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事件论文-巩晓东,王珍娥

缺氧事件论文-巩晓东,王珍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缺氧诱导因子1,冠脉狭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

缺氧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巩晓东,王珍娥[1](2019)在《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PLA2)水平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质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IF-1α和PLA2水平,采用冠脉CT分析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态,探讨不同HIF-1α和PLA2水平患者动脉斑块类型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中HIF-1α和PLA2水平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结果 HIF-1α高水平组、PLA2高水平组患者软斑块均明显低于对应低水平组,而钙化斑块明显高于低水平。HIF-1α高水平组、PLA2高水平组患者单支病变均明显低于对应低水平,多支病变多于高水平,完全闭塞明显高于低水平组,轻度闭塞低于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PLA2、软斑块、重度冠脉狭窄、多支冠脉病变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IF-1α和PLA2水平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方子遥,秦礼萍,张桂洁,徐一伦,张旭[2](2018)在《二迭纪末海洋缺氧事件的铬同位素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五次生物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并且之后早叁迭纪的生物复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对于造成这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假说。其中,广泛的海洋缺氧事件被认为可能对生物灭绝和迟缓的生物复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海洋缺氧的开始时间,时空分布,以及与生物灭绝的关系还存在争论。铬是一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铬元素和同位素(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8-10-21)

李永祥,Isabel,P.Monta?ez,柳中晖,马丽凤[3](2018)在《大洋缺氧事件2(OAE2)的演化及全球碳循环:来自藏南记录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缺氧事件2(OAE2)是白垩纪中期(~120-90 Ma)温室气候状态下出现的一次短暂而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重大古海洋与古气候事件。该事件发生于白垩纪赛诺曼/土伦之交(~94 Ma)典型的温室地球时期。该事件对全球大洋沉积、海洋生物演替、以及全球碳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等产生了严重扰动,被认为是研究地球系统在温室状态下受扰动而发生快速气候变化的一个范例。过去四十多年来,前人已在全球许多地区识别出OAE2记录,并对其特征及成因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对该事件演化过程的认识,尤其是对该事件期间的沉积、生物以及碳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反馈关联等认识仍不清楚。而这是理解温室地球时期地球系统对扰动的响应机理的关键。我们对西藏定日县贡扎剖面白垩系赛诺曼-土伦海相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磁化率与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获得了目前有轨道尺度年代约束的、分辨率最高、最完整的OAE2记录。定义了OAE2事件从起始到终结的4个碳同位素阶段(C2,C3,C4,C5),并确定了各个阶段的时限。另外,还发现OAE2期间磁化率和碳同位素的变化均受到轨道调谐控制。二者在C5中期之前为同相位变化,之后则为反相位变化,说明大洋在C5中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缺氧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即OAE2终结。基于相位转换发生于偏心率和斜率最小期间,提出了OAE2事件的终结可能受控于2.4 Myr天文旋回的新认识。藏南高分辨率OAE2记录为建立全球OAE2事件对比提供了一个标尺,为实现全球不同地区的OAE2记录"同步",并探究OAE2事件的时空演化及耦合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赵向东,薛乃华,张海春,王博[4](2018)在《西北地区早白垩世大洋缺氧事件(OAE 1a)的陆相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AEs)记录了显着的气候变化,代表了温室气候下全球性的碳循环扰动。阿普第期(Aptian)早期记录的大洋缺氧事件(OAE 1a)是中生代最重要的环境变化事件之一。前人根据对西特提斯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黑色页岩的研究,证实OAE 1a很可能是一次古海洋生产力事件。一般推断OAE 1a的触发和发展都与Ontong-Java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喷发有关。目前关于OAE 1a的研究大多基于海相地层,而相关的陆相研究开展非常少。国内关于OAE 1a的研究目前主要基于藏南海相地层,本文在酒泉盆地昌马剖面下沟组湖相地层进行了高精度的采样,测试其TOC、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以及总汞(Hg)含量。Menegatti等(1998)提出OAE 1a的碳同位素曲线被分为六个单元(C3-C8),其中最显着的特征为一次明显的负偏移(C3)。下沟组高精度有机碳同位素曲线识别出了OAE1a的六个单元(C3-C8),C3单元δ~(13)Corg由-25.7‰负偏移至-29.4‰。此外,Hg/TOC在C3开始时出现明显的升高(27.62 pbb/%-200.67 pbb/%),直至C3结束,与C3单元呈现明显的耦合。总汞含量的升高表明OAE 1a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同样与大火成岩省存在必然的联系。该结果不仅揭示了陆地生态系统受到全球碳循环扰动的影响,而且为西北地区乃至全球阿普第期早期的古气候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李永祥,Isabel,Montanez,柳中晖,马丽凤[5](2016)在《大洋缺氧事件2的演化:来自藏南记录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赛诺曼—土伦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93.9 Ma)导致白垩纪中期海洋中有机质的大量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一套特征的黑色页岩(Arthur and Sageman,1994)。同时,大洋缺氧事件2也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了严重扰动(Jenkyns,2010)。尽管对于大洋缺氧事件2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对于其发展演化过程等认识仍然很不清楚。为了阐明大洋缺氧事件2的演化,对出露于藏南定日的半深海相赛诺曼阶—土伦阶地层(Li et al.,2006)开展了高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和碳同位素研究。对76 m厚的地层以10-20 cm间距取样,并测量其磁化率以及部分样品的碳同位素。结果表明,磁化率随深度变化显示出特征的轨道尺度周期性变化。基于此,在该剖面建立起了基于短偏心率周期的高分辨率的年代标尺。另外,高分辨率碳同位素数据揭示出,在主要的特征性正漂移之前还有一次短暂的负偏;而且,碳同位素正偏并不是单调的线性漂移,而表现为多次短暂的、阶梯式的漂移。这些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表明大洋缺氧事件2的演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稳态的,而是高度动态多变的。根据新建立的轨道尺度年代标尺,藏南大洋缺氧事件2记录的持续时间为大约870 kyr.这与从美国西部赛诺曼阶/土伦阶标准剖面上估计的847到885 kyr(Sageman et al.,2006)一致。另外,藏南定日剖面的高分辨率记录还可与其它地区的大洋缺氧事件2记录进行对比,从而为详细解析该事件的演化过程,尤其是期间的沉积、生物、以及地球化学等过程之间的反馈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2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10-15)

伊帆,朱利东,刘显凡,伊海生[6](2016)在《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下侏罗统油页岩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和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大洋缺氧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世界性的大洋缺氧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以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曲色组油页岩为例,根据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全球性的侏罗纪早Toarc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样品有机碳(TOC)变化范围为0.34%~15.28%,平均为6.85%,干酪根δ~(13)C_(org)值变化范围为-22.9‰~-27.2‰,平均值为-24.77‰,δ~(13)C_(org)值发生2次负偏移夹一次正偏移,最大偏移量达4.2‰,这种偏移模式指示所测剖面是一个国内罕见的较完整的Toarcian剖面。n(C)/n(N)原子比变化范围27.06~67.42,干酪根以Ⅱ型为主,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C_(13)-C_(35_之间,主峰碳多为n C_(16_或n C_(17_,OEP平均为0.97,碳优势指数CPI平均为1.02,TAR_(HC)值分布在0.13~0.79,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占优势,陆源植物持续输入,地层剖面上δ~(13)C_(org)值、n(C)/n(N)以及TAR_(HC)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认为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Toarcian缺氧事件受有机质组分变化控制。(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鑫,李亚林,王成善,松岗笃[7](2015)在《藏南印度大陆边缘深海沉积中白垩放射虫生物地层学及其对大洋缺氧事件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被近东西向的缝合带分为不同的地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最南端和最年轻的缝合带。随着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曾经存在于两块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的残余物较为连续的延这条缝合带分布。放射虫定年被大量的用来约束蛇绿岩形成的时代和解释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王天天,何永胜,王成善[8](2015)在《北大西洋晚白垩世大洋缺氧-富氧事件中Fe同位素研究及其古海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OAEs)[1-2]指白垩纪时期海洋中大量有机碳埋藏的短暂时期,记录了全球碳循环的主要扰动。最极端的事件发生在Cenomanian-Turonian(OAE2)界线时期,大致对应于中生代以来的最高温度时期,并表现为碳同位素正偏移和过量的生物碳埋藏。在这个事件之后全球古海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黑色页岩沉积被大洋红层(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CORBs)沉积所替(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期刊2015-06-24)

胡广,曹剑,胡文瑄,姚素平,刘文汇[9](2014)在《大洋缺氧事件及其等时陆相沉积与烃源岩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缺氧事件(OAE)是了解地球系统的关键事件之一,与其基本等时的陆相沉积是对海相体系内OAE研究必不可少的补充。目前关于OAE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泛,已经开始了对与OAE同步的陆相沉积研究和探索;研究内容越来越细化,重视不同类型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精度越来越高,进入高分辨率和密集样品分析阶段。但OAE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存在争议;基本等时的海—陆黑色泥页岩事件之间的是否存在成因联系还不十分清楚,特别是置于精确年代学格架下的海—陆精细对比研究几乎没有。此外,与OAE相关的黑色泥页岩及其等时的陆相黑色泥页岩均是重要的烃源岩,而目前关于OAE对烃源岩的影响及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较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下白垩统可望提供一个良好研究实例,其陆相—过渡相黑色泥页岩形成于113±3Ma到109±2Ma,时间上与OAE吻合;碳同位素负漂特征与OAE相似,可全球对比。(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英杰,毛健[10](2014)在《围产期不良事件致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产期不良事件致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04~2013年46例HIBI患儿,对其临床及脑损伤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足月儿组脑白质损伤为95%、皮层损伤90%、基底节-丘脑损伤75%和脑干损伤65%。早产儿组脑白质损伤73%、皮层损伤23%、基底节-丘脑损伤19%、脑干损伤15%。早产儿灰质损伤发生率均低于足月儿组(P<0.05);46%的急性HIBI患儿伴有多器官功能受累,足月儿组临床表现较典型,95%符合中、重度脑病,影像学改变多为混合型损伤,且以中、重度基底节-丘脑损伤为主(68%)。多器官受累及动脉血pH值小于7.1与中、重度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白质损伤是最常见的HIBI类型,早产儿组也可见灰质损伤,但发生率低。中、重度脑病患儿的影像学损伤程度较重,且以基底节-丘脑损伤为主。多器官受累、异常神经系统表现及早期血气分析对新生儿HIBI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缺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迭纪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五次生物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并且之后早叁迭纪的生物复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对于造成这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假说。其中,广泛的海洋缺氧事件被认为可能对生物灭绝和迟缓的生物复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海洋缺氧的开始时间,时空分布,以及与生物灭绝的关系还存在争论。铬是一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铬元素和同位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氧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巩晓东,王珍娥.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2].方子遥,秦礼萍,张桂洁,徐一伦,张旭.二迭纪末海洋缺氧事件的铬同位素记录[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72:地球生物学、专题73:燕山运动与陆地生物演化、专题7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8

[3].李永祥,Isabel,P.Monta?ez,柳中晖,马丽凤.大洋缺氧事件2(OAE2)的演化及全球碳循环:来自藏南记录的约束[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赵向东,薛乃华,张海春,王博.西北地区早白垩世大洋缺氧事件(OAE1a)的陆相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李永祥,Isabel,Montanez,柳中晖,马丽凤.大洋缺氧事件2的演化:来自藏南记录的约束[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2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6

[6].伊帆,朱利东,刘显凡,伊海生.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下侏罗统油页岩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和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大洋缺氧事件研究[J].矿物学报.2016

[7].李鑫,李亚林,王成善,松岗笃.藏南印度大陆边缘深海沉积中白垩放射虫生物地层学及其对大洋缺氧事件的记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8].王天天,何永胜,王成善.北大西洋晚白垩世大洋缺氧-富氧事件中Fe同位素研究及其古海洋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2015

[9].胡广,曹剑,胡文瑄,姚素平,刘文汇.大洋缺氧事件及其等时陆相沉积与烃源岩发育[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王英杰,毛健.围产期不良事件致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类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

标签:;  ;  ;  ;  

缺氧事件论文-巩晓东,王珍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