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开关装置论文和设计-余刚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开关装置,其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其第一手柄的枢转运动带动第一动触头组件,使得第一动触头组件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第二开关单元,其第二手柄的枢转运动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使得第二动触头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联锁装置,其围绕位于所述第一手柄的运动端的第一销和位于所述第二手柄的运动端的第二销设置;促动装置,用于促动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使得所述转换开关装置具有以下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处于分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处于分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动触头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开关单元(1),其包括第一机架(10)、第一手柄(11)、第一传动机构(12)和第一动触头组件(16),所述第一手柄(11)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第一动触头组件(16)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2)连接至第一手柄(11),所述第一手柄(11)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一传动机构(12)带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的第一动触头(1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一电源静触头(17)和负载第一端子(18)之间的电连接;第二开关单元(2),其包括第二机架(20)、第二手柄(21)、第二传动机构(22)和第二动触头组件(26),所述第二手柄(21)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第二动触头组件(26)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2)连接至第二手柄(21),所述第二手柄(21)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二传动机构(22)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的第二动触头(2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二电源静触头(27)和负载第二端子(28)之间的电连接;联锁装置(3),其围绕位于所述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的第一销(110)和位于所述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的第二销(210)设置,使得所述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靠近彼此,以带动所述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一起运动;促动装置(4),用于促动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使得所述转换开关装置具有以下工作状态: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分闸状态;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分闸状态;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设计方案

1.一种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开关单元(1),其包括第一机架(10)、第一手柄(11)、第一传动机构(12)和第一动触头组件(16),所述第一手柄(11)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第一动触头组件(16)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2)连接至第一手柄(11),所述第一手柄(11)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一传动机构(12)带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的第一动触头(1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一电源静触头(17)和负载第一端子(18)之间的电连接;

第二开关单元(2),其包括第二机架(20)、第二手柄(21)、第二传动机构(22)和第二动触头组件(26),所述第二手柄(21)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第二动触头组件(26)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2)连接至第二手柄(21),所述第二手柄(21)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二传动机构(22)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的第二动触头(2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二电源静触头(27)和负载第二端子(28)之间的电连接;

联锁装置(3),其围绕位于所述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的第一销(110)和位于所述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的第二销(210)设置,使得所述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靠近彼此,以带动所述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一起运动;

促动装置(4),用于促动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使得所述转换开关装置具有以下工作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分闸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分闸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装置(4)包括:

第一促动部,其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并使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从中间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或从第二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

第二促动部,其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并使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从中间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或从第一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装置(4)包括电磁铁或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装置(4)包括杆,所述杆上设置有槽,所述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设置于所述槽内,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为所述槽的内边缘,

所述杆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槽的内边缘将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推动。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装置(4)包括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所述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所述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设置于所述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内,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分别为所述第一槽(43)的内边缘和所述第二槽(44)的内边缘,

所述第一杆(41)朝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槽(43)的内边缘将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朝第一方向推动,

所述第二杆(42)朝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槽(44)的内边缘将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朝第二方向推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复位弹簧(45),用于将第一杆(41)朝向第二方向偏压;

第二复位弹簧(46),用于将第二杆(42)朝向第一方向偏压。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12)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3)、第一主连杆(14)和第一次连杆(15),所述第一主连杆(14)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所述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3)连接至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所述第一次连杆(15)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动触头组件(16);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22)包括第二弹性部件(23)、第二主连杆(24)和第二次连杆(25),所述第二主连杆(24)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所述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经由第二弹性部件(23)连接至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所述第二次连杆(25)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动触头组件(26)。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架(10)包括第一分闸止挡部(101),当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分闸时,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一分闸止挡部(101);

所述第二机架(20)包括第二分闸止挡部(201),当所述第二开关单元(2)分闸时,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二分闸止挡部(2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头(160)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一电源静触头(17)电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160)的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一端子(18)电接触;

所述第二动触头(260)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二电源静触头(27)电接触,所述第二动触头(260)的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二端子(28)电接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开关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

背景技术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AT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开关电器,随着供电连续性的日益倍受关注,它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场合,而且人们对其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工程师们不断研发新的ATS产品,以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然而,ATS的研发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其产品本身又与开关电器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如何重用这些开关电器作为ATS的零部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它能缩短ATS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ATS产品的研发成本,同时继承所重用的开关电器之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双断点开关的转换开关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换开关装置,其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其包括第一机架、第一手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一动触头组件,所述第一手柄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第一动触头组件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至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第一动触头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一电源静触头和负载第一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第二开关单元,其包括第二机架、第二手柄、第二传动机构和第二动触头组件,所述第二手柄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上,第二动触头组件通过第二传动机构连接至第二手柄,所述第二手柄的枢转运动经由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第二动触头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从而联通和断开第二电源静触头和负载第二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联锁装置,其围绕位于所述第一手柄的运动端处的第一销和位于所述第二手柄的运动端处的第二销设置,使得所述第一销和第二销靠近彼此,以带动所述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一起运动,

促动装置,用于促动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使得所述转换开关装置具有以下工作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处于分闸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动触头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处于分闸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处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动触头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促动装置包括:

第一促动部,其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并使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从中间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或从第二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第二促动部,其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并使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从中间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或从第一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促动装置包括电磁铁或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促动装置包括杆,所述杆上设置有槽,所述第一销和第二销设置于所述槽内,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为所述槽的内边缘,所述杆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槽的内边缘将第一销和第二销朝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推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促动装置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销和第二销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内,所述第一促动部和第二促动部分别为所述第一槽的内边缘和所述第二槽的内边缘,所述第一杆朝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槽的内边缘将第一销和第二销朝第一方向推动,所述第二杆朝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槽的内边缘将第一销和第二销朝第二方向推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第一复位弹簧,用于将第一杆朝向第二方向偏压;第二复位弹簧,用于将第二杆朝向第一方向偏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弹性部件、第一主连杆和第一次连杆,所述第一主连杆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主连杆的运动端经由第一弹性部件连接至第一手柄的运动端,所述第一次连杆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主连杆的运动端,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动触头组件,由此,当第一手柄枢转时,第一弹性部件对第一主连杆施加旋转力矩,第一主连杆经由第一次连杆带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第一动触头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弹性部件、第二主连杆和第二次连杆,所述第二主连杆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二主连杆的运动端经由第二弹性部件连接至第二手柄的运动端,所述第二次连杆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主连杆的运动端,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动触头组件,由此,当第二手柄枢转时,第二弹性部件对第二主连杆施加旋转力矩,第二主连杆经由第二次连杆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第二动触头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机架包括第一分闸止挡部,当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分闸时,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一分闸止挡部;所述第二机架包括第二分闸止挡部,当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分闸时,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二分闸止挡部。

由此,在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从中间位置朝向第一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手柄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带动第一动触头组件旋转,使其从分闸状态移动至合闸状态,第二动触头保持抵靠所述第二分闸止挡部而维持在分闸状态。并且,在所述联锁装置、第一销和第二销从中间位置朝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手柄通过第二传动机构带动第二动触头组件旋转,使其从分闸状态移动至合闸状态,第一动触头保持抵靠所述第一分闸止挡部而维持在分闸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动触头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一电源静触头电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的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一端子电接触;所述第二动触头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二电源静触头电接触,所述第二动触头的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二端子电接触。

根据以上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通过重用二个双断点的开关,提供了一种三位置的转换开关装置。本实用新型在两个双断点开关通过添加少量的新零件——如上所述的联锁装置和促动装置,构造了一个高性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充分继承了双断点开关之优异的电气寿命,并且大大压缩了转换开关装置研发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的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对本公开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更能清楚地体现出本公开内容的优点。这里描述的附图仅为了所选实施例的说明目的,而不是全部可能的实施方式并且旨在不限定本公开内容的范围。

图1以平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2以透视图局部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图3至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处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附图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势。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和图2分别以平面图和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转换开关装置包括位于上方位置的第一开关单元1和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二开关单元2。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和第二开关0单元2例如为双断点开关。

第一开关单元1包括第一机架10和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的第一动触头组件16。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包括第一动触头160,该第一动触头160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一电源静触头17电接触,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一端子18电接触。所述第一动触头1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在合闸状态下,第一动触头160联通第一电源静触头17和负载第一端子18之间的电连接,在分闸状态下,第一动触头160断开第一电源静触头17和负载第一端子18之间的电连接。

第二开关单元2包括第二机架20和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的第二动触头组件26。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包括第二动触头260,该第二动触头260的其中一端能够与第二电源静触头27电接触,另一端能够与负载第二端子28电接触。所述第二动触头2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在合闸状态下,第二动触头260联通第二电源静触头27和负载第二端子28之间的电连接,在分闸状态下,第二动触头260断开第二电源静触头27和负载第二端子28之间的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静触头17例如连接至备用电源,第二电源静触头27例如连接至常用电源。负载第一端子18和负载第二端子28均与负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还包括第一手柄11,其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如图1所示,第一手柄11例如在其枢轴端11-1处安装至第一机架10上,并可围绕该枢轴端11-1枢转运动。第一开关单元1还包括将第一手柄11连接至第一动触头160元件的第一传动机构12,以将第一手柄11的枢转运动转换为第一动触头160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的旋转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传动机构12可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3(例如弹簧,如图2中最佳示出的,为清楚起见,在图1中仅以一虚线示意性地表示)、第一主连杆14和第一次连杆15。第一主连杆14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机架10上。第一手柄11例如在其枢轴端11-1处安装至第一机架10上,并可围绕该枢轴端14-1枢转运动。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经由第一弹性部件13连接至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第一次连杆15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动触头组件16。

具体地,参见图2,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设置有第一销110,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设置有第三销140。第一弹簧部件在一端套接至第一手柄11的第一销110,在另一端套接至第一手柄11的第三销140,以连接第一手柄11和第一主连杆14的运动端14-2。

由此,当第一手柄11枢转时,第一弹性部件13对第一主连杆14施加旋转力矩,第一主连杆14的旋转经由第一次连杆15带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的第一动触头1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

优选地,第一机架10包括第一分闸止挡部101(未示出),当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分闸时,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6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一分闸止挡部101。

同样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2也包括第二手柄21,其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如图1所示,第二手柄21例如在其枢轴端21-1处安装至第二机架20上,并可围绕该枢轴端21-1枢转运动。第二开关单元2还包括将第二手柄21连接至第二动触头260元件的第二传动机构22,以将第二手柄21的枢转运动转换为第二动触头260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的旋转运动。

第二传动机构22可包括第二弹性部件23(例如弹簧,如图2中最佳示出的,为清楚起见,在图1中仅以一虚线示意性地表示)、第二主连杆24和第二次连杆25。第二主连杆24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机架20上。第二手柄21例如在其枢轴端24-1处安装至第二机架20上,并可围绕该枢轴端24-1枢转运动。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经由第二弹性部件23连接至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所述第二次连杆25的一端枢转连接至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动触头组件26。

具体地,参见图2,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设置有第二销210,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设置有第四销240。第二弹性部件23在一端套接至第二手柄21的第二销210,在另一端套接至第二手柄21的第四销240,以连接第二手柄21和第二主连杆24的运动端24-2。

由此,当第二手柄21枢转时,第二弹性部件23对第二主连杆24施加旋转力矩,第二主连杆24经由第二次连杆25带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的第二动触头260能够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运动。

优选地,第二机架20包括第二分闸止挡部201(未示出),当所述第二开关单元2分闸时,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26朝分闸方向旋转直至抵靠所述第二分闸止挡部20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还包括联锁装置3,以使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一起运动。根据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联锁装置3例如为矩圆形的环圈件,其围绕位于所述第一手柄11的运动端11-2处的第一销110和位于所述第二手柄21的运动端21-2处的第二销210设置。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在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运动过程中始终被限制在联锁装置3的内部且靠近彼此。一方面,联锁装置3的尺寸不能设置得过小,以保证其内部空间可提供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在其中移动的自由度,从而避免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在联动过程中发生机构锁止。另一方面,联锁装置3的尺寸也不能设置得过大,以保证第一手柄11和第二手柄21大体同步地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还包括促动装置4,用于促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

参考图1和图2,作为示例,所述促动装置4包括设置于第一开关单元1和第二开关单元2之间的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分别设置有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第一杆41从左向右延伸并在其右侧端部设置有第一槽43,第二杆42从右向左延伸并在其左侧端部设置有第二槽44。应当理解,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在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上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同样可设置在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上的其他位置处,例如中间位置。

第一手柄11的第一销110和第二手柄21的第二销210设置于所述第一槽43和第二槽44内。第一槽43包括左侧内边缘43-1和右侧内边缘43-2,第二槽44也包括左侧内边缘44-1和右侧内边缘44-2如图2所示。当第一杆41向左运动时,第一槽43的右侧内边缘43-2将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运动。当第二杆42向右运动时,第二槽44的左侧内边缘44-1将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右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和向右的运动分别由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的运动来带动。

根据一个未示出的变型例,促动装置4可仅包括一根杆。杆从左向右延伸并在其右侧端部设置有如上面所述的槽,或者杆从右向左延伸并在其左侧端部设置有如上面所述的槽。在这种情况下,杆可以向左或向右运动以促动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当所述杆向左运动时,槽的右侧内边缘将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运动。当所述杆向右运动时,槽的左侧内边缘将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右运动。

根据一个实施例,上述杆的移动可由例如电磁铁或电机的驱动装置来驱动。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第一杆41由一个单向电磁铁5驱动,当该单向电磁铁5的线圈通电时,第一杆41向左运动。同样地,第二杆42由另一个单向电磁铁6(未示出)驱动,当该单向电磁铁6的线圈通电时,第二杆42向右运动。

此外,还可为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分别设置第一复位弹簧45和第二复位弹簧46未示出。当第一杆41从图2中示出的初始位置向左运动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5将第一杆41向右偏压,在电磁铁5线圈断电后,使第一杆41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第二杆42从图2中示出的初始位置向右运动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46将第二杆42向左偏压,在电磁铁6线圈断电后,使第二杆42返回至初始位置。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想其他形式的促动装置和驱动装置,以实现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在两个方向上、在图1中表现为向左和向右两个方向的运动。

在如上所述的促动装置4的作用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可具有如下工作状态。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分闸状态(见图3);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处于合闸状态,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分闸状态(见图5);

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动触头16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同时处于分闸状态(见图4)。

以下结合图3至图5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开关装置的操作。

在图4中,所述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处于中间位置,第一开关单元1的的第一动触头160处于分闸状态并且处于其最大开距位置,第二开关单元2的第二动触头260也处于分闸状态并且处于其最大开距位置。

从图4中的中间位置开始,当第一杆41向左运动时,第一槽43的右侧内边缘43-2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运动。

在第一开关单元1一侧,第一手柄11从图4所示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旋转,第一弹性部件13对第一主连杆14施加旋转力矩并使其逆时针旋转。第一主连杆14的旋转运动继而通过第一次连杆15带动第一动触头组件16朝着合闸方向顺时针旋转,直至第一动触头160到达图3中所示的合闸状态,此时第一动触头160联通第一电源静触头17和负载第一端子18之间的电连接。

在第二开关单元2一侧,第二手柄21从图4所示的位置开始逆时针旋转。由于第二动触头组件26保持抵靠第二分闸止挡部201,也就是说,第二分闸止挡部201阻挡第二动触头组件26的逆时针旋转,因此,第二弹性部件23被拉伸,但不会带动第二主连杆24和第二次连杆25旋转,第二动触头260维持在如图3所示的分闸状态。

与上面描述的过程相反,从图3所示的位置开始,当第二杆42向右运动时,第二槽44的左侧内边缘44-1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右运动,使其返回到图4中所示的中间位置,其中第一动触头16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从图4中的中间位置开始,当第二杆42向左运动时,第二槽44的左侧内边缘44-2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运动。

在第二开关单元2一侧,第二手柄21从图4所示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旋转,第二弹性部件23对第二主连杆24施加旋转力矩并使其逆时针旋转。第二主连杆24的旋转运动继而通过第二次连杆25带动第二动触头组件26朝着合闸方向顺时针旋转,直至第二动触头260到达图5中所示的合闸状态,此时第二动触头260联通第二电源静触头27和负载第二端子28之间的电连接。

在第一开关单元1一侧,第一手柄11从图4所示的位置开始逆时针旋转。由于第一动触头组件16保持抵靠第一分闸止挡部101,也就是说,第一分闸止挡部101阻挡第一动触头组件16的逆时针旋转,因此,第一弹性部件13被拉伸,但不会带动第一主连杆14和第一次连杆15旋转,第一动触头160维持在如图5所示的分闸状态。

与上面描述的过程相反,从图5所示的位置开始,当第一杆41向左运动时,第一槽43的右侧内边缘43-2与第一销110或第二销210接合并推动联锁装置3、第一销110和第二销210向左运动,使其返回到图4中所示的中间位置,其中第一动触头16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260同时处于分闸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联锁装置3的存在,第一手柄11和第一销110和第二手柄21的第二销210在运动过程中始终靠近彼此,所以第一开关单元1和第二开关单元2中至多只有一个开关单元能够处于合闸状态,而不会出现两个开关单元均处于合闸状态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可以在权利要求、附图和附图的说明中发现。以上在说明书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进一步在附图说明和\/或单独在附图中所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用于分别指出的组合,还用在其他组合或单独使用,而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图中没有明确显示且解释、但是通过单独的特征组合从被解释细节呈现且可被产生的本实用新型的细节由此成为被包括和被披露的。因此,不具有原始形成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的细节和特征组合也应被视为被披露的。

设计图

转换开关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8839.8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FR

国家/省市:FR(法国)

授权编号:CN209843545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H01H9/26

专利分类号:H01H9/26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第一申请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申请人地址:法国吕埃-马迈松

发明人:余刚;刘振忠;曾晓菁;张昆鹏;李真

第一发明人:余刚

当前权利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代理人:葛青

代理机构:111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转换开关装置论文和设计-余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