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切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软切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切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空间,平滑,控制器,链路,光通信,模糊,载波。

软切换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邵军虎,孙莹,刘晓楠,周林[1](2019)在《强湍流条件下软切换FSO/RF混合链路中HARQ方案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FSO/RF混合链路在雾天强湍流信道环境下的数据可靠传输问题,研究叁种不同合并策略下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方案的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在K分布强湍流信道条件下,采用高斯随机变量的近似方法对单次合并、最大比合并、增量冗余合并叁种HARQ协议的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雾天强湍流信道条件下,采用增量冗余HARQ协议的系统性能明显优于单次合并、最大比合并方案,通过调整初始码率和重传次数,可显着降低系统中断概率,从而提高FSO/RF混合系统在恶劣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邵军虎,孙莹,刘晓楠,苏润民[2](2019)在《软切换链路下的混合编码与副载波调制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自由空间光/射频(FSO/RF)混合通信链路的性能,采用混合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与副载波相移键控/正交振幅调制(PSK/QAM)联合调制的方法,对不同传输比例下混合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取得了不同信道条件下单链路和混合链路传输方案的误比特率数据。结果表明,在弱中强湍流条件下采用副载波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相比开关键控(OOK)调制可获得大约4.4dB~5.2dB的增益。采用软切换的混合LDPC编码与副载波BPSK/16QAM调制方案,依据链路状态调整比例为1∶1和3∶1时,不同湍流强度下可获得大约0.3dB~7.4dB的性能增益。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提高FSO/RF混合通信系统的全天候高效可靠传输性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胡卫东,张彦兵,郝正航,傅润炜[3](2018)在《一种适用于UPFC平滑启动的软切换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启动、运行和停机过程中串联侧换流器存在不同控制策略的相互切换现象,将对交流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现阶段尚缺乏对不同策略平缓切换策略的研究。以UPFC串联侧换流器启动时的电流控制策略与潮流控制策略为例,提出一种不同控制策略间软切换的改进型控制算法:通过改进各控制策略给定值和输出值,使其输出值的初始值为切换前控制策略的输出值,实现UPFC串联侧系统平滑启动的过程。通过在RTDS平台上搭建UPFC仿真系统,验证基于改进型控制算法实现UPFC串联侧系统的平滑启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该改进型控制算法是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强[4](2018)在《高速移动环境下CDMA网络软切换区域的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CDMA软切换功能,从高铁重迭覆盖距离、两扇区、BSC边界几个方面,给出了高速移动环境下CDMA切换区域的设置方案,供网络规划和优化工程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8年06期)

侯涛,张强[5](2018)在《基于T-S型模糊加权的多模软切换的风电机组变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桨控制是确保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恒功率运行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变桨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频繁且幅度较大,增加了风电机组各部分的机械疲劳载荷,影响发电机的输出电能质量和机组的使用寿命;现有的切换控制方法多数只在某一阈值进行切换,导致切换振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T-S型模糊加权的多模软切换变桨控制策略,该方法将智能控制与传统控制相结合,根据风电机组发电机的实时转速与其额定转速的偏差及其变化率,利用T-S型模糊推理,完成基于模糊控制、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和PI控制的多模控制器输出的平滑过渡,实现软切换,其优点是兼顾3种控制方法的优势,解决了切换振荡问题。搭建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的多模软切换控制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展现了3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切换振荡,减缓了执行机构的频繁动作,使桨距角调节更加平滑,输出功率精度更高,脉动更小。(本文来源于《智能系统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克立,程辉[6](2018)在《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趋近率自适应软切换离散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存在不确定参数、摩擦及外部扰动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一种自适应软切换滑模位置控制策略。首先,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模型进行状态离散化;然后根据离散化的系统模型,设计一种切换增益自适应变化的滑模控制器;同时,对设计的闭环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利用正切函数代替符号函数,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将此方案与经典PID控制及滑模控制进行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方案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对不确定扰动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4期)

苏玉刚,赵鱼名,谢诗云,唐春森,吴学颖[7](2017)在《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软切换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的移除或投入使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CPT)系统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通常会对开关管造成较大的冲击,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针对此问题,围绕基于E类变换器的ECPT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利用负载移除前、后系统的等效电路形式基本一致的特点,给出实现系统负载软切换需具备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参数设计方法使得系统在固定的工作频率下即可实现负载的软切换。最后利用该方法得到一组参数,在Matlab仿真平台下构建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搭建实验电路,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系统在负载投入时为负载提供需要的功率并工作在稳定状态,系统效率达到85%以上,在负载移除后工作在低功耗状态。(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8期)

汪科[8](2017)在《基于软切换的电动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叁代控制理论的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策略虽已在电动机控制中得到了应用,但由于这两种智能控制策略各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单独使用一般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需将其结合应用组成控制器,常见的形式之一即为并联切换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1]。然而,由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并联而成的控制系统,如何实现切换控制一直是控制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2]。设计出合适的切换控制,可以明显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获得比连续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为此,研究了将模糊软切换控制技术[3]引入并联切换型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该方案能使控制系统实现无扰平稳切换,取得较好的动、稳态性能,其有效性已通过电机控制的仿真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7年05期)

邵军虎,苏润民,姚柳,柯熙政[9](2017)在《软切换FSO/RF链路混合编码调制算法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自由空间光(FSO)通信链路的高速率优势与射频(RF)链路的可靠性优势互补结合,针对FSO/RF混合通信链路组网的物理层数据可靠传输问题,研究软切换机制下采用LDPC混合编码与2-PPM和16QAM调制的系统方案性能。混合系统FSO链路在Gamma-Gamma信道不同湍流强度与RF链路在Rician信道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述方案在软切换下达到1×10~(-6)误比特率时,不同条件下可获得1.3~8.0 dB不等的性能增益改善,显着提高在不同链路条件下FSO/RF混合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符建海[10](2017)在《CDMA软切换与硬切换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DMA通信系统是以多址技术以及扩频技术为基础的,所有的用户对应一个地址码,同时地址码可以进行互相地正交,最终在频率、空间方面实现信号的重迭。本文主要是介绍了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且深入研究了硬切换与软切换的特点,硬切换信令流程等。(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7年03期)

软切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自由空间光/射频(FSO/RF)混合通信链路的性能,采用混合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与副载波相移键控/正交振幅调制(PSK/QAM)联合调制的方法,对不同传输比例下混合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取得了不同信道条件下单链路和混合链路传输方案的误比特率数据。结果表明,在弱中强湍流条件下采用副载波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相比开关键控(OOK)调制可获得大约4.4dB~5.2dB的增益。采用软切换的混合LDPC编码与副载波BPSK/16QAM调制方案,依据链路状态调整比例为1∶1和3∶1时,不同湍流强度下可获得大约0.3dB~7.4dB的性能增益。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提高FSO/RF混合通信系统的全天候高效可靠传输性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切换论文参考文献

[1].邵军虎,孙莹,刘晓楠,周林.强湍流条件下软切换FSO/RF混合链路中HARQ方案的对比分析[J].激光杂志.2019

[2].邵军虎,孙莹,刘晓楠,苏润民.软切换链路下的混合编码与副载波调制方案[J].激光技术.2019

[3].胡卫东,张彦兵,郝正航,傅润炜.一种适用于UPFC平滑启动的软切换建模方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8

[4].陈强.高速移动环境下CDMA网络软切换区域的设置[J].信息通信.2018

[5].侯涛,张强.基于T-S型模糊加权的多模软切换的风电机组变桨控制[J].智能系统学报.2018

[6].杨克立,程辉.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趋近率自适应软切换离散滑模控制[J].机床与液压.2018

[7].苏玉刚,赵鱼名,谢诗云,唐春森,吴学颖.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软切换控制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7

[8].汪科.基于软切换的电动机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7

[9].邵军虎,苏润民,姚柳,柯熙政.软切换FSO/RF链路混合编码调制算法性能分析[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7

[10].符建海.CDMA软切换与硬切换的比较分析[J].数码世界.2017

标签:;  ;  ;  ;  ;  ;  ;  

软切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