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波:超成长系统理论对当代管理学的系统性突破论文

周建波:超成长系统理论对当代管理学的系统性突破论文

[摘要]超成长系统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以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新形态,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实现了企业的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五大运营与管理系统的内在耦合,建构了一种“大一统”的当代管理学元范式和元理论。

[关键词]超成长;管理学;元范式;动力系统;发展运营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西方科学哲学和管理思想在中国波澜壮阔地交流与碰撞,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历史性的转型与发展,为当代管理学理论与范式创新,积累了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超成长系统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原创性管理学研究成果。该理论建构于《超成长系统——企业强势永续的奥秘》(路志川,2015[1])一书,其基本特点,是自组织和再组织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成性思维和过程性结构,即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建构了Y动力、进取人假设、聚势运营原理、超循环竞合理论和递阶变革之“慧”五位一体的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说,涵括了动力、基因、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等内在关联的对象系统,概念、假说、原理、过程、机制、模式和方法等依次衍生的知识体系,实现了发展动力学和运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战略管理学、企业理论和管理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内在融合,建构了一种具有本体性和根系性特质的当代管理学的元范式和元理论。

科学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变革意味着一种科学体系的基本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的整体性创新,而科学范式的变革又必然带来相应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的转变,带来一组观念、范畴、假说、准则、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创新。当代管理学的元范式,应当是当代管理学中最具本体性和根本性意义的范式,要着重于提出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观念体系、关系范畴、真理体系、结构属性和功能系统等具有元价值的观点,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当代管理学元理论,作为当代管理学中最具根系性和基础性的理论,则应当是以元范式为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着重于提出当代管理学的基本领域、基本假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理论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元范式及其衍生范式的建构需要以元理论及其衍生理论的研究为基础,而元理论及其衍生理论的建构又需要接受元范式及其衍生范式的指导,所以,元范式和元理论的有效建构,有赖于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机互动的因果循环反馈机制。

同时,当代管理学元范式和元理论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应当是全面的和完整的,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基本维度和特征,即:在空间维度上,应涵括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的内容,全面建构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揭示微观和宏观之间内在关联与作用的结构和机制;在实体维度上,应涵括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的内容,全面建构人与各种组织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揭示主体和客体之间内在关联与作用的结构和机制;在时间维度上,应涵括生成和演进两个序列的内容,全面建构组织形成与各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揭示生成和演变之间内在关联与作用的结构和机制。显然,能体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维度和特征的元范式和元理论,必然是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的复杂性范式,必然是一种以因果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复杂性理论,而建构这一复杂性范式和理论,最科学、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性系统反馈结构与动态行为的一门科学,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对当代管理学的对象结构和行为系统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动力学考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因果反馈网络的解析中,全面揭示现代企业发展与运营系统的动力学基因、机理和机制,无疑是建构当代管理学元范式和元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和认识论平台。

超成长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建构上,较好地体现了元范式和元理论的上述基本属性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统一的关系特征,也较好地体现了复杂性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

从总体架构来看,超成长系统理论,在第一篇总系理论中,从企业的主体、本体和外体三大递阶存在空间,发现了主体动力、运营体动力和超循环体动力三阶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并以此结构及其三大分动力系统研究为基础,在第五篇融贯系理论中,衍生出了功能变革、基因变革和组元变革三级递阶变革的干预体系,进而呈现了一种三阶动力叠加递阶变革,即自组织叠加再组的企业发展运营的动力学体系和总体理论架构。在构成性上,主体动力,涵括了对偶性的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管委会、职代会四种个体动力和四种团体动力;运营体动力,涵括了六合性的投资、技术、营销以及体制、管理、文化三种独立动力和三种统合动力;超循环体动力,涵括了镶嵌性的生产竞合、商业竞合、公共竞合、生态竞合以及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自然循环四种互动动力和四种联动动力,从而建构了一种全方位的根系性的对象体系。在生成性上,主体性的个体动力和团体动力、外体性的互动动力和联动动力内聚性地作用于本体性的独立动力和统合动力,协同性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形成了一种Y型双螺旋结构的自组织机制;改变三大总系动力之间、六种分系动力之间以及各个动力组元之间地位和作用关系的功能变革、基因变革和组元变革,演进性地改变着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形态和特性,构成了以三阶动力为基础结构的再组织机制,从而建构了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体系。在作用性上,三阶动力及其递阶变革,在属性依存、形态依存、过程依存和边界依存的不同基因组和基因链,分别全息着或决定着企业的人本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三大价值属性,成长性和成熟性两大发展形态,自组织、积累转换和新陈代谢三大生命过程,以及功能边界、规模边界和运营边界三种边界形态,从而建构了一种根基性、演进性的原理体系。应当说,上述对象体系、过程体系和原理体系等基本关系范畴,构成了超成长系统理论所确立的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本质结构和基础内容,也是当代管理学长期以来最为缺失的观念体系和认知领域。

经典的交易费用理论所诠释的企业边界,是单纯规模经济的考量,早期的分工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后续的能力理论、成本理论等都局限于单一因素的分析,至于动态边界说、漂移说、模糊说、甚至无边界说等都无形中步入了不确定性和不可知论的泥沼。以功能边界为视野的企业边界三态说,按照企业的输出、转换和输入三大功能,提出了相应的职能边界、规模边界和运营边界三大形态,系统厘清了企业边界。其中,职能边界以生产经营体为内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种经济性、社会性或人本性的价值需求(输出)系统,由企业性质(包括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反映着企业社会性价值需求和社会性制度供给之间的边际关系,其最大最小最优界面由契约调节机制决定;规模边界以经营一体化为内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种专业化或外部化的效率需求(转换)系统,由企业产权、包括企业物权和企业股权所决定,反映着企业内部化效率需求与外部化市场供给之间的边际关系,其最大最小最优界面由价格调节机制决定;运营边界以利益相关体为内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种市场性、资源性或环境性的分享需求(输入)系统,由企业能力(包括其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所决定,反映着企业竞合性分享需求与竞合性资源供给之间的边际关系,其最大最小最优界面由禀赋调节机制决定。该理论还进一步从三阶动力系统不同连锁组态的层面,揭示了三种边界不同组合形态的动力学基因,如“开放型、内向型、均衡型、激进型、机会型”等五种动力基因链,分别造就了“社会型、保守型、生态型、公益型、寄生型”五种最基本的企业边界类型。企业边界三态说,深化了对企业的性质、形态、职能和地位的认知,揭示了企业边界形成与变化的基因、机理和机制,为建立内外和谐统一的企业边界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超成长系统理论在当代管理学基本范式和基本理论上的系统性突破、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

(一)突破了规模边界思维的局限性,从功能边界的视野揭示了企业三大边界形态及其本质内涵和形成机制

从衍生架构来看,三阶动力系统作为超成长系统理论赖以确立的本体性、根系性的动力学系统,蕴含着与现代企业发展与运营息息相关的丰富信息和深刻机理,并衍生出了当代管理学元范式和元理论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比如,超成长系统理论以主体动力、运营体动力和超循环体动力三大动力系统为基本架构,在对中外管理理论进行综合评析的基础上,先导性地提出了从人性假设走向人生假设、从要素结构走向能量结构、从资源空间走向共生空间的基本思维观念,进而确立了进取人假设、聚势运营原理和超循环竞合理论三大分系理论,揭示了其相应的行为和作用系统,即不同的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目标体系和政策杠杆,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协同要领、运营模式和效应原理,不同的行为疾患和防治策略、最高愿景和方法体系,进而由内在到外在、由抽象到具体依次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思想内核、理论支柱和应用体系;又如,超成长系统理论按照三大总系动力和六种分系动力的体系结构,系统化地归纳概括出了三组动力模式框架体系,每组包含两类8对,共计24对48种企业运营与管理模式,其选择和运用,分别决定着企业的管理特性、经营特性和运营特性。以三大动力系统的本体架构为坐标系,我们可以发现,人本主义只是从主体对象系统进行观察和切入、进而主导性地关联本体系统和外体系统的一种研究范式,科学主义则是更多地从本体对象系统观察和切入、进而决定性地关联主体系统和外体系统的一种研究范式,两大主流范式以及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研究范式,都可以从三大动力架构的不同范围、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得到相辅相成的诠释和解析。

在产业二次改革期间,实现了“改组设立控股公司、搭建水电产业发展新平台、扩大中国水务资本规模、重组新华咨询业、调整新华实业产业结构”等重大进展,并正式更名新华水电为“新华控股集团”,完成了由直接管理企业的投资经营向产权管理和资产经营的集团公司转型,对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实施了充分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突破了人性假设理论的局限性,从人生假设的视野揭示了人的进取性及其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国内外管理理论对人性的诠释,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思维平台,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理论、价值判断和政策体系。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后续演进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等丰富多彩的各种人性假设,先天地筑就了人的属性态与生活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鸿沟。与传统人性假设不同的是,人生假设中的人性涵括了投资方、经营方、管理方和生产方等企业所有成员及其构成形态,变被管理者的人性假设为所有成员——包括不同个体和团体的人性假设,进而走向了人性的互动整体和现实。提出了人生中的人性就是进取性、人生假设就是进取人假设的基本观念,构建了人性与人生的内在联系,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的内在统一,强调在生动现实的人生假设中去重新发现人性和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最新颖的观点,是揭示了进取人或企业主体化运营的本性结构有三维或三组,即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自由人和契约人的统一、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统一,人的三维二元本性结构的揭示,凝聚了人生取向、人生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内在统一。以人的本性结构为思想基石,进取人假设进一步系统化地概括和解析了“利益追求、优势潜能、机会条件和情绪情感”四种行为机制,“情治、道治和法治”三大政策杠杆,以及“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大目标体系,实现了进取人在动因、过程、作用和目标整个因果反馈网络上的内在统一。基于人生假设的进取人假设,还逐级演绎出了企业主体运营中的动力特性和作用方式、动力模式和管理特性、动力疾患和防治路径、最高愿景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从而开创性地建构了企业主体化运营与管理的整个理论体系。

结果表明,经过真空低温烹饪的鸡翅剪切力明显低于直接烧烤组,且SV 70+Roast组烹饪的鸡翅剪切力最小,即嫩度好,口感好,这与水分测试结果和感官评价结果一致。

(三)突破了要素结构理论的局限性,从能量结构的视野揭示了企业运营的聚势性及其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膨胀土在干湿循环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可逆的胀缩变形,一旦这种变形受到限制,就会产生膨胀力,这是研究膨胀土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然,对于膨胀土边坡而言,除了膨胀力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同时影响着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大量实际工程发现,土坡在失稳之前,边坡上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裂隙,随着裂隙的发展,边坡的稳定性会随之降低[11]。因此,在了解了膨胀土边坡破坏过程中的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膨胀土边坡在裂隙、膨胀力和降雨历时影响下的安全系数的变化趋势,从而了解这些因素对膨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统观国内外的管理理论,无论是职能理论、战略理论,还是运营理论、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以静态的生产要素为基础和对象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要素结构的魔力与迷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要素构成的不确定带来的概念性迷茫,要素衍生的发散化带来的本体性迷失。以能量结构为视野的聚势运营原理,则深入解析了生产要素与作用结果之间各种能量的多样化组合、复杂化过程和序列化机制。指出企业的能量结构是以“投资、技术、营销、体制、管理和文化”六大聚势体为基本组元的一种交汇性分布形式,六大聚势体分别聚合着不同层级的主体因素、外体因素及其相应的各种生产要素,作为役使性的序参量,直接推动着和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与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最新颖的观点,是揭示了聚势运营或企业本体化运营的本性结构有四维或四组,即资本性和人本性的统一、多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强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外源性和内生性的统一,凝聚了价值取向、运营秩序、生命活力和生存条件的内在统一。以企业的本性结构为思想基础,聚势运营原理进一步系统化地概括和解析了“诱发激活、同化整合、极化带动、分化扩张、异化转型、融合创新”六种行为机制,“役量、役质、役局”三大政策杠杆,以及“效率、效益和效能”三大目标体系,实现了聚势运营在动因、过程、作用和目标整个因果反馈网络上的内在统一。基于能量结构的聚势运营原理,还逐级演绎出企业本体运营中的动力特性和作用方式、动力模式和经营特性、动力疾患和防治路径、最高愿景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从而开创性地建构了企业本体化运营与管理的整个理论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质量发展时代,能源管理大转型!以数据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抓手,构建科学管理大体系。老院区也有新内核!

(四)突破了资源空间理论的局限性,从共生空间的视野揭示了企业外部竞合的超循环性及其本性结构和行为机制

国内外企业外部环境与运营理论,如交易费用、竞争战略、供应链、价值链、网络组织、竞合博弈、商业生态、客户关系、公共关系、社会镶嵌、外部动力、环境分析等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碎片化问题,且都无从揭示推动企业运营与成长的外部动力如何形成、演变和作用这一基本问题。以共生空间为视野的超循环竞合理论,则完整性地揭示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竞合共生的结构及其生成与作用的内在机制。指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整体存在形式,是生产竞合、商业竞合、公共竞合和生态竞合分别圈层性地镶嵌在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中的一种超循环竞合共生结构。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最新颖的观点,是揭示了超循环竞合或企业外体化运营的本性结构有三维或三组,即互动性和旋升性的统一、逐利性和增殖性的统一、扩张性和演进性的统一,凝聚了结构存在、功能存在和趋向存在的统一。以企业外部运营的本性结构为思想基础,超循环竞合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地概括和解析了“竞争分享,合作互惠,公关协同,学习响应”四种行为机制,“借力、借势、借机”三大政策杠杆,以及“适应性、增益性、突破性”三大目标体系,实现了超循环竞合在动因、过程、作用和目标整个因果反馈网络上的内在统一。基于共生空间的超循环竞合理论,还逐级演绎出企业外体运营中的动力特性和作用方式、动力模式和运营特性、动力疾患和防治路径、最高愿景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从而构筑了企业外体化运营与管理的整个理论体系。

(五)突破了组织创新理论的局限性,从系统再组织的视野揭示了企业递阶变革的机制和道路

国内外有关企业变革与创新的研究,较为集中地涉及了技术与流程、人员与文化、战略与策略以及组织结构等四类要素,以及作业、管理、理念或公司、业务、功能三大层次,其他还涉及了产品和服务、市场与环境等元素,分类的角度和层次、因素的选择和依据不尽相同,缺乏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的支撑。以系统再组织为视野的递阶变革学说,全方位地揭示了企业变革在局部与整体、目的与方式有机统一的完整机制和道路。在本质上,递阶变革是以Y动力系统自组织为基础的一种再组织行为,其目的是对自组织过程中各种偏离预定目标或理想状态的态势进行战略性或战术性评估和干预,以使自组织过程由低序走向高序,更具能动性和完美性;在内涵和道路上,是通过功能变革、基因变革和组元变革,实现三大总系动力之间、六种分系动力之间以及各种动力组元之间强弱势能或地位关系的对比变化,以调整和改变企业功能性的价值属性、基因性的发展形态和组元性的生命过程,并由此构成了企业强势永续的不同周期和不竭动力,也颠覆了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由生到死、由盛到衰的仿生观和宿命论;在核心能力和力量源泉上,递阶变革依托的是超越常态智慧或基本智慧的集成智慧或最高智慧,特别是对发现智慧和创新智慧、对集体智慧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性发挥和运用,其认识论基础是对三阶动力的形态系统偶联特性、行为系统内聚特性和作用系统依存特性三组关联特性的智慧性分析。显然,递阶变革学说,开创了企业变革的新观念、新视角、新内容和新方法,体现了战略变革和策略变革的内在依存和有机结合。基于系统再组织的递阶变革之“慧”,逐级演绎出了功能变革、基因变革和组元变革的不同前提、对象、载体和依据,不同道路、方式、目标和效果等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从而开创性地建构了企业再组织运营与管理的整个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超成长系统理论以动力形态、动力行为和动力作用三大系统的本体性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企业的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内在耦合的五大运营与管理体系,突破了传统经营管理学局限于职能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基本体系,也突破了传统运营管理学局限于生产运营或生产作业的基本结构,并以一种“大一统”的企业发展运营学的全新架构和内容体系,破解了“学术丛林”状态的困局,使得各路企业理论和方法如同“万鸟归林”一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就学术研究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论的建构,有利于不同的理论范式和学说流派在这一系统平台中定位自身,发现各自的地位、价值、局限和不足,平等而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对话,完善和发展相应的思想体系,进而促进管理学理论与范式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和发展;就学科建设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论的建构,为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管理学专业,组织行为学、战略和战术管理学、运营管理和公司治理等专业课程,绘就了一门具有基础课意义的纲要蓝本;就理论应用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论的建构,为企业成长理论乃至一般社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工作者定性定量地开展相关研究与交流,打造了一个由抽象到具象的系统平台,也为企业运营管理以及企业咨询诊断工作者深入浅出地从事相关决策与分析,提供了一个由理论到应用的综合框架。

[参考文献]

[1] 路志川.超成长系统——企业强势永续的奥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13版)[M].刘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 F.罗伯特·雅各布斯,理查德 B.蔡斯.运营管理(第1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 季建华.运营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刘艳华,于建朝,胡宝民.基于NK模型的学科结构复杂性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9-76.

[7] 边卫红,宋风轩.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0-82.

[8] 刘海兵.创新背景下的管理:影响、内涵与职责[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8(6):33-40.

[9] 郑浩,王贤.动态环境下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114-118.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09(2019)02-0078-06

[收稿日期]2018-12-16

[作者简介]周建波(1965—),男,山东莱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思想史、管理思想史。E-mail:luchuan2000@sina.com

[责任编辑:唐秋凤] [责任校对:陆 川]

标签:;  ;  ;  ;  ;  ;  ;  ;  ;  ;  

周建波:超成长系统理论对当代管理学的系统性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