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编织论文-刘增,魏新奇,夏勇

模型编织论文-刘增,魏新奇,夏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编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损伤模型,有限元

模型编织论文文献综述

刘增,魏新奇,夏勇[1](2019)在《表征平纹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的两种连续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表征平纹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对比了商业软件Ls-Dyna中两种连续损伤力学内置材料模型Mat58和Mat261。用准静态偏角度拉伸及穿孔实验与有限元(FE)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模型的特点。结果表明:由于Mat261允许面内剪切应力应变曲线的直接输入,其偏角度拉伸的仿真结果明显优于Mat58的仿真结果。Mat261相较于Mat58具有非常复杂的失效准则,对于具有复杂失效应力状态的穿孔仿真,Mat261的表现得更为优异。使用Mat261进行了波纹板压溃的仿真,实验与仿真的比吸能相差4.2%,验证了该模型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敏,袭建人,房光强,刘钰[2](2019)在《复合材料编织带平面承力层结构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地对编织式复合材料编织带所构成的承力层进行仿真模拟,基于编织带的力学特点,建立了薄膜单元与混合单元2种具有不同承力性能的编织带壳单元接触模型,以模拟平面柔性编织带承力层的应力与变形,对比分析了在常规压力载荷作用下,有限元模型选择对承力层应力与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互交错布置的编织带承力层,在局部均匀压力载荷作用下,因相互之间的接触而使编织带呈现特殊的力学特性;承力层有限元模型只考虑薄膜应力会过高估计编织带的承载能力,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可更真实地模拟编织带承力层结构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9年04期)

李耀,尹世平,刘鸣,叶桃[3](2019)在《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加固RC柱恢复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TRC)加固钢筋混凝土(RC)柱恢复力模型,本文对10根TRC加固柱和1根RC对比柱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恢复力模型理论,在考虑了加固层数N和轴压比n_0这两个主要因素后,选用退化叁线型骨架曲线模型,通过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得到骨架曲线特征参数,从而建立了加固柱的骨架曲线模型,同时对加固柱的滞回规则进行简化,最终得到TRC加固柱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TRC加固柱的滞回特性.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分析加固结构的地震反应,评估加固后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对于TRC的工程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殿印,杨尧,郭小军,张龙,王荣桥[4](2019)在《一种平纹编织复合材料的叁维通用单胞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采用通用单胞(GMC)方法开展编织复合材料多尺度模拟的技术难题,发展了一种叁维通用单胞模型,可用于二维平纹编织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模拟。概述了叁维通用单胞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流程;基于对二维平纹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特征分析,建立了其叁维通用单胞模型,并通过与传统有限元单胞模型的宏细观力学响应分析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基于通用单胞模型的有限元多尺度模拟方法,开展了二维平纹编织复合材料平板试件的模态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所建立的通用单胞模型预测得到的前五阶固有频率绝大部分的精度较传统有限元方法有了明显提升。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基于通用单胞模型开展多尺度模拟,进而研究宏细观力学响应的相互关联。(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彭雄奇,苏晓斌,王颖钰[5](2018)在《基于能量分解的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编织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粘超弹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SMPs)可以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从暂时固定的形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在航天航空、医疗以及智能纺织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1]。其中,由于受到温度变化的刺激而激发出形状记忆效应的SMPs称为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纯SMPs的强度和刚度相对较小,因此,通常以SMPs为基体,向其中加入增强体制备成形(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12-07)

吕晓静,吴琼,屈非非[6](2018)在《环形珠垫编织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环形珠垫手工编织方法,将编织的方法用周期运动的数学形式予以表示,建立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给出编织运动路径的坐标表达式.借助数学软件实现了编织路径运动的仿真.对成品珠垫采用纵向和环形2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发现了串珠排列的几何规律——杨辉叁角形和等差数列,利用几何特征确定环形珠垫珠子总数与编织圈数以及珠垫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师理科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贺春旺,葛敬冉,李玮洁,梁军,方岱宁[7](2018)在《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耦合弹塑性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承载的力学特性,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建立一个准确分析和评估其力学性能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由于其细观结构的复杂性及组分力学性能的不确定性,对其强度及损失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难点。针对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复杂的损伤演化和破坏过程,提出了一种渐进损伤分析模型。该模型在细观尺度下考虑了纤维束内纤维的断裂、纤维间的开裂和基体断裂等多种破坏模式,并考虑了基体的塑性与损失耦合效应。对纤维束和基体,应用了多个损伤因子表征其损伤的起始和演化过程,定义了纤维束和基体含损伤因子的本构关系。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编写了该损伤模型的UMAT子程序,预测了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准静态单轴拉伸载荷下的损伤累积和破坏过程,并与对应的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徐武,Anthony,M.Waas,郭壮壮[8](2018)在《编织复合材料损伤破坏分析的裂纹带模型与参数获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破坏模式可分为复合材料面内损伤破坏和层间分层。一个可靠的预测复合材料结构逐步破坏的分析模型需能够分析复合材料的这两种破坏模式,且分析模型所需的参数能够可靠地通过试片级实验获得。结合有限元法,基于损伤力学的本构模型常用于分析复合材料面内的损伤与破坏。应用经典损伤力学本构模型进行复合材料强度预测的结果往往与所采用的有限单元网格尺寸相关。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界面单元常用于分析复合材料的分层,但界面元所需的断裂韧性的测试方法依然存在不足。本文将介绍分析复合材料面内损伤的裂纹带模型的基本原理,给出针对不同应变定义的裂纹带模型的公式以使预测的结果对有限单元尺寸不敏感;提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测试的双柔度法以减少目前复合材料断裂韧性测试标准中的局限和不足;为更可靠地预测复合材料的破坏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陈波[9](2018)在《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力学行为及寿命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编织碳/碳(C/C)复合材料是近些年发展的新型复合材料,它具备叁维编织材料良好的层间性能和抗疲劳能力,同时又结合了C/C复合材料强度高,耐高温,抗磨损及良好的烧蚀性能等优点,现阶段已在航空、航天、船舶、生物、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受限于当前制造工艺水平、试验设备、检测手段,有关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的高温静力学和疲劳试验研究还不充分,再加之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疲劳行为,以及C/C复合材料高温下独特的力学特点,制约了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开展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的高温静力学和疲劳试验,提出并建立针对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的高温理论预测模型,对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非常重要。本文基于高温环境下的拉伸和拉/拉疲劳试验,深入开展了单向C/C复合材料和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拉伸和疲劳性能理论研究,结合叁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特点,提出并建立了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刚度、强度及疲劳预测模型,预测了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平板试验件高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疲劳寿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了C/C复合材料高温力学研究方法。根据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特点,建立了一种温度相关的C/C复合材料高温力学预测模型,通过与对其他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本文建立的模型能更好的反映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提出了考虑氧化速率和氧化时间的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高温氧化退化模型,通过对C/C复合材料单向板在700℃、900℃拉伸强度的拟合,表明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单向C/C复合材料在高温氧化环境力学性能的退化;推导了高温环境C/C复合材料单向板和纤维束力学性能的等效性原理,证明了当环境和纤维体积含量相同时,单向板和纤维束力学性能等效,实现了C/C复合材料组分力学性能在高温下的测定。(2)基于细观力学有限元法,提出了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刚度预测方法。在细观尺度下,将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平板件划分为内部单胞区域、表面单胞区域、角胞区域,对相应的区域建立了考虑纤维束截面形状、纤维束空间走向的单胞几何和有限元模型。对叁种单胞施加了考虑温度的周期性边界条件,引入切边宽度对单胞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氧化速率、氧化时间、切边效应的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刚度预测模型。预测了切边和非切边的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平板试验件在室温、700℃下的弹性模量,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误差小于10%,表明模型有效、可靠。(3)基于逐渐损伤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氧化速率、氧化时间、切边效应、界面强度的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强度预测方法。在单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考虑温度的叁维Hashin失效准则判定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单胞中单元受载损伤时的失效形式,并根据损伤形式对单元进行相应的刚度退化。建立了切边宽度与叁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对非切边和切边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平板试验件室温和700℃进行了拉伸强度预测,预测误差均小于10%。(4)提出并建立了一种C/C复合材料纤维束高温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从剩余刚度、剩余强度对疲劳损伤的定义出发,推导建立了考虑温度、氧化速率、应力水平的C/C复合材料纤维束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表明,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C/C复合材料纤维束在室温、高温无氧化、高温有氧化环境下疲劳过程中的刚度、强度退化情况。(5)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剩余刚度模型,模型中引入了内部编织角随疲劳循环数变化的内部编织角模型,并考虑了温度、氧化速率、应力水平等影响。模型认为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在疲劳加载过程中试验件的内部编织角和疲劳循环数呈指数变化。利用该模型对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剩余刚度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可以获得疲劳过程中内部编织角随循环数变化的试验参数,以此计算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在700℃的试验件工作段长度和花节长度。对比计算值和实测值,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6)提出了一种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采用内部编织角模型对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单胞在疲劳加载过程中进行内部编织角的修正,并利用纤维束高温剩余刚度、强度模型和高温叁维Hashin疲劳失效准则实现了单胞中单元的刚度渐降和突降判定。通过对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平板试验件700℃不同应力水平疲劳寿命的预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7)开展了C/C复合材料单向板和叁维四向编织平板试验件700℃拉伸试验。利用单向板拉伸试验数据,结合高温环境复合材料单向板和纤维束的等价性原理,获得了C/C复合材料中纤维束、基体700℃的力学性能参数。(8)为了获得C/C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开展了C/C复合材料单向板室温单丝顶出测试,根据C/C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随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计算了C/C复合材料单向板700℃的界面剪切强度。对C/C复合材料单向板进行了热膨胀系数测试,获得了1000℃范围内C/C复合材料组分的热膨胀系数。(9)开展了C/C复合材料单向板700℃拉/拉疲劳试验。利用单向板疲劳试验数据,结合高温环境复合材料单向板和纤维束的等价性原理,拟合得到了C/C复合材料中纤维束的剩余刚度、剩余强度模型中试验参数。对叁维四向编织平板试验件进行了700℃拉/拉疲劳试验和剩余强度试验,得到了叁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700℃的疲劳寿命、刚度变化、迟滞回线、剩余强度等试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9-01)

刘枫,李锦伟,岳小雪,李凡珠,杨海波[10](2018)在《制动胶管纤维编织层的叁维模型构建及其等效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汽车用制动胶管的纤维编织骨架层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模块中构建纤维编织层叁维几何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截面尺寸的确定、经纬线间和单丝纤维间相互作用的建立、协同性边界条件的施加以及规整网格的划分。将纤维编织层当作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处理,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求解其等效力学性能,利用迭加原理求解其等效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利用有限元分析编织层简单剪切变形,求得编织层等效剪切模量。同时探索编织层经纬线间摩擦系数对其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编织层的径向杨氏模量最大,周向杨氏模量次之,轴向杨氏模量最小;对于剪切模量而言,径向最大,周向和轴向在数值上相近;摩擦系数对剪切应力τxz影响较正应力δx和剪切应力τxy大。(本文来源于《特种橡胶制品》期刊2018年04期)

模型编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准确地对编织式复合材料编织带所构成的承力层进行仿真模拟,基于编织带的力学特点,建立了薄膜单元与混合单元2种具有不同承力性能的编织带壳单元接触模型,以模拟平面柔性编织带承力层的应力与变形,对比分析了在常规压力载荷作用下,有限元模型选择对承力层应力与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互交错布置的编织带承力层,在局部均匀压力载荷作用下,因相互之间的接触而使编织带呈现特殊的力学特性;承力层有限元模型只考虑薄膜应力会过高估计编织带的承载能力,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可更真实地模拟编织带承力层结构的力学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编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增,魏新奇,夏勇.表征平纹编织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的两种连续损伤模型[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9

[2].刘敏,袭建人,房光强,刘钰.复合材料编织带平面承力层结构有限元模型[J].载人航天.2019

[3].李耀,尹世平,刘鸣,叶桃.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加固RC柱恢复力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4].胡殿印,杨尧,郭小军,张龙,王荣桥.一种平纹编织复合材料的叁维通用单胞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2019

[5].彭雄奇,苏晓斌,王颖钰.基于能量分解的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编织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粘超弹性本构模型[C].第二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6].吕晓静,吴琼,屈非非.环形珠垫编织的数学模型[J].高师理科学刊.2018

[7].贺春旺,葛敬冉,李玮洁,梁军,方岱宁.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耦合弹塑性损伤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8].徐武,Anthony,M.Waas,郭壮壮.编织复合材料损伤破坏分析的裂纹带模型与参数获得方法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9].陈波.叁维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力学行为及寿命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10].刘枫,李锦伟,岳小雪,李凡珠,杨海波.制动胶管纤维编织层的叁维模型构建及其等效力学性能研究[J].特种橡胶制品.2018

标签:;  ;  ;  ;  

模型编织论文-刘增,魏新奇,夏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