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表铁锰氧化膜对水稻铁、锰、磷、锌营养的影响

根表铁锰氧化膜对水稻铁、锰、磷、锌营养的影响

一、根表铁、锰氧化物胶膜对水稻铁、锰和磷、锌营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雷小琴[1](2021)在《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土是较为特殊土壤类型,由于受淹水(还原)和落干(氧化)等干湿交替过程、水稻根系泌氧及施肥等生产活动的影响,水稻土的pH和Eh值经常处于非稳态,非稳态pH和Eh又驱使稻田土壤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造成了水稻土中复杂的Cd形态与有效性转化过程。目前,国内外针对稻田土壤中Eh或pH单一变化条件下重金属的形态、有效性变化的研究比较多,然而针对不同性质的稻田土壤在非稳态pe+pH条件下,S形态转化驱动的机制、影响因子及其对Cd形态与有效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我国土壤硫素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土壤中施加硫肥增加水稻产量的方面已有研究,但关于硫肥施加驱动土壤中影响Cd有效性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围绕非稳态pe+pH条件下Cd污染稻田土壤,从土壤S形态转化驱动机制对稻田土壤Cd有效态以及水稻Cd吸收影响的角度,对稻田土壤中Cd形态转化与影响因子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稻田Cd污染的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土培试验中通过淹水处理下能使酸性土壤pH上升,碱性土壤pH下降,最后均趋于中性;同时Eh值下降,pe+pH值均不同幅度的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比例降低,在不同土壤中降低效果为碱性>中性>酸性。(2)在施硫和水分处理下,均能够使得土壤的pe+pH值显着下降,显着影响有效态Cd含量,以及水稻植株茎叶Cd含量,干湿交替处理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不同土壤中施硫处理也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Cd)含量以及分蘖期、成熟期植株中的镉(Cd)含量。(3)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不同特征微生物丰度各不相同。清苑土壤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湘潭和浏阳土壤中的少。施硫处理和干湿交替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pe+pH值下降显着影响土壤中的优势种群,长期淹水处理下,土壤中的厌气菌如Bacteroidia的相对丰度会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好氧细菌如硫还原菌Desulfobacterota、Planctomyces的相对丰度减少。施硫处理下,土壤中嗜酸菌如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会增加。(4)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均能增加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以及根表铁膜中的Fe、Cd的含量,但干湿交替处理效果最好。施硫处理也能显着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且高浓度水平施硫效果较低浓度更好,显着减少土壤中有效态镉(Cd)的含量。(5)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使得水稻植株处于胁迫状态,增加了水稻植株体内的GSH、PCs的含量。施硫处理也能够显着提升植株体内的GSH、PCs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证明,不同水分处理与土壤pH、Eh、pe+pH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土壤中SO42-、S2-与植株中GSH、PCs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有效态Cd,植株中Cd含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施硫处理与土壤pH、pe+pH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施硫处理与土壤中SO42-、S2-、植株中GSH、PCs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有效态Cd、植株中Cd含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刘煜椿,李仁英,谢晓金,李霖,徐向华,张婍,吴思佳,简静,李玉聪[2](2020)在《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指导合理施肥、提高磷素利用率,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铁(0、0.5、1、2 mmol·L-1)预处理下施加不同浓度硅(0、1、4 mmol·L-1)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铁预处理对水稻SPAD、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无显着影响,而高浓度的铁预处理下,这些指标则显着降低(P<0.05)。中低浓度铁处理下施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铁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及根表铁膜中的磷含量(P<0.05),施硅则显着降低了0.5 mmol·L-1和1 mmol·L-1铁预处理的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P<0.05)。铁预处理对水稻根部的磷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地上部磷的含量(P<0.05)。施硅对水稻根和地上部的磷含量无显着影响。研究表明,施铁处理显着诱导了根表铁膜的出现,增加了铁膜中的磷含量并且显着降低了地上部的磷含量;施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稻生长中的铁毒害现象,并且能够改变根表铁膜厚度,减少根冠比,从而影响水稻磷的吸收转运。

汪小艺,凡勇,高学宇[3](2019)在《水稻根表铁膜中Fe、Al、P的微区分布撤稿》文中研究指明实验采用营养液培养法,进行了缺磷和Fe2+诱导,形成相同厚度铁膜后进行了铁膜成分和铝毒缓解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铁膜的主要成分Fe(Ⅲ),约占总铁量的77%~84%,且水稻根表铁膜可以作为磷库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根表铁膜中Fe、P含量与根系Al和根表铁膜中Al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根表铁膜促进了根系对Al的吸收。Ⅱ优3027根尖Al含量明显小于红良优166,表明缺磷和Fe2+形成的铁膜不能阻止根系铝的吸收,耐性基因型根尖的预饱和作用能缓解一定铝毒。而铝敏感型水稻根表P对根表Al的吸附具有抑制性,暗示了铝敏感型水稻P对缓解Al的作用机理。

高阿祥[4](2018)在《硒与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汞的调控效应》文中认为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摄入适量的硒对于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预防癌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米作为人类的主食,提高稻米硒含量,是从源头上改善人体硒营养均衡和健康的有效途径。汞(Hg)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污染物,易于在稻米中富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已有研究表明,硒对水稻汞吸收起拮抗作用。淹水环境中的水稻根表会形成红棕色的铁氧化物,称为“铁膜”。铁膜对于非金属硒和汞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那么,硒和根表铁膜的作互作用可能会调控水稻对汞的吸收与转运,进而影响稻米汞含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硒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方法,先对水稻幼苗进行10μmol L-1的Se(Se由Na2SeO3供应)预处理,然后向上述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含有0、25、50和100 mg L-1的Fe2+(FeSO4)溶液继续培养培养48 h,分别标记为Fe0、Fe25、Fe50和Fe100处理。结果显示,两个品种水稻DCB浸提液中Fe(DCB-Fe)的含量(即铁膜数量)差异不显着,但随Fe2+浓度的增加,两个品种水稻DCB浸提液中Se(DCB-Se)的含量逐渐增加,且DCB-Fe与DCB-Se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比Fe0处理,Fe25、Fe50和Fe100处理下的两个品种水稻幼苗根中Se含量分别降低了5%、17%和23%(NJ35品种)和6%、17%和22%(ZX品种),但地上部Se含量分别增加了17%、8%和3%(NJ35品种)和18%、9%和3%,相同Fe2+浓度处理下,NJ35品种根和地上部Se含量均比ZX品种高;铁膜形成后(Fe2+≥25 mg L-1),NJ35和ZX品种的DCB-Se含量所占水稻幼苗总Se量的百分比分别可达72.5%-84.6%和71.1%-83.5%,但两个品种水稻根和地上部的Se含量所占总Se量的百分比均逐渐降低。综上可知,铁膜数量与铁膜富集Se的量呈正相关,进而提高了水稻幼苗地上部的Se含量,不同品种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数量和DCB-Se浓度均有差异。(2)为了探究磷缺乏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甲基汞(MeHg)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方法,对三个不同品种水稻进行有磷(+P)和无磷(-P)分组处理,然后移至含有0.2 mg L-1的MeHgCl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显示,-P处理下,三个品种水稻DCB浸提液中Fe(DCB-Fe)的含量均显着高于+P处理,其中NJ35和TY196品种的DCB-Fe含量分别是+P处理下的2.04和2.24倍;-P处理下,NJ35、TY196和ZX品种的DCB-MeHg浓度(DCB浸提液中MeHg浓度)是+P处理的2.6、2.2和1.8倍;相比+P处理,-P处理下三个品种水稻根和地上部的Fe浓度分别增加了13.2%-59.3%和12.5%-41.4%;-P处理下三个品种水稻地上部MeHg含量均显着降低,不同品种间根和地上部的MeHg含量有显着差异;相比+P处理,-P处理下NJ35、TY196和ZX品种的TFroot(MeHg从铁膜向根中的转移系数)分别降低了61.4%、54%和46%;相比+P处理,三个品种水稻在-P处理下根中MeHg含量的百分比(占总MeHg量)降低了3.7%-9.2%;地上部MeHg含量的百分比(占总MeHg量)降低了7.0%-7.6%;但DCB中MeHg含量的百分比(占总MeHg量)增加了10.8%-16.9%,且TY196品种的变化幅度最大,ZX品种变化幅度最小;DCB-MeHg和DCB-Fe含量呈线性关系。综上可知,-P处理显着增加了根表铁膜的数量,铁膜通过富集更多的MeHg,进而阻碍MeHg向水稻地上部的转运;不同品种水稻形成根表铁膜的数量和对MeHg的吸收与转运均有显着差异,籽粒低汞品种水稻(TY196和NJ35)对MeHg的吸收与转运量比籽粒高汞品种水稻(ZX)低。(3)为了探究硒预处理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汞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方法,先对水稻幼苗进行Se0和Se0.5(0.5 mg L-11 Se,由Na2SeO3供应)的分组预处理,然后向上述Se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含有0、25、50和100 mg L-1浓度的Fe2+(FeSO4)溶液继续培养24 h,最后移至含有0.3 mg L-1的HgCl2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显示,同一Se处理下,随Fe2+浓度的增加,水稻幼苗DCB浸提液中含Fe比例(57.3%-71.5%)显着高于水稻幼苗地上部含Fe比例(8.6%-17.5%)和根中含Fe比例(19.9%-25.9%);相比Se0处理,Se0.5处理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和DCB浸提液中Fe的含量;铁膜形成后(Fe2+≥25 mg L-1),同一Fe2+浓度处理下,相比Se0处理,Se0.5处理下水稻根和地上部的Hg含量分别降低了0.1%-6.1%(根)和22.0%-28.6%(地上部),但DCB浸提液中Hg(DCB-Hg)含量增加了2.0%-13.6%;相比Se0处理,随着Fe2+浓度的增加,Se0.5处理下水稻根和地上部Hg含量占总Hg量的比例逐渐降低,但DCB浸提液中Hg含量占总Hg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在Se0和Se0.5处理下,DCB-Fe和DCB-Hg含量均呈正相关,且Se0.5处理的直线斜率(7.269)显着高于Se0处理(4.347)。综上可知,铁膜可以富集大量的Hg;Se通过增加DCB-Hg的含量及降低Hg在水稻体内的分配系数,进而提高铁膜对Hg的固持量和缓解Hg胁迫对水稻的毒害。(4)为了探究硒缓解水稻汞胁迫的生理机制,采用水培实验方法,对水稻进行0.3 mg L-1的HgCl2处理后,分别向各处理中加入含有0、1.0、2.0、3.0和4.0μmol L-1的Se(由Na2SeO3供应)浓度培养液,继续培养7天。结果显示,Se能增加Hg胁迫下水稻幼苗根和地上部的生物量;随着Se浓度的增加,Hg胁迫下水稻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Se能显着降低Hg胁迫下水稻的细胞膜渗透性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随着Se浓度的增加,水稻叶片和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Se能提高水稻叶片和根系的乙二醛酶Ⅰ(GlyⅠ)和乙二醛酶Ⅱ(GlyⅡ)活性;Se能显着降低Hg胁迫下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但对根系脯氨酸含量影响不显着,同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Se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综上可知,Se能够缓解Hg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Se可以降低Hg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进而减轻Hg对叶片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损伤;低浓度Se(Se≤2.0μmol L-1)可以提高水稻幼苗POD、SOD、CAT、APX、GlyⅠ和GlyⅡ活性,进而增强水稻幼苗抗氧化能力;Se能显着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进而增强水稻幼苗对Hg胁迫的耐受能力。

徐思琦,沈小雪,李瑞利[5](2017)在《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研究评述》文中提出铁膜在湿地植物根表普遍存在,影响养分、金属(类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在植物吸收养分和污染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的研究现状,包括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方法与表征技术、根表铁膜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根表铁膜形成和生态功能方面的后续研究展望。

程冰冰[6](2017)在《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形成及对植物吸收磷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湿地植物为了适应渍水环境,根系泌氧,具有形成铁膜的能力。铁膜的形成影响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本文综述了铁膜的形成及其对植物吸收养分之一-磷的影响。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四点建议:(1)进一步研究铁膜形成的影响因素;(2)扩大研究的领域;(3)铁膜对植物生理形态变化的影响;(4)铁膜对植物磷吸收的影响机理

杜光辉[7](2017)在《水稻根际微域硫素形态变化及对砷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未污染及人工添加重金属老化一年的水稻土中添加不同浓度不同形态的硫素,通过采用池栽试验,探讨硫素及重金属对水稻pH、Eh、pe+pH的影响;水稻根际与非根际硫素化学形态转化及其迁移规律;硫素对水稻不同部位干物重、水稻根系表面铁锰胶膜含量、重金属As、Cd在水稻不同部位的含量及转移系数的影响;重金属As、Cd在不同生育期赋存形态的变化及其在根际与非根际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1)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在71285 mV与85255 mV,总体上看,非根际土氧化还原电位低于根际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的p H分别在7.68.4与7.48.4范围内浮动;pe+pH值在9.513.4与9.412.8范围内。(2)在水稻根际土中,硫素的添加能够显着增加水溶性与吸附性硫的质量分数,且未污染水稻土的显着高于砷镉污染水稻土的;无机硫形态表现为水溶性硫远大于其余形态,吸附性与盐酸可溶性硫相对较少,最少的是盐酸挥发性硫。在水稻非根际土中,在分蘖与抽穗扬花期,硫素的添加均显着增加水溶性与吸附性硫的质量分数,且石膏效果更好;在成熟期,各处理吸附性硫质量分数均显着降低;无机硫的形态依然以水溶性硫为主,其次是盐酸可溶性硫和盐酸挥发性硫,最后是吸附性硫的质量分数。(3)水稻根际土中,无机硫和有机硫分别占总硫20%40%和60%80%;非根际土为18%46%和54%82%。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相比,有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及盐酸可溶性硫的质量分数均显着高于非根际土的,盐酸挥发性硫低于非根际土。(4)从整个生育期内水稻茎叶、根系、籽粒干物质重来看,添加硫肥缓解重金属对水稻的毒害并能够增加成熟期干物质重,且石膏效果更好。(5)水稻体内重金属主要存在地下部,地上部相对比较低,且籽粒中最低。添加硫素能明显降低水稻根系、地上部、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添加低浓度的效果好于高浓度的且石膏效果更好。(6)在根际土壤,各处理中残渣态As的质量分数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增加;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均有所降低。在非根际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As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降低;残渣态As逐渐升高;专性吸附态、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基本保持不变。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As主要以专性吸附态与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次之,残渣态与非专性吸附态的最少。(7)在根际土壤,各处理中总Cd、碳酸盐结合态、强有机态及残渣态Cd的质量分数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增加;弱有机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先下降后上升;离子交换态整体有所降低。在非根际土壤中,各处理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总Cd、离子交换态、弱有机态的逐渐降低;强有机态、残渣态变化不明显。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形态以离子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其次依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弱有机态和残渣态,最低的是强有机态。

岳克[8](2017)在《硫硒对水稻根际微域镉与砷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添加外源镉和砷污染水稻土的盆栽试验,施入不同浓度的硫和硒(石膏、亚硒酸钠),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硫和硒对水稻根表面胶膜的形成量、对水稻各器官吸收镉和砷以及根际非根际土壤中镉和砷的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整个生育期根际土壤溶液与非根际土壤溶液Eh值分别在93406 mV和100407 mV之间;根际土壤溶液与非根际土壤溶液pH值分别在6.28.6和6.19.1之间,根际土pH值要小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壤溶液与非根际土壤溶液pe+pH值分别在8.4014.80和8.5814.71之间。(2)水稻根表胶膜数量在孕穗期最高,成熟期最低。胶膜以Fe膜为主,质量分数达到8057.51 mg·kg-129327.89 mg·kg-1;Mn膜含量相对较低,质量分数为91.85 mg·kg-1655.59mg·kg-1。施S能够促进水稻根表胶膜的形成。在孕穗期,随着硒浓度的增加,水稻根表胶膜数量虽无明显变化,但有小幅增加趋势,可见施Se能够促进水稻根表胶膜的形成。(3)随着生育期延长,胶膜吸附的Cd逐渐减少。在分蘖期,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在14.62 mg·kg-135.16 mg·kg-1之间,孕穗期为6.47 mg·kg-117.87mg·kg-1,扬花期为2.18 mg·kg-110.82 mg·kg-1,成熟期为2.54 mg·kg-113.10 mg·kg-1。施S或施Se均能促进胶膜的形成,从而促进其对Cd的吸附。(4)胶膜能阻碍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水稻对镉的累积主要是根系,其次是茎叶,籽粒最低。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的最高累积量分别为:41.16mg·kg-1、5.79 mg·kg-1、0.96mg·kg-1。施S或施Se能抑制水稻各器官对Cd的累积,减少水稻籽粒中镉含量。(5)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的赋存形态主要是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且根际土交换态Cd的质量分数高于非根际土。弱有机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强有机态次之,残渣态最低。(6)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As含量逐渐增加。水稻吸收的As主要集中在根系,含量达到116.76445.94 mg·kg-1;茎叶吸收的As较低,范围在5.1129.86 mg·kg-1;籽粒As含量最低,范围在1.002.92 mg·kg-1。施S能够抑制水稻对As的吸收。施S或施Se能够减少水稻籽粒中As含量。(7)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砷的形态主要以专性吸附态和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非专性吸附态砷含量最少。施S或施Se能够影响水稻根际土壤中砷的有效性及赋存形态。

赵婉婉,郭丽芸,吴伟[9](2017)在《水生植物根系生态化学特性及其生态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环境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主要技术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显着效益。浮床植物根系构建了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导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在根系着生,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浮床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化学特性,植物根际周围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分布状况,根系与根系分泌物间的相互关系,根系泌氧状况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响应,并对未来浮床植物根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便为研究浮床植物的净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张艳超[10](2016)在《水分管理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水稻镉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在镉污染土壤上采用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三种不同的水分管理方式栽培水稻,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于此同时对水稻的株高、分蘖、产量;水稻各部分的镉积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水稻根表铁膜、锰膜、土壤铁还原细菌以及镉形态的影响,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水分管理下水稻形成铁膜的趋势不一样,淹水处理时水稻根系铁膜形成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干湿交替处理相比淹水处理形成的水稻根表铁膜数量较多,无铁诱导时,孕穗期增幅达到253.70%,差异显着。湿润处理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2.干湿交替处理相比淹水处理铁氧化菌数量较高,铁诱导(Fe20)时在拔节期增高了16.67%。干湿交替处理的铁还原菌数量相比淹水处理较少,无铁诱导时在孕穗期降低了35.95%,差异显着。随着镉含量增高,铁还原菌含量则出现下降。3.干湿交替处理相比淹水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在铁诱导(Fe20)下,孕穗期时分别增加了37.32%和24.29%。湿润处理相比淹水处理则降低了了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两者差异显着。4.铁诱导对不同水分管理下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不大,镉含量的增高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铁诱导时,干湿交替处理时水稻产量相比淹水处理产量增加了14.83%。5.同一水分管理下,铁诱导对土壤根际镉有效性有所降低,降低了土壤酸溶态镉含量和可还原态镉含量,增加了可氧化态镉含量。6.铁诱导下对水稻根系、茎叶、糙米的镉积累含量均有所降低,在淹水处理时,Fe20和Fe40处理分别使Cd1下根镉含量降低了19.70%和31.86%,茎叶镉含量降低了10.86%和19.56%,糙米镉含量降低了18.51%和33.33%。在干湿交替灌溉时,Fe20和Fe40处理分别使Cd1下根镉含量降低了30.53%和39.24%,茎叶镉含量降低了18.75%和28.12%,糙米镉含量降低了10.73%和15.18%。在湿润灌溉时,Fe20和Fe40处理分别使Cd1下根镉含量降低了30.89%和41.01%茎叶镉含量降低了18.40%和29.60%,糙米镉含量降低了17.74%和24.19%。

二、根表铁、锰氧化物胶膜对水稻铁、锰和磷、锌营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表铁、锰氧化物胶膜对水稻铁、锰和磷、锌营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不同水稻土土壤特征
        1.1.2 土壤Cd污染现状
        1.1.3 稻田系统中Cd形态转化的特点
    1.2 不同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2.1 不同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pH、Eh的影响
        1.2.2 不同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3 硫对水稻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3.1 水稻土壤硫含量与形态
        1.3.2 水稻土壤硫转化及其对土壤镉的有效性影响
    1.4 硫肥和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1 硫肥对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2 水分条件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硫肥和水分条件对水稻吸收与累积镉的影响
        1.5.1 硫肥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1.5.2 水分条件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1.6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pe+pH对土壤中Cd形态与有效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土壤培养试验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水稻土中pH、Eh变化
        2.3.2 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水稻土中Cd组分变化
    2.4 结论与讨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施硫和pe+pH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S及Cd形态转化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Cd污染土壤的制备与分析
        3.2.2 水稻盆栽实验设计
    3.3 采样与分析
        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pH、Eh的测定
        3.3.2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3.3 土壤S和Cd的测定
        3.3.4 土壤SRB和SOB群落变化分析
        3.3.5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硫和水分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壤中土壤pe+pH的影响
        3.4.2 硫和水分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壤中DTPA-Cd含量的影响
        3.4.3 硫和水分处理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茎叶Cd含量的影响
        3.4.4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水稻籽粒Cd含量的影响
        3.4.5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不同土壤中土壤SOB、SRB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5.1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3.4.5.2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3.5 结论与讨论
        3.5.1 讨论
        3.5.2 结论
第四章 施硫和pe+pH处理对水稻根表微观结构及Cd吸收转运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水稻样品的采集
        4.2.3 水稻根表胶膜浸提及其S、Fe和Cd含量的分析
        4.2.4 水稻根表胶膜形态观察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蘖期、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4.3.2 分蘖期、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3.2.1 分蘖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3.2.2 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不同pe+pH对水稻S与 Cd吸收、转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2.1 水稻植株体PCs和GSH分析
        5.2.2.2 水稻植株体S和Cd浓度分析
        5.2.2.3 土壤中S和Cd含量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分蘖期、成熟期水稻植株体内GSH、PCs含量
        5.3.2 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讨论
        5.4.2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2 硅铁施用对水稻根表铁膜中铁、硅、磷含量的影响
    2.3 硅铁施用对水稻各部位磷含量的影响
    2.4 水稻磷含量与根表铁膜磷含量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3)水稻根表铁膜中Fe、Al、P的微区分布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选材和植物培养
    1.2 实验设计
        1.2.1 缺磷和Fe2+诱导水稻根表形成铁膜的最佳时间
        1.2.2 实验处理
    1.3 样品分析
        1.3.1 根形态分析[4]
        1.3.2 铁形态测定分析
        1.3.3 水稻根表铁膜形态观察与能谱分析[5]
        1.3.4 水稻根表铁膜Fe、Al和P含量测定
        1.3.5 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分的P、Al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磷和Fe2+诱导水稻根表形成铁膜的最佳时间
    2.2 铁膜分析
        2.2.1 铁膜形貌观察
        2.2.2 铁膜成分分析
    2.3 根系特征
    2.4 Al胁迫和根表铁膜作用下磷吸收情况
    2.5 根表铁膜上Fe、P与根表Al和根系Al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硒与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汞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与人体健康及硒摄取现状
        1.1.1 硒与人体疾病
        1.1.2 人体所需硒摄入量
    1.2 我国稻田汞污染现状
    1.3 水稻根表铁膜的作用机理
        1.3.1 根表铁膜的形成及组成
        1.3.2 生长介质中磷营养对铁膜形成的影响
        1.3.3 根表铁膜对植物的营养效应
        1.3.4 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效应
    1.4 硒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1.4.1 植物抗氧化系统
        1.4.2 植物的环境胁迫抗性
        1.4.3 植物的新陈代谢
    1.5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汞交互作用
        1.5.1 土壤中硒汞交互作用
        1.5.2 植物中硒汞交互作用
第2章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目标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硒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水稻的硒处理
        3.2.2 供试水稻的铁膜诱导
        3.2.3 水稻根表铁膜的提取
        3.2.4 水稻幼苗体内硒的测定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水稻幼苗的生物量
        3.3.2 根表铁膜的数量及铁膜中Se的含量
        3.3.3 水稻幼苗根和地上部中Se的含量
        3.3.4 水稻幼苗各部位Se的含量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磷缺乏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甲基汞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水稻前处理及分组
        4.2.2 水稻根表铁膜的提取
        4.2.3 样品的消解与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铁膜中Fe、P和MeHg的含量
        4.3.2 水稻幼苗根和地上部的Fe和P含量
        4.3.3 水稻幼苗对MeHg的吸收与转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硒预处理下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与转运汞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水稻硒预处理
        5.2.2 铁膜诱导及硒汞暴露方法
        5.2.3 水稻根表铁膜的提取
        5.2.4 样品消解与测定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水稻幼苗的生物量
        5.3.2 水稻幼苗在Se预处理下对Fe的吸收
        5.3.3 铁膜和Se对水稻幼苗吸收与转运Hg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硒缓解水稻汞胁迫的生理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水稻前处理及分组
        6.2.2 供试水稻的测定
        6.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水稻幼苗的生物量
        6.3.2 硒对汞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3.3 硒对汞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6.3.4 硒对汞胁迫下水稻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3.5 硒对汞胁迫下水稻幼苗GlyⅠ和GlyⅡ活性的影响
        6.3.6 硒对汞胁迫下水稻幼苗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测定方法
    2.2 表征技术
3 根表铁膜的生态功能
    3.1 根表铁膜的营养效应
    3.2 根表铁膜在植物金属(类金属)吸收转运过程中的作用
    3.3 根表铁膜对其他污染物的作用
4 影响铁膜生态功能的因素
5 展望

(7)水稻根际微域硫素形态变化及对砷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砷的污染现状及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
        1.2.1 As的污染现状
        1.2.2 As对水稻的影响
        1.2.3 As在水稻土壤中的形态及转化
    1.3 镉的污染现状及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
        1.3.1 Cd的污染现状
        1.3.2 Cd对水稻的影响
        1.3.3 Cd在水稻土壤中的形态及转化
    1.4 水稻土中硫素的化学形态
        1.4.1 土壤中的硫
        1.4.2 硫素在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的化学形态
    1.5 硫素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1.5.1 硫素对重金属As有效性的影响
        1.5.2 硫素对重金属Cd有效性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土壤溶液环境监测
        3.3.2 水稻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3.3.3 水稻土样品的处理
        3.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Eh、pH和pe+pH值的变化
    4.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无机硫赋存形态质量分数变化
        4.2.1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水溶性硫质量分数变化
        4.2.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吸附性硫质量分数变化
        4.2.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盐酸可溶性硫质量分数变化
        4.2.4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盐酸挥发性硫质量分数变化
        4.2.5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无机硫质量分数变化
    4.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有机硫质量分数变化
    4.4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总硫质量分数变化
    4.5 不同生育期水稻干物质量质量的变化
    4.6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锰胶膜质量分数的变化
    4.7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锰胶膜吸附As、Cd质量分数的变化
    4.8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As质量分数的变化
    4.9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对As的转移系数
    4.10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11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对Cd的转移系数
    4.1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As赋存形态的质量分数变化
        4.12.1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非专性吸附态As质量分数变化
        4.12.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专性吸附态As质量分数变化
        4.12.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质量分数变化
        4.12.4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质量分数变化
        4.12.5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残渣态As质量分数变化
    4.1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Cd赋存形态的质量分数变化
        4.13.1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离子交换态Cd质量分数变化
        4.13.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碳酸盐结合态Cd质量分数变化
        4.13.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弱有机态Cd质量分数变化
        4.13.4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质量分数变化
        4.13.5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强有机态Cd质量分数变化
        4.13.6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残渣态Cd质量分数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Eh、pH和pe+pH值变化
        5.2.2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变化
        5.2.3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中有机硫变化
        5.2.4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硫素迁移规律
        5.2.5 硫素对水稻干物质重的影响
        5.2.6 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含量的影响
        5.2.7 硫素对水稻根表胶膜As、Cd吸附的影响
        5.2.8 硫素对水稻体内各部位As质量分数及其转移系数的影响
        5.2.9 硫素对水稻体内各部位Cd质量分数及其转移系数的影响
        5.2.10 硫素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As的赋存形态的影响
        5.2.11 硫素对水稻根际与非根际Cd的赋存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8)硫硒对水稻根际微域镉与砷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硫和硒的化学性质
        1.1.1 硫的化学性质
        1.1.2 硒的化学性质
    1.2 硫对植物的作用
    1.3 硒对植物的作用
    1.4 镉对植物的作用
    1.5 砷对植物的作用
    1.6 植物根表铁锰胶膜以及硫和硒对铁锰胶膜形成的影响
    1.7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和砷的赋存形态
        1.7.1 土壤镉的赋存形态
        1.7.2 土壤砷的赋存形态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分析方法
        3.2.1 土壤溶液监测
        3.2.2 水稻植株样处理测定
        3.2.3 根样铁锰胶膜的处理
        3.2.4 土壤镉赋存形态连续分级提取
        3.2.5 土壤As形态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
        3.2.6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 0~5 cm范围内Eh、p H和pe+pH值的变化
    4.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锰胶膜质量分数的变化
    4.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4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分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5 不同生育期水稻对Cd的转运系数的影响
    4.6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的赋存形态变化
        4.6.1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离子交换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6.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碳酸盐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6.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弱有机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6.4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6.5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强有机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4.7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器官As的质量分数变化
    4.8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对As的转移系数
    4.9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As赋存形态的质量分数变化
        4.9.1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非专性吸附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4.9.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专性吸附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4.9.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4.9.4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4.9.5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残渣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水稻整个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Eh、p H和pe+pH值的变化
        5.2.2 硫和硒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质量分数的影响
        5.2.3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
        5.2.4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Cd质量分数的影响
        5.2.5 硫和硒对水稻各器官转移系数的影响
        5.2.6 硫和硒对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赋存形态的影响
        5.2.7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中As含量的影响
        5.2.8 硫和硒对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As赋存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9)水生植物根系生态化学特性及其生态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浮床植物根系生理生态研究
    1.1 根系构型
    1.2 根际研究
    1.3 根系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及意义
2 浮床植物根系的生态响应研究
    2.1 根系分泌物的来源
    2.2 根系分泌物的组成
    2.3 根际微生物研究
    2.4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环境间的生态响应
3 浮床植物根系泌氧的生态响应
    3.1 根系泌氧的概念及原理
    3.2 国内外根系泌氧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3.3 根表铁锰氧化膜的形成
    3.4 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
4 浮床植物根系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展望
    4.1 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4.2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展望

(10)水分管理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水稻镉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镉的危害效应及其修复
        1.2.1 镉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1.2.2 镉污染的修复方法
    1.3 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1.3.1 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
        1.3.2 影响植物吸收镉的因素
    1.4 镉和铁交互作用
    1.5 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及其对水稻镉吸附、吸收的影响
        1.5.1 铁膜的形成
        1.5.2 铁膜对镉吸收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水稻株高、分蘖动态测定
        2.3.2 土壤全镉及土壤镉形态分级测定
        2.3.3 植物镉含量测定
        2.3.4 根表铁膜、锰膜含量的测定
        2.3.5 微生物培养方法
        2.3.6 微生物量碳的测定
        2.3.7 土壤微生物量氮测定
        2.3.8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表铁锰胶膜形成的影响
        3.1.1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3.1.2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表锰膜形成的影响
        3.1.3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3.1.4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表锰膜形成的影响
    3.2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际土壤铁代谢微生物的影响
        3.2.1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际土壤铁氧化菌数量的影响
        3.2.2 不同水分管理对镉污染下水稻根际土壤铁还原菌数量的影响
    3.3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3.1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3.2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3.4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4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根际土壤蔗糖酶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株高的影响
        3.5.2 不同水分管理对铁诱导下水稻分蘖的影响
    3.6 不同水分管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6.1 淹水处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6.2 干湿交替处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6.3 湿润处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7 不同水分管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体内镉积累的影响
        3.7.1 淹水管理时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体内镉积累的影响
        3.7.2 干湿交替处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体内镉积累的影响
        3.7.3 湿润处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水稻体内镉积累的影响
    3.8 不同水分管理下铁诱导和镉污染对土壤镉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根表铁、锰氧化物胶膜对水稻铁、锰和磷、锌营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D]. 雷小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J]. 刘煜椿,李仁英,谢晓金,李霖,徐向华,张婍,吴思佳,简静,李玉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04)
  • [3]水稻根表铁膜中Fe、Al、P的微区分布撤稿[J]. 汪小艺,凡勇,高学宇. 环境科学导刊, 2019(S2)
  • [4]硒与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汞的调控效应[D]. 高阿祥. 西南大学, 2018(01)
  • [5]湿地植物根表铁膜研究评述[A]. 徐思琦,沈小雪,李瑞利. 面向全球变化的水系统创新研究——第十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 2017
  • [6]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形成及对植物吸收磷的影响研究进展[A]. 程冰冰. 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 2017
  • [7]水稻根际微域硫素形态变化及对砷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杜光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硫硒对水稻根际微域镉与砷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岳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9]水生植物根系生态化学特性及其生态响应研究进展[J]. 赵婉婉,郭丽芸,吴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3)
  • [10]水分管理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水稻镉积累的影响[D]. 张艳超. 贵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根表铁锰氧化膜对水稻铁、锰、磷、锌营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