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馏分油论文_牛鲁娜,张超,兰正贵,韩磊,屈定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馏分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馏分,色谱,气相,芳烃,时间,催化剂,质谱。

重馏分油论文文献综述

牛鲁娜,张超,兰正贵,韩磊,屈定荣[1](2019)在《高硫重馏分油对碳钢的腐蚀》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化学反应机理分析,采用电位滴定法和质谱法分别测定了高硫重馏分油中的总活性硫含量、硫化物的类型和分布,并模拟高温侧线实际工况,开展了20~#钢和16MnR钢等2种典型碳钢材质在重馏分油中的腐蚀行为研究,利用挂片法、扫描电镜和XRD等手段对腐蚀试样进行了腐蚀速率分析、腐蚀形貌观察和腐蚀产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高硫重馏分油中硫化物以噻吩类的非活性硫为主,活性硫所占总硫的比例均不足1%。在实验环境下,20~#钢和16MnR钢发生高温硫腐蚀,生成的FeS腐蚀产物膜松散,附着力较差,对基体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20~#钢和16MnR钢的耐蚀性相近,随着介质中硫含量增加,腐蚀速率随之增加,但实验腐蚀速率均明显低于采用修正的McConomy曲线估算的理论腐蚀速率。根据研究结果,将McConomy方法获得的理论腐蚀速率进行校正,为指导企业合理选材,制定检维修计划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何笑雨[2](2017)在《环烷基重馏分油制备中间相沥青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环烷基重馏分油为原料,采用变压两段法、气提法、变压气提共炭化法来制备中间相沥青,着重考察了原料性质及采用的制备工艺条件对中间相沥青形成的影响,并对中间相形成过程中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压力调变对中间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并制备出了光学结构优良的中间相沥青。在反应温度480℃条件下,反应压力从9MPa调变至6MPa时,可得到大流域型中间相沥青。通过偏光结构与亚组份的组成分析,与不调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前期的高温高压有利于自由基小分子的产生并移动生成稠环大分子以及进一步堆砌有序排列,后期的恒温低压有利于小球的融并。结果表明,阶段的改变压力可以生成更好的中间相产品。通过气提法制备中间相沥青,考察了小球融并过程中物理作用力的影响。在变压操作反应过程中,引入氮气气提吹扫过程,得到较好的中间相沥青,所得中间相沥青产物XRD显示层间距d002=0.3462,堆积高度Lc=2.69,堆积层数增加,表明加入气体,很好的促进了平面芳烃大分子有序堆积。考察吹扫时间时发现随着吹扫时间的延长,稠环芳烃片层分子逐渐有序堆积的能力减弱,晶格参数层间距d002不断增大,相应的晶体尺寸Lc、晶体平均堆积层数M及分子取向度Og呈总体减小的趋势,这说明吹扫时间过分延长导致芳香组分分子堆积成的晶体出现缺陷,结晶度不断降低,故堆积结构较为无序,择优取向性变差。因此适当的气提过程可以改变体系的粘度,为稠环堆砌提供轴向力,使得生成的晶体分子取向度更好,影响中间相沥青的结构。在变压气提过程中引入加氢裂化尾油(HCTO)作为共炭化助剂,制备出了纹理结构更优的中间相沥青产物。得到产品的XRD分析显示,产物的层间距d002减小,但是堆积高度Lc增大,这也就说在层间距减小的情况下,堆积的层数变大,取向度Og变大,这说明共炭化剂可以使得平面稠环大分子更加有序的堆积,结合共炭化剂与原料油性质IR分析可知,添加剂的取代基少且短,环烷基结构多,共炭化剂还是良好的溶剂,其溶解作用减低体系粘度,减缓炭化的粘度变化,促使小分子移动形成大分子稠环,此外,氢转移反应可以使得前期热裂解产生的自由基得到中和使碳化过程得到相应的调控,从而得到了更好中间相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董新萌[3](2016)在《FCC汽油重馏分油HDS反应规律及动力学、热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除FCC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是降低车用汽油硫含量的重点,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加氢脱硫(HDS),最常用的催化剂是CoMo/γ-Al2O3型催化剂。目前汽油HDS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制和新工艺的开发,以达到更好的脱硫效果和更低的辛烷值损失的目的。随着只对汽油分馏后的重馏分油进行HDS的工艺成为主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汽油重馏分油的HDS过程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要,而文献中对全馏分FCC汽油HDS的研究报道很多,对重馏分HDS反应规律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而这一研究对新催化剂的研制和新工艺的开发来说意义十分重要。本文以FCC汽油的重馏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压力、空速等操作条件对其在HR806催化剂上HDS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320℃的范围内,升高温度均有利于HDS和烯烃加氢反应的进行;但温度不断升高,其对HDS反应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对烯烃加氢反应的促进作用到280℃后才开始减小;在1.0~3.0 MPa的范围内,升高压力对两种反应均起促进作用,且压力不断升高,其对两种反应的促进作用均逐渐减小;在1.0~4.0 h-1的范围内,降低空速对两种反应均起促进作用,且空速不断降低,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在100~500的范围内,氢油比对烯烃加氢反应无影响,在氢油比低于300时,增大氢油比对HDS反应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比不同碳数烯烃加氢反应可以看出,温度和压力对烯烃加氢反应的影响随烯烃碳数的增大而减小。此外,本文还对FCC汽油重馏分的HDS过程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两种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拟合情况来看,n级动力学模型比一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真实汽油HDS反应,确定了反应级数为1.74,计算的本征反应活化能为62.18 kJ/mol。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HDS过程可能发生的叁种反应的放热量大小关系是:芳烃加氢反应>HDS反应>烯烃加氢反应,且放热量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烯烃加氢反应是常温下就能发生的反应,而另外两种反应则较难发生。烯烃加氢反应的平衡常数K非常大,240℃时可达106数量级,而另外两种反应的K非常小,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叁种反应的平衡常数均呈“L”型减小,即温度越低,较小越快。(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安谧,曹青,马晨菲,杨晓燕,陈泱[4](2015)在《全二维气相色谱在重馏分油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馏分油组成的复杂性对其分子水平标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作为分析多成分复杂混合物极为有效的方法,在重馏分油分析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显示了其在族组成定性定量上的巨大优势。笔者主要对全二维气相色谱在重馏分油分析上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5年02期)

周建,郭琨,田松柏,刘涛[5](2012)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表征重馏分油中多环芳烃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重馏分油中多环芳烃进行详细表征,通过标准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质谱图和NIST谱库定性和半定量分析重馏分油中的多环芳烃和烷基取代多环芳烃,并研究结构和烷基取代基对多环芳烃加氢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结构、不同烷基取代位置和不同烷基取代数量的多环芳烃的加氢转化率有很大区别。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具有高分辨能力和高灵敏度,是分析表征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强有力工具,将在石油分子水平表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2年10期)

祝馨怡,刘泽龙,田松柏,刘颖荣[6](2012)在《重馏分油烃类碳数分布的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将重馏分油分离为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FI TOF MS)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分子离子峰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可实现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根据分子离子峰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重馏分油饱和烃和芳烃的碳数分布信息。与现有的ASTM D 2786和D 3239烃类组成分析方法相比,本方法可提供更加详细的重馏分油烃类组成信息。(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2年03期)

郭琨,周建,刘泽龙[7](2012)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重馏分油中芳烃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升温速度、二维补偿温度、调制周期等关键实验参数的优化,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分析重馏分油中芳烃组分的方法,得到了重馏分油芳烃组分按环数分布的二维点阵图。根据谱库检索、标准化合物对照及文献报道,对重馏分油芳烃组分中菲、甲基菲及芘、苯并蒽等常见多环芳烃(PAH)进行了准确定性,并将该方法应用到重馏分油加氢处理工艺研究中,对菲、芘的加氢处理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该研究为重馏分油芳烃组分的准确定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加深对油品加氢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技术支持。全二维气相色谱与普通一维色谱对比,在重馏分油的芳烃组分分析上体现了极大优势。(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2年02期)

黎元生,马艳秋[8](2004)在《重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和催化剂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总结了近年来重馏分油加氢裂化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情况。对UOP公司的Hy Cycle工艺、改进的部分转化加氢裂化工艺技术、UOP公司、Chevron公司、Akzo公司、Criterion公司、托普索公司以及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近年推出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技术现状作了介绍。(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04年02期)

黎元生[9](2004)在《重馏分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和回顾了国内外重馏分油加氢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对Akzo公司的Nebula、Criterion公司的DN 3100和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的FF 16等催化剂作了重点介绍。(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04年01期)

牛传峰[10](2001)在《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渣油加氢过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油最大限度轻质化和生产清洁燃料是炼油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形势下,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常规的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是将催化裂化重循环油直接打回到催化裂化装置中回炼。由于回炼油含有很多多环芳烃,因而轻油收率低,生焦量大,降低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处理量及经济效益。但回炼油加氢后却可以增加其饱和度,再进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可以明显提高轻油收率,降低生焦量。为此本论文提出一个新的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工艺:回炼油不是返回催化裂化装置,而是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共同加氢后再作催化裂化原料。 采用双向组合工艺可以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处理量和轻油收率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催化裂化回炼油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对渣油加氢装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必须要研究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也是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掺炼芳香性不同的重馏分油对渣油加氢过程的影响,然后从渣油加氢和催化裂化两方面考察了双向组合工艺的整体效果。最后对渣油加氢掺炼各重馏分油进行了动力学的考察。 渣油加氢试验在双管反应器中型加氢试验装置上进行。根据初步理论分析,认为双向组合工艺对减压渣油原料将会有更好的效果,因此选择高硫的沙中减渣作为渣油原料。所掺入的回炼油是澄清油蒸出物和重循环油的混合物。其它要掺入的重馏分油包括沙轻焦蜡、沙中VGO以及石蜡,它们的性质特别是其芳香性有很大的差异。 加氢试验条件参照减渣加氢工业装置的操作条件。对纯沙中减渣及每种掺炼原料渣油,加氢试验都在新鲜催化剂上进行。经预硫化、VGO过渡并在度过初期失活阶段后采样。为保证纯渣油的处理量不变,掺炼试验的空速根据重馏分油的掺炼量作了相应提高。 首先考察了掺入芳香性不同的重馏分油对渣油加氢的影响,发现沙中减渣掺入20%重馏分油后脱硫反应速率常数均大幅上升。在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空速提高以保证纯减渣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生成油硫浓度都大幅下降,脱硫率大幅提高。脱残炭脱沥青质反应速率常数有了明显提高。说明减渣中掺炼部分重馏分油是提高渣油加氢脱硫、脱残炭和脱沥青质反应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氢脱金属方面,首次发现沙中减渣掺入重馏分油对脱金属反应的影响和掺入的重馏分油的芳香性有密切关系,芳香性越高,对脱金属反应的促进越强,而饱和性高则对脱金属反应有抑制作用。芳香性对脱钒反应的影响大于脱镍反应。 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沥青质模型,可以解释芳香性对脱金属及脱沥青质反应的影响:渣油中沥青质胶团的大小随沥青质周围的油份的芳香性变化而发生改变:掺入芳香性大的重馏分油可帮助沥青质解离成较小的结构,从而提高其扩散能力,提高了脱金属、脱沥青质性能;掺入饱和性强的重馏分油则使沥青质颗粒变大,阻碍了脱金属、脱沥青质反应。 分析反应过的催化剂,发现对脱金属剂和脱硫剂,积炭沿反应器入口到出日均呈上升趋势,纯沙中减渣试验的上升较快,而掺炼重馏分油的都要平缓一些,重馏分油芳香性越强,上升趋势越小。在脱硫催化剂上,掺炼重馏分油的积炭明显低于纯减渣试验的积炭。这些均显示出掺入重馏分油后会对积炭起到抑制作用。掺炼重馏分油还可改善钒沿催化剂颗粒半径的沉积分布,其分布比纯减渣试验更为均匀。 通过减渣掺炼不同芳香性的重馏分油试验可发现,高芳香性的回炼油可同时大幅提高脱硫、脱金属、脱残炭和脱沥青质反应,这为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工艺打下理论基础。 对双向组合工艺,在渣油加氢方面进行了沙中减渣掺炼 10%、20%和35%回炼油的试验。沙中减渣掺炼回炼油后脱硫反应速率常数大幅提高,并随掺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掺入量低于20%时,反应速率常数随回炼油掺入量的增加快速增大,达到20%以后增加值开始变得平缓。因此口炼油的掺炼量以20%左右为宜。 且I 石壮化工科学W交桂译士学位论上 在空速大幅度提高以保证纯减渣加工量的情况下,掺炼回炼油试验的生成油中金属、残炭和沥青质含量都大幅度下降,生成油性质大幅度改善。脱硫率、脱残炭和沥青质率比纯沙中减渣试验大幅度提高,脱金属率基本持平。 沙中减渣掺炼回炼油可大大降低加氢催化剂尤其是后部床层催化剂上的积炭;钒沿催化剂颗粒半径分布也得以改善,回炼油掺入量越多,改善越明显。这都显示掺炼回炼油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活性,还可使催化剂能容纳更多的金属沉积物,延长催化剂操作周期。 在催化裂化方面,由于采用双向组合工艺改善了催化裂化进料的性质,催化裂化液化气、汽油和柴油的收率总和提高了3~5个百分点,催化重油减少2—3个百分点,生焦量降低了1.5个百分点。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沥青质模型以?(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期刊2001-08-01)

重馏分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环烷基重馏分油为原料,采用变压两段法、气提法、变压气提共炭化法来制备中间相沥青,着重考察了原料性质及采用的制备工艺条件对中间相沥青形成的影响,并对中间相形成过程中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压力调变对中间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并制备出了光学结构优良的中间相沥青。在反应温度480℃条件下,反应压力从9MPa调变至6MPa时,可得到大流域型中间相沥青。通过偏光结构与亚组份的组成分析,与不调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前期的高温高压有利于自由基小分子的产生并移动生成稠环大分子以及进一步堆砌有序排列,后期的恒温低压有利于小球的融并。结果表明,阶段的改变压力可以生成更好的中间相产品。通过气提法制备中间相沥青,考察了小球融并过程中物理作用力的影响。在变压操作反应过程中,引入氮气气提吹扫过程,得到较好的中间相沥青,所得中间相沥青产物XRD显示层间距d002=0.3462,堆积高度Lc=2.69,堆积层数增加,表明加入气体,很好的促进了平面芳烃大分子有序堆积。考察吹扫时间时发现随着吹扫时间的延长,稠环芳烃片层分子逐渐有序堆积的能力减弱,晶格参数层间距d002不断增大,相应的晶体尺寸Lc、晶体平均堆积层数M及分子取向度Og呈总体减小的趋势,这说明吹扫时间过分延长导致芳香组分分子堆积成的晶体出现缺陷,结晶度不断降低,故堆积结构较为无序,择优取向性变差。因此适当的气提过程可以改变体系的粘度,为稠环堆砌提供轴向力,使得生成的晶体分子取向度更好,影响中间相沥青的结构。在变压气提过程中引入加氢裂化尾油(HCTO)作为共炭化助剂,制备出了纹理结构更优的中间相沥青产物。得到产品的XRD分析显示,产物的层间距d002减小,但是堆积高度Lc增大,这也就说在层间距减小的情况下,堆积的层数变大,取向度Og变大,这说明共炭化剂可以使得平面稠环大分子更加有序的堆积,结合共炭化剂与原料油性质IR分析可知,添加剂的取代基少且短,环烷基结构多,共炭化剂还是良好的溶剂,其溶解作用减低体系粘度,减缓炭化的粘度变化,促使小分子移动形成大分子稠环,此外,氢转移反应可以使得前期热裂解产生的自由基得到中和使碳化过程得到相应的调控,从而得到了更好中间相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馏分油论文参考文献

[1].牛鲁娜,张超,兰正贵,韩磊,屈定荣.高硫重馏分油对碳钢的腐蚀[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2].何笑雨.环烷基重馏分油制备中间相沥青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3].董新萌.FCC汽油重馏分油HDS反应规律及动力学、热力学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4].安谧,曹青,马晨菲,杨晓燕,陈泱.全二维气相色谱在重馏分油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15

[5].周建,郭琨,田松柏,刘涛.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表征重馏分油中多环芳烃化合物[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

[6].祝馨怡,刘泽龙,田松柏,刘颖荣.重馏分油烃类碳数分布的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2

[7].郭琨,周建,刘泽龙.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重馏分油中芳烃组成[J].色谱.2012

[8].黎元生,马艳秋.重馏分油加氢裂化工艺和催化剂的新进展[J].工业催化.2004

[9].黎元生.重馏分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发展现状[J].工业催化.2004

[10].牛传峰.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渣油加氢过程影响的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

论文知识图

掺炼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加氢...掺炼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渣油掺炼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加氢掺炼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加氢掺炼不同芳香性重馏分油对

标签:;  ;  ;  ;  ;  ;  ;  

重馏分油论文_牛鲁娜,张超,兰正贵,韩磊,屈定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