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诗》出版

《中国盐业诗》出版

一、《中国盐业诗歌》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达日玛[1](2021)在《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文中指出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由不同的蒙旗组成,蒙旗札萨克贵族对管辖区域内的牧场、矿产等资源拥有支配特权。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翼和浩齐特左翼二旗边界处有一盐池,其名为额吉诺尔,由上述二旗共同管理和经营。所产食盐,被称为青盐,广销长城南北。对蒙旗民众来说,运销青盐是交换和购入日常所需物品的重要途径。对周围市场来说,青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蒙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因俗而治转向全面开放蒙地,开发利用蒙旗资源。此时,额吉诺尔池盐的管理,成为清政府经营蒙古地区经济生产、资源开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盐务改革,改变青盐的传统经营,实现专卖制,增加财政收入,并达到强化对蒙统治的目的。民国政府继承并进一步推进盐务改革,终将青盐纳入国家层面的盐务管理体系之内,使之与内地盐务管理趋于一致,逐渐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东三省盐运使署档案、热河省长公署档案等原始档案文书和官私所修史书、盐法志书、地方志,以及相关报刊、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清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讨论清末和民国前期国家统一盐务管理制度在该池盐运销中的实施。包括最初的尝试、具体的步骤、渐趋完备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也谈及国家政策实施和深化过程中,传统运销区域社会与民众的应对和适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叙述额吉诺尔盐池概况、青盐的采运与行销环节的基础上,对蒙旗传统经营展开了讨论。由于蒙旗奉行税后自由运销制度,因此青盐的自由流通,促进了蒙旗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二章,首先阐述清末全国盐务管理状况以及整顿青盐前的背景;其次梳理各地方政府与清廷着手管理、整顿青盐的脉络,以及蒙旗对政府盐务改革之抵制等反应。这一时期,清政府致力于通过盐务改革,收回管理青盐之权。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盐仍由蒙旗管理。第三章,从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税收以及签订“收买蒙盐合同”等三个方面讨论青盐的管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盐务管理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过程。其中,“收买蒙盐合同”的签订,使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发生根本性变化,池盐的管理权转移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第四章,对体系化管理之外的池盐——“蒙私”的产生、贩私以及缉私问题加以讨论,同时以个案研究体现体系化管理的推行,对民生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在结语中总结论文内容的同时,交代尚待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

廖雯[2](2021)在《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文中认为

徐静[3](2020)在《漳盐及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漳盐,是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井矿盐之一。2017年漳县井盐手工熬制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漳县的历史发展与本地盐业的发展相生相伴,由盐业发展而产生的漳盐文化是漳县的立县文化。探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漳盐文化,对振兴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名片具有重要意义。漳县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早期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漳盐得到了最原始的开发利用。在唐代以前,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漳盐是否纳入官方管理,关于漳盐的开发与管理散见于地方县志和民间传说中。从唐代开始,政府正式在漳县设立盐务管理机构。至此以后,漳县县治虽废立频繁,但历代以来对漳盐的管理一直被纳入到官方的视野中,其中关于漳盐产、运、销方面的具体管理权限则因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漳盐的生产方式依然是沿用了千年的手工熬制井盐技术,也称为古法制盐,这种技术同漳县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在古法制盐的历史中,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明显变化的是熬制食盐的工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现代化的盐厂成立之前,还存在着这种依靠人力汲取卤水,采用自然燃料,人工熬盐的生产方式。漳盐生产、发展的悠久历史既为漳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漳盐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诸如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等精神内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漳县民间产生并逐渐形成了对盐业神的崇拜与信仰。人们崇拜的神灵被称为“盐神爷”,祭拜神灵的寓所为盐昌寺。漳县的盐神崇拜主要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中的行业神崇拜,同时也具有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中常见的一些特点,如“祖先崇拜”和“圣人崇拜”。不论是盐神信仰,还是围绕着盐业生产而产生的祭祀、庙会、民歌创作等,都体现了自古以来漳县人对漳盐的重视和依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这种情感成为当代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的驱动力。在新时期继续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既是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升级转型的具体行动,也是振兴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充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发展漳盐文化还能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即有助于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促进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多年来,漳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定西市委、市政府与漳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规划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地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念,积极探索漳盐文化的新型传承方式,例如重视教育行业对文化宣传的影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

严亦滢[4](2020)在《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晚清政治家丁日昌治理江苏期间所撰的1365篇文书、53篇书信、1本专着《淮鹾摘要》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其治苏文书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提炼其治苏的结构化标准和系统化思想。丁日昌任职前,江苏已经呈现衰败迹象,吏治腐败、民风尚奢,此外频遭战火,省内人口数量骤降、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城市发展受阻。因此发展省内经济,重构文书行政体制是丁日昌主政江苏的重难点。他历任苏松太道、两淮盐务使、江苏布政事、江苏巡抚,在文书改革、发展经济、整改教化和处理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协调人治与法制的关系,夯实同治中兴的复兴基础。他具有切实的政治眼光,依托文书的实用性、传播性和规范性,推进整改社会环境和现有制度的活动,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改革效果。以丁日昌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展现集体智慧和高效执行力,改组或改革人事制度、督察制度、经济制度,传播经世致用的教化思想和大国风范的外交理念,最终推动江苏经济发展,净化办公环境,提高人民归属感。本文拟从五个方面进行分章论述。一是有关太平天国的江苏省情、丁日昌成长背景的相关论述和治苏文书的多元化数据统计。二是根据文书是行政枢纽和承载政策方针的物质实体,笔者从文书格式、办文意识和督察制度等三方面探讨丁日昌重构江苏文书制度的必要性和关键举措。三是从场产、转运和岸销三个角度来梳理并探讨丁日昌两淮盐务文书,分析语言、内容和文种。四是研究有关教化的文书,围绕整改吏治、解决现存社会问题和德育工作展开论述,重点分析典型公文。五是结合丁日昌有关外事的专业性、处理具体事务和外交思想分析外交文书。

王准[5](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宁波[6](2017)在《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关于抗战建国的思考 ——以《新民族》周刊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新民族》(周刊)是由着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罗家伦,携手当时在国立中央大学执教的一流大学知识分子于1938年2月在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创办的时事评论刊物。它创办于世界大战濒临爆发之际、中华民族进入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爆发和民族意识的新觉醒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全面抗战大后方出版界中,作为当时“抗战建国”和抗战时期“民族复兴”话语的重要载体的《新民族》无论在办刊宗旨、内容题材还是在学术水准上,均有着突出的地位、价值及较大的贡献和影响。自创刊之日起,《新民族》便积极以宣扬民族性,发扬民族精神,树立建国意识,增进抗敌力量为宗旨。《新民族》的创立更是为罗家伦、方东美等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的集聚和言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话语场’、一个便利的公开平台。以当时在中央大学执教的大学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民族》撰稿人,拥护《抗战建国纲领》,这一大学知识分子群体在抗战建国纲领的指引下,在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激发下,不仅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理论建构,而且还激浊扬清,对抗战时期“汉奸”予以严正批评,并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大力弘扬。他们基于以学术服务于抗战建国的自觉,围绕抗战建国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科学问题,进行了体现一流学者专业素养的理性探究:对包括战时民主政治建设、战时法治建设等在内的抗战建国之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和不乏深度的思考,为战时政治建设、为当时的人事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指引了方向与目标;对战时农业经济建设、战时矿业之盐务发展、战时工业、水电、其他矿产及牧林等抗战建国之经济建设各方面均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探究,还提出盐业国营化的改革对策以及推行战时税制、彻底改革财务行政的战时税制改革思路,为中国的战时盐业改革和财政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阐述《新民族》探讨了如气象、测量、航空及水陆交通等战时科技建国的重大论题,并对战时国防、战时军事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究;对抗战建国教育的制度与方法、战时和未来建国的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改革等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了抗战中的文化建国及艺术建国的思考。最终形成了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群体关于抗战建国的重要思考。以《新民族》撰稿人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战建国诸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既表现出大学知识分子在国难深重背景下的危机意识、抗争意识,也表现出以中央大学教授为核心的大学知识分子群体同心协力为政府献计献策、以学术服务于抗战建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民族气魄和唤起民族责任感的可贵用心,以及他们致力于“建设新民族”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积极性、进取心。正因如此,《新民族》通过理智的判断和客观事实的分析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深信”,其“发挥积极的,进取的,能恢复民族生力的人生观”得到了举国上下的积极响应。《新民族》这一“新中华民族降临前的一个小小号兵”,对抗战时期的社会、时代与政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对于引导当时青年、激励抗战民心并促进民族复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为“抗战建国”和“民族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钟海连[7](2017)在《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传播的形态和效果——中盐金坛贤文化个案解读》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传播的视角,对具有浓厚儒家文化特征的中盐金坛贤文化的传播形态、传播效果作了深度的解读,特别是对贤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传承、贤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历程、贤文化传播的途径与形式、贤文化的传播效果等作了深入分析,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孙娇[8](2016)在《战后浙江盐政的重建与变革(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和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推行的盐政体制改革遭到破坏,盐税收入锐减,食盐产量急剧下降,社会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重要产盐区的浙江,逐步进行了盐政的恢复和重建。各县市的盐务管理机构开始恢复,敌伪存盐依次接收,盐务管理系统逐渐步入正轨。为了提高盐税收入,浙江盐务管理局缩减盐务机构,裁汰了盐少质劣的盐场,从战时的“盐专卖”过渡到“民运、民制、民销”,鼓励商运商销;改革税收制度,盐警重新编组与布防。战后浙江盐政的重建与变革保证了食盐的供给,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运销制度的变革,彻底废除了积弊甚久的专商引岸制,对于中国盐政体系的现代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时局的限制,战后浙江盐政重建并未得到预期成果。盐税收入尽管增加,却远不及国家财政赤字激增、纸币贬值的速度。无论就浙江还是全国而言,盐税占总税收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在推行“精简盐政”政策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废场”盐民安置问题、裁汰警力导致警力不足、频繁上调的税率与过低的盐价亦不相协调等,最终导致了盐场重建工作无法顺利推进,私盐得不到有效抑制。盐价过低而引发的盐民暴动时有发生,商民与政府之间矛盾也日益尖锐。尽管两浙盐务管理局出台相应政策来缓解矛盾,终难治其根本。战后浙江盐政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盐政体系的变革情况。

潘茹红[9](2018)在《中国传统海洋图书的历史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基本沿袭陆主海从、重农轻商的传统思维,习惯于站在陆地上看海洋,把一切海洋活动看作是陆地活动向海洋的延伸,海洋历史不能得到客观的描述与评价。在传统史学的话语体系中,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华海洋文化的真实情景,如何甄别、筛选海洋记忆,整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图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厘清这一线索,有助于把握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进程,展现中华海洋史的发展全貌。为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海洋图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力图再现中华海洋文明的发展脉络,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缘起与意义,简要分析学界对传统海洋图书的不同研究方向;海洋传说与海洋叙事一章,以中华海洋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为背景,围绕早期海洋图书的编写类型展开分析;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宋元“开放”的官方海洋政策的制定,促成了中国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这一海洋发展环境促进了海洋图书编写的发展;明至清初,“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改宋元时期官方主动面向海洋发展的思维,官方封闭的理念影响了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中国海洋发展进入民间性、地方性层面,从影响了海洋图书的编写,“海禁”背景下的海洋图书编写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清开海政策实施后,官方并未真正积极走向海洋,而是设置多重障碍,这一形势决定了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海洋图书的编写并无多大突破,海洋图书编写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综合而言,不同时期海洋图书编写类型、题材、内容的变迁,反映了中华海洋文明的发展进程,本文力图透过海洋图书的历史变迁,以期对中华海洋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一较为清晰的把握。

高鹏[10](2014)在《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文中指出天津盐业发展史早于天津建城一千余年,盐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天津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盐商是传统盐业体系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从天津建城初期,长芦盐商便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使这片“斥卤之地”沿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前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和“城市性格”。盐商的流动、盐商对文士的拉拢、盐商的选择、盐商的爱好等等,都在天津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芦盐商们在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将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个案分析,综合运用考证、综合、统计、比较等方法。笔者选择在天津文化史具有代表性的盐商家族在高雅文化、科举、教育、民俗等方面的作用为主线,综合利用方志、族谱、史料笔记和其他资料,通过文献整理,逐步梳理出盐商家族与天津文化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除绪论外,全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军卫时期天津的文化生态,分析、考证了军卫时期天津城市的基本条件和早期天津的文化特征,提出了考察天津文化脉络的两个主要维度。第二章详细梳理了主要长芦盐商家族在天津的兴起与发展,考察了盐商家族兴起背后的力量。第三章研究了长芦盐商在南北文化交流和天津科举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津郡文化中的江南“基因”与文人北上的内在需求;长芦盐商与江南文人的互动;长芦盐商对天津科举的推动与带动。第四章详细考察了长芦盐商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尤其是在诗词书画与诗社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五章考察、分析了长芦盐商对天津教育的贡献,重点研究了盐商家族的女子教育以及盐商在推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方面的贡献。第六章阐述了长芦盐商对天津通俗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盐业诗歌》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盐业诗歌》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述
    三、史料概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第一节 额吉诺尔池盐——青盐
        一、额吉诺尔盐池概况
        二、青盐生产
    第二节 青盐运销
        一、运输方式
        二、运销路线及销区
    第三节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小结
第二章 清末盐务改革与青盐管理的变化
    第一节 清末盐务改革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征收盐厘
        二、创设蒙盐公司
    第三节 热河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设立督销局
        二、调整青盐价格
    第四节 清末盐务改革与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一、直隶省对青盐的管理
        二、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第五节 蒙旗对盐池的封禁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的深化
    第一节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
    第二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
        一、口北榷运局与热河榷运局
        二、口北蒙盐局
        三、口北盐务收税局
        四、热河盐务管理局
        五、口北蒙盐食户饷捐局
    第三节 青盐盐税
        一、征税手续
        二、盐税收入
    第四节 蒙旗经营权的缩减与“收买蒙盐合同”
    小结
第四章 “蒙私”:对体系化管理的挑战
    第一节 “蒙私”与缉私
        一、“蒙私”
        二、体系化管理的强化
    第二节 传统经营与系统管理夹缝中的民生
        一、多伦诺尔二寺僧侣拉运青盐案
        二、开鲁蒙盐支卡私罚乡民之案
    第三节 奉天省对“蒙私”的控制
        一、应对“蒙私”之措施
        二、盐区边界与缉私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代收蒙盐简章
    附录二 监理官办事规条
    附录三 收买蒙盐合同
    附录四 口北盐坊营业章程
    附录五 热河全省盐务大纲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漳盐及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三、学术史回顾
    四、创新点及重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漳盐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漳盐的形成
    第二节 漳盐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章 漳盐的生产经营
    第一节 漳盐的生产及产品
    第二节 漳盐的经营管理
第三章 漳盐文化解读
    第一节 盐昌寺与盐神爷的传说
    第二节 由食盐的生产交易而产生的市井文化
    第三节 漳盐与庙会、民歌
第四章 漳盐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一节 漳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当代传承漳盐文化的意义
    第三节 关于新时期发展漳盐文化的几点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丁日昌与同治中兴前的江苏
    第一节 同治中兴以前的江苏
    第二节 丁日昌生长环境
    第三节 丁日昌治苏文书概貌
第二章 重构地方文书制度
    第一节 规范文书格式流程
        一、明确已办未办文书规范
        二、首倡月报词讼册
        三、推行粉牌制度
    第二节 深化办文意识
        一、提高办文意识
        二、整顿文书传递
        三、设立评测体系
    第三节 督察文书施行
        一、以官治文
        二、以民治文
        三、以文治文
第三章 治苏盐务文书研究
    第一节 对焦盐务根本——场产
        一、明确人事章程
        二、整顿生产环境
        三、重拳打击私源
    第二节 加强枢纽建设——转运
        一、监察收盐手续
        二、严控转交过程
        三、疏通盐运道路
    第三节 实现最终目标——岸销
        一、畅通场盐销路
        二、维持售价稳定
        三、灵活调配供给
第四章 治苏教化文书研究
    第一节 务实的地方治理方针
        一、提高业务素养
        二、净化官僚风气
        三、树立道德模范
    第二节 切实有效的基层救助
        一、推广社会救济
        二、改正婚丧恶习
        三、体恤在狱人员
    第三节 罢俗倡儒的治理理想
        一、提倡文教活动
        二、施行泛政治化德育
        三、管理政治文化
第五章 治苏外交文书研究
    第一节 对待外事的专业性
        一、培养外交人才
        二、使用特定文种
        三、遵守国际惯例
    第二节 具体外事的处理方式
        一、拔除川沙电线
        二、充公英国犯事轮船
        三、整治洋泾浜
    第三节 建立与时俱进的外交观
        一、至高无上的主权观
        二、重视实干的经世观
        三、为我所用的理势观
结语
附件
    一、太平天国前后江苏部分府、县人口数量下降统计表
    二、太平天国前后江苏部分府、县人口数量增加统计表
    三、鐅口成本明细表
    四、严禁书差、门丁传呈等弊的六条规定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着作
    三、硕博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第三节、山岳
    第四节、江河
    第五节、湖泽
    第六节、温泉
    第七节、都邑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第二节、动物
    第三节、植物
    第四节、井盐
    第五节、其他物产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高僧事迹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结语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6)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关于抗战建国的思考 ——以《新民族》周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所使用的资料
    五、《新民族》周刊概况
第一章 抗战建国之民族意识
    第一节 《新民族》的现代民族理论建构
        一、对“民族”、“民族性”和“民族的国家”的新省思
        二、《新民族》的现代民族理论建构
    第二节 《新民族》中爱国主义之立场
        一、《新民族》对抗战时期“汉奸”的严正批评
        二、《新民族》对抗战时期“汉奸”现象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抗战建国之政治建设
    第一节 《新民族》对战时政治建设的思考
        一、对战时干部人才的培养的思考
        二、战时行政效率的提高的思考
        三、战时民主政治建设的探讨
        四、战时法治建设的讨论
        五、战时社会统制的提出
    第二节 《新民族》对人事行政改革和现代政治之探究
        一、人事行政改革的探究
        二、现代政治的探讨
        三、对“实验政治”之探究
        四、现代政治教育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战建国之经济建设
    第一节 《新民族》对战时产业经济的思考
        一、对战时农业经济建设与解决对策的分析
        二、对战时工业、水电、矿产及牧林的讨论
    第二节 《新民族》对战时盐务和战时财政改革的认知
        一、对战时盐务的论证
        二、对战时财政的认知与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战建国之军事及科学技术要务
    第一节 《新民族》对战时科技建国的思考
        一、科技工程化与战时国防及国家建设
        二、气象知识与战时国防知识
        三、测量事业与战时国防关系
        四、航空科技与战时国防内容
        五、水陆交通与战时国防内容
    第二节 《新民族》对战时军事问题的探究
        一、对机械化军队的认知
        二、对战时军事心理问题的探析
        三、战时伤兵问题
        四、对国际声援与法规的关注
        五、战时军事统计问题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战建国之教育研究
    第一节 《新民族》中的教育建国思想
        一、“学术政治化”的办刊理念与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
        二、《新民族》抗战建国教育的特点
        三、《新民族》抗战建国教育的设计与策略
    第二节 《新民族》中的战时教育分析
        一、对战争背景下受教育者心态的探讨
        二、对国难背景下战时教育观的讨论
        三、对中国教育问题以及战时中小学教育的剖析
    第三节 对战时大学教育改革的讨论
        一、寻求中国教育质的提升
        二、对战时大学教育问题的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战建国之文化建构
    第一节“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一、“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历史背景
        二、“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支撑
        三、为民族复兴“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的思考
    第二节 抗战建国中的文化及艺术
        一、抗战建国中的文化内容
        二、抗战建国中的艺术内容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 1:《新民族》周刊目录索引
    附录 2:《新民族》刊载作者发文统计表
    附录 3:《新民族》刊载短评统计表
    附录 4:《新民族》撰稿人资料简表

(8)战后浙江盐政的重建与变革(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浙江盐政的演变:从“各省为政”到“一元体系”
    一、清末变革和“盐政集权”
    二、“善后大借款”与盐政“二元体系”
    三、国民政府收回盐务主权及战时措施
第二章 盐政的整顿:接收敌产和重建体系
    一、敌伪盐业的接收
        1、接管盐业机构
        2、接收各地存盐
    二、盐政机构的重建
        1、盐务总局的成立与扩权
        2、两浙盐务管理局的“精简”
    三、战后盐场的整顿
        1、盐场设施的恢复重建
        2、“裁撤盐场”和“废场问题”
        3、物价飞涨引发的“场价变更”
第三章 行销制度的变革:从“专商引岸”到“自由运销”
    一、专商引岸制的解体
        1、专商引岸和盐商势力的膨胀
        2、缓慢推进的自由运销政策
    二、自由运销政策的实施
        1、国民政府《盐政纲领》的颁布
        2、“废盐专卖”和自由运销
        3、浙产盐的本、外销情况
    三、自由运销政策的利弊
第四章 税收制度的调整:通货膨胀与税制变化
    一、税制与税率的变化
        1、《盐税条例》的颁布
        2、频繁变更的盐场税率
    二、征税方法的变革
        1、减少税目和减免税收
        2、统一简化征税手续
    三、新税制的施行效果
        1、币制不稳和盐价失控
        2、盐税收入的“虚高”
        3、1947年岱山盐民事件
第五章 盐警的缉防:重新编组与加强整训
    一、私盐走私
        1、私盐路线的分布
        2、退役军人的走私
    二、盐警的重组与布防
        1、重组后的浙江盐警系统
        2、“分区督导”和“机动查缉”
        3、提升警力的其他措施
第六章 战后浙江盐政改革的评价
    一、浙江盐政体系特点
    二、盐政重建和社会民生
    三、重建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传统海洋图书的历史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海洋图书的研究动态
        一、海洋图书的推介
        二、编辑、点校、注释、出版了一批海洋图书
        三、专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架构
        一、基本理论
        二、研究架构
第二章 从海洋传说到海洋叙事
    第一节 早期海洋图书编写的背景分析
        一、东夷百越时代海洋因子的生成
        二、传统海洋时代前期海洋因子的积累
    第二节 汉唐海洋图书的出现
        一、想象化的海洋图书
        二、《异物志》与《外国传》
        三、《佛国记》与《高僧传》
        四、《海涛志》
第三章 海洋图书编写的发展
    第一节 海洋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官方海洋政策的逐步确立
        二、航海、造船技术的突破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第二节 海洋图书编写的发展
        一、调查寻访记录为主的书籍
        二、记录自身航海经历的海洋图书
        三、海运背景的海洋图书创作
        四、海洋经济的专业性着作
        五、海盐制作技术专着的出现——陈椿《熬波图》
第四章 海禁背景下的海洋图书编写
    第一节 海洋发展的挫折与机遇
        一、“海禁”思维下的官方立场
        二、民间海洋力量的盛衰
    第二节 海洋图书编写题材的多样化
        一、海洋政治类
        二、海防类书籍
        三、海洋渔业类
        四、航海交通类
        五、海洋文学
第五章 海洋图书编写的停滞
    第一节 清开海后的海洋发展环境
        一、官方控制下的私人海上贸易空间
        二、封闭思维框架下的对外交往姿态
    第二节 有限开海政策下的海洋图书编写
        一、民间人士编写的海洋图书
        二、官方立场的海洋图书编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军卫时期的天津文化生态
    一、军卫时期天津的基本条件
        (一) 邑新而地古——建城时间晚
        (二) 农耕基础薄弱,官、军二籍为居民主体
        (三) 擅“盐漕之利”
    二、军卫时期的天津文化特征
        (一) 移民为本——土着凋零、流寓众多
        (二) 文学作品多为流官所做
        (三) 诗书传统差,民风彪悍
    三、天津的文化脉络
        (一) 关于天津文化的一些观点
        (二) 考察天津文化脉络的两个主要维度
    四、小结
第二章 长芦盐商家族在天津的兴起与发展
    一、盐商入籍
    二、开天津“风雅之先”的三大家族
        (一) 历尽波折的张氏家族
        (二) 从天津到扬州——“神秘”的安氏家族
        (三) 张霖“门下人”——查氏家族
    三、承上启下的金氏家族
        (一) 始迁祖金平
        (二) 游历大江南北的金玉冈
        (三) 保存桑梓文献传承津沽文脉的金钺
    四、对地方事务的深度参与——传奇盐商张锦文
        (一) 出身寒微的“经济”之才
        (二) 国之干城——作为“万民生佛”的盐商
        (三) 致力地方善举
    五、谋求转型的清末民初三大家族
        (一) 驰骋政商两界的“李善人”家族
        (二) 投身现代教育的严氏家族
        (三) “双星辉映”的官宦世家——“北华”与“南华”
    六、联姻——以查有圻家族为例
        (一) 士、商之间的联姻
        (二) 盐商家族之间的联姻
    七、小结
第三章 南北文化交流与天津科举的繁荣
    一、长芦盐商与江南文人的互动
        (一) “延接名流,推解不倦”的遂闲堂
        (二) “庇人孔北海,置驿郑南阳”——水西庄宾客之盛
        (三) 从卫安门到安家巷——安歧对南北文化交流的贡献
    二、津郡文化中的江南“基因”与文人北上的内在需要
        (一) 江南问题与文人的力量
        (二) 对江南士子的持续打压—文字狱、奏销案和科场案
        (三) 博学鸿词科对士子的吸引
        (四) “有利可图”的占籍、寄籍与冒籍
    三、长芦盐商对天津科举的推动与带动
        (一) 盐商的科举心结
        (二) 科甲鼎盛的盐商家族
    四、小结
第四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
    一、诗词书画——长芦盐商家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 “首倡诗文”的遂闲堂张氏家族
        (二) 米家书画陶家宾——安氏家族对天津收藏文化的贡献
        (三) “风雅相继”的集大成者——查氏家族
        (四) 传承有序——“郑虔三绝”的金氏家族
    二、诗社—盐商家族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
        (一) 张霖之“月泉吟社”(又称“玉山草堂”)
        (二) 张霪之“草堂诗社”和“近古社”
        (三) “砚庐诗社”“梅花诗社”与“续梅花诗社”
        (四) “消寒诗社”与“九老会”
        (五) 城南诗社
    三、小结
第五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教育的贡献
    一、长芦盐商的“重教兴学”传统
        (一) 加学额
        (二) 修书院建义学
        (三) 修学宫
    二、“闺阁之秀咸工文翰”—盐商家族的女子教育
        (一) 女子教育(或曰“女学”)与传统才德观
        (二) 江南才女文化的“余波”——长芦盐商的女子教育
        (三) 推动才女文化向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三、严修对天津近代教育的推动
        (一) 开明的学政
        (二) 严修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四、小结
第六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通俗文化的影响
    一、长芦盐商与天津戏曲艺术发展
        (一) 雅韵国风社——盐商票房
        (二) “桐裕成张家”扶持评剧
        (三) 严修的戏剧改良
    二、盐业崇拜与皇会
        (一) 长芦盐业神祗
        (二) 天后崇拜与皇会
    三、盐商与天津的饮食文化
    四、陋习的制造者与移风易俗的引导者
        (一) 以斗富为目的的种种陋习
        (二) 移风易俗的引导者—严修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盐业诗歌》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D]. 达日玛.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2]明代盐政及盐业与文学 ——以两淮地区为例[D]. 廖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漳盐及其文化研究[D]. 徐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D]. 严亦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6]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关于抗战建国的思考 ——以《新民族》周刊为中心[D]. 宁波. 吉林大学, 2017(03)
  • [7]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传播的形态和效果——中盐金坛贤文化个案解读[J]. 钟海连.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17(01)
  • [8]战后浙江盐政的重建与变革(1945-1949)[D]. 孙娇.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9]中国传统海洋图书的历史变迁[D]. 潘茹红. 厦门大学, 2018(07)
  • [10]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D]. 高鹏.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中国盐业诗》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