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论文和设计-王伟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该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该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小散热器制作成本,同时增加电池寿命。该电源装置的散热性能高且电池寿命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液冷侧板;所述液冷侧板呈曲面状,所述液冷侧板的外曲面与所述液冷管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液冷侧板的内曲面用于与电池单体接触配合,所述液冷管上连接有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呈顺序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具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出液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液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同一端部,以使得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同一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呈扁平状,所述液冷管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连接有所述液冷侧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连接有多个所述液冷侧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两侧的所述液冷侧板呈以所述液冷管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数量一致;所述液冷管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液冷管均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多个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一出液管;多个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连通。

10.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

所述电池子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所述单体电池呈一列状分布,所述电池子模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子模组之间具有冷却间隔;

所述液冷管位于所述冷却间隔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贴合以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温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或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常用的散热手段就是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动力电池出于续航里程的需求和有限体积的限制,电池采用高密度部署方式,电池采用储能密度高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的部署密度也异常高,风冷方式已不适用电池的有效控温,多采用液冷散热结构。

针对柱状结构的电池,传统的液冷散热方式是采用铝扁管弯曲流道结构,这种方式中,冷却液从铝扁管一侧进入,另外一侧流出,铝扁管冷却流道方向上进出口温度差距较大,针对电池冷却的均温性较差;同时两排电池放入一个弯曲的间隙内,电池只有一侧与铝扁管有少量接触面积,且为保证电池与液冷铝扁管紧密贴合,在扁管与上需要贴一层导热胶垫。铝扁管方案,受限于空间因素,铝扁管材质不能做到太厚,所以耐弯折次数少,需要一次成型,成品率受弯折工艺影响,成本较高,同时铝的焊接也是一个工艺难题,同时电池与铝扁管接触面积小,同时需要导热胶垫实现电池与铝扁管的紧密接触,造成单体电池本身温度分布差异较大,对单体电池的寿命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少成本,同时增加电池寿命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以及电源装置。

一种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液冷侧板;所述液冷侧板呈曲面状,所述液冷侧板的外曲面与所述液冷管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液冷侧板的内曲面用于与电池单体接触配合,所述液冷管上连接有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呈顺序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具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出液接头连通于所述第一出液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同一端部,以使得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同一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呈扁平状,所述液冷管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连接有所述液冷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位于所述液冷管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连接有多个所述液冷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两侧的所述液冷侧板呈以所述液冷管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的数量一致;所述液冷管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液冷管均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多个所述第一进液接头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出液接头相互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一出液管;多个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与所述第一出液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为宝塔接头。

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所述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

所述电池子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所述单体电池呈一列状分布,所述电池子模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子模组之间具有冷却间隔;

所述液冷管位于所述冷却间隔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贴合以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温控。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能够达到批量标准化生产、同时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少成本以及同时增加电池寿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通过第一液流通道存在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将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第一出液接头流出,如此能够增加第一液流通道内的流体的均温性,整个第一液流通道方向上的流体温度趋于一致,可实现良好的均温效果、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设置液冷侧板,液冷侧板与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比传统的冷却方式的接触面积大,减小电池与液冷通道的接触热阻,提升电池换热的效率,这些换热效果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电池的寿命。并且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液冷管与液冷侧板均可以标准化生产。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设置多个液冷侧板,液冷侧板与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比传统的冷却方式的接触面积大,因此电池散热效果和均温效果都优于传统的冷板方案,液冷管与液冷侧板均可以标准化生产。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通过设置所述液冷管呈扁平状且液冷管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连接有液冷侧板能够实现一个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能够同时与两侧的电池单体接触配合,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电池单体冷却的均匀性,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出液接头以及第一进液接头均采用塑料宝塔接头,与外部的软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即可,保证管路连接部位不发生泄露,且连接快速、易于操作。塑料宝塔接头与供液主管之间采用软管相连,既保证密封性,又可减少安装难度,还能提升冷却系统的抗冲击性。

上述电源装置采用所述电池柔性液冷散热结构能够实现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小散热器制作成本,同时增加电池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装置侧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9为液冷盖部件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液冷盖部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11为配置有液冷盖部件的电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12为又一实施例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源装置;100:电池子模组;110:电池单体;120:子电池组;200: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10:液冷管;211:第一液流通道;212:第一分隔板;220:液冷侧板;230:第一进液接头;240:第一出液接头;250:第一进液管;260:第一出液管;270:液冷盖部件;271:液冷盖板;2711:第二液流通道;2712:第二分隔板;272:第二进液接头;273:第二出液接头;274:突出接触板;280:热交换部件;281:供液主管;282:出液主管;283:交换器;284: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10,其包括电池子模组100以及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

电池子模组10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呈一列状分布,电池子模组100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电池子模组100之间具有冷却间隔。

参见图3及图4所示,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包括液冷管210、液冷侧板 220、第一进液接头230以及第一出液接头240。

参见图8所示,液冷管210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211,液冷管210的管壁的厚度为0.1mm-0.2mm,例如,液冷管210的管壁的厚度为0.1mm、 0.15mm或者0.2mm等。

参见图1及图3所示,液冷侧板220呈曲面状,液冷侧板220的外曲面与液冷管210的外表面连接,液冷侧板220的内曲面用于与电池单体110接触配合。液冷管210上连接有多个液冷侧板220,多个液冷侧板220呈顺序分布。

第一进液接头230以及第一出液接头240均连接液冷管210的两端且均与第一液流通道211连通。

液冷管210位于冷却间隔内,液冷侧板220的内曲面与电池单体110的表面贴合,实现对电池单体110进行温控。

在一具体示例中,液冷管210具有连通于第一液流通道211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接头230连通于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接头240连通于第一出液口。

可选地,参见图8所示,第一液流通道21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212,第一分隔板212将第一液流通道211分隔形成迂回状。第一进液接头230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第一液流通道211迂回流动至第一出液接头240流出,如此能够增加第一液流通道211内的流体的均温性,整个第一液流通道211在流通方向上的流体温度趋于一致,可实现良好的均温效果、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位于液冷管210的同一端部,以使得第一进液接头230与第一出液接头240位于液冷管210的同一端部。不难理解,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也可以设在液冷管210的不同端部。

进一步地,液冷管210呈扁平状,液冷管21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连接有液冷侧板220。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通过设置液冷管210呈扁平状且液冷管21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连接有液冷侧板220能够实现一个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能够同时与两侧的电池单体110接触配合,提高电池单体110冷却的均匀性,提高电池单体110的使用寿命。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液冷管210的结构和形状不限于上面,液冷管 210的结构和形状还可以是扁平的柱状结构,或者其他宽度比厚度大的长条形的带有通道的结构。

进一步地,液冷管210的材质可以是PC材质或者导热金属材质,如薄铜片;液冷侧板220的材质可以是导热金属材质,如铜簧片;液冷管210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出液口处的材质可以是PC材质。

优选地,参见图1及图3所示,液冷侧板220为呈径向截面呈半圆形的铜簧片。

在一具体示例中,液冷管2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位于液冷管210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为图2中所示的液冷管210的高度方向,也即竖直方向,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位于液冷管210的厚度方向,厚度方向为相邻的两个电池子模组100 之间的间隙方向;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均连接有多个液冷侧板220。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液冷管210两侧的液冷侧板220呈以液冷管210 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分布。

在一具体示例中,液冷管210的厚度为0.3mm-0.8mm,液冷管210的宽度为 0.5mm-5mm。例如,液冷管210的厚度为0.5mm,液冷管210的宽度为2mm。

可选地,第一进液接头230为塑料宝塔接头。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 通过设置第一进液接头230为塑料宝塔接头,与外部的软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即可,保证管路连接部位不发生泄露,且连接快速、易于操作。塑料宝塔接头与供液主管281之间采用软管相连,既保证密封性,又可减少安装难度,还能提升冷却系统的抗冲击性。

第一出液接头240均为塑料宝塔接头。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通过设置第一出液接头240为塑料宝塔接头,与外部的软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即可,保证管路连接部位不发生泄露,且连接快速、易于操作。塑料宝塔接头与供液主管281之间采用软管相连,既保证密封性,又可减少安装难度,还能提升冷却系统的抗冲击性。

在一具体示例中,参见图6所示,液冷管210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液冷管 210均分别连接有第一进液接头230以及第一出液接头240,多个第一进液接头 230相互连通,多个第一进液接头230再与供液主管281连通;多个第一出液接头240相互连通,多个第一出液接头240再与出液主管282连通。

在一具体示例中,参见图12所示,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还包括第一进液管250以及第一出液管260。多个第一进液接头230均与第一进液管250连通,多个第一出液接头240均与第一出液管260连通。

进一步地,参见图12所示,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在电池子模组100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顺序分布。

参见图11所示,在一具体示例中,电源装置10还包括液冷盖部件270。

参见图9及图10所示,液冷盖部件270包括液冷盖板271、第二进液接头 272、第二出液接头273、第二进液管以及第二出液管;第二进液管以及第二出液管在附图1-12中均未示出。液冷盖板271为绝缘的液冷盖板271,液冷盖板 271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二表面连接有多个分别用于与电池单体110的其中一电极接触配合的突出接触板274,相邻的突出接触板274之间具有间隔,液冷盖板271具有用于流体流通的第二液流通道2711以及连通于第二液流通道2711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接头272通过第二进液管与供液主管281连通;第二出液接头273通过第二出液管与出液主管282 连通。

上述电源装置10通过设置液冷盖部件270实现了对电池单体110的顶部位置同时散热的目的,进一步地提高了散热效果,提高电池单体110冷却的均匀性,提高电池单体11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液冷盖板271的材质可以是PC材质,突出接触板274的材质为导热金属材质,如薄铜片;液冷盖板271上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处的材质可以是PC材质。

由于电池单体110的顶部电极要连接导线,以对多个电池单体110进行串并联,因此对电池单体110的顶部无法加装一体式结构的金属换热结构,会破坏电池单体110的电路连接。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液冷盖部件270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基体液冷盖板271不导电,而与电池单体110上的电极接触的凸出接触板274则是相对独立的,相邻的凸出接触板274之间彼此之间无法通电,所以采用液冷盖板271,可实现电池单体110的顶部的换热,提升电池单体110 的换热能力、温控水平,进而提升电池单体110的性能参数,例如提高电池单体110充、放电速率,减少充电时间。

优选地,突出接触板274的径向尺寸与电池单体110的电极的端面尺寸一致,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电池单体110的电极的端面完全与突出接触板274充分接触,提高液冷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进液接头272为塑料宝塔接头。设置第二进液接头272为塑料宝塔接头,与外部的软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即可,保证管路连接部位不发生泄露,且连接快速、易于操作。塑料宝塔接头与供液主管281之间采用软管相连,既保证密封性,又可减少安装难度,还能提升冷却系统的抗冲击性。

第二出液接头273均为塑料宝塔接头。设置第二出液接头273为塑料宝塔接头,与外部的软管通过卡箍固定连接即可,保证管路连接部位不发生泄露,且连接快速、易于操作。塑料宝塔接头与供液主管281之间采用软管相连,既保证密封性,又可减少安装难度,还能提升冷却系统的抗冲击性。

参见图10所示,在一具体示例中,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位于液冷盖板 271同一个端面。第二液流通道2711设有第二分隔板2712弯折呈迂回状,第二分隔板2712将第二液流通道2711分隔形成迂回状,第二进液接头272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第二液流通道2711迂回流动至第二出液接头273流出。优选地,第二分隔板2712平行于液冷盖板。

进一步地,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位于液冷盖板271同一个端面,第二进液口靠近于第一表面,第二出液口靠近于第二表面。上述电源装置10设置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位于液冷盖板271同一个端面,第二液流通道2711弯折呈迂回状,第二进液口靠近于第一表面,第二出液口靠近于第二表面,也即液冷盖板271采用上、下双层通道的结构,这种迂回状层叠通道结构能够实现冷、热液体同侧进出,更有利于液冷盖板271对电池单体110的温度均匀性,提升液冷盖板271对电池单体110的冷却均匀性,在增加电池单体110冷却效果同时,提高冷却质量,减少电池单体110缺陷。

参见图12所示,在一具体示例中,电源装置10还包括热交换部件280。热交换部件280包括供液主管281、出液主管282、输送泵284以及交换器283。第一进液管250与第二进液管均连通于供液主管281,第一出液管260与第二出液管均连通于出液主管282,出液主管282与供液主管281通过交换器283连通,交换器283用于对来自出液主管282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输送泵284设在供液主管281或者出液主管282上,在附图12中,示出的是输送泵284设在出液主管282上。

可选地,交换器283可以是换热风扇等。

上述电源装置10设置还设置热交换部件280实现了循环式液冷效果。热交换部件280包括供液主管281、出液主管282以及交换器283,第一进液管250 与第二进液管均连通于供液主管281,第一出液管260与第二出液管260均连通于出液主管282,出液主管282与供液主管281通过交换器283连通,交换器 283用于对来自出液主管282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在出液主管282与供液主管 281之间的流体如冷却液能够循环流动于液冷管210、出液主管282与供液主管 281之间,并通过交换器283对来自出液主管282内的温度较高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温度较低的流体再次流入液冷管210继续对电池单体110进行液冷,如此形成液冷循环,提高液冷效果,提升电池单体11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3所示,当电池单体110为圆柱形形状时,液冷管210上设有液冷侧板220,液冷侧板220与电池单体110接触配合。参见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电池单体110为方块形状时,液冷管210的表面可以是不设置液冷侧板220,或者液冷侧板220的形状为扁平状的液冷侧板220,液冷侧板220与电池单体110接触配合。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能够批量标准化生产,同时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小散热器制作成本,同时增加电池寿命。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可提升电池与液冷通道的接触面积,减小电池与液冷通道的接触热阻,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这些换热效果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电池的寿命。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通过设置了多个液冷侧板220,液冷侧板220与电池单体110的接触面积比传统的冷却方式的接触面积大,因此电池散热效果和均温效果都优于传统的冷板方案,液冷管210与液冷侧板220均可以标准化生产。

上述电源装置10采用电池柔性液冷散热结构能够实现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减小散热器制作成本,同时增加电池寿命的目的。

进一步地,上述电源装置10中具体组成可以按照如下设置:

参见图12所示,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子模组100构成一个子电池组120,每个子电池组120中的电池子模组1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或者其他数量个。多个子电池组120并联组成一个大电池组,也即电源装置10,多个子电池组120在供液主管281与出液主管282之间。

上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结构紧凑,液冷换热高效,可以用于大量电池部署工况环境中,实现有效控制电池单体110的温升,减小不同的电池单体110 间个体差异。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10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对于液冷管210,第一液流通道211内存在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212,且第一进液接头230与第一出液接头240位于第一液流通道211的同一端部的设计,使得流体如冷却液从第一液流通道211的同一端进入和流出,第一进液口的冷流和第一出液口的热流通过隔层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整个第一液流通道 211流通方向上的流体如冷却液温度趋于一致,实现良好的均温效果。

(2)对于液冷盖板271,第二液流通道2711内存在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 2712,且第二进液接头272与第二出液接头273位于第二液流通道2711的同一端部的设计,使得流体如冷却液从第二液流通道2711的同一端进入和流出,第二进液口的冷流和第二出液口的热流通过隔层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整个第二液流通道2711流通方向上的流体如冷却液温度趋于一致,实现良好的均温效果。

(3)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采用液冷管210与液冷侧板220的结构,保证绝缘冷却效果的同时,通过液冷侧板220的压紧功能实现与电池单体110的紧密接触,省去传统液冷方法中的导热胶垫和导热胶等的使用,可以批量化生产,减少工艺复杂性。

(4)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可以单独折弯使用,也可是多个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00并联使用。

(5)设置液冷盖部件270提高冷却效果。

(6)多个子电池组120组成大电池组,多个子电池组120可以采用并联结构,减小泵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5738.6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592256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H01M 10/613

专利分类号: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8;H01M10/6554;H01M2/10;B60L58/26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635 广东省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九佛建设路333号431房

发明人:王伟;史忠山

第一发明人:王伟

当前权利人: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向薇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论文和设计-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