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体验论文-杨洪俊

战争体验论文-杨洪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战争体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取真俊,《行走在和平街上》,战争体验言说,主题叙事

战争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俊[1](2018)在《论《行走在和平街上》中的战争体验言说与主题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绳战的记述和文学呈现多以军队为中心,集体记忆多为思国、爱乡、为祖国挺身而出、粉身碎骨的纯情与至诚所占据。目取真俊的文学创作意在解构这种程式化记忆并挖掘被遮蔽、排挤的个体战争体验与记忆。作品通过战争体验言说和创伤叙事、历史叙事等主题叙事,实现了作者传承战争记忆和重新追究天皇战争责任的创作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翟一达[2](2018)在《一个普通日本兵的战争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宏大叙事中充满着激荡起伏的历史变革,往往让人们产生历史发展是一个绝对与必然的错觉。一个个抽象的对象成为了历史的"主体",这其中有时便缺少了活生生的人。以口述史的方法,通过呈现普通人的过往经历重新擦拭去时光的灰尘,追溯和恢复历史的过往,不啻于记录历史的一个替代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日本学者小熊英二的着作《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18年06期)

盛强[3](2016)在《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壬辰倭乱,涉及叁国,历时七年。入侵国日本穷兵黩武,最后铩羽而归;受侵国朝鲜经受住了一场几近亡国的灭顶之灾;援助国中国因为身陷战争的漩涡元气大伤。壬辰倭乱深深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也将关注的眼光放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上。然而以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这场战争影响的学术成果却为数不多,本文从朝鲜文人的汉诗作品入手,试图探讨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朝鲜在当时以汉字书写的汉诗面对这场战争记叙下了什么样的战争体验,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壬辰倭乱时期的汉诗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思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研究现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和研究形式等为线索,对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至于结论部分,则主要是本论文针对有关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研究的综述,其中也包括本论文的未尽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系列化的设想等等。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概况进行梳理和概括。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从政治角度梳理壬辰倭乱的战争概况,从中朝日叁国的局势变化阐明壬辰倭乱对东亚政治秩序的影响。二是从文学角度简述这一时期除汉诗以外,其它相关文学形式的对壬辰倭乱的叙述。第二,从宏观上对壬辰倭乱时期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共性体验进行讨论,按内容的侧重将诗歌主要分为四个维度。首先是对战争直观体验的悲痛情绪,其次是对统治阶级防范不周,应对不力的批判情绪,再次是对敌对方表现出的不屈态度和反抗意识,最后是对援助方并肩作战,再造朝鲜的感恩意识。这四个维度都是从封建士大夫的视角出发,所瞄准的对象不同,也产生出对壬辰倭乱不同的态度和意识,由此形成了不同作者对这场战争的共性化体验。第叁,选取的身份和遭遇不同的六位诗人展现个体对壬辰倭乱的独特战争体验。六位诗人中尹斗寿、郑文孚和权韠都是在本土的语境中抒发自己内心独特的战争体验;郑希得、姜沆和鲁认则是从异域的语境出发表达自己的战争体验。在对诗作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其诗歌传递出思想内容以及价值取向为标准,概括出了每位诗人独特的战争审美体验。第四,从表达技巧、典型意象和作品风格等创作形式入手,对壬辰倭乱时期汉诗创作艺术进行探讨。这一时期的汉诗普遍运用了以写实为主的创作手法,典故和比喻等表达技巧大量的运用,显示了朝鲜文人深厚的汉学功底。在这一章里,还对诗中“月”、“鸟”、“白发”意象以及战场相关意象等进行了讨论,最后概括出这一时期对壬辰倭乱战争体验汉诗具有的“悲”、“豪”、“刚”等独特风格。对于创作艺术的讨论,在本文结论部分也做了相关探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17)

林进[4](2015)在《论大江健叁郎的少儿战争体验文学——《饲育》与《掐去病芽,勒死坏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叁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沃尔夫冈·施文特克,陈琛[5](2014)在《充满争论的记忆——德国、日本的战争体验与历史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叁认为日本与德国在战后面临不同的环境,导致日本有着自己的对待二战历史的政策,但是,从战争一结束,德国彻底清算了希特勒的罪恶,而日本天皇裕仁却被美国用来稳定战后日本的政治秩序。在日本,很多人对战争期间的种种加害罪行没有深刻反省,却利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让自己成了受害者。德国把灭绝犹太人的事实根植在国民的认知中,而日本从来就没有形成这样的记忆共识,日本的历史认知严重碎片化。当前,自民党的政治领袖、文化领域的官僚和国家媒体的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意见垄断集团,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把历史做为工具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抗日战争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史妍妍[6](2014)在《战争体验与井上靖的文学性格——和风细雨般的人文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当代着名作家井上靖,一生中优秀作品无数,享誉盛名。《猎枪》这部作品是井上靖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借书信形式将四个人之间复杂扭曲的关系呈现在大家面前,全篇展现出冷漠、厌世、孤独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与井上靖的现实经历,特别是侵华的战争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种情绪铸就了井上靖特有的文学性格,令他成为日本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4年08期)

刘妍[7](2014)在《川端康成的“满洲”之旅和战争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川端康成1941年的"满洲"之旅和1945年作为特攻队报道员的经历为中心,就其战争体验展开深入剖析。在为期4个月的"满洲"考察之旅中,川端康成发表了一系列涉及"满洲"教育、文化与经济建设的言论。本文通过梳理川端在"满洲"的考察经历、书信和随笔,揭示其虽与日本殖民统治合作,而又试图远离政治的双重态度。而川端根据个人经验创作的作品《生命之树》,则表达了他对特攻队青年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新生的憧憬和在日本战败后重新出发的愿望。(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何建军[8](2013)在《日本战后派作家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国民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协助战争,最终也品尝到了战争的苦果。战后,面对战火的废墟和匮乏的生活,日本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去认真思考自己为了"圣战"而经历的战争究竟是什么。这也是摆在日本文学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主要承担者是战后派作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战争,这段战争体验不仅是他们战后从事战争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而且影响其创作的内容、主题、叙事风格乃至对战争的认识等。本文将在考查战后派作家战争体验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他们是如何把这种(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3)》期刊2013-05-25)

何建军[9](2012)在《大冈升平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孔培培[10](2012)在《战争体验与峻青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10余年时间,对峻青来说是极不平常的。这段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不仅使他对战争有着特殊的体验,而且成为他创作战争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纵观峻青几十年的作品,虽也有不少散文作品问世,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远不及他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峻青是作为小说家而引人注目的。他的小说作为其文学道路上最为重要的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彰显出强盛的生命力,这当然与峻青那段独特的战争体验密不可分。本文着力对峻青的小说创作进行剖析,了解战争体验给峻青及其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阐释战争体验与峻青小说创作的关联与作用,强调峻青战争小说的特征和意义。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论述战争体验与峻青文学之路的联系。概括峻青的人生道路,探视峻青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明晰峻青各个时期的创作态度和目标,强调其战争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阐释“体验”的含义和作用,探讨战争体验对作家创作的意义,联系文学史上战争体验缺失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揭示峻青的战争体验如何由经验层面上升为体验的深度,并与同时期有战争体验的曲波、肖玉做比较,挖掘峻青敢于直面战争残酷性与艰巨性的独特体验。第二部分着重讨论战争体验与峻青小说创作的关系。围绕“战争题材的选择”、“革命英雄的主题”、“悲壮风格的形成”叁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阐明题材、主题、风格的概念,从而呈现峻青小说题材、主题、风格的艺术特色,进而挖掘峻青的战争体验如何渗透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再而揭示战争体验对其小说的题材取舍标准、革命英雄主题侧重、审美风格导向的决定作用。第叁部分重点探论峻青战争小说所呈现的特征及意义。强调峻青为突显“情”之效果所用的手法,比较他与冯德英、茹志娟追求人情美与人性美的不同之处,讨论峻青小说中英雄人物“传奇性”的特色,并与马烽、西戎、曲波的革命传奇小说相比,揭示峻青小说讲究“奇”而不离“实”的特征。同时与鲁迅对“民族魂”的呼唤相比,探析峻青小说挖掘与礼赞“民族魂”的技法及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07)

战争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宏大叙事中充满着激荡起伏的历史变革,往往让人们产生历史发展是一个绝对与必然的错觉。一个个抽象的对象成为了历史的"主体",这其中有时便缺少了活生生的人。以口述史的方法,通过呈现普通人的过往经历重新擦拭去时光的灰尘,追溯和恢复历史的过往,不啻于记录历史的一个替代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日本学者小熊英二的着作《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争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俊.论《行走在和平街上》中的战争体验言说与主题叙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

[2].翟一达.一个普通日本兵的战争体验[J].天涯.2018

[3].盛强.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6

[4].林进.论大江健叁郎的少儿战争体验文学——《饲育》与《掐去病芽,勒死坏种》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15

[5].沃尔夫冈·施文特克,陈琛.充满争论的记忆——德国、日本的战争体验与历史政策[J].抗日战争研究.2014

[6].史妍妍.战争体验与井上靖的文学性格——和风细雨般的人文情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7].刘妍.川端康成的“满洲”之旅和战争体验[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

[8].何建军.日本战后派作家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C].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3).2013

[9].何建军.大冈升平的战争体验与文学创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孔培培.战争体验与峻青小说创作[D].西南大学.2012

标签:;  ;  ;  ;  

战争体验论文-杨洪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