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芝:试析共产党人王德三《遗书》中的家风情怀论文

张文芝:试析共产党人王德三《遗书》中的家风情怀论文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和作风。家风建设不仅关系一人得失、一家荣辱,更关系到政风、民风和党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优秀宝贵的红色传统。在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写的《王德三遗文选编》中,就有一封陕北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中共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云南籍人王德三烈士写的《狱中遗书》。此原件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其中有王德三烈士家庭许多感人的家风故事,如今读来也倍受教育和鼓舞。

王德三烈士

王德三夫人马冰清女士

王德三,又名王懋廷、王正麟,1898年7月出生于云南祥云县王家庄。1920年年底到北京报考大学,1921年春考入北大理科预科甲班。在哥哥王复生影响下,参加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法文组翻译。1922年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夏受党派遣到陕北,以榆林中学、绥德第四师范教员身份开展工作,1924年经李大钊批准,他和北大校友李子洲为中共北京区委特约通讯员,负责陕北建党建团工作,王德三曾任中共陕北特支书记、中共陕北地区地委书记。1925年秋完成陕北建党建团任务后,他回北京大学复学,就读哲学系。读书期间,历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北京团地委委员、经济斗争委员会书记。1926年受党委派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期政治教官。1927年受党派遣回云南工作,先后任中共云南特支书记、临委书记、第一任省委书记。1928年代表云南地方组织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12月31日在云南昆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2岁。

在革命最艰难时期,为向党组织汇报云南情况,1930年11月19日,王德三准备从滇西绕道缅甸辗转去上海,不幸被叛徒出卖,在昆明西郊长坡被捕。敌人抓到王德三,如获至宝,想尽办法威逼利诱,妄图消灭云南地下党,彻底扑灭云南革命的火种。但是,王德三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在狱中写下了一封表现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的《遗书》。从《遗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烈士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为之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能感受到先烈家庭感人的家风情怀。

一、父子情深似海,烈士移孝作忠

《遗书》约六千余字,王德三从自己的家世回忆起,总结一家三代从事教育的经验和成就,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叙说从事革命斗争的信念与艰辛,以及对亲人的眷恋。在六千余言的遗书中有48次对“父亲”的称谓和呼唤,一声声父亲,一段段亲情,充分体现了烈士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深情厚意和为革命事业移孝作忠的奉献精神。

他写道:父亲,当儿昨夜想到写信给父亲和儿媳的时候,禁不住流下泪来了。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最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不独你的儿子自己相信,人们都把他看待成一个有志节有能为的人物。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个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那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父亲,儿所做的事情,是反对官府的,这是主义上的事情,私人没有什么仇气。儿自信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类的事。儿非病死短命,是被人压迫去成仁就义。

2.1 本组CD-RISC评分情况 本组CD-RISC评分为(66.36±14.10)分,坚韧、自强、乐观维度分别为(32.15±7.22)分、(22.28±6.31)分、(11.93±3.47)分。

《遗书》体现了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一句“我爱到她的每一根头发!”寥寥数字,让人肝肠寸断,这对革命夫妻毅然舍“小家”、为“大家”的爱情故事,诠释了共产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信仰。

一句“成仁就义”、“移孝作忠”饱含了烈士家国一体的格局与胸怀,英勇与慷慨。王德三为求学、为革命离开家十二年,一方面为救国难四处奔走,一方面对不能给父母养老送终内疚于心,在忠孝难全的时刻,他选择了舍“小我”顾“大我”,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一句“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又体现了烈士在父母前的人之本性,父子情深,坚忍丰满。

二、仁里德邻模范,成就村和族旺

(一)死记硬背,理解不到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这使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导致学生做题时,用错公式,张冠李戴。

王德三遗文选编

三、教子有方,造就英烈三杰

王德三在遗书中详细写出幼年到青年生活的过程,在于告知后人,人生发展方向的基点和如何成为一位革命者的因素。他认为,人的生活和思想,并不是孤立地自由发展起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着的。如果没有母亲和他三弟去逝的刺激,没有父亲这样严的教育,没有当时的时代和他半生艰苦冒险的生活,就锻炼不出他这样的人。他的幼年以至参加革命的思想的发展,代表着所处时代的发展。他认为,他的成长,一方面在性格上得到他母亲很深刻影响,幼年时代得父亲优良的培养,而壮年开始被社会潮流所卷入进行锻造而成。可见,王德三虽年仅三十岁,已是一个成熟坚定的共产党人。

2)分析悬杯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分别与原模型的运动参数进行比较,如图6和图7所示。在栽苗点处悬杯的速度达到最小值,有利于零速投苗,加速度变大,方向向后,说明悬杯对钵苗有向后的推力作用;此时速度与加速度曲线发生突变,说明悬杯开启非常快,即凸轮迅速由回程转到近休止位置,悬杯相对栽植器静止,绝对速度与加速度由栽植轮转动和机器前进运动所影响;悬杯闭合时,凸轮由近休止转到推程位置,由于推程段是等速运动规律,因此出现加速度的第二次突变,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因为推程段不会影响移栽机栽植质量,因此可以通过改进凸轮推程段来减小加速度的最大值。

王德三出生书香寒士之家,家学深厚。其祖父为人正直,博学多才,生活严谨,公道正派,学生遍布下川三甸,在当地影响德高望重。全家族七十余口,妻贤子孝,和睦相处,在他的引领下,使全村与相连的各村成为当地知名的仁里德邻。他在遗书中写到:“祖父一生没有做过一件错事。他不是一个什么伟大的人物,而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一生没有吸过洋烟,黄烟,没有喝过酒,饮食有定量,起居有定时,不苟言,不苟笑,没有挖苦过人,没有得罪过任何人,没有沾过公事,而为乡里排难解纷,化除一切讼事,王、胡、朱、张四姓四村,成为仁里德邻,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没有一个偷盗好讼的人,我家从来不讲势力。但是祖父、父亲、伯叔们的德望,可以移风化俗”。可见,其祖父是他的偶像,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家庭成为古典社会中的模范,即便是处理儿女父子分家之大事,也是和和气气,无吵无争。为此他祖父活到了九十四、五岁,享尽了一生洪福。他为祖父有他父亲那样的好儿子感到骄傲,有他们这些争气的孙子们而感到自豪。在这种王氏家风的影响下,家族邻里形成了村和族旺的气象。

王德三遗书(部分复制件)

王德三夫人马冰清,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人志向一致,性情相合,夫妻恩爱。王德三被捕之前,她已被捕入狱,并怀有身孕。《遗书》中提到的“人芽”就是在狱中出生的儿子——王纪忠。烈士在临刑前想念狱中的孕妻,所表现出的那种夫妻深情,让人为之动容。他写到:“儿最不放心的,就是那热爱难舍的媳妇了,她为儿受尽一切人世的苦难,生别也急得她吐血,当她知道儿的消息,不知她如何情境?儿不忍在此多提及她,凭她和那‘人芽’在人世中去赌她们的命运,就像赌钱一样,凭着偶然的定则。如果她一个残存人世的时候,我不愿意她孤灯独守,这话也许使她伤心,她常骂我残忍,可是这是苦的真情。为想到那孤灯如豆,孤影独衾的境况,我为她如何难堪!她永远不会忘我,她的黄金时代,无论如何不能再现,我们的甜蜜生活,每一秒钟都引起她和我的深刻印象!我常同她说深情的话,计较到一言半语,引起她的多心,她一定会饶恕我,我爱到她的每一根头发!”

四、并蒂莲理,夫妻相濡以沫

这种教育理念孕育了王家后代良好的品行和学业根底,他父亲为国家培养了两位共产党员,一位共青团员,造就了云南英烈三杰。其中,大哥王复生,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入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6月,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王复生不幸被日军宪兵队逮捕。1936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日军杀害,时年40岁。王德三、王馨廷二兄弟在哥哥王复生的影响带动下,王德三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三弟王馨廷14岁赴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身负重伤,不幸在随兄长去陕北的工作中去逝,年仅16岁。2009年,由中宣部组织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王德三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复生被云南省评选为“60位为解放云南做出突出贡献人物”。

他还写到:父亲,儿恐难与父亲见到一面,儿写到这里,心里是怎样的难受!儿自民国七年离开父亲,日夜思念,然无由得见父亲,一则为我的事情羁绊着,再则不能不硬着心同我的父母兄弟朋友隔离,以免彼此牵累。父亲虽然不知道我做什么事情,但父亲相信我是正直的人。从前,就是现在,我只能用移孝作忠的道理来安慰父亲。

五、坚守信念,世代相传

王德三的父亲王之溎,是一位豁达开明的人,敢于打破传统教育之法,成就儿女所愿。他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他先后支持王家三兄弟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外出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里经受锻炼和考验,希望他们成为于社会、于国家有用的人材,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烈士的思想和行动。在遗书中王德三这么写到:我们家里从来都穷,但穷不会穷死人,以后也不必积钱,只要教育子女,让他们去充分发展个性,不要过于爱惜他们,像父亲对儿辈这样,就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把他送到社会上去,让他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艰难困苦不会磨折死人。孟夫子说得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很好的教育理念。不过要处处提高他的自动自觉精神。儿辈弟兄三人,就是在父亲这种教育精神中培养出来的。

铮铮铁骨的王德三不仅理想坚定,还视死如归,他抱定为党的事业不怕牺牲的决心,让人敬佩。他写道:“古言说:‘人各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苟且偷生,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天下人听见云南就要骂王懋廷是个无耻的人,云南人提着王字,就要指着祥云县说些不好听的话!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充分体现了烈士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遗书》中还叮嘱后代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他写到:“大家总要用诚实态度去迎接真理,才算一个真正的‘人’。我希望儿媳、纪儿和侄儿们,勇敢地去做一个‘人’!他们的丈夫、父亲和叔父,学问很浅,性情偏执,可是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值得他们永久纪念的!”这不仅是对其后代为人处事的期望,更是一个革命者对真理的自信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平面梯形钢屋架具有传力清晰、承载力和竖向刚度大的优点,是以往直流换流站阀厅屋盖最多采用的一种屋盖形式,但对于本工程近90 m的跨度的阀厅屋盖而言,已远远超出平面梯形钢屋架的适用范围。对于这种大跨度结构屋盖,目前在工业建筑中最常采用的有网架结构和空间管桁架结构。

总之,王德三烈士的《遗书》里有刚强的志气,有无私的奉献,有伟大的人生,还有最浪漫的爱情。从中我们可看到,家风不仅体现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他的祖辈、父辈正能量的家教家风使王氏兄弟敢为人先,求知求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同时他们又将父辈留下的优良传统传承后人,要求下一代年轻人,注重教育、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做一个真正的人,使家风的作用与意义更加深厚。

结合实施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继续推进清水河道行动、中小河流重点县、骨干河渠清淤整治工程建设。近年,已累计治理1 340.2km;已列入治理计划1 083.3km,投资32.5亿元;还需再规划治理1 340km,投资40.2亿元,2020年前后才可能实现农村排涝河渠全部清淤整治一遍的目标。

类似王德三烈士这样的优秀共产党人还有很多,身处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好这些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继续把革命先辈注重家风建设,涵养浩然正气的事迹代代传扬。

参考资料:

[1]《王德三遗文选编》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赤胆忠心战地情—王德三烈士遗孀马冰清简介》王学俊刊登《大理文化》2002年第5期.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标签:;  ;  ;  ;  ;  ;  ;  ;  ;  ;  ;  ;  

张文芝:试析共产党人王德三《遗书》中的家风情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