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在儿科急救护理中的效果对比分析谭珍红

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在儿科急救护理中的效果对比分析谭珍红

谭珍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在儿科急救护理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择142例儿科急诊患者,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开展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结果:两组患者在明确病情所用时间以及确诊到实施有效治疗时间方面实施比较,研究组患者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98.59%高于常规组87.32%(P<0.05)。结论:动态急救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服务对儿科急救护理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综合优势性强,即可提高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对机体损伤,缩短在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从而获得家属认可与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常规护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儿科;急救护理;效果对比;

小儿患者是医院特殊群体,由于小儿患者机体器官发育未成熟,若不及时开展治疗,很容易对机体产生损伤,影响日后发育。所以,及时开展急救措施非常重要,但由于小儿患者增多,急救科室人员工作量增大,若保证整个治疗效果,可在急救过程中开展护理服务。随着护理服务的持续性完善与进步,可对小儿患者实施动态急诊护理服务,让整个护理流程更加完善,从而获得患者家属的认可与满意[1]。故,本文针对儿科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服务,观察动态急救护理模式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142例儿科急诊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组71例。

常规组:男性40例,女性31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1.02)岁;

研究组: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27±1.0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儿科急诊患者;②患者或者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③患者机体出现高热、惊厥、肢体僵直、昏迷以及意识不清等情况[2]。

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②中途退出者;③对药物过敏者;④恶性肿瘤;⑤先天性心脏病;⑥不接受护理服务。

1.3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加强对小儿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脉搏等指标的观察。若患者出现惊厥与脑水肿情况,护理人员将惊厥发生次数进行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合理应用脱水剂。加强对患者呼吸情况的观察,以免出现脑疝等不适症状,提前做好预防性护理。护理人员及时更换患者衣物,若有需要可在床边设定围栏,减少坠落伤情况发生,针对出现抽搐的患者,护理人员辅助其进行四肢运动,以免发生骨折等情况。对出汗较多的患者,定期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好个人卫生。

研究组:开展动态急救护理模式:接受到急救消息后,立刻实施动态急救护理,先通过电话询问小儿患者机体状况,了解其机体健康状态与疾病发生情况,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急救。护理人员立刻备好相关医疗物品,快速出发。选择交通路况较好的路线,保证车内通讯设备质量,出诊后及时将物品不全。

达到现场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评估,并在现场进行基础治疗,当患者各项指标在标准范围值内进行转运。同时,在转运过程中,加强观察小儿患者机体状态与相关指标情况,保证转运安全性与有效性,及时与医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若小儿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进入急诊科室进行抢救。

保证急救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直接联系,为保证动态急救护理效果,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对疾病抢救流程进行掌握,丰富自我临床经验。建立监督小组,对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进行抽查,针对工作中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这样还可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让工作内容更加细致。在救治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儿的安抚工作,从细节方面体现急诊工作的人性化,给予患儿鼓励,帮助患儿稳定心神,从而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由跟家属做过沟通的护理人员负责安抚家属的情绪,实施告知诊治情况,尤其注意沟通的态度和语气,避免家属受到不良影响。

小儿患者入院后,及时开展救治,护理人员陪同在旁,辅助医师进行相关治疗,当小儿患者各项指标平稳后,护理人员可立刻急诊室告知家属治疗结果,并让其放松,不必过于焦虑。同时,对其实施宣教,了解小儿患者疾病诱发因素,增强管理能力,在生活中规避相关危险因素,这对小儿患者机体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进入急诊后明确病情所用时间以及确诊到实施有效治疗时间。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让其对此次护理服务开展评价,分为满意与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明确病情时间以及实施有效治疗时间

两组患者在明确病情所用时间以及确诊到实施有效治疗时间方面实施比较,研究组短于常规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1

3讨论

儿科急诊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而且小儿患者抵抗力、耐受力以及免疫能力低下,器官功能不全,一旦受到疾病的影响,对小儿患者机体日后发育非常不利[3]。对其开展急救过程中,实施护理服务,可及时改善机体不适,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机体受损程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护理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完善护理服务流程,丰富护理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动态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文针对儿科急救护理中开展动态急救护理模式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前,先通过电话的方式对小儿患者机体状况进行了解,当达到现场后,对小儿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开展针对性抢救,合理掌握抢救时间,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在对患者运转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观察,在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相对应治疗。实施院内急救过程中,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实施相对应护理服务,有效落实好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4]。

通过此次研究中可发现:两组患者在急救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实施比较,动态急救护理模式患者时间短于常规护理服务患者,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方面相比较,动态急救护理模式98.59%高于常规护理服务患者87.32%。这充分表明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的优势性,适宜在儿科急救护理应用,有助于及时、有效的对小儿患者进行救治,让患者快速入院,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价值,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出现烦躁等情绪的患者实施安抚与理解,传递患者正能量,提高其安全感。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播放轻音乐、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改善其负性情绪。急救后,护理人员将患者推送回病房,设定好病房温度与湿度,尽可能让病房环境保持温馨状态。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这对护理服务的完善有着积极的影响。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与心理疏通,介绍医院的环境与相关医疗费用,告知其小儿患者预后效果以及机体可能发生的不适症状进行讲解,改善家属焦虑、紧张情绪状态。为持续性优化护理服务,本院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了解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与自我专业性,进一步强化护理技巧,从而有效落实到临床抢救护理中,保证整个护理服务[5]。

综上所述:动态急救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服务对儿科急救护理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综合优势性强,即可提高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对机体损伤,缩短在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从而获得家属认可与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西美.整体护理应用于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0):150+164.

[2]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7.

[3]胡颖,胡楠,尚楠.80例儿科危重患儿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203-204.

[4]胡颖,胡楠,尚楠.整体护理在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249-250.

[5]张思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9):151-152.

标签:;  ;  ;  

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在儿科急救护理中的效果对比分析谭珍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