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论文和设计-吴斌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包括底座、上壳、电机、磁力传动器以及叶轮,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壳和所述电机,所述上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所述磁力传动器包括联轴器、内磁组件、轴承和转轴,所述联轴器容置在所述底座中,所述内磁组件置于所述联轴器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设有出液孔,所述轴承置于所述内磁组件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流道;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承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流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流道散热带走更多的热量,并且依靠泵内液体循环,将热量带出泵体外,散热效果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包括底座、上壳、电机、磁力传动器以及叶轮,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壳和所述电机,所述上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所述上壳与所述底座之间构成容置所述叶轮的内腔;所述磁力传动器包括联轴器、内磁组件、轴承和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容置在所述底座中;所述内磁组件置于所述联轴器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设有出液孔;所述轴承置于所述内磁组件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流道;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承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流道;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叶轮连接在所述内磁组件上并随所述内磁组件转动而将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带入所述液体流道中,并分别流经所述第一散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从而对所述内磁组件和所述轴承进行散热,最后从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排出。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包括底座、上壳、电机、磁力传动器以及叶轮,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壳和所述电机,所述上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所述上壳与所述底座之间构成容置所述叶轮的内腔;

所述磁力传动器包括联轴器、内磁组件、轴承和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容置在所述底座中;所述内磁组件置于所述联轴器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设有出液孔;所述轴承置于所述内磁组件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流道;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承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流道;

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叶轮连接在所述内磁组件上并随所述内磁组件转动而将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带入所述液体流道中,并分别流经所述第一散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从而对所述内磁组件和所述轴承进行散热,最后从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圆周外表面间隔设有多个切面,所述切面由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上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下端,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下端对应所述切面的末端设有导液凸块,所述切面、所述内磁组件的内壁和所述导液凸块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散热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内壁设有两条螺旋凹槽,两条所述螺旋凹槽由所述轴承内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内壁的另一端,所述轴承的内壁、所述螺旋凹槽和所述转轴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组件上均匀设有多个安装凹槽,所述轴承的上端设有用于固定在所述安装凹槽上的安装凸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上端对应所述出液孔开设有出液缺口,所述叶轮的上端位于所述出液缺口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反水叶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上开设有进液孔,所述内磁组件上设有进液通槽,所述进液孔和所述进液通槽相连通形成有进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和所述出液孔设置有多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还设有固定卡槽,所述叶轮的上端周向设有多个抵持柱和固定卡柱,所述抵持柱抵持在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所述固定卡柱卡合在所述固定卡槽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所述内磁组件、所述轴承和所述转轴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力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

背景技术

磁力泵主要由底座、上壳、电机、磁力传动器以及叶轮等几部分零件组成。磁力传动器由转轴、内磁组件和联轴器组成,当电机带动转轴旋转时,磁场能穿透空气间隙和非磁性物质,带动与叶轮相连的内磁组件作同步旋转,实现动力的无接触同步传递,将容易泄露的动密封结构转化为零泄漏的静密封结构。

一方面,磁力泵的内磁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的堆积会升高内磁组件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损坏内磁组件,严重影响内磁组件寿命;另一方面,轴承围绕转轴作高速同心旋转,作相对高速旋转运动的轴承与转轴接触处会因物体表面摩擦及震动产生大量的热能量,当此热能量无法消散并且不断积累后,对磁力泵的结构及性能会产生毁灭性的损坏。

因此,所以磁力泵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实时的对内磁组件和轴承进行冷却降温,因为内磁组件和轴承是放置在磁力泵的内部,所以对内磁组件和轴承的降温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通过多流道散热带走更多的热量,并且依靠泵内液体循环,将热量带出泵体外,散热效果好。

该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包括底座、上壳、电机、磁力传动器以及叶轮,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壳和所述电机,所述上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通道与出液通道,所述上壳与所述底座之间构成容置所述叶轮的内腔;

所述磁力传动器包括联轴器、内磁组件、轴承和转轴,所述联轴器容置在所述底座中;所述内磁组件置于所述联轴器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设有出液孔;所述轴承置于所述内磁组件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流道;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承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流道;

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叶轮连接在所述内磁组件上并随所述内磁组件转动而将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带入所述液体流道中,并分别流经所述第一散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从而对所述内磁组件和所述轴承进行散热,最后从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的圆周外表面间隔设有多个切面,所述切面由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上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下端,所述轴承外表面的下端对应所述切面的末端设有导液凸块,所述切面、所述内磁组件的内壁和所述导液凸块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散热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的内壁设有两条螺旋凹槽,两条所述螺旋凹槽由所述轴承内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内壁的另一端,所述轴承的内壁、所述螺旋凹槽和所述转轴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内磁组件上均匀设有多个安装凹槽,所述轴承的上端设有用于固定在所述安装凹槽上的安装凸块。

较佳地,所述叶轮的上端对应所述出液孔开设有出液缺口,所述叶轮的上端位于所述出液缺口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反水叶片。

较佳地,所述叶轮上开设有进液孔,所述内磁组件上设有进液通槽,所述进液孔和所述进液通槽相连通形成有进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出液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流道、所述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散热流道、所述第二散热流道和所述出液孔设置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还设有固定卡槽,所述叶轮的上端周向设有多个抵持柱和固定卡柱,所述抵持柱抵持在所述内磁组件的下端,所述固定卡柱卡合在所述固定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所述内磁组件、所述轴承和所述转轴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泵内的液体流向及液流通道的巧妙设计以达到自散热的效果,该内磁组件与联轴器之间的空隙作为液体流道,使得该液体流道中有充分并连续的液体和快速的液流速度,同时,通过增设第一散热流道和第二散热流道,即增加泵内的液体循环通道,以增加内磁组件和轴承表面冷却液体流量及流速,保证了内磁组件和轴承升温区有足够的冷却液体流动,有效地将内磁组件和轴承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界环境,达到更好的自冷却、散热效果,同时减少了零配件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磁力传动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轴承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磁组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叶轮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磁组件和所述叶轮的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磁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座1;

上壳2,进液通道21,出液通道22;

电机3;

磁力传动器4,联轴器41,内磁组件42,出液孔421,安装凹槽422,进液通槽423,固定卡槽424,轴承43,切面431,导液凸块432,螺旋凹槽433,安装凸块434,转轴44,液体流道45,第一散热流道46,第二散热流道47,进液流道48;

叶轮5,出液缺口51,反水叶片52,进液孔53,抵持柱54,固定卡柱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包括底座1、上壳2、电机3、磁力传动器4以及叶轮5,所述底座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上壳2和所述电机3,所述上壳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通道21与出液通道22,所述上壳2与所述底座1之间构成容置所述叶轮5的内腔;

参照图3和图4,所述磁力传动器4包括联轴器41、内磁组件42、轴承43和转轴44,并且所述联轴器41、所述内磁组件42、所述轴承43和所述转轴44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联轴器41容置在所述底座1中;所述内磁组件42置于所述联轴器41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液体流道45,所述内磁组件42的下端设有出液孔421;所述轴承43置于所述内磁组件42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流道46;所述转轴44与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4插入所述轴承43内,且二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流道47;

所述进液通道21、所述液体流道45、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所述出液孔421和所述出液通道22相连通,所述叶轮5连接在所述内磁组件42上并随所述内磁组件42转动而将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21带入所述液体流道45中,并分别流经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从而对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进行散热,最后从所述出液孔421和所述出液通道22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泵内的液体流向及液流通道的巧妙设计以达到自散热的效果,所述内磁组件42与所述联轴器41之间的空隙作为所述液体流道45,使得所述液体流道45中有充分并连续的液体和快速的液流速度,同时,通过增设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和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有效地将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界环境,达到更好的自冷却、散热效果,同时减少了零配件的损耗。

参照图5,所述轴承43的圆周外表面间隔设有四个切面431,所述切面431由所述轴承43外表面的上端延伸至所述轴承43外表面的下端,所述轴承43外表面的下端对应所述切面431的末端设有导液凸块432,所述切面431、所述内磁组件42的内壁和所述导液凸块432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通过在所述轴承43与所述内磁组件42之间增加四条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增加泵内液体循环通道,即增加泵内的液体循环通道,以增加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表面冷却液体流量及流速,保证了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升温区有足够的冷却液体流动,达到有效散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43的内壁设有两条螺旋凹槽433,两条所述螺旋凹槽4433由所述轴承43内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43内壁的另一端,所述轴承43的内壁、所述螺旋凹槽433和所述转轴44相围合形成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通过在所述转轴44与所述轴承43之间增加两条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且两条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的流向相同,有利于增加所述转轴44与所述轴承43之间的内循环流量,增强散热效率。

参照图6,所述内磁组件42上均匀设有多个安装凹槽422,所述轴承43的上端设有用于固定在所述安装凹槽422上的安装凸块434;通过所述安装凸块434和所述安装凹槽422,以便于所述轴承43固定于所述内磁组件42上,防止所述轴承43与所述内磁组件42作相对运动,减少零配件的损耗。

优选地,所述安装凹槽422设置为八个,所述安装凸块434设置为四个,所述轴承43固定于所述内磁组件42后,余下间隔分布的四个所述安装凹槽422,并且余下的四个所述安装凹槽422与四条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一一对应并连通,所述安装凹槽422能够聚拢更多的液体,使更多的液体进入到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中,进一步增加了液体的流量,强化散热效果。

参照图7和图8,所述叶轮5的上端对应所述出液孔421开设有出液缺口51,所述出液孔421和所述出液缺口51对应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设置为四个,并且所述出液孔421位于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的末端,所述叶轮5的上端位于所述出液缺口51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反水叶片52,所述叶轮5带动所述反水叶片52转动,产生离心力带动空气或液体快速流通从而增强冷却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的效果,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空转功能而不至于快速磨损。

参照图3、图7和图9,所述叶轮5上开设有进液孔53,所述内磁组件42上设有进液通槽423,所述进液孔53和所述进液通槽423相连通形成有进液流道48,所述进液流道48对应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设置为四条,并且液体从所述进液流道48流入后直接到达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和所述出液孔421,所述进液流道48与所述进液通道21、所述液体流道45、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所述出液孔421和所述出液通道22相连通;当所述进液通道21进入液体时,通过所述进液流道48能够快速将液体导流至所述液体流道45、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和所述出液孔421中并填满,即磁力泵启动的一刻,液体就在各液流通道中流动,实现对所述内磁组件42和所述轴承43进行实时地冷却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流道48、所述液体流道45、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和所述出液孔421设置有多个。

参照图7和图9,所述内磁组件42的下端还设有固定卡槽424,所述叶轮5的上端周向设有多个抵持柱54和固定卡柱55,所述抵持柱54抵持在所述内磁组件42的下端,所述固定卡柱55卡合在所述固定卡槽424中;所述内磁组件42与所述叶轮5采用卡扣式连接,二者连接更为方便,实现快速安装,并且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所述电机3通过所述联轴器41驱动所述转轴44旋转时,磁场穿透空气间隙和非磁性物质,带动所述内磁组件42和固定连接在该内磁组件42上的所述叶轮5作同步旋转,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21进入到泵内,并流到所述叶轮5转动的位置;

液体在所述叶轮5转动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1、利用所述叶轮5的离心力,液体直接从所述出液通道22甩出;

2、所述叶轮5将液体从所述进液通道21带入所述液体流道45中,一方面,液体从所述液体流道45流经所述第一散热流道46后,从所述出液孔421和所述出液缺口51流出,所述反水叶片52产生的离心力令一部分液体继续流回所述液体流道45中形成循环,另一部分液体从所述出液通道22甩出;另一方面,液体从所述液体流道45流经所述第二散热流道47后,流回所述叶轮5转动的位置,一部分液体在所述叶轮5的带动下流回所述液体流道45中形成循环,另一部分液体从所述出液通道22甩出。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6753.X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385361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F04D 13/06

专利分类号:F04D13/06;F04D29/58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东莞市创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创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莲峰路8号

发明人:吴斌

第一发明人:吴斌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创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曾毓芳

代理机构:44284

代理机构编号: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具有流体散热结构的磁力泵论文和设计-吴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