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论文和设计-张海权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结构包括上部主体、侧顶螺丝、第一连接管、连接垫片、第二连接管、卡紧垫片、支撑杆和下部主体,上部主体内侧中端上方通过卡紧垫片与支撑杆进行插接,上部主体内侧后端与通过连接垫片与侧顶螺丝进行插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昂贵的问题,在卡紧垫片上方设计了支撑杆,将支撑杆和卡紧垫片至于下部主体内部,通过支撑杆底部的弹簧将支撑杆顶起并通过卡紧垫片处,然后通过侧顶螺栓与卡紧垫片对接,达到卡紧垫片和支撑杆互锁的状态,使支撑杆达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降低造价成本,达到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便宜的有益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包括上部主体(1)、侧顶螺丝(4)、第一连接管(5)、连接垫片(6)和第二连接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紧垫片(2)、支撑杆(3)和下部主体(8),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中端上方通过卡紧垫片(2)与支撑杆(3)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后端与通过连接垫片(6)与侧顶螺丝(4)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前端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一连接管(5)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底部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二连接管(7)进行插接,所述卡紧垫片(2)中端底部与下部主体(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3)下方与弹簧(31)进行弹性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包括上部主体(1)、侧顶螺丝(4)、第一连接管(5)、连接垫片(6)和第二连接管(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紧垫片(2)、支撑杆(3)和下部主体(8),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中端上方通过卡紧垫片(2)与支撑杆(3)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后端与通过连接垫片(6)与侧顶螺丝(4)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前端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一连接管(5)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1)内侧底部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二连接管(7)进行插接,所述卡紧垫片(2)中端底部与下部主体(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3)下方与弹簧(31)进行弹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主体(1)的长度为四十五厘米,宽度为四十四厘米,前端高度为二十三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5)之间圆心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且该第一连接管(5)高度为四十四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7)均设置有两根,并且两根第二连接管(7)之间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第二连接管(7)两端与上部主体(1)内侧的间距为九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主体(8)的直径为十厘米,高度为二十三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的直径为七厘米,高度为三十一厘米。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支撑组件是紧固件、连接件的一种卡柱的弹性能十分有效的支持住P.C板和其他的组件,由现有的物品在装载体积大、份量重的大物件时,对于搬运人员,收发寄送的快递人员来说不仅增加了搬运时所需付出劳动体力,市场现有支撑组件是气缸型的,价格昂贵,不适合小型企业的使用,便携式支撑组件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新型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以解决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昂贵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便宜的效果。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包括上部主体、侧顶螺丝、第一连接管、连接垫片、第二连接管、卡紧垫片、支撑杆和下部主体,所述上部主体内侧中端上方通过卡紧垫片与支撑杆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内侧后端与通过连接垫片与侧顶螺丝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内侧前端通过连接垫片与第一连接管进行插接,所述上部主体内侧底部通过连接垫片与第二连接管进行插接,所述卡紧垫片中端底部与下部主体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下方与弹簧进行弹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主体的长度为四十五厘米,宽度为四十四厘米,前端高度为二十三厘米,能够方便使用者支撑较大物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圆心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第一连接管高度为四十四厘米,能够用于增加支撑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设置有两根,并且两根第二连接管之间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第二连接管两端与上部主体内侧的间距为九厘米,增加平稳性令支撑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部主体的直径为十厘米,高度为二十三厘米,能够用于增加支撑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直径为七厘米,高度为三十一厘米,能够根据较大物品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为解决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昂贵的问题,在卡紧垫片上方设计了支撑杆,将支撑杆和卡紧垫片至于下部主体内部,通过支撑杆底部的弹簧将支撑杆顶起并通过卡紧垫片处,然后通过侧顶螺栓与卡紧垫片对接,达到卡紧垫片和支撑杆互锁的状态,使支撑杆达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降低造价成本,达到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便宜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中:上部主体-1、卡紧垫片-2、支撑杆-3、侧顶螺丝-4、第一连接管-5、连接垫片-6、第二连接管-7、下部主体-8、弹簧-31。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方案中:

上部主体1、支撑杆3、侧顶螺丝4、下部主体8、弹簧31为本实用新型含有实质创新性构件。

卡紧垫片2、第一连接管5、连接垫片6、第二连接管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必不可少的连接性构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与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包括上部主体1、侧顶螺丝4、第一连接管5、连接垫片6、第二连接管7、卡紧垫片2、支撑杆3和下部主体8,上部主体1内侧中端上方通过卡紧垫片2与支撑杆3进行插接,上部主体1内侧后端与通过连接垫片6与侧顶螺丝4进行插接,上部主体1内侧前端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一连接管5进行插接,上部主体1内侧底部通过连接垫片6与第二连接管7进行插接,卡紧垫片2中端底部与下部主体8进行转动连接,支撑杆3下方与弹簧31进行弹性连接。

其中,所述上部主体1的长度为四十五厘米,宽度为四十四厘米,前端高度为二十三厘米。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5之间圆心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第一连接管5高度为四十四厘米。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管7均设置有两根,并且两根第二连接管7之间的间距为二十六厘米,第二连接管7两端与上部主体1内侧的间距为九厘米。

其中,所述下部主体8的直径为十厘米,高度为二十三厘米。

其中,所述支撑杆3的直径为七厘米,高度为三十一厘米。

工作原理:使用者首先需要将需要支撑的物品置于上部主体1顶部,然后通过弹簧32将支撑杆3顶起至接触需要支撑的物品,同时穿过卡紧垫片2,通过侧顶螺丝4将支撑杆3和上部主体1进行固定,使卡紧垫片2和支撑杆3达到互锁的状态,从而实现支撑固定的效果,最后,不使用时,将支撑杆3取出与卡紧垫片2分离即可,上部主体1是产品的外设框架,是用于安装放置产品的组件,卡紧垫片2和连接垫片6是用于起到连接效果的部件,能够用于置放产品的内部零件的连接,支撑杆3是将支撑杆3和卡紧垫片2至于下部主体8内部,通过支撑杆3底部的弹簧31将支撑杆3顶起并通过卡紧垫片2处,然后通过侧顶螺栓4与卡紧垫片2对接,达到卡紧垫片36和杆体31互锁的状态,使支撑杆3达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降低造价成本,达到支撑组件的价格较为便宜的有益效果的部件,侧顶螺丝4是用于与支撑杆3连接的部件,能够用于将支撑杆3和卡紧垫片6互锁的部件,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7是产品内部的支撑组件,令产品可以承受较多的重量,下部主体8是用于连接和支撑支撑杆3的部件,能够令支撑杆3快速进行支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设计图

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48708.5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10799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F16B 1/02

专利分类号:F16B1/02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苏州海沃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苏州海沃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城北街道金星工业小区

发明人:张海权

第一发明人:张海权

当前权利人:苏州海沃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便携式支撑组件论文和设计-张海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