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杨朝武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劳、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材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这一教育着重突出三点:一是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在学习“原子”时,插入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并自学成才的故事。又如在学习“苯”时介绍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示,确定了苯的环状结构理论,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体现;凯库勒为确定苯分子的合理结构,他废寝忘食地反复探讨,并提出了几十种可能的结构式,最终找到了答案,苯的环状结构理论的确定是他长期知识积累和辛勤研究的结果。二是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单质氟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期间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然而科学家还是前仆后继,这既体现了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坚定信念。三是严肃认真,敢于创新。18世纪,对于元素的分类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渗透着化学家的心血,闪烁着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门捷列夫面对庞杂凌乱的各种元素,他坚信“偶然中必有必然”,元素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他抓住“原子量”这个元素的身份证,终于在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表,并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中学化学中许多科学发现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忱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厂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新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在学习“王水”时,讲述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之后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介绍“氧族元素”时,着重讲授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还有较多事例可以引用,这些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3.通过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轻环境保护,导致我国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如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的“龙须沟”,淮河水已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黄河断流;98年长江洪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大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许多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水土大面积流失;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经摆上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广大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标签:;  ;  ;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