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资本论》的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论文

张霞:《资本论》的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论文

[摘 要]《资本论》 是马克思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花费了毕生心血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理论巨著,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集中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完美统一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发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灭亡论”,预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通过对三种典型错误理论的驳斥证明《资本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理论要点;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写成的史诗般的划时代的经济学巨著,其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马克思曾经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道,这是“一部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可能从来没有一部这种性质的著作是在比这更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1](P562)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资本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2](P79)《资本论》一经出版,各国工人阶级就把它作为争取革命胜利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最好的理论武器,被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资本论》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本论》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当时生活的欧洲,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凸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激烈,先进的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这一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面前,马克思顺应历史的需要而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资本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革命需要新的理论

大学期间的马克思主修法律,但哲学和历史是他的爱好。德国林木盗窃事件是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3](P588)马克思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对市民社会的剖析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3](P591)马克思深切感悟到,对资产阶级统治者来说“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4](P588-589此次事件也成为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助燃剂”,马克思就此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之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本性,促使他们越来越加重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无产阶级的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并激起了工人运动,如当时震惊世界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革命的运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的《资本论》恰逢其时地应运而生。

(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精华

马克思在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在认真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变革。

如表1所示,按照从北至南的顺序分别统计小江干流东岸和西岸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根据小江水流从南至北走向,结合表1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小江干流的中上游分布的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大于下游,下游分布的都是小型泥石流沟,流域面积小于10 km2,小江下游泥石流发育没有中上游发育异常,且多为一些冲沟。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人的概念也扩大了,马克思在《资本论》谈到过“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8](P582)。由此可以理解,生产工人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而且也包括脑力劳动者,虽然把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称为“高级的工人”,但他们和普通工人“这种分工是纯技术性的”[8](P484),马克思把这一部分人称为“高级的工人”,只不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机器的使用,这部分人的劳动需要较高的技能和较熟练的程度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劳动了,也不意味着机器创造价值,更不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就过时了。

第二,资产阶级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12](P79)而且能利用各种手段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因此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一定的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推翻落后的生产关系,继而实现无产阶级最终革命的胜利,从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并在参与领导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完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并进行了创新。比如劳动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都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资本论》艰辛的创作历程见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是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创作《资本论》的,马克思把自己比作“穷的像教堂的老鼠的人”[5](P335)。马克思在1859年1 月21 日《致恩格斯》 的信中说:“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 写这个问题的大多数作者都同自己的研究的对象有最好的关系。”[6](P371)通常意义上的《资本论》被认为包括三卷。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马克思独立完成并于1867年出版的,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在恩格斯的整理下于1885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的。为了完成这部科学巨著,马克思“多半都工作到早晨三四点钟”[5](P141),他自己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5](P253)。马克思为此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给予他无私的帮助。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恩格斯,并称他为“天才”,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7](P272)。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前夕,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信中感激道,“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8](P4)《资本论》的艰辛创作历程,见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革命情谊,凝结了两位革命导师的辛勤劳动。

二、《资本论》中蕴含的理论要点及其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得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劳动二重性这个崭新因素,并剖析了这个崭新因素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得出了“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8](P60)继而得出劳动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8](P55)。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P22)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也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价值“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8](P90)而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为揭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可以说,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产生的前提。

(1)若实际安全支出较计划安全成本超支,且安全保障实际水平大于等于计划水平,说明获得当前安全保障水平是以增加实际安全投入为代价的,所以,管理者应严格控制安全投入。

(二)剩余价值理论贯穿《资本论》始终

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提出了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前提,“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8](P193)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以前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划时代的功绩。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10](P21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采用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马克思通过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通过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了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暴露了资本家企图掩盖对工人剥削的秘密;通过分析资本的运动形式,揭示出了只有通过流通和市场,剩余价值才能实现,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揭示出资本家的贪婪性;通过对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考察,指出利润、利息以及地租都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阐明了资本主义收入的源泉,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通过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家通过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促使资本不断增殖的规律,继而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以及分配过程。恩格斯认为《资本论》这一“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10](P221)。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资本论》的始终。

(三)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

眼球摘除和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眼窝凹陷,影响外观甚至心理健康,在儿童患者甚至影响面部颅骨发育[8,9]。因此绝大多数患者行一期义眼台植入补充眶内容[10]。一部分患者因眼内炎、开放性外伤等情况未能行一期义眼台植入,则择期行二期义眼台植入术。对于年迈且手术不耐受者或经济限制等情况,则选择单纯安装义眼片。眶内容物剜除术因切除组织多、无法行义眼台植入,外观损毁巨大,目前国内外以赝复体修复面部缺损来改善美容效果[11],缺点是其价格不菲。

(四)《资本论》的理论意义

《资本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中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并把三者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资本论》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都把“国民财富”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而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运用科学抽象法,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促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2](P12)《资本论》也被人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其中蕴含的唯物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4](P547)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资本论》的始终。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滁州学院在开设遥感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与遥感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但由于二者是两门课程,所以实际授课的并非同一位教师,课程单独开设,这就很难保证二者的进度保持同步,经常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不够,甚至脱节,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对实践操作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入。

有些人认为“资本主义灭亡论”是错误的,因为直到现在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

三、《资本论》并未过时

有许多人由于没有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错误认为《资本论》中蕴含的理论过时了,以下将驳斥三种典型的错误认识。

(一)驳斥劳动价值过时论

随着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投入生产,资本家通过减少工人的使用,增加机器的投入,获得的利润也像滚雪球似的增长。有人就错误地认为,机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促使他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形成了资本积累。他们竞相采用新技术,利用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方法,变相加速资本周转,不遗余力的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了生产的盲目扩大,形成了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也因此加深了两极矛盾:一极是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而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阶级对立的矛盾日趋严重,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结出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0](P140-141)而“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8](P34)马克思就这样通过《资本论》一步一步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1.2 主要表现 包括口腔的炎症性和溃疡性反应,或伴有口腔出血。多发生在化疗后7~14 d[9]。菌群种类与口腔pH值有关[10]:pH值升高时易出现细菌感染;pH值降低时易出现真菌感染,其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和白念珠菌。溃疡可发生在舌尖部、舌边缘、两侧颊黏膜、上腭齿龈、口唇内侧、咽部等,常与药物种类有关,如长春新碱致口腔溃疡常位于上腭,盐酸柔红霉素和安吖啶注射液所致溃疡则分别在颊部和齿龈、咽部[11]。口腔出血常发生在黏膜及牙龈处,出血多呈血疱状。

第一,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也就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机器本身是工人的劳动创造,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其本身不能发生作用,只有结合工人的活劳动,才能最终发挥作用,所以创造价值的并不是机器。

展望新的一年,农垦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国有农场实现全面振兴,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

当时影响工人运动的主要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国,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他们都没有摆脱他们阶级的局限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是亘古不变的,马克思批判地揭露了他们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它首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马克思继承并创新了这一点。庸俗经济学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变形,产生于19 世纪30年代,庸俗经济学采用卑劣的手段给工人进行“洗脑”,让工人认为工人运动是违背社会秩序是有害的,劝诱工人不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但是他们幻想有救世主或者少数天才般的人物来拯救资本主义社会,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错误的理论激发了工人运动的盲目性。

第三,虽然在技术密集的工厂或生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如研发、设计、操纵以及维修高度机械化等使得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但“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8](P58)。虽然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劳动者在生产中消耗的劳动量也适应于他们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量。这就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

2.把“写”的空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习了一篇课文或课外读物后,可写几个美词佳句,也可以写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还可以写读后感等,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必定大有提高。

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在设置实训课程时,需将实训内容包含在每个实训任务当中。教师需指导学生自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之后,教师需及时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设置实训任务时,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对学习方法的讲解。教师在设置车工实训任务时,需重视实训任务的层次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素质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设置实训任务时,需重视任务的有效性,做到因材施教,以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指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二)驳斥资本积累理论中无产阶级贫困过时论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的积累理论造成了无产阶级贫困理论过时了,认为西方国家的工人工资提高了,福利改善了,他们受剥削的地位改变了,他们并不贫困。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

第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包括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等。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资本论》中,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资本论》就是一部出色的辩证著作”。列宁曾认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11](P357)所以说,《资本论》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第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差异率会越来越大。而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只有拿起革命的武器,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

第三,由于工人的一次次为争取工作日的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相对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看似工人的经济待遇提高了,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8](P714),并进一步说“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8](P743)

(三)驳斥“资本主义灭亡错误论”

列宁高度评价了《资本论》,认为这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11](P15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证明资本主义灭亡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见,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航向。所以说,《资本论》也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第一,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要看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绝不是永世长存的社会制度,但也不可能近期内灭亡,要用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也是如此。科学的分析只是进一步说明了这个历史趋势,但不能提供具体的日期。

国家的税制改革中规定了配合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按照房改成本价进行住房的出售人取得的收入将免征增值税。当前,我国在进行大中型林场的棚户区改革建设,如果建立千套住房,每套住房的成本价是45万元的话,千套住房实现降低税负4500万元,这是进行营改增之后为林场提供的福利政策,同时也使林场的职工更加热爱林业建设。因此可以说营改增的利好政策主要包括三点:政府进行财政补助的利好;银行给予贷款房屋的利好;税收部门进行税收减免的利好。

第三,要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由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本身的原因,可能或早或晚,但“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8](P8)

第四,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科学论断,真正领会到资本主义灭亡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P59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存在长期性和曲折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本论》中蕴含真理凝聚着持久的生命力,其灿烂的光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永不过时。

四、《资本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当前有部分人错误地认为《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意义不大,错误地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历史的、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13](P926-927)尽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经济有本质的区别,但蕴含在《资本论》中的许多原理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指导意义

虽然《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但其中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等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虽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所有制基础不同,所反映的生产关系也不同,但具有商品经济本身共同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商品、货币、价格等经济范畴,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将长期存在。比如对商品经济的阐释,对使用价值与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规律等的揭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期的实践证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的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在施工过程当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施工中采取了严格规范的施工工序,并且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施工,对于土方填筑施工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同时加以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将会使水利工程中土方填筑施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仍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对水利工程土方填筑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以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资本论》中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速资本周转、缩短流通时间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另一方面如何正确处理两大部类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对于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按比例均衡发展都是完全适用的。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都可以从中得出可供借鉴的价值。比如我们国家为什么现在实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处理好两大类的均衡关系。

《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原理告诉了我们,资本积累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重视资本积累,可以通过资本集聚以及集中的方式,通过资本的合理重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警示作用

《资本论》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比如,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发展的“万灵丹”,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始终的经济危机,失业问题以及滞胀问题。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却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还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热潮”,《资本论》在西方国家的销路一路飙升。当然,这也对我们的经济工作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政府要加大金融监控,加大实体经济的建设,防范金融危机。

马克思对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问题的考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全集: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45(2019)04-0002-05

[收稿日期]2019-06-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研究”(17AJL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7YJC710080)。

[作者简介]张霞(1978-),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新根]

标签:;  ;  ;  ;  ;  ;  ;  ;  ;  ;  ;  ;  ;  ;  ;  

张霞:《资本论》的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