UCCC患者(P=0.006)。结论:UPSC、UCCC、C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晓霞,王娜[9](2019)在《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阴道B超下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试管婴儿技术的不孕妇女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妊娠结果分为妊娠成功组和妊娠失败组。两组妇女HCG日、取卵日均阴道B超下监测子宫内膜,比较不同妊娠结局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的差异。结果在HCG注射日,采用阴道B超监测的妊娠成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11.85±2.01 mm,妊娠失败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11.82±1.98 mm;在取卵日,采用阴道B超监测的妊娠成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11.76±2.03 mm,妊娠失败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11.78±2.15 mm。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443、0.463); HCG注射日,妊娠成功组和妊娠失败组患者阴道B超下子宫内膜类型无明显差别,在取卵日,妊娠成功组患者B型子宫内膜例数较多,妊娠失败组患者A型子宫内膜例数较多,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B超监测子宫内膜形态可提高试管婴儿妊娠成功率,且取卵日的子宫内膜类型与妊娠成功率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孙鳗莉[10](2019)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保守性手术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07月收治的1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且行保守治疗的患者。结果在不同类型不孕症的治疗中,继发性不孕症总妊娠率明显高于原发性不孕症。而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腺肌病型总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采取保守性手术治疗,可提高妊娠率,腹膜型与内囊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更佳,高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加用GnRH-a可显着提高妊娠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持治疗是指恶性肿瘤经一线治疗一段时间后,达到最佳疗效且处于疾病稳定状态时,采用低强度、低毒性药物持续治疗,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肿瘤相关症状的复发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子宫内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周金玲,曹迎九,吕蓓.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

[2].刘晖,曾四元.晚期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维持治疗1例分析[J].江西医药.2019

[3].李淑娟,王爱芹,杨学军,常子强.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9

[4].颜艳,林远雄,杨红云,张丽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不同类型药物预防复发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5].张小明,曾丽,郑珣,吴君洁.卵巢腺癌扩增长非编码RNA在不同分期及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9

[6].尹万春.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分析及术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阿吉古力·阿米提,热孜万古力·吾甫尔.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

[8].田艳.58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9].李晓霞,王娜.子宫内膜厚度和类型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10].孙鳗莉.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

标签:;  ;  ;  ;  

子宫内膜类型论文-周金玲,曹迎九,吕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