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蒙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张蒙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摘要: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以生产力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进而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和时代判断,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发展;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 《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以前的哲学信仰进行的一次彻底 “清算”,正如马克思所说:“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1]。在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历史观,而 《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之谜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答,创立了唯物史观,解开了历史之谜。在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发展逻辑,挖掘文本内涵,反本溯源,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系统采用北京蓝海微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LJD-eWin4300,是一款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下的控制平台,它拥有32位ARM920T高速处理器内核。另外,LJD-eWin4300支持强大的.NET Compact Framework2.0应用程序开发,简化了在智能设备上开发应用程序的过程,使得开发周期大为缩短。

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内关于历史根本前提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历史的上空笼罩着巨大的迷雾。在 《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创立了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将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了。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146现实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而绝对不是 “意识”“绝对精神”的产物。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158。社会历史的最基本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继续生活必须每日每时完成它。现实的个人一刻也无法脱离物质生产,可以说,现实的个人就是参与物质生产的个人。“已经得到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159物质活动的发展引起现实的个人新的需要,需要的发展又引起新的需要。“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2]159繁殖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本能属性,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要维持其现实的存在,除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同样必须进行生命的再生产——繁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繁殖与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三个不同的社会历史活动,这是现实的个人存在的三个方面,生产、再生产和生命生产有机统一于现实的个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几十年来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节奏越发变快,使得空间资源环境资源越发紧张,“车”这一方便国民快捷出行的一大保障也带来了一个越来越难以解决的问题——“停车”。

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交往逐渐密切,出于物质活动的需要,最初的社会关系便被建立起来。“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2]160现实的个人的增多,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的生产,不断改变和塑造着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当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结构和国家便应运而生。“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2]151

在2012—2016年的五年教学中,分别在第六学期期末或者第七学期初,安排学生到丹东仪表企业(如丹东华日理学仪器有限公司、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了解仪器仪表相关企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企业生产中各种检测仪表、探伤仪表以及控制仪表的生产工艺情况,并讲解其在相关企业的应用,熟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先进技术以及发展前景;在实习环节,每次均安排学生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清晰了解就业时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证书以及当前的就业趋势,这样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就业应聘有较大帮助。

对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描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社会历史的大门,一切思辨的、抽象的、空洞的想象便失去了存活的条件,社会历史的迷雾消失得无影无踪。哲学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人间尘世的映射,因此哲学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个人。所以,这种新哲学 “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2]152。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便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一定是从事实际物质活动的,所以只有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考察他们的历史,才能正确地描绘出所谓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以及其他一切意识形态,不是先于现实的个人而存在,而是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中的产物。这些产物没有独立性,依附着而且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个人,一旦离开便根本不可能存在。因而,这种历史观 “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172。社会历史即现实的个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这正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其他一切历史观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经由现实的个人概念,打破了自然与历史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打破了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3]。

从人类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社会历史的开端与发展,没有任何的思辨与神秘主义的色彩。社会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之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探索,驱散了笼罩在历史上空的迷雾,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考察其现实存在和物质生活过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二、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

现实的个人为了更好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获取物质资源的手段和方式,而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的活动方式本身就是 ‘生产力’”[2]161。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社会历史的发展如同一副伟大的画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徐徐展开。在 《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抽象,得出了生产力的概念,分工、交往、所有制、人、家庭、国家、共同体、共产主义等概念脱胎换骨,唯物史观由此建构 [4]。

当人最初把自己从纯粹的动物界里区分出来的时候,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的需要会不断推动人向前发展,这个时候意识就产生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161语言是现实的意识,和意识一样并非从来就有,是伴随着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是为了与他人发生某种物质关系才产生的,因而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具有更高级的形式。“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2]16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需求的扩大,意识为了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出现,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c)I borrowed the book from the library, I can keep for a week.

进入阶级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但阶级社会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163。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个体利益便会与整个物质关系中的人的共同利益发生矛盾,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作为一种观念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阶级之间为了直接的物质利益爆发冲突在所难免,为了把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矛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国家——作为普遍的共同利益便从中产生出来,但在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势下仍然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恩格斯在晚年对国家做了一个精辟的阐释,“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的范围以内’”[5]。可见,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家的出现,同时也促进生产力迅猛的发展。国家的出现并没有消除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其中统治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国家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也不断地发生改变,尽管取得国家政权的阶级所代表的普遍利益越来越多,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

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有所发展,但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当时流行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都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现实根源,不仅辩证地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同时又进行了质的升级。“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166理论指导实践,工人运动呼唤深刻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但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世界,是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155的运动。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阶级登上了社会历史的舞台,而后又退出舞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存在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2]204。因为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也在这个序列中,所以它也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三、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

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性是勾勒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在将要到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2]165。人的 “异化”消失了,不用再忍受那种 “不堪忍受”的力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共产主义意识的普遍觉醒,无产阶级在革命中 “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2]171。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完成的,而这个革命的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在共产主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虚幻的共同体不见了,人类自由的联合体随之诞生。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对于未来生活的感性描述,这种现实性和可行性,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不断为自己开辟发展道路,促使资产阶级登上国家的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便展现出了其中蕴含的无限财富。正如马克思后来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405进入资产阶级社会,整个社会日益被简单地划分为两大敌对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和不平等达到了有史以来阶级对抗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无产阶级越是拼命工作,能够得到的就越少,资产阶级反而却越来越占有社会财富。资产阶级为了无限制地对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进行占有,无论是在国家形式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采取了能够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资产阶级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将分工发展到了极致,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工人的 “异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灾难,无产阶级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享受社会的任何福利。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是因为其并没有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承担者、条件性和本质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级对立日益简单,劳资矛盾无比尖锐,工人无产阶级的贫困严重加剧。为了自身生存状态的改变,消除 “异化”,无产阶级 “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2]170,无产阶级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承担者,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但同时,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它能否成功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是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2]166。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无产阶级贫困,其彻底革命的意识会更加强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时会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产生出世界历史性的人。只有他们不堪忍受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而联合起来,同时行动,共产主义 “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绝不会成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会重新回到极端贫困,“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66。

自阶级社会以来,不同的阶级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从而所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统治、剥削的社会和国家。无产阶级以前的任何阶级在社会斗争中取得胜利,登上统治阶级的地位,都没有改变阶级社会的这一性质。但是无产阶级即将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是要打破阶级社会的一切,“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2]202。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本质特征,改变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奴役,消灭强加给人的分工,消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分裂。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现实的个人,并从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考察其现实的物质活动,进而发现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在 《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贯穿全文,共产主义的基础是理论性,实质为实践性,动力为理想性,三者有机统一于共产主义运动中 [6]。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现实的个人密切关注的利益问题为中心,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现实的个人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现实的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创造条件。总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地位、人民利益、人民作用和人民满意为中心[9]。以人民为中心的“四位一体”,是我们党基于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是在高度重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之上提出的重要发展方略。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们党对于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其时代价值的有力体现。

当力控末端执行器工作于碰撞阶段时,工具头与工件表面由相离自由状态切换至接触受限状态,两者间易发生碰撞冲击,对工具头和工件造成损伤,降低加工质量,故要求力控末端执行器在碰撞模式下具有较好的柔性,减小碰撞冲击;而另一方面,当工作于贴合阶段时,力控末端执行器应具有较高频响以提高对异形复杂大曲率自由曲面加工或复杂零部件装配等连续接触式作业的精度、适应性和加工质量,这要求力控末端执行器在贴合模式下具有较大的刚度。因此,在保证合适的贴合刚度条件下,开展柔性碰撞技术研究对提高力控末端执行器的碰撞柔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7]在坚持和尊重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和时代判断,这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鲜明体现,也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时代证明。

为什么要培养青年?这是青年观的首要问题。习近平认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在此,习近平科学阐述了青年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了这个首要问题。青年认识观,正是习近平青年观的逻辑起点。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现实的个人谋福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略逐步提出并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21以人民为中心是反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真实面目的科学命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继续与深化。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处在感性世界中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他们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在今天,一切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者和继承者。但归根结底,人民是现实的个人的集合,是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并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为中心。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收入水平等问题与现实的个人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现实的个人的生活状态。

社会历史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阶级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在鞭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后,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主义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理想性入手,粗线条地刻画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深刻论证了共产主义运动胜利的必然性。正如同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社会历史中一样,共产主义同样也是社会历史的必然,它既有现实的物质基础,也有社会的阶级基础。共产主义不是一场观念的变革,而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并且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将共产主义变为现实。共产主义意识的普遍产生所掀起的飓风会彻底摧毁现今社会的一切沉疴,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生根发芽、蓬勃向荣,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

2.贯彻新发展理念,优质发展生产力。唯物史观表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生产力,共产主义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10]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近40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

意识的诞生帮助人寻找更加适合于发展物质生产的手段,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分工便出现了。起初的分工形式是最原始的自然分工,即生育功能不同的性分工。在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具体劳动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个体的自然优势进行分工。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大,自然分工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真正的分工”随之而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2]162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不可避免的出现。“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163私有制是对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而产品的分配,决定了对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量。生产力越进步,分工越发展,分配越不平等,物质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量就越不均衡。与此相适应的物质关系——生产方式便急剧地发生变革,社会历史迎来了一次质变——进入阶级社会。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8]30,是迈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历史机遇期。长久以来,为了改变落后的国家面貌,换取经济的繁荣,我们曾经采取过粗放的发展方式来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现如今,世界经济局势持续走低,逆全球化浪潮逐渐抬头。因此,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保证生产力继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从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来,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现实针对性、未来指向性的科学理念”[11],既是对于历史发展的总结,又具有解决当下棘手问题的针对性,同时还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这个时代课题。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面貌,只有优质发展生产力,才能将中国梦变为现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质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深刻透析,对社会历史发展力量源泉的科学把握。

重构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新体系和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节点性工作,更是一项具有时代起点意义的工作。这一工作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和一个团队能够胜任完成的,必须集整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之全力。我们对学科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思路首先应该做出基本的认知和判断。

充电站是连接道路信息以及电动汽车需求的桥梁。充电站的位置信息与道路信息配合构成道路简化模型,充电站的电气信息与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样需要相互满足。影响电动汽车最优路径规划的充电站因素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迈入新征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8]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旺盛生命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而卓有成效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光明前景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决定着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命运。新时代的判断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具体的社会基础、生产力水平及其阶段性特点调整方针政策,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表明共产主义的伟大征程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8]13,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我们党永远的初心和誓言。但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并坚持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更是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判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展望,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最佳证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共产主义的最强回音。

唯物史观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洗礼,充分显示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不断吮吸养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没有尽头,理论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务实求真,与时俱进,将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 2007(9).

[4]姜海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北京:清华大学,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87.

[6]郭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 2013-12-15(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张富文.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 2017(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1]坚持新发展理念[N].光明日报,2017-10-31(1).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9)01-0028-06

收稿日期:2018-11-30

作者简介:张蒙帅 (1994-),男,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其应用。

[责任编辑:于洋]

标签:;  ;  ;  ;  ;  ;  ;  ;  ;  ;  ;  ;  ;  ;  ;  

张蒙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