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冷却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模具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模具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盖和储液瓶,储液瓶位于冷却盖左侧前方;冷却盖上表面开有弧形槽,且弧形槽内壁中心开有凹槽,凹槽内插接有四根呈“回形针”状的冷却管,且冷却盖左面下侧插接有四根分别与四根冷却管相通的进液管,四根进液管之间均插接有使其相互连通的横管,且四根进液管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末端与储液瓶接通,储液瓶包括输液管、弯管以及连接管,且输液管垂直插接于储液瓶下方中心并与其相通,弯管插接于输液管末端并与其相通,且连接管插接于弯管末端并与其相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保持冷却速度的统一\/增强冷却效率和装置的密封性。

主设计要求

1.模具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盖(1)和储液瓶(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瓶(2)位于冷却盖(1)左侧前方;所述冷却盖(1)上表面开有弧形槽(101),且所述弧形槽(101)内壁中心开有凹槽(104),所述凹槽(104)内插接有四根呈“回形针”状的冷却管(105),且所述冷却盖(1)左面下侧插接有四根分别与四根所述冷却管(105)相通的进液管(107),四根所述进液管(107)之间均插接有使其相互连通的横管(108),且四根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末端与储液瓶(2)接通,所述储液瓶(2)包括输液管(205)、弯管(206)以及连接管(207),且所述输液管(205)垂直插接于储液瓶(2)下方中心并与其相通,所述弯管(206)插接于输液管(205)末端并与其相通,且所述连接管(207)插接于弯管(206)末端并与其相通,所述连接管(207)末端插入四根所述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内并与其相通;所述弧形槽(101)上表面四周边缘均通过粘合剂粘接有密封垫(102),且所述冷却盖(1)上端左右两侧边缘均垂直固定有立板(109),且所述立板(109)内壁上方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横板(110),所述冷却盖(1)上表面左右两侧、立板(109)内壁以及横板(110)内壁均通过溶剂粘接有垫片(111)。

设计方案

1.模具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盖(1)和储液瓶(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瓶(2)位于冷却盖(1)左侧前方;

所述冷却盖(1)上表面开有弧形槽(101),且所述弧形槽(101)内壁中心开有凹槽(104),所述凹槽(104)内插接有四根呈“回形针”状的冷却管(105),且所述冷却盖(1)左面下侧插接有四根分别与四根所述冷却管(105)相通的进液管(107),四根所述进液管(107)之间均插接有使其相互连通的横管(108),且四根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末端与储液瓶(2)接通,所述储液瓶(2)包括输液管(205)、弯管(206)以及连接管(207),且所述输液管(205)垂直插接于储液瓶(2)下方中心并与其相通,所述弯管(206)插接于输液管(205)末端并与其相通,且所述连接管(207)插接于弯管(206)末端并与其相通,所述连接管(207)末端插入四根所述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内并与其相通;所述弧形槽(101)上表面四周边缘均通过粘合剂粘接有密封垫(102),且所述冷却盖(1)上端左右两侧边缘均垂直固定有立板(109),且所述立板(109)内壁上方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横板(110),所述冷却盖(1)上表面左右两侧、立板(109)内壁以及横板(110)内壁均通过溶剂粘接有垫片(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槽(101)内壁左右两侧中上方均开有四个通孔(103),且所述冷却盖(1)左右两面下方均开有四个与四个所述通孔(103)相通的圆孔(1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盖(1)前面左右两侧下方均焊接有手把(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盖(1)左侧下方中前侧水平焊接有支板(3),且所述支板(3)上方左侧垂直固定有竖板(301),所述竖板(301)上表面中心开有半圆槽(302),且所述半圆槽(302)与四根所述进液管(107)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瓶(2)还包括圆盘(202)和密封盖(201),且所述圆盘(202)平行于储液瓶(2)下方,所述圆盘(202)上表面中心开有插孔(204),且所述圆盘(202)通过插孔(204)穿过弯管(206)并套入于弯管(206)外壁,所述圆盘(202)上表面左右两侧中心位置均垂直固定有连杆(203),且所述连杆(203)上端与储液瓶(2)底面相接,所述密封盖(201)嵌入于储液瓶(2)上端并将其封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模具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现有的模具冷却装置,在冷却过程中容易出现整个模具的冷却速度不统一的现象,进而导致在脱模时出现脱模不完整的问题,再是,常规的冷却装置在冷却时,由于其密封性能较差而导致其冷却效率下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模具冷却装置,保证模具的冷却速度统一,并且提高冷却装置的密封性,增强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模具冷却装置,包括储物柜和外框架,包括冷却盖和储液瓶,所述储液瓶位于冷却盖左侧前方;

所述冷却盖上表面开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内壁中心开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插接有四根呈“回形针”状的冷却管,且所述冷却盖左面下侧插接有四根分别与四根所述冷却管相通的进液管,四根所述进液管之间均插接有使其相互连通的横管,且四根进液管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末端与储液瓶接通,所述储液瓶包括输液管、弯管以及连接管,且所述输液管垂直插接于储液瓶下方中心并与其相通,所述弯管插接于输液管末端并与其相通,且所述连接管插接于弯管末端并与其相通,所述连接管末端插入四根所述进液管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内并与其相通;所述弧形槽上表面四周边缘均通过粘合剂粘接有密封垫,且所述冷却盖上端左右两侧边缘均垂直固定有立板,且所述立板内壁上方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横板,所述冷却盖上表面左右两侧、立板内壁以及横板内壁均通过溶剂粘接有垫片。

优选的,所述弧形槽内壁左右两侧中上方均开有四个通孔,且所述冷却盖左右两面下方均开有四个与四个所述通孔相通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冷却盖前面左右两侧下方均焊接有手把。

优选的,所述冷却盖左侧下方中前侧水平焊接有支板,且所述支板上方左侧垂直固定有竖板,所述竖板上表面中心开有半圆槽,且所述半圆槽与四根所述进液管其中一根进液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优选的,所述储液瓶还包括圆盘和密封盖,且所述圆盘平行于储液瓶下方,所述圆盘上表面中心开有插孔,且所述圆盘通过插孔穿过弯管并套入于弯管外壁,所述圆盘上表面左右两侧中心位置均垂直固定有连杆,且所述连杆上端与储液瓶底面相接,所述密封盖嵌入于储液瓶上端并将其封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种模具冷却装置,通过呈“回形针”排布的冷却管能够保证模具均匀冷却,将储液瓶内加满冷却液,以保证在冷却过程中,装置有足够的冷却效果,将冷却盖中的弧形槽覆盖在模具的表面,利用储液瓶中的冷却液能够不断的给冷却管提供冷却液,以保持统一温度,这样不仅能够保持模具的冷却温度、速度和面积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在脱模时发生脱模不完整的现象发生;

利用弧形槽表面四周的密封垫能够起到密封效果,避免外部的温度进入冷却盖内导致冷却管的温度升高而降低了冷却效率的现象发生,再利用垫片起到了进一步增强装置的密封性能的作用,防止冷却盖中的冷空气跑出,大大提高了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板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冷却盖;101-弧形槽;102-密封垫;103-通孔;104-凹槽;105-冷却管;106-圆孔;107-进液管;108-横管;109-立板;110-横板;111-垫片;112-手把;2-储液瓶;201-密封盖;202-圆盘;203-连杆;204-插孔;205-输液管;206-弯管;207-连接管;3-支板;301-竖板;302-半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模具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盖1和储液瓶2,储液瓶2位于冷却盖1左侧前方,通过储液瓶2方便使用者储存冷却液以备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盖1上表面开有弧形槽101,且弧形槽101内壁中心开有凹槽104,凹槽104内插接有四根呈“回形针”状的冷却管105,且冷却盖1左面下侧插接有四根分别与四根冷却管105相通的进液管107,四根进液管107之间均插接有使其相互连通的横管108,且四根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末端与储液瓶2接通,储液瓶2包括输液管205、弯管206以及连接管207,且输液管205垂直插接于储液瓶2下方中心并与其相通,弯管206插接于输液管205末端并与其相通,且连接管207插接于弯管206末端并与其相通,连接管207末端插入四根进液管107中的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内并与其相通,冷却盖1左侧下方中前侧水平焊接有支板3,且支板3上方左侧垂直固定有竖板301,竖板301上表面中心开有半圆槽302,且半圆槽302与四根进液管107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使用者先将四根冷却管105呈“回形针”状安装在凹槽104内,并通过卡环固定,通过呈“回形针”排布的冷却管105能够保证模具均匀冷却,再将四根进液管107分别与四根冷却管105的末端接通,然后,使用者将需要冷却的模具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并将冷却盖1中的弧形槽101覆盖在模具的表面,再将储液瓶2内加满冷却液,以保证在冷却过程中装置有足够的冷却液,然后,使用者再将储液瓶2通过其中的连接管207接通四根进液管107中的一根进液管107,而由于半圆槽302与四根进液管107其中一根进液管107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在将连接管207插入进液管107中时,便可以将连接管207穿过半圆槽302,通过竖板301能够起到支撑连接管207的效果,利用储液瓶2中的冷却液能够不断的给冷却管105提供冷却液,以保持统一温度,这样不仅能够保持模具的冷却温度、速度和面积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在脱模时发生脱模不完整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弧形槽101上表面四周边缘均通过粘合剂粘接有密封垫102,且冷却盖1上端左右两侧边缘均垂直固定有立板109,且立板109内壁上方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横板110,冷却盖1上表面左右两侧、立板109内壁以及横板110内壁均通过溶剂粘接有垫片111,使用者将冷却盖1覆盖在模具上时,利用弧形槽101表面四周的密封垫102能够起到密封效果,避免外部的温度进入冷却盖1内导致冷却管105的温度升高而降低了冷却效率的现象发生,再利用冷却盖1、立板109以及横板110中的垫片111起到了进一步增强装置的密封性能的作用,防止冷却盖1中的冷空气跑出而导致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降低。

本实施例中,弧形槽101内壁左右两侧中上方均开有四个通孔103,且冷却盖1左右两面下方均开有四个与四个通孔103相通的圆孔106,通过相互连通的通孔103和圆孔106,能够起到透气的作用,避免模具产生的热气难以排出。

本实施例中,冷却盖1前面左右两侧下方均焊接有手把112,握住手把112方便使用者将整个冷却盖1提起。

本实施例中,储液瓶2还包括圆盘202和密封盖201,且圆盘202平行于储液瓶2下方,圆盘202上表面中心开有插孔204,且圆盘202通过插孔204穿过弯管206并套入于弯管206外壁,圆盘202上表面左右两侧中心位置均垂直固定有连杆203,且连杆203上端与储液瓶2底面相接,密封盖201嵌入于储液瓶2上端并将其封闭,通过圆盘202和连杆203能够起到支撑整个储液瓶2的作用,而利用密封盖201能够避免外部的杂质进入储液瓶2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模具冷却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0763.2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851394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B29C33/04

专利分类号:B29C33/0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江苏华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华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431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新闸村

发明人:李慧晶

第一发明人:李慧晶

当前权利人:江苏华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邓文武

代理机构:31297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模具冷却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