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_崔桂彬,鞠新华,尹立新,孟杨,温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子,动力学,电镜,离子束,奥氏体,晶粒,物镜。

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文献综述

崔桂彬,鞠新华,尹立新,孟杨,温娟[1](2019)在《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对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均采用晶界腐蚀法,但是该方法成功率不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所使用的苦味酸溶液属于危险品,因此,为了更好地显示出原奥氏体晶界,实验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晶界腐蚀法相比,借助EBSD技术可以显示原奥氏体晶界,其最佳晶界取向差在20°~50°之间,且该低碳钢原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为40.02μm,与晶界腐蚀法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对于经过大变形的原奥氏体晶界,实验方法并不适用,这可能与变形后马氏体变体之间的取向差随之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9年07期)

朱剑[2](2018)在《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在晶粒度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析了在ASTME112及ASTME1382标准规定下,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法(EBSD)对叁种不同的金属材料进行晶粒面积及分布的测定,并进行晶粒度分析的试验过程,探索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在晶粒度测定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8年05期)

闫浩洁,王勤[3](2018)在《电子背散射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测量橄榄石的原位含水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橄榄石的含水量对上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简称FTIR)是目前最常用的测量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量的方法。由于矿物中红外光谱的吸收系数是各向异性的,理论上应使用偏振光来测量橄榄石的含水量,但是该方法需要把橄榄石颗粒分离出来进行定向,非常费时。前人大多使用非偏振光来测量薄片中多个橄榄石的含水量,并使用Paterson(1982)的校正方法计算样品中橄榄石的平均含水量。非偏振光的使用忽略了颗粒定向造成的影响,会低估橄榄石的含水量。上地幔橄榄石常发育晶格优选定向,为快速准确地获得橄榄石的原位含水量,该文将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与FTIR相结合,提出测量薄片中橄榄石含水量的新方法。首先使用Bell等(2003)的红外偏振光实验结果,通过橄榄石[100]、[010]和[001]方向的含水量吸收系数建立一个椭球体。然后使用EBSD测量某一颗粒在薄片中的取向,根据欧拉角计算该方向的含水量吸收系数Ws,再根据Beer-Lambert公式获得该颗粒的含水量。对加拿大Slave克拉通Muskox金伯利岩携带的石榴橄榄岩中橄榄石的含水量研究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测量显微尺度的橄榄石原位含水量分布,为橄榄石含水量与组构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高尚,杨海峰[4](2016)在《使用冷场扫描电镜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的困难与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部分冷场扫描电镜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时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指出冷场扫描电镜的束流与稳定性能够满足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的表征要求。提出了针对半浸没式物镜的结构,应优先在低倍模式下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高倍模式下测试应使用磁场校正,并指出在低倍放大下应注意低倍位置校正的问题。对于冷场扫描电镜,通过以上方法,大部分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都可以正常进行。(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16年07期)

黄学猛,张进江,许志琴[5](2016)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地壳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岩组学研究的一项革命性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对传统的岩石薄片进行分析,实用性高,观测精度达到亚微米级别。配合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波谱、能谱分析设备,EBSD技术可以对透明和非透明的任何对称性晶体进行取向测量,快速获取晶体显微结构、微区成分与晶体学参数,可以对晶体开展形貌观察、晶体优选方向(CPO)、取向差分析、物相鉴定、应变测量、晶界分析、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晶内变形、温压条件研究。结合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可以获取矿物的叁维结构图像。对地壳的主要矿物进行组构分析,结合野外矿物变形特征与试验岩石学研究成果,可以开展地壳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的研究。本文介绍岩组学的研究历史,以及EBSD技术在地壳常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以及假熔岩构造变形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与典型实例,并对EBSD研究结果中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刘全宝[6](2016)在《多片层法模拟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BSD技术已经成为分析晶体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现有的EBSD软件都是用运动学电子衍射理论模拟的EBSD花样。用运动学理论模拟的EBSD花样只是在几何学上与实验花样相匹配,无法对实验花样的强度信息进行解释。这是因为电子背散射衍射过程非常复杂,电子与样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包括多次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过程。要进行精细的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模拟必须采用动力学衍射理论。动力学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布洛赫波法(BW)和多片层法(MS)。多片层方法包括传统多层法(CMS)、实空间法(RS)和改进多片层法(RRS)。最近,适用于透射电子衍射模拟的BW法已经成功模拟出EBSD花样。虽然BW法和CMS法以及RS法都各不相同,但这些方法都采取了高能近似来解薛定谔方程,而改进多片层法(RRS)对前散射电子没有采取任何近似。本文我们主要运用RS法和RRS法对EBSD花样进行了模拟;进一步用RRS法模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EBSD花样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介绍了基于薛定谔方程得到的两种多片层方法(RS法和RRS法),并从理论分析了两种电子动力衍射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计算模型来处理EBSD散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入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出射过程。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我们不考虑第一个过程,因为我们仅关心电子束怎样携带样品信息从样品中出射出来。对第二个过程根据倒易性原理,可以用模拟透射电子衍射花样的动力学理论来计算。第二、在不同计算参数下(电压、德拜因子和光阑半径),分别仔细对比了RS法和RRS法模拟的EBSD花样。在相同计算条件下,RRS法模拟得到的EBSD花样视角要大于RS法模拟的EBSD花样。用RRS法模拟得到的EBSD花样中不经过中心菊池极的菊池带是弯曲的,这与真实情况更符合。通过RRS法模拟的衍射花样中的HOLZ环半径,计算得到的晶格常数要比RS法更加精确。分析讨论了用这两种方法模拟EBSD花样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且对比了二阶和叁阶RRS法的计算时间。最后综合考虑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得到结论是二阶RRS法更适合模拟EBSD花样。第叁、用RRS法精确模拟了EBSD花样。对比了RRS法模拟的EBSD花样与实验花样,两者在衍射衬度和清晰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因为非弹性散射等原因造成的。接下来采用RRS法模拟了电子能量展宽和倾斜入射对的EBSD花样特征的影响。其中电子能量展宽影响衍射花样的衬度和清晰度,倾斜入射则影响EBSD花样中的具体衍射细节。第四、用RRS方法模拟了电子束入射深度对EBSD花样的影响。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不同深度处衍射花样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影响与晶体结构对称性无关。这些衍射花样特征无法从试验上获得,但是通过对EBSD花样进行动力学电子衍射模拟,可以获得这些详细的信息。这对于深入地理解EBSD花样与入射深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益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也能从试验花样中获得更多的与入射深度有关的信息。(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01)

朱勇,阳岸恒,张济祥,谢宏潮,卢绍平[7](2016)在《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高纯金溅射靶材的微观组织与织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是分析高纯金靶材微观组织的有效手段,可以快速高效地定量统计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织构、晶粒尺寸、取向差。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通过优化真空熔炼工艺制备的高纯金溅射靶材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晶界取向差和织构。结果表明,高纯金靶材组织由细小的等轴晶组成,平均晶粒尺寸为206 nm,样品在轧制过程中发生再结晶,样品所测得的织构(110)平行于轧面,轧向不确定,为较弱的织构。(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吕智超,蒋职权,曾涛[8](2016)在《费氏旋转台法、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组构分析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组构学的测试技术手段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构造地质学家经常应用的技术主要有费氏旋转台测量、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叁种。叁种方法各有优劣,只有叁种方法的优劣,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使用各方法进行岩石组构学的测试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6年01期)

刘亚非,王立社,魏小燕,周宁超,来志庆[9](2016)在《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电子微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在阿尔金地区的榴闪岩中发现了一种微米级含铀氧化物矿物,结合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物理及光学性质、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物在空间上与钛铁矿关系密切且主要产于其边部,为一种不透明矿物;主要化学组成为TiO2、ZrO2和UO2,实验化学式为(Zr,U)Ti2O6,其中U与Zr互为类质同象替代;具独特的拉曼光谱特征,初步确定为斜方晶系且具有序的铌钙矿结构。通过电子微探针U-Th-Pb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51±49Ma,可能代表了寄主岩石的退变质年龄。将该矿物与化学成分类似的晶体进行对比,发现与斯里兰卡石等已知天然矿物存在差异,而与一种人工合成晶体Zr5Ti7O24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较为相似,可以初步推断Ti-Zr-U氧化物为一种未被人们发现的新矿物。(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周莹,王虎,吴伟,曾毅[10](2016)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Mg/Al金属焊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可以提供晶体结构、晶体取向、相分布及鉴别、晶界、应力应变分析等信息,是有效的材料分析方法。离子束截面抛光具有无剪切应力残留,无磨料污染,无划痕,试样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于Mg/Al异种金属焊接层试样的制备。利用EBSD可以快速准确地观察Mg/Al异种金属焊接层母材Al相、Al侧过渡区、扩散区的晶粒形状、尺寸及分布情况。根据Mg/Al异种金属焊接层各相的EBSD菊池衍射花样及能谱的定性定量结果,实现了对焊接层的相鉴定、织构、晶界角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6年01期)

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分析了在ASTME112及ASTME1382标准规定下,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法(EBSD)对叁种不同的金属材料进行晶粒面积及分布的测定,并进行晶粒度分析的试验过程,探索了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在晶粒度测定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参考文献

[1].崔桂彬,鞠新华,尹立新,孟杨,温娟.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低碳钢原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技术探讨[J].冶金分析.2019

[2].朱剑.电子背散射衍射法在晶粒度分析中的应用[J].电子质量.2018

[3].闫浩洁,王勤.电子背散射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测量橄榄石的原位含水量[J].高校地质学报.2018

[4].高尚,杨海峰.使用冷场扫描电镜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的困难与解决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6

[5].黄学猛,张进江,许志琴.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地壳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16

[6].刘全宝.多片层法模拟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D].湘潭大学.2016

[7].朱勇,阳岸恒,张济祥,谢宏潮,卢绍平.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高纯金溅射靶材的微观组织与织构[J].有色金属工程.2016

[8].吕智超,蒋职权,曾涛.费氏旋转台法、X光岩组法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组构分析的比较[J].西部资源.2016

[9].刘亚非,王立社,魏小燕,周宁超,来志庆.应用电子微探针-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一种未知Ti-Zr-U氧化物的矿物学特征[J].岩矿测试.2016

[10].周莹,王虎,吴伟,曾毅.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Mg/Al金属焊接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论文知识图

在表征珠光体微观组织时的局限性...自纳米化层的菊池带衬度图一5Ag-cu一Er合金4(和5)在293K退火%小卜...一6Ag一Cu一r合叙6和)7在293K退火960小...一6合金2在IO32K退火720小时后的背散射...一7合金3在IO32K退火720小时后的背散射...

标签:;  ;  ;  ;  ;  ;  ;  

电子背散射衍射论文_崔桂彬,鞠新华,尹立新,孟杨,温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