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隆升论文_宋继叶,秦明宽,蔡煜琦,郭强,何中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隆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径迹,磷灰石,盆地,地表,秭归,祁连。

构造隆升论文文献综述

宋继叶,秦明宽,蔡煜琦,郭强,何中波[1](2019)在《准东构造隆升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制约: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准东构造隆升特征,探讨了其与地层沉积、构造响应及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研究表明,210~180 Ma,准东缘卡拉麦里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而卡拉麦里山北部奥克什山地区隆升-剥蚀时间相对较晚,于160~80 Ma快速隆升,该期快速隆升控制了五彩湾-老君庙-将军庙与卡姆斯特地区沉积地层发育、古水流方向、区域不整合与构造掀斜等,从而控制着2个地区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五彩湾-老君庙-将军庙地区下侏罗统物源充足、砂体与氧化发育,是该地区主要找矿目的层,而卡姆斯特地区随着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东北部奥克什山乃至青格里底山的隆升,增加了物源供给,下侏罗统沉积地层在该地区表现出了更好的成矿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熊小松,高锐,酆少英,李英康,黄兴富[2](2019)在《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周江羽,王江海[3](2019)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志锋[4](2019)在《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盆-山演化对深入理解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转型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地貌转型过程。(1)通过秭归盆地多个剖面的野外地质观察,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结构及沉积构造特征,对秭归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早侏罗世早期为河流沉积,中晚期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湖泊相碎屑岩。中侏罗世由温暖潮湿的湖泊环境过渡为炎热干燥的河流环境,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曲流河相碎屑岩。晚侏罗世继承了中侏罗世的沉积特征,主体为一套曲流河相沉积。(2)综合秭归盆地砂岩碎屑组分、古水流方向、黄陵背斜及周缘造山带隆升历史分析,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在侏罗纪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早侏罗世,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为主要岩屑成分,指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湖盆沉积中心逐渐向西迁移,古水流方向转变为南西向。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火山岩屑和变质岩屑特征明显,结合部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指示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强烈抬升剥蚀。晚侏罗世,地层沉积物继承了中侏罗统砂岩部分物源,碎屑物质沿南西西向古河道进入秭归盆地,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表明秭归盆地以东的中扬子地区大面积抬升为盆地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3)低温热年代学的热史演化分析表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秭归盆地东侧黄陵背斜存在差异性隆升。黄陵背斜南部于晚侏罗世隆升,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沉积物源。至早白垩世早期,黄陵背斜整体隆升,且黄陵背斜北部隆升速率明显高于南部。(4)秭归盆地沉积物来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早侏罗世近南北向挤压至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向挤压的转变。早侏罗世,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近南北方向汇聚。中侏罗世,扬子陆块顺时针侧向持续俯冲挤入,秦岭-大别造山带发生北东-南西向强烈地构造挤压。晚侏罗世,秭归盆地东北方向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沿襄樊-广济断裂带向中扬子陆块发生逆冲推覆。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域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挤压,形成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当阳盆地东西向展布的构造格局。晚白垩世,研究区应力转变为近东西向伸展。(5)秭归盆地-黄陵背斜正处于东西两侧构造差异的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上,通过低温热年代学热演化历史分析指示:晚侏罗世中国大陆地区构造地貌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至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地貌沿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转变为东西分异,早白垩世早期(140-120Ma)可能是现今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崔明明[5](2019)在《柴北缘东段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之一,在新生代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关于碰撞作用过程如何对柴达木盆地原有构造格局产生影响,盆地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明确盆山演化历史和青藏高原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确柴北缘东段造山带构造隆升过程为目标,通过详细的区域沉积对比、盆地沉积学研究,结合碎屑组分变化、重矿物变化、碎屑锆石年代学等,从沉积角度重建山体隆升历史,探讨了柴北缘东段的盆山演化过程,为理解陆陆碰撞远程效应所造成的陆内变形机制提供依据。柴北缘新生代地层以路乐河地区发育最为完整,怀头他拉地区缺失部分古近系地层,整个柴北缘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湖泊相沉积,并且在不同地区有多期次的沉积相转换,结合古流向和砾石成分变化分析,可能指示了源区的变化。碎屑组分统计和重矿物分析显示,柴北缘东段新生代沉积物中长石、岩屑含量较高,不稳定重矿物含量较多,ZTR指数偏低,具有典型的近源快速堆积特征。根据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组合可以追索到附近造山带的相关地层,砂岩碎屑组分叁角投图指示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和碰撞-褶皱造山带。怀头他拉地区的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年龄主要集中在二迭纪-叁迭纪、奥陶纪-志留纪、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与周缘山体年龄相对比,指示沉积物来自于周缘的宗务隆山、欧龙布鲁克山和埃姆尼克山。基于剖面垂向上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含量的变化,识别出路乐河地区在路乐河组顶部和上干柴沟组上部有两次较为明显的物源变化,分别对应着赛什腾山和吐尔根达坂山的隆起。而怀头他拉地区在上油砂山组顶部(~11 Ma和~8 Ma)也有两次明显变化,指示着埃姆尼克山和宗务隆山的一次隆起。在狮子沟组的中部(~5.1 Ma),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含量均进入一个波动期,并出现了白云岩岩屑,可能意味着欧龙布鲁克山的隆起。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盆山格局形成于晚中新世-上新世。晚中新世埃姆尼克山的隆起切割原有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凹陷开始形成;上新世欧龙布鲁克山隆起,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被分割为德令哈凹陷和欧南凹陷,现有的盆山地貌格局逐步形成。柴北缘东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上新世两个阶段。其中古新世-始新世的隆升主要表现为赛什腾山和吐尔根达坂山的隆升,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中新世-上新世的隆升主要表现为怀头他拉地区宗务隆山、埃姆尼克山和欧龙布鲁克山的顺序隆升,与南北向强挤压应力下的地壳缩短、加厚有关,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向高原东北部扩展控制。综合以上研究,通过沉积相变、碎屑组分、重矿物等沉积记录的变化,厘清了柴北缘东段新生代的沉积演化历史,从沉积角度限定了埃姆尼克山和欧龙布鲁克山的隆升时间,重塑了柴东地区的盆山演化过程,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30)

朱露[6](2019)在《基于InSAR技术的浙东四明山地区近期构造隆升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东部的四明山,是由典型地壳弯曲变形抬升形成的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的断块山地。这是一座面积仅为2500km~2,最高处海拔约为1010m的褶皱山地。四明山北临慈溪市、靠近姚江平原,南接嵊州市、奉化市,东临、宁波市镇海区和鄞州区,西连上虞丘陵。2006年四明山地区被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夷平面,后来该古夷平面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最宽阔的低海拔夷平面,并将其被命名为“四明山面”。夷平面的发现极大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大量学者对四明山展开研究,当地政府还将四明山开发为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四明山是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新构造差异性升降的一个典型地区。前人对四明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调查、经济建设研究和历史文化的追溯以及四明山夷平面的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目前有关四明山地区新构造活动研究和近期地表形变和隆升速率的研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可监测地表微小形变的对地观测技术,精度可达毫米级,其具有监测大范围区域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不间断监测。InSAR技术的出现为地表形变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其近期的隆升沉降空间差异性作初步分析,以期对四明山地区近期的构造隆升及地表形变空间差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采用从2016年5月15日至2018年4月23日每间隔一月一景下载的“哨兵一号”(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共计22幅,该影像重访周期为12天。影像来源于欧空局网站哨兵科学数据中心(Sentinels Scientific Data Hub)。并辅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资料和ASTER GDEM数据,运用D-InSAR技术以及改进后的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差分干涉图和时间序列上的形变值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对比了D-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结果的差异。分析了SBAS-InSAR地理编码下不同精度阈值对处理结果的影响,发现设置不同的精度阈值导致的处理结果有明显的差别,通常设置越高的精度阈值,得到的结果值就越少。本文在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速率结果图中选取了4个形变较为明显的区域,针对区域里的像元点作形变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形变时间序列曲线整体波动起伏较大,且形变量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获取了四明山夷平面分布地区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状况,并选取7个典型夷平面分布区域进行地表形变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隆升主要集中在四明山中部白玉坪-四明山镇附近和南岚镇附近,平均隆升速率在10mm/a左右;大洋山、大岚、罗成山区域表现为轻微隆升,隆升速率为2-4mm/a;上王岗区域表现为地表沉降,沉降速率约为5mm/a。结合自然因素(地质构造、断裂带、岩性和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四明山新构造差异性隆升造成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四明山发生隆升的区域可能更多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影响,而发生沉降的区域主要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关,具体还需进一步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7](2019)在《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迭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文高,陈正乐,张青,韩凤彬,王晓虎[8](2018)在《西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的沉积-构造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天山山前新生代沉积反映了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通过巴雷公岩体南侧的山间盆地内新近系苍棕色组(N_2~1c)和砾岩组(N_2~2-Q_1)l中的砾石成分进行统计,并对天山山前的构造变形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砾石成分主要为碎屑沉积岩类,含有少量碳酸盐岩砾石和变质岩砾石,且变质岩砾石主要出现在砾岩组内(N_2~2-Q_1)l,基本未见花岗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在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早期,巴雷公岩体还没有被剥露出地表,直到Q_1砾岩组沉积之后才隆升-剥露到地表。西南天山山体的构造变形特征表明,西南天山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是山体隆升-剥蚀的动力来源。通过对岩体隆升和地表隆升的分析,认为西南天山的地貌特征是在晚更新世才开始快速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5期)

余梦丽[9](2018)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最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盆内沉积演化与周缘山体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柴北缘西段位于南祁连山前柴北缘的西段,区内山体主要有赛什腾山和小赛什腾山。多年来,尽管在这个地区开展了很多石油地质的工作和研究,但由于受盆地复杂的结构和构造影响,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赋存规律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落实柴北缘西段山体隆升时限、盆内沉积演化历史、及二者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方法,在调研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期次进行了划分,以及结合区域性的沉积和构造变形记录探讨了柴北缘西段主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初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前中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5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样品的冷却年龄依次为27.4±2.0Ma,29.0±2.0Ma,32.2±2.3Ma,32.8±2.0Ma,34.5±2.4Ma。5个样品的冷却年龄相差不大,全部在渐新世范畴内。对其中两个样品进行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得出,柴北缘西段至少经历2期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为12Ma左右和2.5Ma以来。(2)通过对柴北缘西段垂直山体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得出在12.9Ma和2.5Ma以来,该区缩短率较大的认识,其中2.5Ma以来的缩短速率达到最大值。(3)通过对柴北缘西段新生代沉积岩中氯离子含量的研究,发现在下油砂山组到上油砂山组沉积过渡时期(12.9Ma)和第四系(2.5Ma以来)沉积时期,地层中氯离子含量呈现突增趋势,与该区两次构造隆升事件相对应。(4)柴北缘西段山体隆升时限与盆内沉积事件在时间上吻合较好,在12Ma和2.5Ma左右,小赛什腾山强烈隆升,造成盆地新生代晚期快速缩短抬升,地层氯离子含量增加。(5)小赛什腾山在12Ma左右快速抬升,并导致苏干湖盆地抬升、沉积中断,并与柴达木盆地分割;直至第四纪(2.5Ma)时期,小赛什腾山快速抬升,苏干湖盆地强烈沉降,接受沉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孙高远,胡修棉[10](2017)在《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拉萨地体中部措勤盆地内,呈东西向发育一套厚度巨大(~1800m)的晚白垩世陆相磨拉石沉积建造。通过对研究区内达雄村附近出露较好的虾格子剖面开展详细的测制工作,并将该套地层自底到顶分为5段,依次为中-粗粒砂岩层段、大套砾岩层段、中粒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层段、大套紫红色与绿色粉砂岩/泥页岩层段以及均质中粒砂岩层段。地层底部与下伏郎山组含圆笠虫灰岩呈沉积不整合关系,顶部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通过岩相组合与沉积结构构造分析研究,认为该套地层形成于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通过地层顶部火山灰夹层和下伏郎山灰岩的圆笠虫化石显示其形成年龄约为98~91 Ma,这与获得的砂岩碎屑最年轻锆石年龄较为一致。砾岩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火山岩砾石为其主要成分。砂岩碎屑成分显示以大量火山岩岩屑为主。这些碎屑成分特征表明其主要来自岩浆弧的物源区。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表明,中拉萨地体上广泛分布的则弄群火山岩可能为其主要的物源区。本文综合该套晚白垩世沉积的时空分布、岩性组合以及物源区特征,将其新命名为"达雄组",并将其与中拉萨地体北侧的竟柱山组对比表明,两者可能共同代表了中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早期(约98~91 Ma)所经历构造隆升,为青藏高原腹地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前隆升提供了地质证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构造隆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隆升论文参考文献

[1].宋继叶,秦明宽,蔡煜琦,郭强,何中波.准东构造隆升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制约: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地球科学.2019

[2].熊小松,高锐,酆少英,李英康,黄兴富.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J].中国地质.2019

[3].周江羽,王江海.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9

[4].郑志锋.中扬子地区晚中生代构造转型—秭归盆地沉积及黄陵背斜隆升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5].崔明明.柴北缘东段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6].朱露.基于InSAR技术的浙东四明山地区近期构造隆升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J].地球学报.2019

[8].张文高,陈正乐,张青,韩凤彬,王晓虎.西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的沉积-构造响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9].余梦丽.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D].西北大学.2018

[10].孙高远,胡修棉.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J].地质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云雾山地区ZK1-1-ZK7-1钻孔东西向层...汉南—米仓山杂岩体冷却历史(据陈洪...福建地区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图(]福建地...义敦地区区域构造图青藏高原东缘平面模拟结果与区域构造...建南-龙驹坝地区过建36井的Line1000...

标签:;  ;  ;  ;  ;  ;  ;  

构造隆升论文_宋继叶,秦明宽,蔡煜琦,郭强,何中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