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适应论文_曹泽平,石彭灵,杨品红,陈海波,周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藻,眩光,叶绿素,火炭,复合物,浮标,光能。

光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光合作用重要蛋白质机器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和"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前沿技术及应用"项目联合攻关,取得突破进展,发现了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新机制。光合作用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命体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放氧光合作用还(本文来源于《石河子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曹泽平,石彭灵,杨品红,陈海波,周祎[2](2016)在《硅藻的光适应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生长实验验证了硅藻的光适应特性,并探明了硅藻对光胁迫的调节机制。高光适应种在高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较低的光利用率(α)和生长活性。当这类高光适应种受到低光胁迫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叶绿素能增加硅藻细胞的光量子吸收率,并在低光胁迫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低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低光适应种在低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长活性、光合作用效率、和较高的α。当这类低光适应种受到高光刺激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非光化学淬灭(NPQ)能帮助硅藻细胞耗散过剩的光能,并在高光刺激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高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Chla和NPQ调节可以推迟硅藻在光胁迫下生长速率和实际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石彭灵[3](2015)在《淡水硅藻的光适应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搜集已发表的河流与湖泊野外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水体光照强度和营养盐(氮和磷)浓度两个角度去探究硅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并设计室内实验,进一步探究硅藻光适应的机理,以及光照强度对营养盐(磷和硅)吸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我国河流野外调查数据(光照与硅藻密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硅藻具有良好的光适应能力。长年在低光生态系统生存的硅藻在低光照强度下容易形成优势种群,长年在高光生态系统生存的硅藻在高光照强度下容易形成优势种群。2.对我国河流野外调查数据(营养盐浓度与硅藻密度、硅藻种类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盐(氮和磷)浓度能影响硅藻种类数量百分比和硅藻密度百分比的分布。硅藻的种类数量百分比长江上游的各支流最高,长江中下游逐渐下降,到长江口最低。我国河流不同营养盐水平的水系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氮磷浓度相对较低的长江干流硅藻密度百分比最高(91%-100%),其次是长江支流和松花江水系,污染严重的淮河和珠江水系硅藻密度百分比最低,为25%-30%。3.通过进行室内光适应实验,验证了硅藻的光适应特性。高光适应种(HLA diatoms)表现出明显的高光适应特征。如:高光适应种在高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长活性、光合作用效率、过剩光耗散效率、饱和光照强度(Ik)、电子传递速率(r ETRmax)和较低的光利用率(α)。当这类高光适应种受到低光胁迫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叶绿素(Chla)浓度和增大的叶绿体体积能增加硅藻细胞的光量子吸收率,并在低光胁迫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低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高α、低Ik和低r ETRmax)。低光适应种(LLA diatoms)表现出明显的低光适应特征。如:低光适应种在低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长活性、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光利用率(α)和较低的耗散过剩光效率、饱和光照强度(Ik)、电子传递速率(r ETRmax)。当这类低光适应种受到高光刺激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非光化学淬灭(NPQ)能帮助硅藻细胞耗散过剩的光能,并在高光刺激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高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低α、高Ik和高r ETRmax)。Chla和NPQ调节可以推迟硅藻在光胁迫下生长速率和实际光合作用效率(△F/F’m)的下降。4.营养盐吸收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对磷和硅的吸收会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硅藻对磷的高亲和力与硅藻的高生长、光合活性出现在相同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高光适应种在高光照强度下具有较高的磷亲和力、生长和光合活性。低光适应种在低光照强度下具有较高的磷亲和力、生长和光合活性。硅藻对硅的吸收受到硅藻体积的影响,羽纹纲硅藻的Km(Si)值显着高于中心纲硅藻。羽纹纲硅藻的硅吸收半饱和浓度(Km(Si))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中心纲硅藻Km(Si)值随着光照强度上升而降低。我们认为在对硅藻水华发生进程的预测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水域生态系统的光照条件、营养盐条件以及硅藻种类自身特征。我们在对硅藻水华防治方法进行选择时,应在考虑这些主要相关的环境因子和硅藻本身特性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当地水域生态环境的硅藻水华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卢安萨[4](2015)在《药用植物火炭母的光适应及其药用成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炭母是民间常用中药,全株均可入药,且药用价值极高,但目前对于火炭母植株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尚不清楚,特别是光照对火炭母植株的生长和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尚无研究。本文以源自广西南宁和玉林的火炭母植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遮光(遮光率为0%、28.30%、74.68%、94.60%)处理对火炭母植株的生长和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旨在为药用植物火炭母的高效人工栽培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适当遮光明显促进火炭母侧枝和叶片的生长。源自玉林的火炭母植株较侧重于侧枝的生长,而源自南宁的火炭母植株较侧重于叶片的生长。遮光率为28.30%、74.68%、94.60%处理组的火炭母植株侧枝长度增长倍数和叶片增加数量与对照相比较,体现了一定的生长光适应。其中遮光率为74.68%处理组的火炭母植株体现出了最强的生长适应性,植株侧枝增长倍数和叶片增加数量均显着大于对照,生长速率最快。(2)适当遮光明显促进火炭母生物量的增加。遮光率为28.30%处理组和遮光率为74.68%处理组火炭母植株生物量(干重)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中遮光率为74.68%处理组火炭母植株生物量最大。源自南宁的火炭母植株生物量整体上明显小于源自玉林的火炭母植株。(3)火炭母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适当遮光(遮光率28.30%)对火炭母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影响,但过度遮光(遮光率94.60%)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且日变化曲线比较平稳。在不同的遮光处理下,源自南宁的火炭母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源自玉林的火炭母植株整体差异不明显。(4)火炭母植株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含量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即94.60%遮光率处理组>74.68%遮光率处理组>28.30%遮光率处理组>对照组。(5)遮光条件下,火炭母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但适当的遮光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植株的药用成分含量。如源自南宁的火炭母植株遮光率为28.30%时药用成分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对照。在不同的遮光处理下,源自南宁的火炭母植株芦丁含量均明显低于源自玉林的火炭母植株。综上所述,遮光率为28.30%处理火炭母植株生长速度较快,植株生物量较高,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且有较多的光合产物积累,植株药用成分含量也较高。遮光率为74.68%处理组生长速度也较高,虽然植株的光合及其产物积累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植株生物量最大,药用成分含量与对照的差值并不大,因此在火炭母的人工栽培中可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邢小罡,丘仲锋,王林[5](2014)在《Bio-Argo浮标观测贫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的光适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4台Bio-Argo浮标在全球叁个贫营养海区(南、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西北地中海)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叶绿素a浓度([Chla])和光束衰减系数(cp(660))的季节变化、两者的比值随光照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Chla]与cp在季节上存在显着的非耦合性,[Chla]冬高夏低,cp几乎不存在季节变化;在西北地中海,[Chla]与cp在季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特征。整体而言,[Chla]与cp的比值体现了浮游植物的光适应性,随生长光照的增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光适应性也存在明显的海区差异,通过两种回归模型,本文建立了叁个海区的光适应方程,分析表明,造成这种海区差异的原因在于:除光照的限制外,浮游植物还受温度和营养盐的限制,回归系数C表征了温度与营养盐限制在季节上变化的程度,变化程度越小,C越接近于3。(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雪萌[6](2014)在《鼠尾藻光适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间带为淹没和露空两种环境动态交替的地带,太阳日变化和潮汐循环的迭加致光照尤为复杂,对潮间带固着生活的大型海藻构成巨大的环境胁迫。长期的进化,海藻发展了许多调节光合机构的组成和功能以适应环境的机制,其中褐藻的光适应策略具特殊性,因此,开展潮间带褐藻光适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特定生境中海藻的光适应意义,以及整体上理解光破坏防御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以潮间带广泛分布的代表性褐藻--鼠尾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叁个层面,采用叶绿素荧光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现象到机制,系统开展了鼠尾藻光适应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鼠尾藻萌发孢子体光合适应性及其与生长的关系。本实验探究了鼠尾藻萌发孢子体应对不同生长光强(10,60,和300μmolphotons m2s1)的生长以及光合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鼠尾藻萌发孢子体通过表现不同的光合作用特性以使光吸收和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化。在高光下,激发压(1-qP)快速增至0.27,暗示了萌发孢子体发生伴随闭合反应中心积累的缓慢光抑制,并阻碍生长。这与高光萌发孢子体中随培养时间逐渐下降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以及高的非光化学淬灭(NPQ)能力是一致的。尽管中光萌发孢子体中Fv/Fm没有发生完全恢复,较低的激发压程度(约0.15)表明其缓慢光抑制程度较低。中光下相对稳定的光合能力使萌发孢子体表现最高的约9.3%的相对生长率(RGR)。低光萌发孢子体中显着高的Fv/Fm,初始荧光Fo以及最大光利用效率α意味着高效率的光吸收和能量转换能力。此外,低光萌发孢子体中光合能力(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以及最小饱和光强Ek)持续升高,赋予孢子体稳定生长的能力,其RGR高于8.2%。因此,鼠尾藻萌发孢子体更偏好低光,并对中光和高光有一定的耐受力。然而,对过饱和光条件的光适应以缓慢的生长为代价以维持生存。2.鼠尾藻萌发孢子体对强光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本实验通过考察光抑制期间荧光参数长期和瞬时动力学,以分析生长于叁种不同光密度下的鼠尾藻萌发孢子体应对突然强光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检验热耗散能力的可塑性。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均表现高的动态光抑制能力,伴随着抑制和恢复期间Fv/Fm的快速反应动力学以及NPQ的快速诱导动力学。高光萌发孢子体具最大的NPQ值,约为5.5,确保其应对胁迫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除了NPQ在光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外,低光与高光萌发孢子体的光合能力无显着差异,意味着通过光化学电子传递系统的能量耗散也可以降低光损伤的可能性。由于“光激活状态”的缺失,鼠尾藻萌发孢子体中的NPQ似乎不直接被跨类囊体质子梯度(ΔpH)调控。另外,用DTT抑制叶黄素循环的发生显着阻遏了预光照萌发孢子体中NPQpre的诱导,当加入NH4Cl解除ΔpH后NPQ弛豫过程缓慢,均暗示了叶黄素循环在NPQ中的重要地位。总之,鼠尾藻萌发孢子体可以通过高效的光保护机制耐受突然的强光胁迫,包括通过叶黄素循环的能量耗散和光合电子传递。这种光保护能力与萌发孢子体的光历史无关。高效的光合可塑性及时应对快速变化的光环境是鼠尾藻能够在潮间带生境中生存的重要原因。3.叶黄素循环在热耗散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本实验研究了鼠尾藻应对强光胁迫(1200μmol photons m-2s-1)的非光化学淬灭NPQ以及叶黄素循环特性。结果表明:基于NPQ缓慢的诱导和弛豫动力学,以及NPQ和叶黄素循环间的紧密关系,鼠尾藻NPQ中缺乏ΔpH依赖的淬灭组分qE。另外,采用DTT抑制叶黄素循环显着阻遏了预光照鼠尾藻NPQpre的诱导,而且在光照期间,采用解偶联剂NH4Cl破坏ΔpH后,仅在存在叶黄素循环时NPQ发生缓慢的弛豫,进一步表明鼠尾藻中NPQ不直接被ΔpH控制。紫黄素脱环氧化速率随着NH4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ΔpH的作用可能仅与紫黄素脱环氧化酶的激活有关。在缺乏qE的情况下,叶黄素循环对鼠尾藻光胁迫下快速且有效的光保护响应是至关重要的。叶黄色素库大小高达17molmol-1Chl a×100,色素库的脱环氧化状态达0.5,使鼠尾藻可以有效的积累脱环氧化色素以诱导高的NPQ能力(约10)。另外,鼠尾藻中预光照显着加速了NPQ的诱导。花药黄素的快速形成和缓慢的环氧化使预光照几分钟后即达高浓度的花药黄素的滞留,该滞留可以显着加速玉米黄素的积累。NPQ诱导时间和玉米黄素滞留量之间显着的负相关表明玉米黄素可以直接加速NPQ的诱导。因此,脱环氧化色素的长时间高浓度滞留对于生存在光照剧烈变化的潮间带生境中的鼠尾藻具有重要的光适应意义。(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4-04-01)

张涛,沈宗根,姚春燕,陆勤勤,姜红霞[7](2011)在《基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紫菜光适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样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对坛紫菜、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实际量子效率在光照处理后逐步下降,且随着处理光强的上升,实际量子效率的下降速率更为明显。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结果与实际量子效率相似,表明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照强度的升高均引起样品实际光能利用效率的下降。快速光曲线结果也显示样品半饱和光强低于150μmol/(m2.s),说明紫菜这类海藻偏向较低光强的适应性。随着处理光强的上升,样品Ik值逐步升高,说明紫菜具备适应光强变化的光能调节机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紫菜丝状体实际量子效率、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因光强的上升而显着降低(P<0.05),叶状体实际量子效率、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也随光强上升而下降,但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基本维持不变,表明紫菜两个生长世代的藻体对光强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诱导曲线测定结果表明,经强光适应的紫菜叶状体光化学猝灭较高,而非光化学猝灭较低,显示强光处理能够提高叶状体对光强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3期)

吴来伟[8](2011)在《光适应治疗人工晶体眼眩光幻影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同视机闪烁眩光源适应性训练治疗人工晶体眼眩光幻影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10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一周自诉眩光、光晕等眩光幻影症状明显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选取24例(32只眼)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入选标准:(1)术前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手术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术后一周眩光症状分级为中重度。选取对象随机分两组,结果采用盲法评定。治疗组(12例)接受同视机下闪烁眩光源适应性训练,对照组(12例)不接受治疗。治疗组从术后第二周开始训练,每周一次,连续叁周,每次20分钟。。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评估。视觉质量评价包括视觉症状严重程度(眩光、光晕分级)、视功能障碍程度(视功能和生存质量量表评估)和整体视觉评价(视觉满意度和视觉困难程度)。结果术后1周、3个月、18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间视功能与生存质量量表、视觉满意度和视觉忧虑程度分级、光晕程度分级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间眩光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适应性训练之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中重度眩光的比例为100%。治疗组经过训练,3个月后发生中重度眩光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对照组的比例同样降低,但两组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术后18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44)。对于发生光晕的患者而言,随着时间延长,两组发生光晕的患者比例逐渐减少,两组变化的差异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晶体眼异常眩光幻影患者早期应用同视机闪烁眩光源适应性训练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眩光适应的时间,改善早期眩光患者的眩光症状,但不能改善光晕症状。18个月的长期观察显示,早期光适应治疗对持续性眩光患者无明显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11-05-01)

岳晓晶[9](2010)在《对开蕨光适应能力及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开蕨在哈尔滨地区具有室内盆栽及室外绿化的应用价值,其冬季叶片保持绿色,是重要的冬季绿化植物资源。在强光下叶片易受灼伤,过度遮荫则生长不良,光环境适宜性及繁殖技术是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因子。本论文对哈尔滨地区室外环境条件下的对开蕨在遮光率为全光、Tl(30%)、T2(50%)、T3(70%)、T4 (90%)5个处理下的光适应能力及繁殖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开蕨在哈尔滨地区露地栽培条件下最适光环境为50%~70%(晴天中午光强范围夏季约为184001x~552001x、秋季约为118001x~378001x,具体范围根据不同月份其它环境因子影响综合界定)的遮光率,以70%(晴天中午光强范围夏季约为184001x~456001x、秋季约为118001x~294001x)遮光率为最佳。全光下叶片15d左右就会受到严重灼伤,地上部分干枯,30%遮光处理生长受到抑制,90%遮光处理有徒长现象。对开蕨对不同光环境处理下的适应性排序为:70%>50%>90%>30%>全光。对开蕨可以进行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孢子繁殖以土培法和无菌培养方法均可获得实生苗满足生产需求,土培法以栽培基质=4草炭土:1蛭石:1河沙配比、室温25℃为最佳培养方法,孢子无菌培养以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25℃条件下为最佳,萌发率可达65.13%;分株繁殖在春季最佳,成活率高达93.33%。(1)遮荫对对开蕨叶片生物量产生影响显着: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大,叶面积增加,单位叶面积鲜重增加,叶片含水量也增加。(2)对开蕨叶片光合生理对不同遮荫处理有显着的响应: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大,净光合速率Pn逐渐降低;蒸腾速率Tr先升后降,排序为:90%<30%<50%<70%水分利用效率WUE呈下降趋势;胞间C02浓度Ci变化趋势为缓慢上升;不同遮光处理下对开蕨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没有“午休”现象,只是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对开蕨日平均光合速率排序为90%<70%<30%<50%遮荫处理;光补偿点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光饱和点先降后升,排序为:70%<90%<30%<50%。(3)遮荫对对开蕨叶片相关生理指标有显着的影响: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增加,叶绿素a/b值逐渐降低;SOD酶活性排序为:90%<50%<70%<30%;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对电导率排序为:70%<30%<90%<50%;丙二醛MDA含量呈先降后升变化,排序为:70%<50%<90%<30%。(4)遮荫对对开蕨露地栽培条件下的观赏性状有较大的影响:遮荫3个月时,全光和30%处理下的枯黄叶量达50%以上,观赏效果差,得分较低,70%和90%处理下,叶片青翠有光泽,无枯黄现象,株型典雅丰满,观赏效果较好,得分较高;遮荫6个月时,各处理下观赏效果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叶、枯黄叶片逐渐被新叶取代,观赏效果提升。(5)孢子土培栽培基质及温度的选择:对开蕨孢子常规繁殖中,在不同基质中萌发及生育进程时间由早到晚排序为:基质3(4草炭土:1蛭石:1河沙)>基质1(2草炭土:1河沙)>基质2(蛭石);在不同温度下萌发及生育进程时间由早到晚排序为:25℃>20℃>15℃>30℃。(6)孢子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萌发率:接种在不同培养基浓度中的孢子萌发率不同,在不同无机盐浓度的培养基中排序为:1/8MS<蒸馏水<MS<1/2MS<1/4MS<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7)不同分株季节(春夏秋叁季)分芽数量及成活率比较:均为春季>秋季>夏季。(8)组织培养各试验配方诱导结果:外植体在诱导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诱导增殖迹象,在培养基中都是保持原样,然后渐渐枯萎,说明其幼叶、茎和拳芽很难被诱导成功,很难通过叶片进行组培繁殖和生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王照兰,杨持,杜建材,胡卉芳,赵丽丽[10](2009)在《不同生态型扁蓿豆光合特性和光适应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配套的荧光叶室,对4个不同生态型扁蓿豆的光合特性和光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生态型00-61扁蓿豆和黑龙江松嫩草原的生态型93-21扁蓿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暗呼吸速率(Rd)均较高,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较低,表明二者具有相对高产的生理和生物物理基础。00-61扁蓿豆还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对强光有更大的光合适应性,适合种植在相对高光环境。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型90-36扁蓿豆,qP较低而qN较高,具有相对较强的防御光抑制破坏的能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区的生态型00-81扁蓿豆,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耐荫力较强,与其他生态型相比更能适应相对弱光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光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生长实验验证了硅藻的光适应特性,并探明了硅藻对光胁迫的调节机制。高光适应种在高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较低的光利用率(α)和生长活性。当这类高光适应种受到低光胁迫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叶绿素能增加硅藻细胞的光量子吸收率,并在低光胁迫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低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低光适应种在低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生长活性、光合作用效率、和较高的α。当这类低光适应种受到高光刺激时,硅藻细胞内显着上升的非光化学淬灭(NPQ)能帮助硅藻细胞耗散过剩的光能,并在高光刺激初期,其光曲线参数表现出与高光适应种类似的特征。Chla和NPQ调节可以推迟硅藻在光胁迫下生长速率和实际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J].石河子科技.2018

[2].曹泽平,石彭灵,杨品红,陈海波,周祎.硅藻的光适应特性分析[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3].石彭灵.淡水硅藻的光适应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4].卢安萨.药用植物火炭母的光适应及其药用成分分析研究[D].广西大学.2015

[5].邢小罡,丘仲锋,王林.Bio-Argo浮标观测贫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的光适应特性[J].激光生物学报.2014

[6].李雪萌.鼠尾藻光适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4

[7].张涛,沈宗根,姚春燕,陆勤勤,姜红霞.基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紫菜光适应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8].吴来伟.光适应治疗人工晶体眼眩光幻影的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1

[9].岳晓晶.对开蕨光适应能力及繁殖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10].王照兰,杨持,杜建材,胡卉芳,赵丽丽.不同生态型扁蓿豆光合特性和光适应能力[J].生态学杂志.2009

论文知识图

接收光功功率随Rytoov指数变化化曲线波前传感器子孔径、变形镜驱动器和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一6家系Hl中1名未受累对照和6名患者的E...光适应条件下复眼纵切低光适应种和高光适应种...

标签:;  ;  ;  ;  ;  ;  ;  

光适应论文_曹泽平,石彭灵,杨品红,陈海波,周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