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AP 柱色谱法同时分析苯乙烯和苯化合物

FFAP 柱色谱法同时分析苯乙烯和苯化合物

一、苯乙烯和苯系化合物同时存在的FFAP柱色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娜[1](2021)在《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系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及其异构体)和PAHs(多环芳烃),其特点为难降解、易致癌、强毒性,它们会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环境优先检测物。因此,准确测量并实时监控土壤中BTEX和PAHs的含量对土壤污染治理非常重要。目前,用于分析土壤中苯系物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然而,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准确、灵敏但是分析时间长,前处理操作复杂等,无法满足快速、便携、在线检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膜进样技术与GC和紫外灯离子迁移谱(UV lamp 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IMS)相结合,用于土壤中BTEX的在线检测,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土壤样品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实现了土壤中BTEX快速且灵敏的在线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符合在线检测需求的PDMS膜进样平台。本章对膜组件的选择性能渗透性能以及实验装置路径对BTEX损失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证明该膜组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不破坏极性分子含量的情况下允许非极性分子或一些弱极性分子通过膜组件,从而起到预分离的作用,减少杂质对目标分析物的干扰。其中,吹扫时间在1-3 min内,吹扫气体的流速为0.6 L/min,工作温度为55°C且实验装置的材料以及装置路径对BTEX的损失基本忽略不计。该膜组件进样装置的最佳条件为后续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性能评价奠定了基础。(2)基于PDMS-MI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土壤中BTEX在线检测的顶空采样-膜进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S-MI-GC-FID)的方法,优化了顶空参数并对该方法的分析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最佳实验参数为:顶空瓶体积2000 m L,震荡时间60 s、顶空平衡温度40°C、基质修正液加入量8 m L、平衡时间5 min;该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29~0.9995,RSD(n=6)<10%,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0.2~99.72%之间,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11~0.068μg/kg和0.036~0.226μg/kg范围内。这证明了HS-MI-GC-FID法测定土壤中的BTEX能够规避溶剂峰(甲醇峰)的干扰,分析结果比较稳定,操作简单,分离效果良好,灵敏度高,且可以用于苯系物污染的土壤样品检测。(3)从瞬态热脱附顶空采样技术和膜分离技术这一基本出发点,本文首次将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紫外灯离子迁移谱(UV-IMS)与PDMS膜组件、顶空技术相结合,旨在利用顶空技术的富集优势,PDMS膜的特殊分离选择性质以及便携可在线分析的IMS,为土壤基质中苯系物的在线检测分析方法开辟新途径。结果表明,IMS的载气流速为200m L/min,漂移气流速为600 m L/min,紫外灯的电离能为10.6 e V。在上述操作条件下,将MI-UV-IMS用于苯系物的检测,得到苯的检出限为0.6 ppm,甲苯为0.4 ppm,邻、间、对二甲苯为0.6 ppm,表明本研究方法可以为场地中有机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方法。

李明[2](2021)在《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二氟烷基试剂、卤代糖和环酮肟酯与不饱和双键的自由基加成反应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在本章中我们将分三节分别介绍二氟烷基卤化物试剂与不饱和双键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进展;近年来通过使用溴代糖以自由基路径构建C-糖苷键的最新进展;基于亚胺基自由基开环的碳碳键重组策略的研究进展。第一节氟原子特殊的“氟效应”可以有效的改善有机化合物的生理、化学和物理性质。特别是二氟亚甲基,由于其特殊的代谢稳定性,近年来与之相关的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本节中我们以XCF2CO2Et(X=I,Br)为二氟亚甲基的前体,总结近些年来XCF2CO2Et试剂与烯烃的一些常见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第二节糖类化合物作为生命基本单元—细胞的三大有机组分之一,在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特别是C-糖苷类衍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因此对C-糖苷骨架的修饰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节中我们将通过不同的催化体系对近些年来基于溴代糖自由基路径构建C-糖苷骨架的反应简单的总结。第三节氰烷基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天然产物等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在化合物分子中高效引入长链氰烷基基团在合成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中,我们简单概述近年来氰烷基自由基参与的自由基Heck、环化、双官能团化、杂原子化等反应构建氰烷基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在本章中作者开发了一种新颖的非金属催化体系,实现了1,6-烯炔的二氟烷基自由基环化反应。该反应中,通过选择性的使用无机碱和有机碱,合成了两种不同取代的二氟烷基环化产物。体系中无需添加过渡金属试剂,符合绿色可持续化学的发展理念。第三章本章中作者延续第二章中开发的新方法,报道了非活化烯烃在无金属参与的条件下制备线性炔酮的方案,该反应条件温和,通过1,2-炔基迁移,合成了一系列的二氟、三氟取代的线性炔酮类衍生物。第四章此章作者描述了一种芳基烯烃参与的新型的、可见光诱导的、钯催化溴代糖的自由基Heck反应。该反应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用于制备各种取代的C-乙烯基糖苷。同以往的策略相比较,该反应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反应步骤简短等优势。该策略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修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五章本章中报道了活化烯烃参与的铜催化环酮肟酯自由基开环-交叉偶联、芳基迁移策略合成氰烷基磺酰吲哚和氰烷基酰胺的方法。作者通过巧妙地底物设计,使得底物中的离去基团作为反应物,实现了原子的高效利用。

罗晓妍[3](2021)在《家具生产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探析》文中认为目前,随着人们对环保领域的不断关注,家具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引起了了各方的重视,由此,如何对这些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该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数种家具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准确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适用于家具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陈振宇[4](2019)在《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染,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越发明显,为改善城市环境,推动能源结构升级,电动客车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客车在继承传统燃油客车的基本特性外,也因为能耗,轻量化的严格要求,大量非金属材料被使用,车内挥发性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浓度也相应增多,电动客车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苯系物,醛系物及酮类等。考虑到资源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物超标及应对情况。首先研究分析苯系物的检测方法及整车和零部件的实验流程。苯系物的检测分为整车和零部件检测,采用整车密封和零部件密封的方式采集有机挥发物,通过色谱质谱仪检测挥发物的种类和浓度,分析苯系污染物在客车车内空气环境中情况,污染物来源。通过不同样车的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内饰件配置对车内苯系物影响较大,配置低的车型较配置高的车型车内苯系物含量高。车辆下线时长对苯系物的影响也较大,车辆下线时长越久,车内苯系物含量越低,新车车内苯系物含量高于旧车,测试车辆发现二甲苯浓度含量经过三个月的释放,浓度降低到原来的20%左右。环境温度对车辆苯系物的含量也有影响,外部环境温度越高,车内挥发出的苯系物含量就越高。车辆通风对车内苯系物含量的降低有很大影响,客车空调开外循环和内循环时,外循环引入新风,能快速降低车内苯系物含量。实验发现样车苯系物占据TVOC的70%左右,是客车VOC超标的主要贡献者。再进一步对苯系物分析,发现不同车辆二甲苯对苯系物超标的贡献达到47%~81%,是客车苯系物超标的重要来源。客车降低二甲苯超标,对降低苯系物的含量能起到重要作用。为分析二甲苯的来源,本文结合客车配置及结构设计,筛选出二甲苯超标的可疑物,采用袋式法检测单品,结果发现造成客车车内二甲苯超标的主要来源是工艺胶和仪表台所致。最后结合新方案,通过优化材料,调整设计布置,增加工艺环节等手段,降低车内苯系物污染,减少车内污染,改善客车车内空气品质。客车车内苯系物污染不仅影响着驾乘人员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因此分析电动客车车内苯系物含量,研究其来源,寻找出可行的改善措施,降低客车车内苯系物浓度,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纯净的车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程芳彬[5](2019)在《塑料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的干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火案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火场高温破坏下,大部分物证失去了证据价值,现场所采集到的易燃液体残留物往往会成为确定案件性质、证实犯罪事实的重要物证。然而,一些常见火场基质会释放出易燃液体燃烧残留物鉴定的目标特征组分,干扰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影响结果研判。本论文选取纵火现场最常见的易燃液体——汽油和对其存在严重干扰的基质——塑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火场模拟实验,通过对汽油燃烧残留物组分变化规律研究,结合已有的ASTM E1618-14与GBT 16840.5-12易燃液体残留物鉴定标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方法。综合分析了13种常见塑料的燃烧产物,对其中的燃烧标志物和鉴定干扰组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塑料燃烧产物,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对倾向于产生汽油目标特征组分的塑料化学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了塑料干扰组分推测方法。探索了不同条件下塑料干扰组分的变化规律,为参考样本中干扰组分的提取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本文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现已建立的ASTM E1618-14、GBT 16840.5-12鉴定标准适用于所有易燃液体,并不是为汽油专门设立。通过开展一系列燃烧实验,对汽油燃烧残留物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在燃烧过程中,汽油残留物符合轻组分相对含量减少、重组分相对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汽油中的烷烃组分变化明显,而芳香烃组分保留较好,特别是C4-烷基苯、茚满、萘等重组分。在面对火场未知检材时,鉴定人员可根据总离子流图,初步判定易燃液体的种类和燃烧程度,在确定易燃液体种类为汽油后,鉴定人员可根据检材燃烧程度选取合适的目标特征组分进行精准判别。(2)塑料以其质轻价廉、可塑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品中,并大量出现在火灾现场,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造成严重干扰。本文首先对常规材质本身挥发物检测方法进行改进,随后结合汽油目标特征组分,对13种常见塑料的燃烧产物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归纳出了其中的燃烧标志物和鉴定干扰组分。通过研究发现,常规材质本身挥发物检测方法无法检测到一部分低含量组分,为此,对其前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进。在13种常见塑料中,聚氯乙烯燃烧残留物中含有大量汽油目标特征组分,严重干扰汽油燃烧残留物的鉴定;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氨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塑料对汽油燃烧残留物的干扰稍弱;聚乙烯、聚丙烯、聚甲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酚醛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等塑料的燃烧残留物中不含汽油目标特征组分,不会对汽油残燃烧留物鉴定造成干扰。(3)除燃烧产物外,塑料热解产物也会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造成一定干扰。本文通过采用加热方式模拟基质热解条件,对热解影响因素以及鉴定干扰组分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燃烧、热解产物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探索。通过研究发现,热解程度、温度、基质种类等因素对塑料热解产物影响明显。大量碳化检材存在许多热解产物,严重干扰汽油燃烧残留物的鉴定,而少量碳化与完全碳化检材的干扰稍弱。在低温下,塑料热解产物少,对汽油残留物鉴定的干扰有限;在较高温度下,塑料热解产物增多,会对汽油残留物的鉴定造成干扰。聚氯乙烯塑料的热解产物中含有大量汽油目标特征组分,严重干扰汽油残留物的鉴定,其次为聚乙烯醇、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等塑料。反应机理简单、产物种类少的塑料,燃烧、热解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反应机理复杂、产物种类多的塑料,热解产物的种类略多于燃烧产物,但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相同。(4)开展基质干扰机理研究,不仅可以探索基质的燃烧反应过程,也为其他基质干扰组分的推测提供借鉴作用。本文根据塑料燃烧产物,对其燃烧反应机理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对倾向于生成汽油目标特征组分的塑料类型以及其反应机理、干扰组分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基质干扰组分推测思路。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两类塑料倾向于生成汽油目标特征组分:第一类塑料由C-C链组成,每隔一个碳原子与一个取代基相连(如聚氯乙烯等),此类塑料主要发生侧基消除与环化反应,生成大量苯、甲苯、C2-烷基苯、萘、甲基萘等芳香烃化合物;另一类为分子结构式中存在苯环的塑料(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等),此类塑料主要发生链断裂,一般会生成甲苯、C2-烷基苯等烷基苯类化合物。在面对无法查询到参考样本的检材时,鉴定人员可根据检材化学结构特征以及平均键离解能确定检材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而推测出燃烧产物与干扰组分。本文从燃烧产物、反应机理、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了塑料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的干扰,以期能为鉴定人员得到准确、科学的鉴定意见提供借鉴作用。

蒋灵芝[6](2017)在《地下水中BTEX的自然衰减和过硫酸钠氧化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衰减和过硫酸盐化学氧化法去除地下水中BTEX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这2种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利用砂槽模型开展了燃油泄漏实验,对砂槽中的BTEX进行自然衰减监测,着重分析了污染物运移分布特征;根据BTEX组分的变化以及砂槽中其他无机离子的浓度变化,对BTEX的生物降解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2种不同的砂柱模型进行了过硫酸盐化学氧化实验,研究了未活化和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盐对BTEX的去除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自然衰减实验结果表明:(1)纵向上,BTEX随着水流不断往出口迁移,各组分的迁移速率的大小顺序为:苯/甲苯>二甲苯同分异构体>乙苯,阻滞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苯>二甲苯同分异构体>苯/甲苯;横向上,BTEX以C列为中心,向两侧不断横向扩展;垂向上,BTEX主要分布在45 cm层位,越往下浓度越低。(2)水位抬升对BTEX的溶解有促进作用,当水位一定的情况下,BTEX浓度不断减小,而当水位上升,BTEX浓度又开始增加。(3)BTEX组分的衰减以及溶解氧、硝酸根离子浓度的降低,表明BTEX发生了生物降解。(4)乙醇既能促进BTEX溶解,又能阻碍BTEX的生物降解。过硫酸盐化学氧化实验表明:(5)过硫酸盐在常温下十分稳定,未活化的过硫酸去除BTEX效果不如亚铁离子活化后的,摩尔比为PS:Fe2+:BTEX=100:40:1时BTEX各组分的去除率最高,其中B为78.0%,T为85.9%,E为91.4%,P-X为95.4%,M-X为92.5%,O-X为93.6%,有机物苯乙烯去除率达到了100%。在现有实验比例下,苯的去除率都最低。(6)当摩尔比Fe2+:BTEX一定,过硫酸盐的浓度越高,BTEX的去除效果就越好,摩尔比PS:BTEX≥80:1,活化剂Fe2+的浓度越高,BTEX的去除率就越高。亚铁离子浓度是决定过硫酸盐剩余率的关键因素,当污染物浓度一定时,投入的亚铁离子浓度越低,过硫酸的剩余率越高,当投入亚铁离子浓度相同时,剩余率也相同。(7)过硫酸盐的氧化作用对微生物活动起抑制作用。

徐波昌[7](2015)在《聚苯乙烯快速热解制苯乙烯单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苯乙烯(PS)作为四大通用树脂之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聚苯乙烯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故废聚苯乙烯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聚苯乙烯降解成苯乙烯单体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回收技术,受到普遍关注,但目前降解方法各有不足,限制了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本文尝试采用将聚苯乙烯溶于溶剂以雾化方式进料,在管式反应器中借助高温短停留时间快速热解制取苯乙烯单体。研究了停留时间、热解温度、进料流量、PS/溶剂比、溶剂类型以及热解氛围对聚苯乙烯热解结果的影响;同时采用正交法对热解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数据拟合获得了聚苯乙烯热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停留时间和热解温度对聚苯乙烯热解影响最为明显,时间过长、温度过高都会引起聚苯乙烯过度热解,而使二次反应加剧,油相和苯乙烯收率降低,实验范围内苯乙烯选择性基本处在80%以上,其余副产物均处于5%以下;进料流量和PS/溶剂比均通过雾化质量影响热解反应,苯乙烯选择性因溶剂不同差别较大,在甲苯溶剂中可获得较高的苯乙烯收率;反应体系中引入水蒸气后,油相和苯乙烯收率降低,生成焦炭明显减少。在研究范围内最佳热解条件为以甲苯为溶剂,热解温度840℃、停留时间0.5s、溶液浓度7%、净PS进料流量0.125g/min,苯乙烯收率最大为36.44%。在最佳热解条件下,采用一级幂函数反应机理模型,获得聚苯乙烯热解总反应活化能Ea=185kJ/mol,指前因子ko=2.29×109s-1,苯乙烯生成反应活化能Ea,sty=133kJ/mol,指前因子k0,sty=3.17x109s-1。

林宗伟,何旭霞,于彦杰,周金森,吴根容,黄昱,刘赐敏,曾繁,余日安[8](2014)在《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某石油化工企业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污染情况以及其长期低浓度对男性工作人员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监测某石油化工企业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存在苯乙烯和三苯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利用碳管采样,气相色谱分析;对暴露组符合条件的120名2349岁已婚男性工作人员抽血检查性激素三项:血浆的睾酮(TO)和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和促间质细胞分泌激素(LH)。对照组是符合配对条件的80名已婚男性;同时通过调查问卷(10项指标)对乙烯厂600名符合条件的已婚男性工作人员的生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照组为非接触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港务企业600名已婚男性。结果石化乙烯厂区环境空气中检出低浓度的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污染物,监测结果均远低于国家规定限(PC-TWA);暴露组男性工作人员血性激素三项结果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生殖健康调查问卷10项指标中,暴露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苯乙烯和三苯分别与性激素三项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在0.830.89之间,并且P值都小于0.05,苯乙烯和三苯分别与TO、FSH和LH呈线性相关。结论长期接触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有不良影响。

白红妍[9](2013)在《苯系物鉴定及溯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系物(BTEX)在许多有机化工厂中被广泛使用,使其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对水体、土壤以及空气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其对人体以及生物体的危害较大,已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对环境中苯系物的监测亦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海上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危险化学品泄漏和溢油,对海洋生物和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海洋监测执法在事故应急处理及责任追究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判定有害化学品组分以及污染源,因此,开展沿海泄漏苯系物的快速测定及溯源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也有广泛的需求。其对于合理地解决法律纠纷、建立海洋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完善海面危险化学品应急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开展了海水中苯系物污染的快速检测以及溯源技术的研究。对海水中苯系物的快速测定采用顶空(HS)和固相微萃取(SPME)两种富集装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别建立了静态顶空-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HS-G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两种检测海水中常见13种痕量苯系物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典型苯系物-甲苯中微量特征组分的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来源甲苯的溯源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概述了苯系物的用途、危害以及海洋中苯系物的来源等;阐述了苯系物预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并且分别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应用领域;归纳总结了环境中苯系物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苯系物溯源技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通过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快速测定海水中常见的13种痕量的苯系物的方法。实验中对色谱柱类型、升温程序、顶空平衡温度、平衡时间以及气液体积比等影响分析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条件为使用DB-WAX极性毛细管柱,柱温箱升温程序为:40℃4min10℃/m in120℃25℃/m in180℃,顶空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10min以及气液体积比为1:1等。在优化的条件下,该方法在0.16320μg/L的线性范内,相关系数大于0.9990,检出限(按信噪比为3计算)为0.0570.099μg/L;1.6、16和160μg/L等3个加标水平水样的回收率为81.25103.73%,相对标准偏差为1.14.4%(RSD,n=6)。并对实际海水样品中苯系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分析时间为12min,前处理步骤简单,灵敏度高,环境友好,定性定量准确可靠。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建立了测定海水中13种苯系物的方法。实验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为:选用100μm PDMS萃取头涂层,取10mL样品于(30±1)℃温度下萃取20min,解析3min。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16μg/L,相关系数大于0.9990,检出限为0.0060.043μg/L,3个海水水样加标水平(0.16μg/L、1.6μg/L和16μg/L)的回收率为80.00%116.56%,相对标准偏差(RSD,n=6)2.00%5.56%。该方法应用于杭州乍浦区水样中苯系物的测定,结果表明可用于海水中挥发性苯系物的测定。该方法不需要前处理,灵敏度高,便于现场分析,为海水中痕量的苯系物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环保的测定方法。最后,初步建立了不同来源甲苯的溯源技术。不同来源有害化学品由于原料、生产工艺的差别,所含微量特征组分种类和含量不同的特点,实验以微量特征组分的信息作为沿海泄漏苯系物溯源的依据。借鉴海洋溢油鉴别方法,利用甲苯中含有微量特征组分的信息特点,获得微量特征组分的诊断比值,通过对诊断比值进行t检验评价分析,这些诊断比值可初步确定不同来源甲苯的溯源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甲苯中微量特征组分特征比值的甲苯溯源技术的t检验法,包括方法原理、特征比值的评价及鉴别原则,并以5个厂家6个甲苯样品的鉴别为例,表明了筛选的诊断比值在不同厂家甲苯的鉴别溯源应用的有效性。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建立了两种用于测定海水中常见的13种痕量苯系物的方法,同时筛选出了甲苯中微量特征组分的诊断比值用于不同来源甲苯的溯源鉴别。利用甲苯中含有微量特征组分的特征比值的溯源鉴别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海洋中苯系物溯源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本研究力图为解决海洋中苯系物的污染物检测和来源鉴别贡献一份力量。

李爽[10](2010)在《典型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微环境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苯系物作为微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具有污染来源广泛,作用时间长,污染浓度高和释放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其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本文详细介绍了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研究的进展,以杭州市为重点;系统研究了公共场所微环境、居民家庭微环境和流动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浓度水平,并结合天津市及日本静冈县苯系物的污染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估算了杭州市不同职业人群苯系物暴露造成的健康风险;探明了微环境中典型挥发源(湿性涂料)、燃烧源(香烟、蚊香、蜡烛等)和复合源(交通、烹饪、打印)中苯系物的排放系数和特征谱图;探讨了典型微环境中苯系物污染的主要特征、典型来源及源贡献率。本文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典型微环境苯系物污染的特征数据库和典型污染源散发规律数据库,为治理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污染,调控其空气质量,优化建筑物气流组织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苯乙烯和苯系化合物同时存在的FFAP柱色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乙烯和苯系化合物同时存在的FFAP柱色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苯系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
        1.2.1 苯系物的理化性质
        1.2.2 苯系物的来源与危害
        1.2.3 苯系物的环境行为
    1.3 土壤中苯系物的预处理技术
        1.3.1 索式提取
        1.3.2 超声波提取法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4 固相萃取法
        1.3.5 固相微萃取法
        1.3.6 针捕集法
    1.4 土壤中苯系物的分析技术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质谱法
        1.4.3 气相色谱-质谱法
        1.4.4 生物和化学传感器法
    1.5 聚二甲基硅氧烷-膜进样技术
        1.5.1 膜及膜组件基本概况
        1.5.2 PDMS膜组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膜进样装置的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2.3 PDMS膜组件及其实验条件
        2.2.4 实验条件
        2.2.5 标准气体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S膜组件分离选择性
        2.3.2 PDMS膜组件渗透性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膜进样技术耦合气相色谱检测土壤中苯系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土壤样品收集
        3.2.3 样品制备
        3.2.4 实验装置
        3.2.5 色谱工作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谱柱的选择
        3.3.2 升温程序中起始温度的优化
        3.3.3 顶空瓶体积的选择
        3.3.4 顶空平衡温度的优化
        3.3.5 顶空平衡时间的优化
        3.3.6 震荡时间的影响
        3.3.7 基质修正液加入量的影响
        3.3.8 标准曲线及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
        3.3.9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3.3.10 土壤中的累积效应
        3.3.11 实际土壤样品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膜进样技术耦合紫外灯离子迁移谱检测苯系物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装置
        4.2.4 IMS实验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气流速对IMS信号强度的影响
        4.3.2 漂移气流速对IMS信号强度的影响
        4.3.3 紫外灯电离能的选择
        4.3.4 UV-IMS检测苯系物的结果
    4.4 本章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烯烃参与的二氟酯基卤化物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
        1.1 引言
        1.2 烯烃参与的二氟酯基卤化物的自由基Heck反应
        1.3 烯烃参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环化反应
        1.4 烯烃参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二氟酯基、卤化双官能化反应
        1.5 烯烃、二氟烷基卤化物与芳烃的三组分、双官能团化反应
        1.6 烯烃与二氟酯基卤代物的二氟酯基、氰基或叠氮化反应
        1.7 烯烃、二氟酯基卤化物与杂原子(氧、硫、氮)的三组分反应
        1.8 烯烃与二氟酯基卤化物的其他反应
    第二节 基于卤代糖自由基路径的C-糖苷键的构建
        1.1 引言
        1.2 非金属促进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3 镍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4 钌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1.5 廉价金属铁、钴和钛催化的卤代糖自由基反应
    第三节 环酮肟酯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环酮肟酯与烯或炔烃生成氰烷基取代烯烃的反应
        1.3 烯烃参与环酮肟酯的环化反应
        1.4 烯烃参与环酮肟酯双官能团化
        1.5 环酮肟酯与碳、氧和硫合成子的反应
        1.6 环酮肟酯与碳、氮、氧、硫和硼亲核试剂的反应
    本章小结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碱调控的1.6-烯炔串联环化、双官能团化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2.2.3 机理探究
    2.3 本章总结
    2.4 实验及数据
        2.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2.4.2 底物制备
        2.4.3 产物的合成
        2.4.4 产物2.4,2.19和2.29 单晶数据
        2.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金属促进的非活化烯烃的二氟烷基/三氟甲基双官能团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3.2.3 机理探究
    3.3 本章总结
    3.4 实验及数据
        3.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3.4.2 底物制备
        3.4.3 产物合成
        3.4.4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诱导的钯催化自由基反应构建C-乙烯基糖苷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4.2.3 机理探究
    4.3 本章总结
    4.4 实验及数据
        4.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4.4.2 底物制备
        4.4.3 产物合成
        4.4.4 产物4.7和4.12~1单晶数据
        4.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铜催化自由基芳基迁移制备氰烷基磺酰吲哚和氰烷基酰胺
    5.1 引言
    5.2 结果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底物适用范围考察
        5.2.3 机理探究
    5.3 本章总结
    5.4 实验及数据
        5.4.1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5.4.2 底物制备
        5.4.3 产物合成
        5.4.4 产物5.12、5.13和5.22 的单晶数据
        5.4.5 产物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家具生产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挥发性有机物及其检测概述
    1.1 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危害
    1.2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标准现状
    1.3 挥发性有机物的新检测方法
2 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基本原理
    2.3 实验基本流程
        2.3.1 家具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采集
        2.3.2 热解析
        2.3.3 气相色谱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溶液色谱图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计算方法
    3.4 挥发性有机物的计算结果
    3.5 家具挥发性有机物废弃治理的未来展望
4 结语

(4)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客车介绍
        1.1.2 苯系物的种类及应用
        1.1.3 苯系物的危害
        1.1.4 车内苯系污染物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苯系物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前言
    2.2 气相色谱-质谱仪
    2.3 色谱分析理论
        2.3.1 平衡理论
        2.3.2 塔板理论
        2.3.3 速率理论
    2.4 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车内苯系物的检测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对象
    3.3 整车实验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要求
        3.3.3 实验样品采集
    3.4 整车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部件苯系物的检测实验
    4.1 前言
    4.2 实验对象
    4.3 零部件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温度
        4.3.3 实验采样管捕集条件
        4.3.4 实验样品采集
        4.3.5 实验样品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及零部件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
    5.1 整车苯系物检测结果分析
    5.2 整车浓度影响因子分析
        5.2.1 配置影响分析
        5.2.2 温度影响分析
        5.2.3 通风影响分析
        5.2.4 出厂时长影响分析
    5.3 客车车内材料构成及分布
    5.4 零部件实验分析
    5.5 整车二甲苯浓度与超标零部件二甲苯浓度的关系分析
    5.6 苯系物来源分析及改善
        5.6.1 PU发泡材料的分析及优化
        5.6.2 聚氨酯胶的分析及优化
        5.6.3 其他改善方法及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塑料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的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易燃液体
    1.3 易燃液体残留物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提取方法
        1.3.2 直接顶空提取
        1.3.3 活性炭静态顶空提取(ACS)
        1.3.4 固相微萃取(SPME)
        1.3.5 动态顶空吸附
        1.3.6 新型易燃液体残留物提取方法
    1.4 易燃液体残留物的仪器分析
        1.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1.4.2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
        1.4.3 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
        1.4.4 拉曼光谱仪(Raman)
    1.5 易燃液体残留物的数据解读
        1.5.1 ASTM E1618标准
        1.5.2 易燃液体残留物的数据失真效应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研究方案设计
2 汽油燃烧残留物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设备与材料
        2.2.2 燃烧实验
        2.2.3 仪器分析与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油组分构成
        2.3.2 汽油燃烧残留物的组分变化规律
        2.3.3 汽油燃烧残留物的数据解读
    2.4 小结
3 常见塑料燃烧产物的干扰组分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设备与材料
        3.2.2 红外光谱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3.2.3 材质本身挥发物的采集
        3.2.4 燃烧实验
        3.2.5 仪器分析与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进材质本身挥发物检测方法
        3.3.2 燃烧程度的影响
        3.3.3 常见塑料燃烧残留物的鉴定干扰组分
    3.4 案例应用——X省X市房屋纵火案
    3.5 小结
4 不同条件下塑料干扰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设备与材料
        4.2.2 热重数据的采集
        4.2.3 材质本身挥发物的采集
        4.2.4 热解模拟实验
        4.2.5 燃烧实验
        4.2.6 仪器分析与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解程度的影响
        4.3.2 热解温度的影响
        4.3.3 基质种类的影响
        4.3.4 塑料燃烧、热解产物差异性分析
    4.4 小结
5 基于燃烧产物特征组分分析的反应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设备与材料
        5.2.2 材质本身挥发物的采集
        5.2.3 燃烧实验
        5.2.4 仪器分析与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燃烧反应机理
        5.3.2 燃烧反应机理的影响因素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地下水中BTEX的自然衰减和过硫酸钠氧化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自然衰减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化学氧化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自然衰减实验
    2.1 自然衰减原理
    2.2 砂槽模型简介
        2.2.1 砂槽模型结构
        2.2.2 砂槽含水层物质来源
        2.2.3 砂槽含水层水化学背景
        2.2.4 砂槽的水力参数
    2.3 燃油泄漏实验
        2.3.1 实验方案
        2.3.2 监测方法
        2.3.3 取样方法
        2.3.4 有机物分析方法
        2.3.5 无机物分析方法
        2.3.6 水化学指标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投注组分的迁移分布特征
        2.4.1.1 BTEX的纵向迁移分布特征
        2.4.1.2 BTEX的横向迁移分布特征
        2.4.1.3 BTEX的垂向迁移分布特征
        2.4.1.4 溴离子和乙醇的迁移分布
        2.4.2 有机污染物的归宿
        2.4.2.1 BTEX浓度的衰减
        2.4.2.2 电子受体的利用
        2.4.2.3 乙醇对BTEX衰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硫酸钠化学氧化法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3 过硫酸钠静态氧化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研究内容
        3.3.3 实验装置
        3.3.4 实验方案
        3.3.5 样品分析方法
        3.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6.1 过硫酸盐对有机物的氧化去除效果
        3.3.6.2 硫酸盐对有机物的增强生物修复作用
    3.4 过硫酸钠动态氧化实验
        3.4.1 实验目的
        3.4.2 研究内容
        3.4.3 实验装置
        3.4.4 砂柱的水文参数
        3.4.4.1 密度
        3.4.4.2 孔隙度
        3.4.4.3 弥散系数、平均滞留时间、平均迁移速度
        3.4.5 实验方案
        3.4.5.1 投注液配制
        3.4.5.2 进水设置
        3.4.5.3 取样监测及样品分析
        3.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6.1 过硫酸盐对BTEX去除效果
        3.4.6.2 活化剂亚铁离子对BTEX去除效果的影响
        3.4.6.3 氧化剂过硫酸盐的剩余率
        3.4.6.4 过硫酸盐对生物作用的影响
        3.4.6.5 实验过程中ORP、pH值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
    4.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QTRACER2 程序代码
附录2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过硫酸钠含量的方法
附图1 45cm苯的浓度分布等值线图
附图2 45cm处甲苯的浓度分布等值线图
附表1 砂槽含水层孔隙度的测定数据
附表2 砂槽渗透系数的测定数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聚苯乙烯快速热解制苯乙烯单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苯乙烯
        1.1.1 国内外苯乙烯生产现状
        1.1.2 苯乙烯用途
    1.2 聚苯乙烯
        1.2.1 国内外聚苯乙烯生产状况
        1.2.2 废旧聚苯乙烯危害
    1.3 废聚苯乙烯处理方法
        1.3.1 填埋和焚烧
        1.3.2 物理回收方法
        1.3.2.1 溶剂再生
        1.3.2.2 熔融再生
        1.3.3 化学回收方法
        1.3.3.1 直接热解
        1.3.3.2 催化裂解
        1.3.3.3 临界溶剂法降解
        1.3.3.4 废聚苯乙烯与其他塑料混合裂解
        1.3.4 其他方法
        1.3.4.1 炭化
        1.3.4.2 气化
        1.3.5 聚苯乙烯处理方法比较
    1.4 聚苯乙烯热解机理
        1.4.1 聚苯乙烯热解反应
        1.4.2 聚苯乙烯热解动力学研究
    1.5 研究目的、研究方案及本论文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案
        1.5.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流程
    2.2 仪器仪表校核
        2.2.1 气体质量流量计校核
        2.2.2 电磁隔膜泵校核
        2.2.3 喷嘴类型选择
        2.2.4 确定热解反应区
    2.3 实验步骤
    2.4 产物分析
        2.4.1 准确度实验
        2.4.2 精密度实验
        2.4.3 色谱分析图
    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6 预实验
        2.6.1 确定总进料量
        2.6.2 确定喷嘴口径
        2.6.3 物料衡算与重复性实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苯乙烯热解反应条件对热解影响的研究
    3.1 停留时间对热解结果的影响
    3.2 热解温度对热解结果的影响
    3.3 进料流量对热解结果的影响
    3.4 PS/溶剂比对热解结果的影响
    3.5 溶剂类型对热解的影响
    3.6 热解氛围对热解结果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乙烯热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4.1 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4.2 重复性实验
    4.3 低苯乙烯收率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苯乙烯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结果和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问卷调查
    1.3 血样采集及血液性激素检测
    1.4 空气采样及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空气中有害物监测
    2.2 血液中性激素测定结果
    2.3 环境空气中苯乙烯和三苯有机物浓度与血液中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4 男性工作人员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3讨论

(9)苯系物鉴定及溯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苯系物简介
        1.1 苯系物的用途
        1.2 苯系物的危害
        1.3 海洋苯系物污染来源
    2 环境中苯系物的研究进展
        2.1 水体中苯系物的研究
        2.2 大气中苯系物的研究
        2.3 沉积物中苯系物的研究
        2.4 土壤中苯系物的研究
    3 环境中苯系物的分析方法
        3.1 苯系物的前处理技术
        3.2 苯系物的检测技术
    4 苯系物溯源技术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
    5 研究意义、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5.4 创新点
第一章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快速测定海水中 13 种苯系物
    1 引言
    2 顶空气相色谱的分类
    3 静态顶空色谱的原理
    4 实验部分
        4.1 仪器和试剂
        4.2 操作步骤
    5 结果与讨论
        5.1 色谱柱选择
        5.2 柱温箱升温程序的优化
        5.3 顶空条件的优化
        5.4 方法性能指标
    6 结论
第二章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快速测定海水中 13 种苯系物
    1 引言
    2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
    3 实验条件
        3.1 仪器及试剂
        3.2 操作步骤
    4 结果与讨论
        4.1 标准溶液色谱图
        4.2 萃取条件的优化
        4.3 方法的性能指标
    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甲苯中微量组分特征比值的甲苯溯源技术初探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操作方法
    3 诊断比值与 t 检验法
        3.1 诊断比值的概念及确定原则
        3.2 t 检验法的基本原理
    4 结果与讨论
        4.1 甲苯中微量组分
        4.2 甲苯中微量特征组分诊断比值筛选
        4.3 甲苯中微量特征组分诊断比值 t 检验评价
    5 甲苯的溯源流程
    6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注释
致谢
发表论文

(10)典型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微环境中苯系物污染的研究进展
    1.1 研究历史
    1.2 检测手段与分析方法
        1.2.1 富集方法
        1.2.2 分析方法
        1.2.3 相关国家标准
    1.3 污染特征
        1.3.1 污染现状
        1.3.2 污染来源研究
        1.3.3 人体暴露及健康风险
    1.4 浓度限值标准与法规
    1.5 小结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微环境中苯系物的浓度水平与健康风险
    2.1 实验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和分析
        2.1.3 质量控制
    2.2 采样点基本情况
        2.2.1 居民家庭
        2.2.2 公共场所
        2.2.3 流动微环境
    2.3 浓度水平
        2.3.1 居民家庭微环境中苯系物的浓度水平
        2.3.2 公共场所微环境中苯系物的浓度水平
        2.3.3 流动微环境中苯系物的浓度水平
    2.4 健康风险
    2.5 小结
3 苯系物典型来源的排放系数与特征谱图
    3.1 实验方法
        3.1.1 湿性涂料
        3.1.2 交通源
        3.1.3 烹饪油烟
        3.1.4 打印
        3.1.5 香烟烟雾
        3.1.6 其他燃烧源
    3.2 质量控制
        3.2.1 方法特征
        3.2.2 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
        3.2.3 方法比较
    3.3 典型污染源苯系物排放系数
        3.3.1 挥发源
        3.3.2 燃烧源
        3.3.3 复合源
    3.4 典型污染源苯系物释放特征
        3.4.1 特征谱图
        3.4.2 比值
    3.5 小结
4 微环境中苯系物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
    4.1 居民家庭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4.1.1 I/O值检验
        4.1.2 相关性分析
        4.1.3 特征源识别
        4.1.4 来源解析
    4.2 公交车车厢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4.2.1 污染特征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特征源识别
    4.3 控制措施
    4.4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苯乙烯和苯系化合物同时存在的FFAP柱色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膜进样技术的性能探究及其在土壤中苯系物检测的应用研究[D]. 宋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2]烯烃参与的烷基卤代物/环酮肟酯自由基串联反应研究[D]. 李明. 兰州大学, 2021(09)
  • [3]家具生产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探析[J]. 罗晓妍.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09)
  • [4]电动客车车内挥发性苯系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D]. 陈振宇. 深圳大学, 2019(01)
  • [5]塑料对汽油燃烧残留物鉴定的干扰研究[D]. 程芳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6]地下水中BTEX的自然衰减和过硫酸钠氧化效果的初步研究[D]. 蒋灵芝.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7]聚苯乙烯快速热解制苯乙烯单体的研究[D]. 徐波昌.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8]石化企业乙烯厂环境空气中低浓度苯乙烯和三苯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J]. 林宗伟,何旭霞,于彦杰,周金森,吴根容,黄昱,刘赐敏,曾繁,余日安. 实用预防医学, 2014(06)
  • [9]苯系物鉴定及溯源方法研究[D]. 白红妍.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10]典型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 李爽. 浙江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FFAP 柱色谱法同时分析苯乙烯和苯化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