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罗论文_刘洁,秦菁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曼荼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曼荼罗,中国,水城,无畏,图像,萨迦,圆融。

曼荼罗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秦菁菁[1](2019)在《基于符号美学视角的曼荼罗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曼荼罗图像的原型图式一直以"几何图形为框定,有中心、有层级、有对称"的表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荣格借它来指代世界各古老文明和宗教记录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秩序表象,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表达。曼荼罗图像的呈现与人类意识底层的喜好有许多共通之处,传递着人自身的需求和对生活的感受,是内在精神情感的外在可见符号。(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11期)

金寿铁[2](2019)在《作为文化、艺术和养生的曼荼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印度语梵语中,“曼荼罗”(Mandala)本意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或“聚集”等,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义,它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其宇宙模型,或显现其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从历史渊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25)

秦菁菁[3](2019)在《曼荼罗图像的设计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被认为源自印度并与原始的宗教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用以表达宗教思想以及对宗教仪式活动进行引导。荣格借它来指代世界各古老文明和宗教记录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秩序表象,这种秩序表象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而曼茶罗图像的原型图式一直以“几何图形为框定,有中心、有层级、有对称”的表现形式广泛的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局限于宗教视域下。目前曼茶罗一直作为宗教艺术形式来研究,从图像的角度来切入的却很少。曼荼罗图像的呈现与人类意识底层的喜好有许多共通之处,从图像的角度来分析曼茶罗,寻找曼荼罗图像原型背后隐藏的图像设计基因与蕴意,以期能为今后的设计发展带来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即以曼茶罗图像的角度出发,力求探索曼荼罗图像的设计基因及其对设计应用的影响。针对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里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的方法。第二章系统的介绍曼荼罗图像的历史流变以及它在历史过程中被赋予的现实意义。第叁章通过对曼荼罗图像的解析来梳理出曼荼罗图像中的设计基因,解读它的设计形式与其中蕴意。第四章描述曼荼罗图像设计基因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将曼茶罗图像的设计基因与各设计作品案例进行关联与类比辅助以进一步证明假设推理的正确性,曼荼罗图像是多文明图式基因的呈现之一,具有普世性的特点,它当中蕴含的设计基因在设计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可以利用曼茶罗图像中设计基因的普适性来对设计发展提供稳定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张雅静[4](2018)在《《续部总集》的编纂及其曼荼罗》一文中研究指出《续部总集》,即藏文■的汉译,这是一部叁十二卷的藏文文献集成,由19世纪萨迦派高僧蒋扬·洛特旺波等人编纂而成。这部文献的诞生以利美运动为背景,包含了当时存世的多个流派的曼荼罗成就法、灌顶仪轨、怛特罗解说等内容,依据这部文献还绘制了139幅曼荼罗作品,也就是今天为学术界熟知的"俄尔寺曼荼罗集",是目前已知的西藏曼荼罗集当中,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的集大成式作品。本文拟对这部文献的编纂背景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曼荼罗的研究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藏学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刘雪瑽[5](2018)在《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以《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的构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当代神话学家百田弥荣子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兴趣,应放入日本的中国西南研究潮中流来看。其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中国神话以"公鸡雷神"为核心的曼荼罗构造。从曼荼罗构造的提出来看,其虽然不够完美,存在不少漏洞,但是她将中国神话结构化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在研究方法与论证逻辑方面,百田氏的论据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样,地域跨度与时间跨度均很广,但她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不够严谨,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反面证据。在对日本相关材料进行引用的问题上,她的研究兴趣是中国神话本身,研究是脱离了日本本土立场的,也摒弃了为日本文化寻根的目标,而是将目光完整、彻底地放在了研究对象上。(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廖旸[6](2018)在《从黑水城星曜曼荼罗看汉藏夏之间的文化勾连》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聂历山利用西夏文文献《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根》,判定并阐释黑水城遗址发现的星曜曼荼罗。而该仪轨所据的根本文本之一当为《诸星母陀罗尼经》,从敦煌藏经洞所见大量汉藏文本到黑水城、武威等地陆续发现的西夏文异译本《圣曜母陀罗尼经》,提示该信仰在河西这个文化汇流的核心地带的重要性。对比西藏与内地的材料,重新解读西夏图像,对于汉、藏、夏等文化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多维度的影响以及河西的自身创造,无疑会有更准确的认知。(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燕燕[7](2018)在《《曼荼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贾国强[8](2018)在《面临多重利空 被指利益输送 骅威文化收购东阳曼荼罗引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以影视文化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骅威文化(002502.SZ),因拟收购一家成立刚刚两年、估值超过30亿元的演艺经纪公司——东阳曼荼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下称"东阳曼荼罗"),引发资本市场热议和投资者质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周刊》期刊2018年25期)

杨清凡[9](2018)在《无畏生护与曼荼罗仪轨在西藏的译传:以《金刚鬘》与《究竟瑜伽鬘》文本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畏生护是11-12世纪前后印度密教大师,他所编纂的《金刚鬘》和《究竟瑜伽鬘》是关于曼荼罗仪轨的经典文献,有梵文本和藏文译本传世。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许多学者撰写有相关注疏,成为曼荼罗图像创作中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对当下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藏文文献,对无畏生护的生平以及这两部文献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在藏区的传播历史等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8年03期)

庄诗睿[10](2018)在《曼荼罗符号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艺术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时代特色,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广大民众的关注。而对于藏密曼茶罗的研究资料却十分有限,大多数记载的都是佛教艺术,所以本文就决定依照现存的史书资料,综合美学、宗教学、艺术设计等艺术分析法对藏密曼茶罗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篇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体是藏密曼茶罗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再结合当时的藏族审美标准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剖析。藏密曼荼罗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形式,从它的外观形状来看,展示的是圆与“十”字,又或者是二者的组合搭配。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组合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表现,将符号作为崇拜的对象。在曼荼罗的世界里,这些组合图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像圆代表的就是完整的意思,所谓的圆“轮圆具足”,指的是圆上的每一点都在不断的进行运转动作,一圈又一圈,从不间断,很符合佛教学说中“轮回”的概念。“十”字形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符号,它体现的是一种分离的特点,将整体划分成了四个部分。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十字架”就是救赎的象征。而建立在圆与“十”字组合结构上的藏传密宗曼荼罗(坛城),就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世界观、文化观,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曼荼罗艺术。本文对藏密曼茶罗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概括,了解曼荼罗符号的象征意义,总结了当时的审美价值理念,同时也尝试从传统到现代的创作手段,探讨研究曼荼罗符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发展变化,研究曼荼罗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展出新的可能性,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和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8-05-27)

曼荼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古印度语梵语中,“曼荼罗”(Mandala)本意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或“聚集”等,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义,它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其宇宙模型,或显现其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从历史渊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曼荼罗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洁,秦菁菁.基于符号美学视角的曼荼罗图像[J].艺海.2019

[2].金寿铁.作为文化、艺术和养生的曼荼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秦菁菁.曼荼罗图像的设计基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4].张雅静.《续部总集》的编纂及其曼荼罗[J].藏学学刊.2018

[5].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以《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的构造》为中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廖旸.从黑水城星曜曼荼罗看汉藏夏之间的文化勾连[J].敦煌研究.2018

[7].王燕燕.《曼荼罗》[J].美术研究.2018

[8].贾国强.面临多重利空被指利益输送骅威文化收购东阳曼荼罗引质疑[J].中国经济周刊.2018

[9].杨清凡.无畏生护与曼荼罗仪轨在西藏的译传:以《金刚鬘》与《究竟瑜伽鬘》文本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

[10].庄诗睿.曼荼罗符号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8

论文知识图

印度曼陀罗建筑多种平面形态(图片...瞿昙寺宝光殿/b隆国殿ab大经堂ab显教寺显教寺正立面图②图5-197a/b雷坛殿门

标签:;  ;  ;  ;  ;  ;  ;  

曼荼罗论文_刘洁,秦菁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