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普通内科4140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预防措施。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急诊科室、ICU重症科室、手术科室和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84例,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护理人员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对应预防措施进行解决的护理人员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对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采取预防措施的必要性进行把控。结果经研究,实验组意外针刺伤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及时对护理中出现意外针刺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解决,有利于减少针刺伤出现的概率,提升治疗与护理的安全性。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预防措施

在不同医疗科室中,大都会涉及到注射器、针头、刀片与缝合针等医疗器材的使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意外针刺伤害,对患者的皮肤组织和血管组织受到严重影响,且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极易与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接触,一旦出现针刺伤事件,将加大医院感染的可能性[1],所以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针对意外针刺伤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采用对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减少针刺伤情况的发生。下文就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护理人员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对应预防措施进行解决的护理人员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两组护理人员相同,共包含男性护理人员12例,女性护理人员72例,年龄为20-36岁,均值为(26.78±3.47)岁,所有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均在1-15年,工作时间均值为(7.12±0.78)年,其中包含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56例,专科学历的护理人员28例,包含护士长10例,护师25例,护理人员49例。

1.2方法

在对对照组出现针刺伤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预防针刺伤情况出现的策略,并对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进而对两组护理人员实际工作中出现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数量进行登记[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人员出现针刺伤事件的人数及出现次数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结果

针刺伤发生情况

经研究,实验组出现针刺伤的护理人员数量为60例,对照组为72例,且实验组出现1-3次、4-5次及5次以上针刺伤事故的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

3讨论

针对对照组出现针刺伤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护理人员专业素养问题,由于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的穿刺针技巧,在拔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紧张情绪,还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不能准确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处理,所以在穿刺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针刺伤情况[3]。第二,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拔出患者的输液针时,没有做到手持头皮针的针柄,从软管部分拔出穿刺针,导致针头出现反折现象,在拔针后不能及时对针头进行处理,导致针头外露,或者剪下困难等病症,导致针刺伤;第三,环境因素,由于医院缺少针对性措施,不能对针刺伤充分重视,导致护理人员缺少对该时间的重视程度,不能落实针刺伤管理规范的相关制度,加之医院环境复杂,经常出现患者随意走动或者儿童哭闹躁动等问题,直接对针刺效果产生影响。第四,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且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量大,缺少合理的交接班制度,情绪波动较大,也是导致针刺伤出现的主要因素。所以针对上述因素,首先,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进行医疗器械使用方式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要求,以便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需要要求护理人员在穿刺针工作完成后,及时优化对穿刺针的处理方式,不可徒手进行穿刺针分离,需要规范穿刺和拔针过程,建立健全安全的培训教育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对穿刺针方法的掌握,提升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再次,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不断提升医疗质量,规范进行针刺伤管理系统的管理,加强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约束与管理,以此减少由于环境躁动出现的针刺伤情况的出现,且一旦出现针刺伤事件,相关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4]。最后,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保证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针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建立健全交接班制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此减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提升穿刺针的准确性,以此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实验组出现针刺伤事故的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及时针对针刺伤出现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减少针刺伤事故的出现,提升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针对针刺伤原因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出现,减少医患纠纷,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巍,李楠,冯耀清.呼和浩特市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认知水平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6,32(5):577-580.

[2]朱丽萍,张占香,廉赞洁,等.消化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8):1232-1234.

[3]常艳琴,徐蓓,王志红,等.低年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心理体验[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1):7-10.

[4]邸红军,施月仙,臧红新,等.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策略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93-98.

标签:;  ;  ;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