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_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正离子,自由基,乳液,原子。

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1](2019)在《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接出接枝(grafting from)合成策略,以含有苄基氯官能团的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碘化钾、高氯酸银和叁氟甲磺酸银为活化剂,引发2-乙基-2-恶唑啉进行正离子开环聚合反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测定共聚物组成及接枝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共聚物的微观形态,并研究原位制备的共聚物/纳米银复合物的两亲性、热稳定性与生物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可控正离子开环聚合方法可以设计合成不同接枝量的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S-g-PEOX)及其与纳米银的复合物,其中PEOX接枝质量含量在8%~97%之间,依赖于单体浓度及活化剂用量;纳米银颗粒直径为5~10 nm,质量含量在0.1%~3.5%之间,依赖于含银活化剂的用量.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能形成明显的微观相分离结构,其微观形态与PEOX含量有关.支化的拓扑结构有利于提高PEOX的热稳定性. PS-g-PEOX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亲水性随着PEOX含量增加而提高,当PEOX质量含量为97%时,水接触角(WCA)为24°,亲水性支链PEOX的存在使PS-g-PEOX具有对牛血清蛋白的抗吸附性能. PS-g-PEOX在水中能形成稳定且均匀的微/纳米胶束,质量含量为0.054%的PS-gPEOX能使水/甲苯互不相容的两相形成稳定的微纳乳液体系.原位制备的共聚物/纳米银复合物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性,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曾婷,高勇,黎华明[2](2017)在《两亲性超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乳液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含动态键的两亲性超分子接枝共聚的合成及其乳液应用。首先分别采用顺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及click反应合成含金刚烷基团的疏水二嵌段共聚物PMMA-b-PAYMM及亲水的端基为β-环糊精(β-CD)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β-CD-PNIPAM)聚合物。通过环糊精与金刚烷的主-客体相互作用,PMMA-b-PAYMM与β-CD-PNIPAM聚合物在溶液中包结络合形成超分子接枝共聚物。形成的超分子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进一步自组装成球形聚合物粒子。以制备的聚合物粒子为Pickering乳化剂可获得具有温度和p H响应的Pickering乳液。(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张彦君,窦灿煜,杜杰,吴一弦[3](2017)在《采用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新型聚恶唑啉基两亲接枝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极性聚合物(如PS)具有疏水性且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将聚恶唑啉接枝到非极性聚合物上可以提高它的水溶性和亲水性,以扩展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正离子聚合制备含氯甲基苯乙烯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采用grafting from方法引发2-乙基-2-恶唑啉进行正离子开环聚合,制备支链为极性聚(2-乙基-2-恶唑啉)的新型两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NMR表征可以测定共聚物组成及接枝率,由TGA表征可以证明该接枝聚合物提高了聚恶唑啉均聚物本身的热稳定性。聚恶唑啉的接入使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得亲水性增强,且随着聚恶唑啉链段的增长,亲水性增加。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能形成明显的相分离结构,在水中形成稳定且均匀的纳米胶束,当作为药物载体时,其对药物布洛芬负载率能到达45%,并能起到缓释作用。将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加入到水/油混合物中能形成均匀的乳化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袁俊[4](2017)在《两亲性聚氨酯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乳液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接枝共聚物是指支链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形式接枝在主链上形成的一种支化结构的聚合物。接枝共聚物的接支链数量、长度及种类均可调。与线型聚合物相比,具有支化结构的接枝共聚物在药物包覆、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展现出更加优异的性能。本论文提出组合聚加成反应和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两种不同结构的两亲性聚氨酯接枝共聚物。接枝聚合物主链为亲油的聚氨酯聚合物,支链为亲水的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支链以共价键或可逆共价键形式接枝在主链上。对两亲性聚氨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聚合物用于稳定乳液。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两亲性聚氨酯接枝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U-g-PDMA)接枝共聚物的合成。首先合成了含双羟基的叁硫酯的化合物2,2-双(羟甲基)-2-(((乙硫基)硫代甲酰基)硫)-2-甲基丙酸酯(BEMP)。然后以BEMP,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通过聚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侧基含有叁硫酯基团的功能性聚氨酯(fPU)。以fPU做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进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单体的RAFT聚合反应,得到两亲性聚氨酯接枝共聚物PU-g-PDMA。对DMA单体RAFT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显示:fPU引发DMA单体RAFT聚合反应具有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两亲性PU-g-PDMA在水中能组装成球形胶束。该球形胶束能用作粒子乳化剂形成Pickering乳液。(2)两亲性聚氨酯接枝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U-g-PDMA)超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稳定乳液应用。首先采用多步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同时含双羟基、二硫键、叁硫酯的化合物2-(乙基叁硫代碳酸酯基)-2-甲基丙酸-2-二硫-(2,2-二羟甲基丁酯)乙酯(BOMP)。然后以BOMP,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通过聚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侧基同时含有二硫键、叁硫酯基团的功能性聚氨酯(fPU)。以fPU作大分子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进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单体的RAFT聚合反应,得到两亲性PU-g-PDMA超分子接枝共聚物。以PU-g-PDMA自组装的胶束为乳化剂制备O/W型乳液,考察了乳化剂含量和水油比对乳液制备的影响,研究了乳液的氧化还原响应去乳化特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克勇[5](2016)在《“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内增塑和两亲性聚氯乙烯接枝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VC)综合性能良好,除了广泛应用于化学建材等领域外,也用于加工医疗器械(如输液袋等)、分离膜等高档制品。但是,PVC多采用小分子增塑剂增塑,存在增塑剂迁移问题;PVC的亲水性差,会被蛋白质等玷污或使蛋白质凝析,影响PVC分离膜和医疗器械的使用特性。内增塑是克服PVC增塑剂迁移的有效途径,亲水改性不仅可提高PVC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可赋予PVC其它特定功能。接枝共聚是PVC改性的重要方法,但传统自由基接枝共聚存在接枝效率低等缺陷。本文采用“活性”自由基聚合(LRP)方法进行PVC接枝共聚,在合成接枝活性点含量高的PVC大分子引发剂(或链转移剂)基础上,分别采用电子转移催化剂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和黄原酸酯交换法(MADIX)制备PVC接枝丙烯酸丁酯(BA)、PVC接枝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PVC接枝丙烯酸(AA)共聚物,对接枝共聚动力学、接枝共聚物结构和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内增塑和两亲性PVC材料的合成开辟新的途径。首先,分别采用连续加入气相氯乙烯(VC)的悬浮聚合、VC和溴代异丁酸烯丙酯(ABiB)溶液共聚方法分别合成了不稳定氯含量较高的PVC(U-PVC)和含C-Br键的PVC基体树脂。发现随着气相VC不饱和压力的降低,PVC的平均分子量降低,不稳定氯含量增加,热稳定性下降。VC-ABiB共聚物(PVC-co-ABiB)平均分子量随ABiB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拟合得到VC和ABiB共聚竞聚率为:rvc=1.90, rABiB=0.09。以U-PVC和PVC-co-ABiB为大分子引发剂(接枝基体),分别采用水相悬浮和溶液ARGET ATRP进行BA的接枝共聚,研究聚合条件对BA聚合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对于水相接枝共聚,随着催化剂CuCl2用量增加和聚合温度的升高,转化率和接枝率先增加后减小;当PVC为1.589 g,BA为2.70 g,CuCl2用量为0.0048 g,抗坏血酸/叁(2-吡啶甲基)胺/CuCl2(mol)=15/5/1,聚合温度为70°C,可获得BA转化率为56.06%、接枝率为95.14%的PVC-g-BA共聚物物;由于BA仅部分溶胀PVC,导致PVC接枝不均匀,PVC-g-BA分子量分布出现双峰现象,接枝PBA的分子量大于理论分子量。对于溶液接枝共聚,在相同催化体系用量下,以PVC-co-ABiB为引发剂可获得更高的BA转化率。由接枝共聚物中主链与支链连接部分ABiB中的酯基水解得到PBA支链,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证明接枝共聚具有“活性”特征。接枝PBA对PVC有明显的内增塑效果,PBA摩尔分数为32.75%的PVC-g-BA共聚物相比纯PVC的玻璃化温度降低了80°C,达到了内增塑效果。其次,以PVC-co-ABiB为大分子引发剂,由SET-LRP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接枝链长度和接枝密度的PVC-g-NIPAM共聚物,并研究了PVC-g-NIPAM化学结构、胶束化及热诱导胶束聚集行为。由动力学分析和接枝PNIPAM链窄分子量分布证明了接枝共聚过程具有“活性”特征。PVC-g-NIPAM的亲水性优于纯PVC,与水的接触角由PVC的870降低为57.4°。室温下,PVC-g-NIPAM共聚物可在水中形成以PVC为核层、PNIPAM为壳层的胶束,胶束具有温敏性和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胶束尺寸和LCST随接枝密度和支链PNIPAM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温度高于LCST时,PVC-g-NIPAM共聚物胶束呈现独特的聚集行为,可在极低浓度(0.1 wt%)下聚集成形状可调的叁维宏观聚集体,随着温度继续升高,聚集体进一步脱水形成收缩结构。PVC-g-NIPAM共聚物浓度越高、接枝支链越长和接枝密度越低,胶束越易发生宏观聚集行为。将胶束聚集体冷冻干燥后,得到极低密度(0.01g/cm3)、高孔隙率(>99%),且具有一定强度的超疏松PVC-g-NIPAM材料。最后,通过乙基黄原酸钾与PVC的取代反应合成了含乙基黄原酸酯基团的PVC大分子链转移剂(PVC-X),以PVC-X调控AA聚合制备了不同接枝率的PVC-g-AA共聚物,并用于改性PVC超滤膜。研究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单体AA用量对接枝率影响较大,当PVC-X上黄原酸酯基团/偶氮二异庚腈/AA摩尔比为1:0.2:160时,可以获得接枝率41.72%的PVC-g-AA共聚物。将不同接枝率的PVC-g-AA与PVC溶液共混,由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制PVC超滤膜,研究了不同PVC-g-AA含量的PVC共混膜的结构、渗透、分离和抗污染性能,发现共混膜的亲水性和渗透性获得明显提高,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共混膜的抗污染性能提高显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9-12)

彭琴,牛玉芳,廖明义,金美花[6](2015)在《两亲接枝共聚物PS-g-PEO膜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板法制备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的聚苯乙烯接枝聚氧乙烯(PS-g-PEO)共聚物膜.将其与滴涂法制备的平滑膜进行比较,考察PEO含量、表面形貌对共聚物膜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将制备的膜进行退火及水浸泡处理后测其接触角变化.结果表明:退火和水浸泡处理可使共聚物膜表面浸润性发生可逆改变,退火后共聚物膜表面接触角增大,水浸泡后接触角减小.其中退火后的PEO含量为40.9%的共聚物平滑膜进行水浸泡处理后,膜表面接触角由65.1°减小到53.3°,而对应的共聚物粗糙膜表面接触角由150.0°减小到60.9°,实现了超疏水到亲水的转变.不同处理条件下PEO链段聚集状态不同,退火及水浸泡处理使PEO链段发生翻转,导致膜表面浸润性发生可逆改变.(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勇林,王梦元,姚军善,刘超,叶妮雅[7](2015)在《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co-GMA)-g-mPEG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和环氧功能基团的大分子后修饰反应合成具有梳型结构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co-GMA)-g-mPEG)。首先,采用ATRP方法,以2-溴代丙酸乙酯(EPN-Br)为引发剂,氯化亚铜(CuCl)/2,2′-联二吡啶(bpy)为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无规共聚,合成二元无规共聚物P(MMA-co-GMA);然后,在催化剂BF3/Et2O的作用下,无规共聚物P(MMA-co-GMA)的环氧基团开环,与单甲氧基封端的聚乙二醇(mPEG)发生接枝(grafting-onto)反应,获得具有梳型结构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coGMA)-g-mPEG。采用红外光谱(IR)、凝胶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技术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的特点是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可控性好,后修饰反应获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效率高,为研究接枝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供了物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5年07期)

郭云亮[8](2014)在《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细胞中存在着大量的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复杂有序的超分子聚集体,比如脂质膜、蛋白质、核酸等。分子自组装是一种分子或者构成分子的一部分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库仑力、亲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等),自发地形成规整的超分子体的过程。自组装是一种获得结构规整材料比如分子晶体、液晶、相分离半结晶大分子等有效又简便的方法。因此,分子自组装在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学、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聚芳醚酮类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比如具有较高的耐热等级、较强的机械性能等,因此在航空航天、电子、核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线型的聚芳醚酮同时也存在着熔体粘度高、加工困难、溶解性不好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应用的拓展。超支化聚芳醚酮不仅具有和线型聚芳醚酮相同的化学组成,而且具有超支化聚合物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聚芳醚酮类聚合物的应用领域。传统的用于自组装的分子常常是结构规整的两亲性小分子、树枝状聚合物以及线型共聚物。利用自组装的方法,许多不同形貌的微米级和纳米级的高分子胶束已经被成功地制备出来。比如球形胶束、囊泡、带状胶束、纤维、管状胶束等。超支化聚合物是由支化单元、线型单元和末端单元构成的三维椭球形结构的大分子,虽然不如树枝状聚合物那样拥有“完美”的分子结构,但是由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较低的溶液熔体粘度、较好的溶解性、分子链末端存在大量可修饰的官能团等优点,使得其更具研究和应用价值。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同时兼具两亲性的属性,使其可以作为很好的自组装前驱体。虽然含有刚性链段的两亲性共聚物的自组装研究已经见诸于文献报导,但其中的刚性链段多为噻吩、亚苯基、喹啉、芴,本论文着重研究讨论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行为。首先,利用本组已经成熟的超支化聚芳醚酮的制备方法,成功合成了羟基封端苯侧基超支化聚芳醚酮。然后将不同分子量及不同含量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羟基封端的超支化聚芳醚酮分子链上,从而得到了一系列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并且全面地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和基本性能。然后,研究了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行为。以四氢呋喃为共溶剂,以水为选择性溶剂,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粒径在100nm左右高分子球形胶束,这种胶束可以在130oC条件下稳定存在10小时。球形胶束的尺寸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改变共聚物的初始浓度及共聚物分子中聚乙二醇的含量来进行调控。讨论了球形胶束的形成机理以及胶束粒径可控和胶束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原因。最后,通过改变选择性溶剂的种类和共聚物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成功地得到了以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为基体的不同形貌的高分子胶束,并且讨论了影响胶束形貌的机理。为这类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姚军善,赵庸,张勇林,刘超,宫希杰[9](2014)在《借助ATRP法合成两亲性星状多臂h-PCMS-g-mPEG接枝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氯甲基苯乙烯(CMS)为活性单体,CuCl/2,2'-联吡啶(bpy)为催化体系,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超支化聚对氯甲基苯乙烯(h-PCMS),分别考查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所合成的h-PCMS的组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和转化率的影响。在NaH催化下,以不同支化度的h-PCMS与单甲氧基封端聚乙二醇(mPEG)进行醚化反应,制得以超支化大分子h-PCMS为疏水性核,以单甲氧基封端聚乙二醇(mPEG)为亲水性臂的两亲性星状多臂接枝共聚物h-PCMS-g-mPEG。采用红外光谱(IR)、凝胶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技术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4年05期)

郑晓曼,杜兰英,马育红,刘莲英,杨万泰[10](2014)在《光聚合制备PVC大分子引发剂及两亲接枝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UV光照自引发、双异丙基硫杂蒽酮(BIITX)和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引发氯乙烯(VC)聚合得到含缺陷结构或/和ITX残基的PVC.考察了不同引发方式时单体浓度、光强、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单体转化率、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UV-Vis、1H-NMR和FTIR分析表明所得PVC含缺陷氯或/和ITX残基.以此PVC为大分子引发剂(缺陷结构和ITX残基为引发点),50℃下有效引发了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获得了PVC-g-PDMAEMA共聚物.相比起始PVC,接枝共聚物分子量稍有提高,PDI下降.1H-NMR和FTIR分析证实了接枝共聚物的形成,接枝共聚物在水(pH=3)中组装形成了稳定核-壳结构胶束,显示其具有两亲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含动态键的两亲性超分子接枝共聚的合成及其乳液应用。首先分别采用顺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及click反应合成含金刚烷基团的疏水二嵌段共聚物PMMA-b-PAYMM及亲水的端基为β-环糊精(β-CD)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β-CD-PNIPAM)聚合物。通过环糊精与金刚烷的主-客体相互作用,PMMA-b-PAYMM与β-CD-PNIPAM聚合物在溶液中包结络合形成超分子接枝共聚物。形成的超分子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进一步自组装成球形聚合物粒子。以制备的聚合物粒子为Pickering乳化剂可获得具有温度和p H响应的Pickering乳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9

[2].曾婷,高勇,黎华明.两亲性超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乳液应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

[3].张彦君,窦灿煜,杜杰,吴一弦.采用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新型聚恶唑啉基两亲接枝共聚物[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4].袁俊.两亲性聚氨酯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乳液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7

[5].刘克勇.“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内增塑和两亲性聚氯乙烯接枝共聚物[D].浙江大学.2016

[6].彭琴,牛玉芳,廖明义,金美花.两亲接枝共聚物PS-g-PEO膜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

[7].张勇林,王梦元,姚军善,刘超,叶妮雅.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co-GMA)-g-mPEG的合成[J].化工新型材料.2015

[8].郭云亮.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D].吉林大学.2014

[9].姚军善,赵庸,张勇林,刘超,宫希杰.借助ATRP法合成两亲性星状多臂h-PCMS-g-mPEG接枝共聚物[J].现代化工.2014

[10].郑晓曼,杜兰英,马育红,刘莲英,杨万泰.光聚合制备PVC大分子引发剂及两亲接枝共聚物[J].高分子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两亲性聚合物的自聚集形态两亲性接枝共聚物()不同链长下两亲性接枝共聚物101010()接枝型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示意图不同浓度的两亲接枝共聚物PMM...具有不同NPEO含量的两亲接枝共聚物

标签:;  ;  ;  ;  ;  ;  ;  

两亲接枝共聚物论文_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