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对:盘古神话的桐柏遗存及影响论文

李修对:盘古神话的桐柏遗存及影响论文

盘古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它反映的是生民初祖盘古氏开天辟地、创世生人及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原始故事,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豫南桐柏山盘古神话遗存及遗风遗俗极为丰厚,是中原乃至全国盘古神话的核心流传区。2005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盘古之乡”。2008年6月,桐柏盘古神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盘古神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中部,包括河南省全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大部、湖北西北部在内的广大中原地区,上古时代历史遗迹众多,古籍记录相关史料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盘古神话集中流传区或者叫核心区就在豫南桐柏山。这个地区包括豫鄂两省的南阳、驻马店、随州等市的桐柏、泌阳、西平、遂平、随县等十几个相邻县、市、区,地域面积大约在3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在千万人以上。千百年来盘古神话在这一带的流传一直没有间断过,自然形成了桐柏山盘古文化圈,也可以说是中原神话特别是盘古神话的代表性区域,由此引起全国神话学界和国内外有着强烈寻根问祖意愿的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桐柏山区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除了与古籍中相关记述能够相互印证,这些至今仍“存活”民间的创世神话、洪水遗民传说还成为广大民众了解人类古时认知的口承经典,因而这些盘古神话传说受到中国神话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界专家及普罗大众的普遍关注。当地有盘古山、盘古庙、盘古祖殿、盘古洞、盘古磨、盘古溪、盘古井等遗迹与盘古神话传说相印证,还有结婚送竹叶帐、玩狮子吞小孩、祭祀盘古、祈福求子等遗俗融入民间习俗之中。可以说,桐柏山区的盘古神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大量盘古神话、盘古遗迹、盘古遗风、古籍记述相表里、相印证的创世神话完整体系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瑰宝。

在企业中的会计基本可以分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而税务会计是近年来企业中新增的一个会计类型。税务会计又可分为纳税筹划会计和调整核算税务会计两个类型。纳税规划会计是指在不违反国家相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专业的学术知识来帮助企业减少或者拖延企业纳税。而另一种是调整核算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税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将企业的收入、利润以及应交税费核算为应纳税所得、应税收入、应纳税额。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收集与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也就是在这时候,从事桐柏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组织工作的文化馆民间文学专干马卉欣,以及参与此事的薛远增、甘心田、李修对、周君立等同志经过大量田野调查工作,在组织普查、搜集、整理中发现桐柏山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传说文本量较大,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神奇瑰丽,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后,受到国家、省、市民间文学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袁珂先生、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夏挽群、省民协秘书长程健君等一批批专家相继来桐柏县指导、参与盘古神话的收集整理工作,深入盘古山地区调查走访,了解盘古神话现存状况,记录不少盘古神话传说第一手资料,在整理编辑《桐柏县民间文学集成·神话卷》中,开卷立篇,收入盘古神话传说数十篇,成书上报后,立即引起省、国家民协专家的高度关注,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世纪90年代初,桐柏学人马卉欣经过对全国19个省区的盘古传说考察和比较研究,先后出版了《盘古之神》《盘古学启论》两部论著,认为盘古神话最初于豫南桐柏山一带开始流布,趋于成熟,用原始思维及口传演绎的盘古神话逐渐定型,在当时生活在桐柏山南北的人们心中扎根开花,传播开来,并逐渐向四周辐射,传播到全国各地。

2004年冬、2005年春中国民协专家组相继莅临河南省桐柏县考察盘古神话,经过实地勘察、座谈讨论、理论分析,最终认定“盘古神话根源地”应在桐柏县。

对于校内各学生组织的新媒体,要提高队伍的专业性,只能靠定期的培训。不管是各新媒体的指导老师还是从事大量新媒体日常运行具体工作的学生,都可以实行培训准入制度。安排一些新媒体相关课程、讲座等的学习,通过考试等方式评价他们对新媒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现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下,这种培训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定期培训,不断更新。

生产中,反应器操作压力高达1500公斤。在这样的超高压力下,却只允许有正负20公斤压力波动。当班期间,检测反应器压力的仪表,稍有波动,都会令董松江的神经紧绷,十几平方米的控制室成了他永不言弃的阵地。

明代“前七子”之首李梦阳曾游历桐柏山,挥笔作《大复山赋》(大复山即桐柏山的古称),在这篇名赋中记载了当地民间的盘古神话:“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是以浊清判,三纪揭,洞开。明划日月,厥山既形,余乃发。……”李梦阳此赋把盘古开天、胎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和神瀑(桐柏水帘洞)相互交融,形象生动,意即此山就是时人心中盘古为宅的盘古山。

◇ 桐柏盘古祖殿

唐代地理书《地理坤鉴》云盘古氏“‘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所记“淮安”当指唐时淮安郡,郡治在今泌阳县,所辖范围包括桐柏县,“皆有庙祀”是说唐时淮安郡内即有盘古庙及其祭祀活动。李白作《相和歌辞·上云乐》:“不睹谲诡貌,岂知造化神。……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唐代诗人李白当年曾游桐柏山太白顶,留下诗作《登太白顶访元丹丘》,还写出《相和歌辞·上云乐》,道及人祖盘古。

北宋王存主编的地理著作《元丰九域志·唐州》中记载:“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由此可知,唐宋时期桐柏山淮河源头即建有盘古庙,与淮渎庙并存,在那时就有民间祭祀盘古活动,这是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礼敬天地、缅怀祖先的具体表现。

◇ 桐柏淮渎庙

三国吴人徐整著《五运历年纪》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河,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血为淮渎”之说,就是盘古神话诞生在古时就建有淮渎庙的桐柏山淮河源一带的有力佐证。

清朝乾隆十八年编修的《桐柏县志》收入了桐柏县令贡愈淳所作的《桐柏山赋》,其中记述“慰山灵之寂寞,请为援诸昔而酌诸时,曰:系阴阳之茫兮,盘古开天而首出……”

桐柏民间还有盘古制衣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两种版本。1.据桐柏县城关镇方家义老人讲,最初的盘古兄妹全是光身,一丝不挂游走天下。一次看水影时,发现光着身不好看。后来有树叶飘落下来贴在了盘古爷、盘古奶身上,给他们以启发。从此,二人用两藤条穿树叶缠身遮羞。2.月河镇民间故事家曹衍玉说,盘古穿的是兽皮。盘古爷和盘古奶在山上到处走,没地方住,山上的树给他俩遮阴凉、挡露水,狼虫虎豹卧一圈,围着给他俩取暖。他们想,兽皮挨着怪暖和,就打死了野兽取皮毛作衣取暖。

盘古神话深深影响着桐柏山的民间习俗。这里的群众亲切地称呼盘古氏为“盘古爷”“盘古奶”,认定盘古氏就是“人根之祖”“开山鼻祖”“创世第一人”。古往今来,当地人总在念叨盘古创世功德,讲述盘古故事,沿袭盘古遗风,形成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逢年过节众多善男信女都要朝山拜庙,祭拜盘古之神,焚香烧表,虔诚祷告,祈求福佑。

桐柏学人李修对、丁严冰的论文《盘古之根在桐柏》运用《盘古学启论》提供的“五把尺子”,即图腾标准、地理标准、民俗标准、敬祖标准、活化石标准,反复衡量了桐柏山盘古文化圈及全国各地盘古神话流传区的遗存情况,最终得出“万代盘古,根源桐柏”的初步结论。这一结论,曾得到我国民间文学、神话学、民俗学专家袁珂、白庚胜、夏挽群、张振犁、程健君、陈江风、高友鹏等名家的充分肯定和称许。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袁珂先生亲临桐柏县考察盘古神话,并为桐柏县亲笔题词:“中原神话,文化之根,采风寻根,寻到了根。”这给桐柏学人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当他看到桐柏出的专著《盘古之神》一书后,发现其中包括南召、方城、社旗、唐河、泌阳等地的民间神话中,盘古神话居多,由此可见南阳地区的盘古神话影响之大。

笔者在桐柏山考察时,有农民给我们讲了《没酒不成天下》的故事,大意是:天下人少,只有盘古爷和盘古奶,他俩感到很寂寞,愁得盘古爷吃不下饭,时间长了,高粱籽放在石窟里也放得发酸了。盘古爷饿了,抓起高粱籽就吃,也喝了水,就这样连吃带喝地晕倒了。盘古奶忙找来山上一种叫拐枣儿(即山枣)的野果,挤水给灌醒。二人一合计,有办法了,让盘古爷上天,说盘古奶给童男童女做好吃的啦,让童男童女好下来尝尝,吃了喝了,盘古爷再送他们上天。盘古奶把高粱籽一泡,泡酸了,正好盘古爷领着一百对童男童女下来,一吃一喝,果然都晕倒了。盘古爷和盘古奶忙将他们的登天鞋、升仙衣收走藏起来。从此,这一百个童男童女都留在了地上,人这才慢慢多起来。

坤二少爷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说:“老爷您是财大气粗啊,只可惜府中人丁不旺,恐怕后继无人,实乃一大憾事……”

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寻白丽筠,打她的手机停机,上网QQ呼她,头像是灰的,我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车祸事故,甚至去我们这座小城的所有水域巡查,没有任何疑似消息,一概没有。我痛感到我与白丽筠的联系其实多么脆弱,就像孩子手里的一只风筝,只要一阵风就把我们彻底拆散了,再也找不到。最后,我去了白丽筠工作的售楼部,明知道没有用,还是去了。售楼部经理说,白丽筠已经辞职了。“辞职”两个字让我冰凉的心里升起一丝暖意,既然白丽筠想到要辞职,就不像是一个要去自杀的人。

此外,盘古神话根源地问题还有着“中原、南方之争”“桐柏、泌阳之争”的说法,在此一并交代清楚。根据我国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史实,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把盘古神话带到那里,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南方少数民族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是“盘瓠”,他们的主体信仰是以“盘瓠”为祖,千百年来的文化融合,盘古文化、盘瓠文化发生互溶现象也是有的,但盘古文化根脉在中原、盘瓠文化根脉在南方应该是历史事实,争也无益。至于“桐柏、泌阳之争”,纯属两县旅游资源之争,事实上两县相邻、同处桐柏山区,应该同属一个盘古文化圈,即:桐柏山盘古文化圈或者叫中原盘古神话核心区。

一个多世纪之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里就曾说过:“任何神话都是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马克思关于神话的定义,不仅强调了“任何神话都是想象和借助想象”,还补充说明神话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而,神话具有了想象和实践的特性。中原盘古神话因为具有这种被人称道的丰富想象和社会形式而备受世人垂青。

桐柏山盘古文化圈蕴藏的盘古神话内容极为丰富,至今在民间流传着上百个版本的盘古神话传说,在桐柏山中星罗棋布的村村寨寨都有人讲述盘古创世、洪水再生、人类繁衍等传说,其中包括:宇宙形成,天地开辟,洪水遗民、人祖造人,万物起源、肇始文明等,可谓包罗万象、古朴瑰丽。现选取数例介绍。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审计工作面临的环境和形势都非常复杂,只有结合实际,从健全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着手,提高专业化、连续性审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应有的功能,有效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3)金融结构通过促进人才流动加速技术转移和扩散。Alfaro et al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成长和先进技术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3]王永齐则认为金融市场效率将增强资本的可获得性,促进R&D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学习水平上升,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由R&D企业流出转而建立自己的企业,从而加速技术扩散。[24]李平和许家云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传导途径,他们采用中国1997—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对海归归国创业的影响,得出金融市场通过鼓励海归创业,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效果,最终加速了中国技术进步和高新产业发展,而金融中介这一效果并不明显。[25]

开天辟地。盘古处在一片混沌中,黑暗一片,东奔西走,忽然盘古将斧一挥,劈开混沌,眼前青青一片向上变成了天,混浊一片向下成了大地。

桐柏还流传着盘古兄妹补天化雪的传说。盘古将天顶着,一边青天裂了缝,雨雪飘落,妹妹忙用石头去补天,补上了裂缝,止住了雨雪,世间才有万物成活生长。民间多是女娲造人的传说,而在桐柏却有盘古造人的故事流传。说是盘古担心人间没人烟,就捏泥人为后代,捏得多了,下雨了往家里收,收不及,就顺手抓了两根竹竿当扫帚往屋里扫。这样,算是竹扫帚救了人。至今,桐柏山人在结婚送亲时,还有送竹叶帐的习俗。此地流传较广的《盘古爷与盘古奶》《盘古造人七千》等神话传说,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桐柏山盘古遗迹众多。自秦汉时期,在桐柏山淮河源就建有淮祠、淮渎庙、盘古庙,历代朝廷都要派官员到此隆重举行祭奠活动,祭祀淮渎并祭祀盘古,除少数特别时期外就没有间断过。21世纪初,桐柏县据此在淮河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建了古朴典雅的盘古祖殿,还建有盘古石牌坊、盘古步游道、盘古文化广场、十二根盘古图腾柱、盘古大道等盘古文化标志建筑,供世人瞻拜圣灵,丰富了神话意蕴。

图4a为各个月平均风速和离散程度情况,整体风速都不大,但仍存在一定季节变化。上半年的峰值出现在3月份,一般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10月到次年2月,偏北风占绝对优势,3月偏北风和偏南风频率互相消长,也是春季大风出现频率较高的月份。下半年的峰值在台风影响时段7—10月。从各个月各自风速值的方差来看,和平均风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平均风速较大月份风速波动幅度也较大,出现较大阵风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2004年冬,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白庚胜先生亲临桐柏县考察盘古文化,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桐柏县真不愧为中国盘古之乡!”这是2005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文命名河南省桐柏县为“中国盘古之乡”的重要原因。笔者也曾撰写过论文《桐柏县被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的由来》,详细介绍了实际过程,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较有影响。

◇ 朝拜人祖盘古

◇ 戊戌年祭盘古

盘古训牛。盘古开始耕种的时候,让老扒子(桐柏俗语,即豹子)给他套犁耕地,老扒子受不了那苦,就找来老水牛,说是给盘古爷拉犁,啃嫩草、喝糖水、吃甜草,美得很。水牛一来,盘古爷弄个了弯棍穿在了水牛鼻子上,当了牛鼻圈。老水牛自知上了老扒子的当,叫声“哞——”震天响,吓昏了来人间看景致的老天爷。王母娘娘在天上打了个喷嚏,知道老天爷有难,忙下凡唤醒了老天爷,又用裹脚布将水牛脖子缠了一圈,勒住,说:“看你还叫唤那么大声不?”从此后,水牛脖子就有道白印。盘古让水牛上天给老天爷赔不是,水牛上天又遇上了黄牛,水牛也用老扒子那话劝黄牛下到地上,一块儿给盘古拉犁。盘古同样给黄牛也扎上牛鼻圈,为了奖赏请黄牛有功的水牛,盘古不让水牛上山吃草,奖赏它在河边啃嫩草,在塘边喝“糖”水,在田边吃“甜”草。

(2)由于采用高能喷射矿化器代替搅拌叶轮矿化,具有强烈溶气析出,提高了矿化效率和选择性,并采用多种矿化方式,照顾了粗粒和细粒矿化的条件;

本地有许多遗风遗俗都与盘古神话传说密切相关。比较典型的有:

结婚送竹叶帐。桐柏山的婚俗中,女方出嫁时送竹叶帐是引人注目的。扛竹叶帐的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所扛竹竿,是双竹,必须是青枝绿叶的带根连梢的全竹,系上红绫帐,人称竹叶帐,远看像把大扫帚。花轿一到婆家,第一等的事当然是接新娘子进门,紧接着就是安置扛竹叶帐的送亲人。送竹叶帐的习俗非常古老。究其根由,传说 还是盘古老祖先留下来的。有盘古爷、盘古奶抓了两根竹子当扫把扫泥巴人进屋的传说。延续到现在,人们还效仿盘古爷,想要子孙满堂,就离不了竹子。竹子谐音足子,足子离不开竹子,意思是有了竹竿,就会多子多福。故而扛竹叶帐送亲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锻磨匠敬磨盘。在豫南桐柏山,古来就有锻磨匠被请来锻磨时,先焚香烧表、三叩首来奉祀盘古之神的习俗,因为磨是盘古兄妹滚磨成亲的圣物,不予奉祀就会遭灾遇难,虔诚奉祀,人神两安。当地还有大人、小孩不准上磨、爬磨、坐磨,不能在磨上放物、晾衣的习俗。每逢春节还要贴上“青龙大吉”的报条,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民间玩狮子吞小孩。在春节习俗中,桐柏地区民间有玩狮子的表演,深受群众欢迎。这是演绎石狮子张开大嘴让盘古兄妹钻进去躲过了天塌地陷的大灾大难的故事。其中有狮子吞小孩的表演,随着铜器鼓点节奏,把用红布蒙头的小孩慢慢吞进狮子嘴里,扭三圈,打个滚儿,再从狮子嘴里吐出来,只有技艺高超的艺人才能完成这项高难动作,说是被狮子吞过的小孩可以免灾免难,将来长大成人大富大贵。

正月十五玩龙灯。每年正月十五,在桐柏城乡有民间艺人扎彩龙、耍龙灯的传统习俗,既展现玩龙人的技艺风采,又在腾龙飞舞、千变万化中舞出气势,愉悦群众,是正月十五踩街活动的重头戏,备受人们喜爱。在本地的盘古神话中,这是演绎当年盘古降伏九龙、平复水患的故事,桐柏《盘古降龙》的神话反映了这则古老的故事,演成习俗,流传至今。

桐柏皮影戏唱盘古。皮影戏在桐柏流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老艺人岳秀良讲,他们师徒几代人都曾传唱《盘古歌》,录其唱词:

想当初天地未分一片混沌,盘古爷开天辟地才有如今。人称是盘古爷姐弟两个,天意缘盘古山滚磨成亲。成亲后育儿女九州分居,同甘苦共劳动呼风唤云。普天下众人等同是一祖,到如今干何事都该一心。当年人全能活三百往上,如今人修养好寿活为春。

民间盛行祭祀盘古。自古以来,在桐柏山盘古庙,或者是家堂之上,都安放有盘古神主之位,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都要焚香祷告,虔诚祭拜,祈求盘古老祖保佑全家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当地传说,盘古爷每年给桐柏山圆圈下三场私雨,惠顾苍生。正是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在桐柏山敬祖之风甚盛,久沿成俗,至今盘古香火不断,不过是广大信众求得心灵安慰,表达向善盼好的虔敬之意。

以豫南桐柏山为中心的中原盘古神话群是中国及世界文明古国创始神话中最古老、最淳朴、最神奇的神话,代代相传,它体现着人类对宇宙起源、生命肇始以及劳动、爱恋、疾病、死亡和真、善、美、假、恶、丑的朦胧体认和含蓄表达。

作者单位:桐柏县文化馆

标签:;  ;  ;  ;  ;  ;  ;  ;  ;  ;  

李修对:盘古神话的桐柏遗存及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