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阿伦森效应”

谈论“阿伦森效应”

一、浅谈“阿伦森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康雪风[1](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策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宗旨。与初中阶段其他的课程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和宗旨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达成上述要求也就显得难度较大。为了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能够充分达成育人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方法多种多样,奖励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当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或表现出课堂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时,教师给予其物质奖励或语言表扬。这种方式在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教师在应用教学奖励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实施奖励的目标不够明确,实施奖励的标准不够统一,实施奖励的时机把握不够合理,进行奖励时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等。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能使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找到系统、科学、可行的奖励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以及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出道德与法治课应用教学奖励时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原因既来自于教师自身关于教学奖励应用的理论知识不足,例如教师关于奖励时机、奖励内容、奖励人数等细节把握不当,也来自于学生对于受奖励的归因不当。本文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教学奖励的要求,研究出教学奖励应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明确教学奖励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运用多样的奖励方法,选择得当的奖励时机,掌握适当的奖励力度等。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奖励,并在实施教学奖励后,能够不断地反馈、调整。此外,作为班主任,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对初中学生的日常表现有细微的观察,对初中生受用奖励的行为表现也可以有长期的关注。因此,本文中奖励实施的大量案例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可以回归实践,使教师在实践应用中能获得有益的参考。

Amanda[2](2016)在《你应该了解的阿伦森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先来看一个案例:小西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她幸运地被一家企业聘用。身处繁华都市,工作舒适,薪水不菲,一切都那么美好,小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小西每天第一个来公司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很快,大家对这个美丽又勤快的姑娘好评如潮。三个月后,从电话里得知母亲生病的事后,因为担心和牵挂,小西在工作中分心了,想好好做事却因心烦意乱而不能进入状态。当她知道母亲住院还缺一大

丰霏[3](2015)在《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中国语境下法律激励理论的转向》文中指出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入,法律的激励功能日益为学术界所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于法律激励的内涵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其实,法律激励源于改革需求,改革语境下的法律激励具有保健化趋向和奖惩一体性等复合内涵,因此理应将奖惩规范共同纳入法律激励的理论研究之中,只因受制于既有的观点和方法,现有的法律激励研究过多地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作为治理理念的法律激励。将法律激励作为认识法治的理念,意味着要变惩治法治观为励治法治观。作为法治理论的创新方向,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也为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提供了实现条件。

毕彩忠[4](2015)在《阿伦森效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一、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苗苗是个学习认真的女孩,她在小学一年级时每次考试都是双百,老师和家长都很喜欢她。妈妈尤其为女儿感到骄傲,不但经常表扬她,还为苗苗买了许许多多的"奖品",有她喜欢吃的棒棒糖,也有她喜欢穿的花裙子等。上了二年级,她的"双百"打了折扣,有时考了98、99分,妈妈就不高兴,给苗苗的奖励就越来越少,但是苗苗还是很努力地学习。但是,自从三年级起,苗苗的成绩每况愈下,从来没有考过"双百",有

陈宇[5](2012)在《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格林斯潘在1955年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嗯——嗯"的声音,其他很多方式,如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林斯潘效应。格林斯潘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

陈宇[6](2012)在《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文中研究指明5.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格林斯潘在1955年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嗯——嗯"的声音,其他很多方式,如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林斯潘效应。格林斯潘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尊重是相互的,格林斯潘

秦旭芳,赵静[7](2012)在《心理学效应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阿伦森效应”巧用》文中研究指明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幼儿良好行为培养的重要性,"阿伦森效应"以及幼儿行为塑造中的"奖励递减法"和"奖励递增法"可以在这方面加以有效运用,教师在应用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适度拿捏等多方面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促进幼儿成长。

朱闻静[8](2010)在《对中职生进行柔性管理探析》文中提出从事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一定能深切感受到近年来班级管理工作的艰难,如采用强制方式,势必造成师生冲突加剧,所以研究如何化解师生冲突、采用柔性管理措施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师生冲突,协调好师生关系,使教育教学过程艺术化。

牛致远[9](2008)在《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中)》文中认为四、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的含义是:人们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喜欢、奖赏、赞扬的态度不断增加的人或行为,而均不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喜欢、奖赏、赞扬的态度不断减少的人或行为。

郦腊凤[10](2008)在《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文中提出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正确认识心理效应,并恰当利用,它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结合班主任工作谈谈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

二、浅谈“阿伦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阿伦森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策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的界定与意义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的界定
        1. 奖励与教学奖励的含义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的类型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的要求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应用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动力
        2.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
        3. 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调控不良行为,达成课程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实施奖励的目标不明确
        2. 进行奖励时不能因人而异
        3. 实施奖励的标准不统一
        4. 实施奖励的时机把握不合理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理解不够
        2. 教师对奖励对象缺乏了解
        3. 教师实施奖励受课时限制,忽视奖励细节
        4. 学生对于获得奖励的归因发生偏差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应用的策略
    (一) 明确教学奖励的目标
        1. 教师整体认知和把握课程目标
        2.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确定奖励目标
        3. 根据不同单元、课题,设计奖励目标
    (二) 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
        1. 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奖励标准
        2. 奖励标准可视、透明,确保公开、公正
        3. 奖励标准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 运用多样的奖励方法
        1.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互协调
        2. 集体奖励与个体奖励相互促进
        3. 过程性奖励与结果性奖励相互补充
    (四) 选择得当的奖励时机
        1. 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奖励
        2. 目标需长期达成时,进行定时奖励
        3. 学生过于依赖奖励时,进行不定时奖励
    (五) 掌握适当的奖励力度
        1. 奖励人数适度
        2. 奖励数量适度
    (六) 辅助一定的惩罚措施
        1. 撤销学生喜欢的奖励内容
        2. 施加学生厌恶的惩治方式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中国语境下法律激励理论的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律激励的理念化转向源于改革
    (一)改革是法律激励制度实践的推动力
    (二)改革是激励性规范予以法律化的过程
二、改革语境下法律激励的复合内涵
    (一)法律激励的保健化趋向
    (二)法律激励的奖惩一体性
三、法律激励理念化转向的制约因素
    (一)理念化转向的内部局限
    (二)理念化转向的外部制约
四、法律激励研究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的实现条件
五、结语

(4)阿伦森效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
二、阿伦森效应在教学教育中启示

(5)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论文提纲范文)

5. 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6.“是的, 是的, 可是……”——可是效应
7.“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8. 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9. 先抑后扬, 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1 0. 让批评如一份美味的三明治——三明治效应
1 1.“哪怕做一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1 2. 漫天要价, 坐地还钱——让步效应

(6)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论文提纲范文)

5.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6.“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案例六】
        我要表扬你!
7.“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8.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9.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1 0.让批评如一份美味的三明治——三明治效应
1 1.“哪怕做一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案例七】
        每天少看一小时电视
1 2.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让步效应
    【案例八】
        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罚规定

(7)心理学效应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阿伦森效应”巧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伦森效应”简述
二、“阿伦森效应”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具体运用
    (一) 科学使用“奖励递减法”, 改正和抑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二) 科学使用“奖励递增法”, 巩固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
三、“阿伦森效应”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因材施教, 合理选用
    (二) 适度拿捏, 双管齐下
    (三) 深入了解, 有效强化
    (四) 家园合作, 积极应对

四、浅谈“阿伦森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策略应用研究[D]. 康雪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你应该了解的阿伦森效应[J]. Amanda. 职业教育(上旬刊), 2016(11)
  • [3]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中国语境下法律激励理论的转向[J]. 丰霏. 法商研究, 2015(03)
  • [4]阿伦森效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毕彩忠. 新校园(阅读), 2015(02)
  • [5]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J]. 陈宇.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12(11)
  • [6]让你的学生口服心服(下)[J]. 陈宇.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12(10)
  • [7]心理学效应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阿伦森效应”巧用[J]. 秦旭芳,赵静.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2(02)
  • [8]对中职生进行柔性管理探析[J]. 朱闻静. 文教资料, 2010(32)
  • [9]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中)[J]. 牛致远. 内蒙古教育, 2008(19)
  • [10]巧用心理效应,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J]. 郦腊凤. 教育艺术, 2008(05)

标签:;  ;  ;  

谈论“阿伦森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