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代谢物质论文_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代谢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蛾,物质,活性,根瘤,夜蛾,白鸡,鉴定。

次生代谢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1](2019)在《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确定白刺链霉菌(S. 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方法 S. albospinus CT205进行液体摇瓶发酵,对发酵上清液进行溶媒萃取、减压浓缩、薄板检测Rf值,采用制备型薄板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紫外扫描检测吸收峰的波长范围,以HPLC-TOF-HR-MS检测物质分子量,并检测其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及红外光谱。结果GF254薄板在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1:2:0.04)的层析系统展层时,Rf值为0.68的组分具有抗菌活性。紫外扫描显示在λ=215nm处有最大吸收峰,HPLC-TOF-HR-MS检测分析一级质谱、二级质谱表明活性物质分子量为282.2,该物质与放线酮分子量相同,1H NMR、13C NMR检测其骨架结构,红外光谱佐证活性物质各功能基团(羰基,羟基,氨基等)的存在。结论确定活性物质成分为放线酮,又名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谢辉,张雯,王敏,韩守安,钟海霞[2](2018)在《不同干燥方法对无核白鸡心葡萄干色泽及次生代谢物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葡萄干颜色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为传统干燥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晒干和晾干两种制干方式,测定含水量、色差值、水分活度、总酚含量、总黄酮,分析颜色、酚类、酮类及香气物质。【结果】晒干方式干燥速率显着晾干方式,晾干方式葡萄果实内水分活度变化晒干方式,有利于形成绿色葡萄干;晒干、晾干方式葡萄干中总黄酮、多酚类物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晾干葡萄干总黄酮、多酚类物质高于晒干葡萄干。制干过程中香气种类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采用晾干方式制干,干燥速率、水分活度变化均低于晒干方式,能较好的保存葡萄果实内的香气成分、总黄酮和多酚物质。(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小安,周丹蓉,潘少霖,方智振,姜翠翠[3](2018)在《红叶李与红叶桃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为试材,测定叶片不同时期叶绿素、花青素、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以及POD和PAL活性。结果表明: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叶绿素、花青素、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花青素与叶绿素含量的比值均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时期分别在9月和4月;POD和PAL的活性变化均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红叶李和红叶桃叶片中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与POD和PAL活性呈显着正相关,而叶片中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POD和PAL活性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孙倩,张廷伟,魏君玉,吕雨晴,刘长仲[4](2019)在《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程度豌豆蚜危害对紫花苜蓿叶片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使大气CO_2浓度升高,这不但加速全球变暖,还将影响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为探明CO_2浓度升高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虫口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内化学物质的影响,明确CO_2浓度升高和蚜虫密度在紫花苜蓿生理生化中的作用,试验在CO_2光照培养箱内设置380μL·L~(-1)(对照)、550μL·L~(-1)和750μL·L~(-1) 3个CO_2浓度培育苜蓿幼苗并接入10日龄成蚜10头·株~(-1)、20头·株~(-1)、30头·株~(-1),并以0头·株~(-1)作为空白对照,1周后测定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随CO_2浓度升高,蚜虫密度为30头·株~(-1)时紫花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淀粉含量均上升,在750μL·L~(-1 )CO_2浓度下分别比CK上升11.62倍、0.49倍和0.24倍;黄酮、总酚和简单酚含量也显着上升。随蚜虫危害程度加重,同一CO_2浓度下紫花苜蓿淀粉、简单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高CO_2浓度蚜虫密度为30头·株~(-1)时比0头·株~(-1)时可溶性糖、总酚以及单宁含量上升1.66倍、1.49 mg·g~(-1)和1.09 mg·g~(-1),差异均显着(P<0.05)。说明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更易于适应CO_2浓度升高的变化,从而在受到刺吸胁迫后增强自身诱导抗虫性以抵御害虫为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1期)

郭婷婷,门兴元,于毅,郭文秀,张思聪[5](2018)在《二点委夜蛾适应性与玉米苗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夏玉米Zea mays苗期的一种新发害虫。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品种玉米苗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生物学和营养效应,揭示其发生与玉米品种的关系。【方法】二点委夜蛾3,4和5龄幼虫分别饲喂3种普通玉米(鲁单9032、先玉335、郑单958)和1种甜玉米(超甜6)苗,测定幼虫鲜重、干重、存活率、相对取食速率(RCR)、相对生长速率(RGR)、近似消化率(AD)、食物转化率(ECD)和食物利用率(ECI),分析这些指标与玉米苗中营养物质、蜡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龄期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玉米苗的生物学和营养指标有较大差异。4种玉米苗的营养物质、蜡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显着差异。3龄幼虫取食鲁单9032和超甜6时相对取食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和近似消化率均较高,其存活率、鲜重、干重、相对取食速率、食物转化率与玉米苗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存活率和相对取食速率与玉米苗总酚含量呈显着负相关;食物转化率与玉米苗单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4龄幼虫取食先玉335时鲜重和干重最低,取食超甜6时近似消化率最高,取食郑单958时食物利用率最高,其鲜重、干重、相对取食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总酚含量呈显着负相关。5龄幼虫取食鲁单9032和先玉335时鲜重、干重和食物转化率较高,取食郑单958和超甜6时相对取食速率和近似消化率最高,取食先玉335的食物利用率最高,其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显着正相关。【结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适应性提高;二点委夜蛾幼虫对玉米的适应性与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总酚和单宁含量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赵青,杜远鹏,翟衡[6](2018)在《葡萄根瘤蚜侵染对葡萄新根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0Ru’‘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一年生盆栽苗为试材,测定根瘤蚜侵染后新根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根瘤蚜的侵染能诱导葡萄新根内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升高。抗性砧木‘140Ru’被根瘤蚜侵染后,PAL、PPO和SOD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敏感品种‘巨峰’‘达米娜’和‘克瑞森’。新根被侵染后总酚、木质素的积累量增加,‘140Ru’中积累量显着高于栽培品种,与根瘤蚜抗性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7和0.841。(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8年03期)

王亚军,邹传山,杨璟,曾健勇,张国财[7](2018)在《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物测定、拒食活性测定和酶活测定试验,分析了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毒杀、拒食效果及其保护酶CAT、S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对舞毒蛾幼虫均具有良好的毒杀和拒食活性。其中,苦参碱杀虫效果最好,质量浓度为2.000 mg/mL的苦参碱对幼虫72 h死亡率达到71.67%,而山奈酚拒食效果最强,1.000 mg/mL时对幼虫72 h拒食率达到70.53%;离体酶活试验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离体CAT、SOD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的山奈酚则可以激活2种保护酶的活性;体内酶活试验显示,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幼虫体内CAT、SOD活性的抑制作用会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组的2种保护酶活性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处理后48 h活性达到最低并显着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而山奈酚处理组CAT活性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亚军,邹传山,王若茜,林连男,张国财[8](2017)在《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的杀虫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杀虫机理,本研究通过生物测定、离体和体内酶活性实验,分析了上述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的杀虫效果及对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羧酸酯酶(Car E)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均对舞毒蛾3龄幼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其中苦参碱杀虫效果最强,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为0.420 mg/m L;离体酶活性实验发现,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离体GST、ACh E和Car E活性均有抑制效果,其中氧化苦参碱对GST和ACh E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928和0.717 mg/m L,而苦参碱对Car E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0.436mg/m L;而体内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对GST抑制作用最强,在处理后48 h,GST活性达到最低,仅为同时期对照组的39%;而氧化苦参碱对ACh E和Car E抑制作用最强,在处理后72 h,ACh E和Car E活性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44%和40%。以上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对舞毒蛾幼虫GST、ACh E和Car E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其具有杀虫活性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朱立伟,金玉兰,刘海燕,杜丰玉[9](2017)在《乌桕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活性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等方法,对乌桕内生真菌Phomopsis sp.UL-B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等现代手段并与文献比对,鉴定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1—5的抑菌试验表明,化合物5活性最好,其对苹果腐烂和苹果轮纹菌最低抑制浓度仅为0.15 mg/m L。(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7年06期)

金梦[10](2017)在《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培育由来已久,是全球性的蔬菜。但黄瓜对水分要求高,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对黄瓜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不同地区运输费用高,因此培育抗旱黄瓜品种、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是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前人在研究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抗性机制中发现,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寄主的抗性水平,但关于黄瓜此方面的研究鲜少见报道,因此具有重大意义,且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黄瓜抗性提供基础。本课题以黄山老黄瓜(华南型)和中农16号(华北型)的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探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分析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物质及其相关酶的积累规律,探讨胁迫后的黄瓜防御反应及抗旱机制以及同一干旱条件下,不同类型黄瓜品种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存在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农16号黄瓜(华北型)的抗旱性要优于黄山老黄瓜(华南型)的抗旱性,黄山老黄瓜(华南型)幼苗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变化普遍大于中农16号(华北型)黄瓜,对干旱胁迫的影响更加地敏感。干旱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到黄瓜幼苗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及其相关酶的活性。干旱胁迫后的两种黄瓜幼苗叶片中的PAL、POD、PPO活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黄山老黄瓜幼苗叶片中的PPO活性相对于对照来说增幅比其他都大,分别为对照的4.15倍以及5倍。无论是轻度干旱胁迫还是重度干旱胁迫,两种黄瓜叶片中叁种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均在4d及以前达到峰值,即使后期因为膜结构被破坏而导致这叁种酶活性的降低,也都要高于对照,并且这证实了干旱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到黄瓜幼苗叶片中的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由于材料差异性的原因,在干旱胁迫开始前,黄山老黄瓜幼苗叶片中的木质素、单宁、总酚以及类黄酮含量均小于中农16号。在干旱胁迫后,两种黄瓜幼苗叶片中的木质素、单宁以及总酚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比较一致,均不超过对照的2倍。无论是轻度干旱胁迫还是重度干旱胁迫,两种黄瓜叶片中叁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均在4d及以前达到峰值,即使后期由于膜结构的破坏而导致这叁种物质含量下降,也都要高于对照,而大部分处理的黄山老黄瓜的物质含量增幅均大于中农16号,并且这证实了干旱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到黄瓜幼苗叶片中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其他不同,在干旱胁迫下两种黄瓜幼苗叶片中的类黄酮含量均先下降再上升,无论是轻度干旱胁迫还是重度干旱胁迫,两种黄瓜叶片中类黄酮含量均在4d及以前达到最低值。无论是黄山老黄瓜还是中农16号,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中的类黄酮含量始终小于对照,而重度干旱胁迫下的两种黄瓜幼苗叶片中的类黄酮含量在10d时开始高于对照。叁种酶活性的增强有助于次生代谢物质的表达,PAL、POD、PPO活性与木质素、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比较一致,这些都可以证实干旱胁迫可以直接影响到黄瓜幼苗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得含量及其相关酶的活性。无论是黄山老黄瓜(华南型)还是中农16号(华北型),其大部分次生代谢相关酶以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都是一致的,各物质在重度干旱胁迫下的下降程度远大于轻度干旱胁迫下的下降程度,两者并不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次生代谢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葡萄干颜色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为传统干燥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晒干和晾干两种制干方式,测定含水量、色差值、水分活度、总酚含量、总黄酮,分析颜色、酚类、酮类及香气物质。【结果】晒干方式干燥速率显着晾干方式,晾干方式葡萄果实内水分活度变化晒干方式,有利于形成绿色葡萄干;晒干、晾干方式葡萄干中总黄酮、多酚类物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晾干葡萄干总黄酮、多酚类物质高于晒干葡萄干。制干过程中香气种类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采用晾干方式制干,干燥速率、水分活度变化均低于晒干方式,能较好的保存葡萄果实内的香气成分、总黄酮和多酚物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代谢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

[2].谢辉,张雯,王敏,韩守安,钟海霞.不同干燥方法对无核白鸡心葡萄干色泽及次生代谢物质变化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3].王小安,周丹蓉,潘少霖,方智振,姜翠翠.红叶李与红叶桃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J].福建农业学报.2018

[4].孙倩,张廷伟,魏君玉,吕雨晴,刘长仲.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程度豌豆蚜危害对紫花苜蓿叶片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5].郭婷婷,门兴元,于毅,郭文秀,张思聪.二点委夜蛾适应性与玉米苗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关系[J].昆虫学报.2018

[6].赵青,杜远鹏,翟衡.葡萄根瘤蚜侵染对葡萄新根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8

[7].王亚军,邹传山,杨璟,曾健勇,张国财.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8].王亚军,邹传山,王若茜,林连男,张国财.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的杀虫活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

[9].朱立伟,金玉兰,刘海燕,杜丰玉.乌桕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活性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7

[10].金梦.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辣椒诱导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长春花不同生境下酚酮类次生代谢物不同大豆品种次生代谢物质HPLC...次生代谢物质薄层层析Norstictic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棉苗内一些营养物质和...一5人参发根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培养F...

标签:;  ;  ;  ;  ;  ;  ;  

次生代谢物质论文_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