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黑龙江开发创业时期工业战线劳模群体研究论文

李俊:黑龙江开发创业时期工业战线劳模群体研究论文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省进入大规模开发创业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王进喜、马恒昌、苏广铭、孙茂松等全国著名劳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工人脱颖而出,形成了工业战线上独具特色的一代劳模群体。他们书写了黑龙江省开发创业的辉煌历史,奏响了催人奋进的时代赞歌,展现出“大国工匠”的风采,诠释出伟大的劳模精神。

【关键词】黑龙江;开发创业;工业;劳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省进入大规模开发创业时期。这一时期,经过南厂北迁和156项工程中22项的落户,以及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黑龙江省迅速成长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王进喜、马恒昌、苏广铭、孙茂松等全国著名劳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工人脱颖而出,形成了工业战线上独具特色的一代劳模群体。

一、劳模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潮流造就出大批劳模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就提出并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1952年底,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公布,我国开始进入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起点较低,选择了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工业发展效率偏低、产品质量不高。工业发展的困难局面使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树立大批技术工人作典型,在全社会倡导技术创新的热潮,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业发展效率,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为此,以超额完成计划为目标、以学习与推进苏联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增产节约运动、技术革新运动等纷纷开展起来,工业战线兴起了学技术、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在这些此起彼伏的运动当中,大量的劳动模范应运而生。

以黑龙江为例,在全省1956年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全国著名劳模马恒昌所在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始终走在运动的前列,他们因推广使用了高速切削等九种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两倍到十三倍的生产效率,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单位”。哈尔滨机车车辆厂的铣工苏广铭在“一五”时期有几十种技术发明,在他和该厂另一位著名劳模张执贵的带动下,机车厂有六十多位工人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据统计,到1956年3月,全省工业领域已涌现出8 300多名先进生产者和5 619个先进集体。

(二)黑龙江的开发建设为劳模诞生提供历史机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全面铺开,对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而同期我国的石油、粮食、木材等重要能源物资的供应存在巨大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从全国范围来看,黑龙江省不仅有着世界稀有的黑土资源,其木材、煤矿以及石油资源储量在全国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支援国家建设,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展开了对黑龙江省北大荒、大庆油田、大小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在三大开发中,工人劳模纷纷涌现。

以开发大庆油田为例,随着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工业油流的喷薄而出,宣告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级特大油田的诞生。随后,中央迅速下发文件,动员数万名石油工人和退伍军人、科技专家奔赴大庆油田,揭开了第一次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以“五面红旗”——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模范。可以说,正是黑龙江省的开发建设事业为劳模们谱写绚丽的人生画卷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这也是对“时势造英雄”的最好诠释。

二、劳模群体的主要事迹与优秀品质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这些“双百人物”中就有马恒昌、王进喜等人的名字。同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揭晓。在最终评选出的60位全国著名劳模中也出现了他们两人的名字。

在工业生产领域,要求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不断改良生产技艺,完善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目的,这种不断否定式的前进之路凝结着工人们的智慧和灵感,体现出的是一种追求卓越品质的专业精神。今天,日本、德国、瑞士等国的工业品之所以畅销全球,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延续着精益求精的传统,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理念融入产品生产的每个细节,从而给客户带来完美的体验。孙茂松就是这样一位“精益求精”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是原哈尔滨制氧机厂工程师,也是当年享誉全国的“刀具大王”。他以近乎严苛和挑剔的技术标准,一生致力于刀具的研制和改进,经过长期的摸索,先后创造了80多种、1 000多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刀具,因此被誉为“神刀手”。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支撑他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对刀具质量的一丝不苟和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精心研制的“快速强力挑蜗杆”刀具,推广到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获得效益数以亿计。所著《快速强力挑蜗杆》一书,发行数万册并被评为国务院优秀科普读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打破了自古以来讲究师承、家传的陈规陋习,不仅对全厂的工人进行传、帮、带,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技术交流和表演,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其他工人。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马恒昌小组带头人——开国劳模马恒昌说过,“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18 000多个班组、300多万职工的热烈响应,带动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并给予抗美援朝战争以有力支援。临终之时,他对子女们说:“共产党的恩情咱老马家几辈子也报答不完啊!”一句朴实的话语,凝结着他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和忠诚,而这正是激励他奋斗终身的思想原动力。“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可以说,正是根源于“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才激励他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把敬业升华为人生的信仰,将奉献视之为生命的真谛。作为被毛主席赞誉过的“工业带头人”,王进喜说过,“我们的眼光不要光盯着自己井架上那面小红旗,我们要争的是党和国家的大红旗”。这是大国工匠的思想境界,也是铁人精神的魅力所在。

(三)持之以恒执着坚守

清代郑板桥在《竹石》中这样歌咏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颂扬的就是持之以恒、执着坚守的精神品质。一件精品的产生,必然伴随着长久的精雕细刻、研制打磨,这意味着一名合格的“匠人”不仅要具备打造精品的技巧和创意,更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具有对事业始终如一的执着和坚守。大国工匠的成功,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定力。全国著名劳模、哈尔滨车辆厂的苏广铭,就是这样一位持之以恒不浮躁,而且敢与时间竞争的人,他也因此被誉为“时间的主人”。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技术革命是无止境的,决不能满足现有成绩,还要继续改进。正是凭着争分夺秒的信念,苏广铭在“一五”期间,仅用两年零三个月就完成五年的工作量;“二五”期间,他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五年的工作量。在哈尔滨车辆厂20多年的时间里,苏广铭共完成32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的项目可提高工效88倍。1965年创造了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广铭仍顶住压力,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并有多项创造发明问世。离休后,他组织起一支技术服务队伍,先后为150多个中小企业解决了100余项难题。1990年,年近80岁的苏广铭还担任起了老劳模技术攻关队的名誉队长,以他的技术和经验为基层提供无偿服务,直到眼睛看不清图纸为止。

(四)守正创新开拓进取

依据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弯管段不同部位的损伤特征有所不同:窄片内拱璧的蚀坑数量较多,但大都直径较小、深度较浅,以点坑、串坑为主;外拱璧的蚀坑数量较少,但大都直径较大、深度较深,以铲削、划痕为主;出口处和入口处的窄片的冲蚀形貌比中间部位明显。

“劳模精神”意味着勤奋和执着,但并不代表着守旧和一成不变,它与创新精神是有机统一的,蕴含着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追求。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不懈的探索,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就是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发展效率低,产品质量不高,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树立大批技术工人作典型,在全社会带动技术革新的热潮,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技术革新运动等纷纷开展起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马恒昌小组从1949年创造出第一个斜度板胎具开始,就一直坚持技术革新,到1985年的36年间,小组共实现技术革新930项,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118项,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期的苏广铭,完成了数百项技术革新,还曾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起,考察了黑龙江省67个县,深入研究轻工业设备革新问题,使全省轻工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马恒昌、苏广铭只是这一时期工业战线劳模的突出代表,据统计,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省工业领域共涌现出8 000多名先进生产者和5 000多个先进集体。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技术革新能手,通过发明创造,突破大量技术难关,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可以说,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起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依靠的就是这样一支勇于创新的工人阶级队伍。

三、劳模群体在全社会的广泛影响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模范给予高度评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进喜、马恒昌、苏广铭、孙茂松等黑龙江著名劳模的事迹不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熟知,借助于国家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名字在亿万劳动者也是耳熟能详,在他们的先进事迹推动下,广大工业战线的劳动者纷纷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工作,勇于创新发明,不仅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许多工厂、车间更通过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前甚至超额完成了工作量,从而极大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劳模群体为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毛泽东称赞广大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铁人”王进喜是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大会战中树立的第一个典型和旗帜。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局面,油田开发很快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王进喜的突出表现,毛泽东主席早有耳闻,他曾称赞铁人王进喜“干的很凶”、“是工业的带头人”;周总理评价说“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并表示“要让铁人精神成为时代精神”。

(三)劳模群体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广大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体现出一种责任意识、担当品质、奉献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和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一切为了新中国”成为那个年代主流的价值符号,并转化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对于非PCI医院转诊患者,则在检测后利用远程传输系统开始远程会诊,确诊后将患者送到本院,在路途中做好谈话相关的准备工作,同时启动导管室,进入医院之后,直接将患者送到导管室开始进行PPCI手术[16]。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档案的修补技术也逐渐从手工修补向电子修补转变。由于手工修补存在效率慢、不规范等问题,这就凸显了电子修补技术的好处。建立更高新的档案修裱机,研发更适合档案装裱的档案修裱机胶黏剂,电脑操控胶黏效果更好,不会出现溢胶、少胶等现象。

时至今日,劳模们之所以在全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他们是新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在党和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为广大劳动者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不仅在共和国初创时期起到了引领社会潮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穿透力。

综合对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河套灌区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结果,河套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均在可承载范围内,但是水资源承载力有所下降,已临近最大承载水平,并且还存在农用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污染等问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逐渐提高,但是还存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壤盐渍化、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与集约利用水平是河套灌区农业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向凌.黑龙江四十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3-0033-03

【收稿日期】2018-10-19

【作者简介】李俊(1982-),男,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32179部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马雅兰]

标签:;  ;  ;  ;  ;  ;  ;  ;  ;  ;  ;  ;  

李俊:黑龙江开发创业时期工业战线劳模群体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