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和华人组织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和华人组织

一、澳大利亚的华人与华人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白海英[1](2021)在《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戏曲在澳大利亚至少有一百七十年的传播历史。19世纪中期,大量的广东珠三角人前往澳洲淘金,自此之后,粤剧艺人、戏班开始进入该地区的舞台。不同时期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区域、传播者、传播的语境均有不同。根据其传播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金矿区的盛演、会馆演剧、华人剧社演剧,最后为粤剧传播多元格局的形成。粤剧在澳大利亚长期传播,是中国本土文化在大洋洲地区传播的一个重要侧面。

张秀明[2](2021)在《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与认同的多元性、与祖籍国联系的密切以及在居住国地位的提高四个方面,分析解读了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就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提出几点思考。论文认为,应该客观理性认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严格界定和区分"华侨"与"华人"的概念,并且审慎思考"华侨华人"与"华人散居者"这一术语在英文语境中的接轨;应该从国际移民视角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海外移民和侨务工作,消除偏见误解,为中国移民正名,为中国侨务工作正名。

吴俊青,潮龙起[3](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公共外交》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屡见不鲜,部分人士将疫情政治化、阴谋化,华侨华人面临艰难处境。基于自身与中国、澳大利亚三方共同命运的考虑,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主动开展公共外交:反对种族歧视,消弭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国及华侨华人的负面印象;开展慈善捐赠、分享防疫抗疫经验,塑造中国及华侨华人的正面形象。但由于澳大利亚社会的"恐华"心理、中澳文化差异以及华侨华人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不足、媒体资源单一等主客观因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公共外交效果存在局限性。澳大利亚华侨华人要提高公共外交意识,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时制宜地开展公共外交,突破地理疆界的有形边界与族裔-文化的无形边界。

费晟[4](2020)在《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世界传染病的暴发不仅涉及公共卫生专业问题,也深刻影响社会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1881年悉尼突然暴发的天花疫情就触发了澳大利亚社会空前的排华运动。无论所谓华人引入并传播天花的舆论造势,还是与之呼应的殖民地官方排华防疫措施及排华立法,都建立在对传染病种族属性的渲染与想象之上。这不仅是因为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更是因为突发的疫情为社会既有的种族偏见提供了所谓的客观依据,为底层社会抗争创造了宣泄的契机,更为当局推卸并转嫁防疫责任提供了借口。悉尼天花大流行使澳大利亚种族主义的国族认同与公共环境议题紧密联系,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白澳政策"的基础。对悉尼天花疫情下排华运动的全面剖析,有助于深入反思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并不鲜见的利用公共危机构建种族主义话语的机理。

张荣苏[5](2019)在《澳大利亚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基于布里斯班华人访谈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笔者对布里斯班华人新移民的调研访谈分析,认为语言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代际等是影响华人移民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想突破这些局限和障碍,必须加强华人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在昆士兰,自由党华裔党团、社区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和桥梁,也成为华人移民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重要路径;布里斯班华裔军人纪念碑不仅鼓励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华人社区活动,而且向澳洲主流社会证明了华人是澳大利亚历史发展的参与者,通过重塑华人与澳洲主流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张秋生[6](2020)在《澳大利亚早期华人商业的兴起及其经营活动评析(1850—1901)》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中叶,以中国广东和福建为主体的沿海省份近6万名华人远赴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淘金,构成了近代世界人口迁徙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淘金潮兴起到澳大利亚联邦建立前的半个世纪内,华人谋生在以淘金为主的同时,也开始从事商业和经济经营活动,出现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商业形式、组织与精英人物。华人商业和经济经营活动,维持和满足了早期华人移民对生活必需品的基本需要;维系了华人社会的经济网络和经济生活;也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移民文化的形成。

林亦瀚[7](2020)在《妈祖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妈祖文化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和发展。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源地莆田湄洲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澳大利亚是一个位于亚太地区秉承传统欧洲文化的国家,其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引人注目。本文从文献资料检索、媒体报道搜索和创建组织妈祖文化协会的实践中发现,妈祖民俗信仰在华人华侨社区和当地多元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传播。本文介绍了位于圣诞岛、布里斯班、悉尼和墨尔本的6座妈祖庙宇;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妈祖信仰传承的主要力量和华人移民的关系、妈祖文化和当地其他文化的融合,以及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以期为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陈奕平,关亦佳[8](2020)在《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解构:基于媒体舆论的政治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以来,澳大利亚舆论对华侨华人的态度渐趋负面,形成所谓"华人威胁论",给当地华社带来较大压力。通过政府报告、政府人士言论以及主流媒体报道,澳大利亚不断渲染"华人威胁论":所谓中国政府通过华商"购买"政治影响力;澳大利亚华人政治精英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中国政府通过华社团体和留学生建构"间谍网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华侨华人支援中国导致澳医疗体系无法高效应对疫情。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感到焦虑,也和澳大利亚政党竞争、澳社会"白澳主义"以及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密切相关。"华人威胁论"给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发展、中澳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意识形态"国际联盟"效应,冲击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对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既要解构其"华人威胁论"妖魔化中国形象的内核,也要从共享利益和道义的视角来讲述华侨华人对澳大利亚、中澳关系和国际治理的贡献。

杨宏伟[9](2020)在《“跨代离散”: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寻根之旅是由国侨办主办,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展的大型文化“保根工程”,自国侨办于1999年正式启动至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将该项工作划归中国侨联,其间刚好20年。华侨大学作为国侨办直属高校,自2008年起受国侨办委托承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迄今已历10年。本文运用华侨大学自承办以来保存档案资料,包括营员名录、日程安排、活动手册、教师和营员心得,以及相关项目管理文件,招投标合同、预算决算等,以及结合笔者对于中国寻根之旅营员、领队的访谈和238份营员问卷,通过提出“跨代离散”的术语来概括以东南亚青少年华裔为典型代表的反映在与祖籍中国的联结性程度关系上所呈现出的弱离散类型和状态,具体通过将东南亚、欧美、蒙古青少年华裔作为比较组展开论证和分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源起与问题意识、理论框架、文献综述、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回顾“中国寻根之旅”和华大营项目开展和实施的历史沿革、内容、意义及其特点。第三部分基于238份营员回收问卷及华大营教师和学生心得与笔者的田野,建构以东南亚青少年华裔为典型代表的“跨代离散”组别与以欧美和蒙古为代表的非“跨代离散”组别之间体现在自我族群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国家认同上的差异性及其关系类型和模式。认为:蒙古华裔青少年祖籍认同最为强烈,他们未来普遍拥有回流中国的意愿,因此也多以侨居的方式生活在蒙古,大多数人继续持有中国国籍,其与祖籍国始终保持有紧密的联系,祖籍认同勿需重建。欧美华裔青少年相较蒙古,祖籍认同较弱,但相较东南亚为强。他们正处于移民融入当地的中间阶段,既未像旅蒙华裔青少年那么强烈,也未像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如此薄弱,其与祖籍国联系较为密切,祖籍认同尚未消逝。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祖籍认同最为薄弱,融合于当地趋势明显,大多获得所在国国籍,与祖籍国关系疏离,而是通过一些自我族群与国家意识及文化上的认同与祖籍国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虽然其祖籍意识近年来已经呈现一定程度的复兴,并且通过中国寻根之旅得以唤醒或者重塑,但祖籍认同尚待重建。第四部分结合营员问卷和“中国寻根之旅”项目的实施,评估其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于本文提出的“跨代离散”术语予以概念的抽象和界定,并总结本文观点。

谷香吟[10](2020)在《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是一个以马来人为主体的伊斯兰教君主制国家。诗里亚位于文莱西北部,北临南海,是马来奕区中的一个镇。自1929年在该地区发现石油后,华人移民陆续来到诗里亚,这里因此成为了华人在文莱早期最大型的聚集地之一。华人在诗里亚镇从事石油、农耕等经济活动,并建立了华社与华校,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的华人社会一度保持着繁荣的景象。1970年代后,文莱国家走向独立,主体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得生活在诗里亚镇的华侨华人面对新的改变,不得不考虑再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诗里亚华人社会的发展与文莱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国家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华人从四面八方移民到文莱,在数十年后又有一批华人离开文莱再移民到其他国家,这种变化成为了诗里亚华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今,曾经无比繁荣的诗里亚华人社会呈现出了不同往日的景象。

二、澳大利亚的华人与华人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华人与华人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1)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淘金客与粤剧的早期传入
二、移民政策的变化与粤剧演出空间的拓展
三、华人曲艺社团的成立与粤剧传播的活跃
四、新纪元粤剧传播的新格局与新态势
结 语

(2)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统计特征的巨大变化
    (一)人口规模成倍增长
    (二)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
    (三)地域分布更加广泛
    (四)国籍身份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性别构成上出现“女性化”趋势
    (六)移民类型更加多元化
    (七)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职业的向上流动
二、内部关系的变化:差异性显着与认同多元化
    (一)内部的差异性日益显着
    (二)认同的变迁与多元化
三、与祖籍国关系的变化:联系更加密切
    (一)华侨华人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二)海外侨胞在祖籍国的政治参与
    (三)以祖籍地为联结纽带的社团网络的构建与强化
四、与居住国关系的变化:地位不断提升
    (一)政府层面为历史上的排华道歉
    (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三)华侨华人的贡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五、结语: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海外侨情变化的影响因素
        1. 居住国因素
        2. 祖籍国因素
        3. 工具性因素
    (二)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的思考
        1. 客观理性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2. 严格界定和区分相关概念
        3. 从国际移民视角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海外移民和侨务工作

(3)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公共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公共外交的缘起
    (一)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国的污名化
    (二)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艰难处境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公共外交的具体方式
    (一)反对种族歧视
    (二)开展慈善捐赠
    (三)分享防疫抗疫经验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公共外交的制约因素
    (一)澳大利亚社会的“恐华”心理
    (二)中澳文化差异
    (三)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不足
    (四)媒体资源单一
四、结语

(4)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天花恐惧”与悉尼排华舆情的抬头
二、 天花扩散期底层民众的排华活动
三、 殖民地官方的排华防疫措施
四、 排华立法的确立及殖民地排华思潮之反思
结 论

(6)澳大利亚早期华人商业的兴起及其经营活动评析(1850—1901)(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大利亚早期华人商业出现的背景
    1. 满足淘金者对生活用品和淘金器具的需要
    2. 澳大利亚城市化的发展与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
    3. 经济繁荣和人口增加促进了华人商业繁荣
二、华人商业的拓展及其主要经营活动
    1. 大中城市的华人店铺、果栏、洗衣店等不断向外拓展扩张
    2. 水果批发和零售与蔬菜销售繁荣
    3. 商铺兼营借款、存款和汇款回国业务
    4. 华人商业在北部地区的拓展
    5. 澳洲华人商业团体的建立
三、早期澳洲华商与澳中贸易
结语

(7)妈祖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大利亚妈祖庙宇的兴建和妈祖文化的形成
二、澳大利亚妈祖信仰传承的主要阶段和有生力量
三、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妈祖文化

(8)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解构:基于媒体舆论的政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综述
    (二)分析框架
二、当前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的主要内容
    (一)渲染华商“购买”政治影响力
    (二)炒作中国政府利用社交平台影响澳政治
    (三)诬陷中国利用留学生建构“间谍网”
    (四)指责华侨华人支援中国抗疫
三、当前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兴起的动因
    (一)根本原因: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二)加速器:澳大利亚政党博弈
    (三)催化剂:澳大利亚社会“种族主义”
    (四)重要因素:美国对中国遏制战略的同盟效应
四、当前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产生的影响
    (一)对在澳华人发展的影响
    (二)对中澳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对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
五、结语

(9)“跨代离散”: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古典离散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二、“跨代”与“跨代离散”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离散理论及华人离散族群研究
        二、海外华裔青少年认同问题研究
        三、“中国寻根之旅”相关研究
    第四节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寻根之旅”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寻根之旅”项目的启动及其分期
        一、项目的启动和初步发展期(1977-1998)
        二、项目的拓展和快速发展期(1999-2007)
        三、项目的提升和精细化发展期(2008-2018)
    第二节 华侨大学“中国寻根之旅”项目的实施与运营
        一、华大营之先声:菲华学生夏令营和港澳台侨生中国文化之旅
        二、中国寻根之旅华大营项目的实施与运营
        三、中华文化大乐园(CHINA FUN)
        四、中华文化大赛(Chinese Culture Contest)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外华裔青少年多元认同研究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一、问卷设计
        二、基本概况
    第二节 海外华裔青少年多元认同之族群认同
        一、相关理论概念
        二、族群认同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节 海外华裔青少年多元认同之文化认同
        一、相关理论概念
        二、文化认同的关联性分析
    第四节 海外华裔青少年多元认同之国家认同
        一、相关理论概念
        二、国家认同的关联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寻根之旅成效评估、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寻根之旅”成效评估
        一、成效评估关联性分析
        二、感想与建议
    第二节 问题与对策
        一、“文化排斥”现象的出现
        二、“中国寻根之旅”的活动定性与模式创新
        三、如何提升中方接待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四、如何消除境外国家的“疑虑”与“担忧”
        五、如何向海外持续推广“中国寻根之旅”活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概念阐述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文莱华人移民史与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文莱华人移民史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文莱华侨华人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文莱华侨华人
    第二节 田野点概况
        一、诗里亚镇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诗里亚镇的人口与族群关系
第二章 华人移民诗里亚的历史(1930s—1960s)
    第一节 华人移居诗里亚的契机:石油的发现
    第二节 华人移居诗里亚的历史过程
        一、二战前诗里亚华人移民的情况
        二、二战后华人移居诗里亚的高峰期
    第三节 早期诗里亚的华人社会
        一、诗里亚华人的经济生活
        二、诗里亚华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节 华人定居点:诗里亚华人新村的建立
        一、诗里亚新村建立的背景
        二、诗里亚新村的建立
第三章 诗里亚华人的再移民(1970s—1980s)
    第一节 文莱独立前后国家政策的改变
        一、诗里亚华人再移民的推力
        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拉力
    第二节 诗里亚华人选择再移民
第四章 华人再移民后的诗里亚华人社会(1990s—至今)
    第一节 留居诗里亚的华人
    第二节 华人再移民后诗里亚华人社会的变化与特点
        一、诗里亚华人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二、华人小商业逐渐萎缩
        三、华文教育与华人社团在逆境中前进
        四、诗里亚华人心理的重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澳大利亚的华人与华人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剧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历程与特点[J]. 白海英. 文化遗产, 2021(06)
  • [2]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J]. 张秀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01)
  • [3]新冠肺炎疫情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公共外交[J]. 吴俊青,潮龙起.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0(06)
  • [4]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J]. 费晟. 世界历史, 2020(05)
  • [5]澳大利亚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基于布里斯班华人访谈的分析[J]. 张荣苏. 华侨华人研究, 2019(00)
  • [6]澳大利亚早期华人商业的兴起及其经营活动评析(1850—1901)[J]. 张秋生. 历史教学问题, 2020(04)
  • [7]妈祖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和发展[J]. 林亦瀚. 妈祖文化研究, 2020(02)
  • [8]澳大利亚“华人威胁论”解构:基于媒体舆论的政治学分析[J]. 陈奕平,关亦佳.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0(03)
  • [9]“跨代离散”: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D]. 杨宏伟. 华侨大学, 2020(01)
  • [10]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D]. 谷香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和华人组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