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包括钢筋弯曲机,钢筋弯曲机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转盘,转盘两侧平行设置有两个止挡盘,转盘和止挡盘上均设置有插孔,转盘上可拆卸连接有弯管组件,弯管组件包括与转盘连接的过渡板,过渡板上一端设置有随转盘转动的中心滚轮,过渡板的另一端从转盘向外伸出并设置有外滚轮,中心滚轮与外滚轮之间形成穿管空间;两个止挡盘的同一端之间垂直连接有用于限制钢管方向的后背顶紧型钢,后背顶紧型钢上设置有移动方向与后背顶紧型钢垂直的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可垂直后背顶紧型钢移动或固定,端部抵接在钢管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对钢管进行弯曲,弯曲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包括钢筋弯曲机(1),所述钢筋弯曲机(1)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转盘(11),所述转盘(11)两侧平行设置有两个止挡盘(12),所述转盘(11)和止挡盘(12)上均设置有插孔(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11)上可拆卸连接有弯管组件(2),所述弯管组件(2)包括与转盘(11)连接的过渡板(21),所述过渡板(21)上一端设置有随转盘(11)转动的中心滚轮(22),所述过渡板(21)的另一端从转盘(11)向外伸出并设置有外滚轮(23),所述中心滚轮(22)与外滚轮(23)之间形成穿管空间;两个所述止挡盘(12)的同一端之间垂直连接有用于限制钢管方向的后背顶紧型钢(3),所述后背顶紧型钢(3)上设置有移动方向与后背顶紧型钢(3)垂直的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可垂直后背顶紧型钢(3)移动或固定,端部抵接在钢管上。
设计方案
1.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包括钢筋弯曲机(1),所述钢筋弯曲机(1)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转盘(11),所述转盘(11)两侧平行设置有两个止挡盘(12),所述转盘(11)和止挡盘(12)上均设置有插孔(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11)上可拆卸连接有弯管组件(2),所述弯管组件(2)包括与转盘(11)连接的过渡板(21),所述过渡板(21)上一端设置有随转盘(11)转动的中心滚轮(22),所述过渡板(21)的另一端从转盘(11)向外伸出并设置有外滚轮(23),所述中心滚轮(22)与外滚轮(23)之间形成穿管空间;两个所述止挡盘(12)的同一端之间垂直连接有用于限制钢管方向的后背顶紧型钢(3),所述后背顶紧型钢(3)上设置有移动方向与后背顶紧型钢(3)垂直的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可垂直后背顶紧型钢(3)移动或固定,端部抵接在钢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滚轮(22)的直径大于外滚轮(23)的直径,所述中心滚轮(22)和外滚轮(23)通过轴承(24)转动连接在设置于过渡板(21)上表面的两个转动轴(2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21)的下表面位于中心滚轮(22)对应的转动轴(25)两侧可拆卸连接有两个插杆(26),所述插杆(26)的轴向与过渡板(21)垂直,所述过渡板(21)通过插杆(26)连接在转盘(11)上的插孔(13)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滚轮(22)与所述转盘(11)同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顶紧型钢(3)的两端均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31),所述安装孔(31)内穿设有固定销(32),所述固定销(32)的下端穿设到设置于止挡盘(12)上的插孔(13)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顶紧型钢(3)为空心方管,其前后侧面开设有贯穿管体的插槽,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的两端从插槽向外伸出移动,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顶紧型钢(3)的上表面位于插槽上方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孔(33),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上表面沿其移动方向设置有多个与限位孔(33)相对的配合孔(41),所述限位孔(33)和配合孔(41)内穿设有将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固定的限位杆(4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靠近弯管组件(2)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与中心滚轮(22)高度相对的顶紧滚轮(43),所述顶紧滚轮(43)沿平行于后背顶紧型钢(3)的长度方向排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安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弯管设备。
背景技术
小直径钢管一般是指直径小于168mm的钢管,小直径钢管在安装过程中根据安装环境的要求,需要将管道弯曲成一定的弧度进行安装,钢管在弯曲时一般使用手动弯管器和液压弯管器进行弯曲。但是,使用手动弯管器对钢管进行弯曲,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弯曲直径不好控制;使用液压弯管器对钢管进行弯曲,弯曲速度慢,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弯管设备,能够快速对钢管进行弯曲,弯曲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效弯管设备,包括钢筋弯曲机,所述钢筋弯曲机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两侧平行设置有两个止挡盘,所述转盘和止挡盘上均设置有插孔,所述转盘上可拆卸连接有弯管组件,所述弯管组件包括与转盘连接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上一端设置有随转盘转动的中心滚轮,所述过渡板的另一端从转盘向外伸出并设置有外滚轮,所述中心滚轮与外滚轮之间形成穿管空间;两个所述止挡盘的同一端之间垂直连接有用于限制钢管方向的后背顶紧型钢,所述后背顶紧型钢上设置有移动方向与后背顶紧型钢垂直的后背顶紧滚轮组件,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可垂直后背顶紧型钢移动或固定,端部抵接在钢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弯曲管道时,将管道平行后背顶紧型钢移动插入到中心滚轮与外滚轮之间,移动后背顶紧滚轮组件使之抵接在管道上并固定,启动钢筋弯曲机,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过渡板转动,使中心滚轮与外滚轮之间的连线发生角度变化,中心滚轮不动,外滚轮会将管道向远离后背顶紧型钢的方向压弯,完成管道的弯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心滚轮的直径大于外滚轮的直径,所述中心滚轮和外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设置于过渡板上表面的两个转动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心滚轮的直径较大,保证了弯管的半径较大,避免管道弯折过度而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板的下表面位于中心滚轮对应的转动轴两侧可拆卸连接有两个插杆,所述插杆的轴向与过渡板垂直,所述过渡板通过插杆连接在转盘上的插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管组件通过插杆连接在转盘上,方便弯管组件的拆卸和更换,可以通过移动弯管组件的位置弯曲不同直径的管道,也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直径中心滚轮的弯管组件来将管道弯曲不同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心滚轮与所述转盘同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中心滚轮发生位移和带偏管道,保证管道的弯曲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背顶紧型钢的两端均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下端穿设到设置于止挡盘上的插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背顶紧型钢通过固定销连接在止挡盘上,方便后背顶紧型钢的拆卸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背顶紧型钢为空心方管,其前后侧面开设有贯穿管体的插槽,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的两端从插槽向外伸出移动,并通过限位结构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背顶紧型钢上设置有插槽,通过插槽限制后背顶紧滚轮组件的移动方向,避免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在顶管过程中发生转动,保证管道的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背顶紧型钢的上表面位于插槽上方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上表面沿其移动方向设置有多个与限位孔相对的配合孔,所述限位孔和配合孔内穿设有将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固定的限位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杆来固定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固定结构简单,固定和释放都比较方便,同时亦可以调整后背顶紧滚轮组件的固定位置,来满足不同直径的管道的顶紧需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背顶紧滚轮组件靠近弯管组件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与中心滚轮高度相对的顶紧滚轮,所述顶紧滚轮沿平行于后背顶紧型钢的长度方向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后背顶紧滚轮组件与管道的接触面积,通过多点来支撑管道,避免管道发生转动,也能够避免后背顶紧滚轮组件发生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小直径的管道弯曲,操作方法简单,能够节省劳动力,提高弯管的效率。
2、将弯管工装与钢筋弯曲机的结构结合,能够调整弯管工装的位置,进而能够弯曲不同直径的管道,同时也能够将管道弯曲不同的角度和半径。
3、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简单并且通用性强,制作费用低廉,耗材少,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钢筋弯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弯管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弯管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后背顶紧型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后背顶紧滚轮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弯管设备弯管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弯管设备弯管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钢筋弯曲机;100、待弯管道;11、转盘;12、止挡盘;13、插孔;2、弯管组件;21、过渡板;22、中心滚轮;23、外滚轮;24、轴承;25、转动轴;26、插杆;27、内六角螺柱;3、后背顶紧型钢;31、安装孔;32、固定销;33、限位孔;4、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1、配合孔;42、限位杆;43、顶紧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效弯管设备,主要由钢筋弯曲机1、弯管组件2、后背顶紧型钢3和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四部分结构组成。
其中,钢筋弯曲机1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转盘11,转盘11位于工作台面的中间位置,由设置在钢筋弯曲机1内部的电机带动旋转,转盘1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平行的止挡盘12,止挡盘12为长条形,其长度大于转盘11的直径,并且两端均从转盘11的前后两侧伸出,转盘11和止挡盘12上均设置有插孔13,转盘11上的插孔13均匀分布,止挡盘12上的插孔13沿长度方向分布。
转盘11上可拆卸连接有弯管组件2,弯管组件2包括有一个长条形的过渡板21,过渡板21与转盘11连接;过渡板21上一端设置有随转盘11转动的中心滚轮21,中心滚轮21与转盘11同轴转动;过渡板21的另一端从转盘11向外径向伸出并设置有外滚轮23,伸出长度大于弯曲的管道直径,中心滚轮22与外滚轮23轴向平行,二者之间形成穿管空间,待弯管道100从中心滚轮22与外滚轮23之间穿过。
两个止挡盘12的同一端之间垂直连接有后背顶紧型钢3,用于限制待弯钢管100的前进方向,后背顶紧型钢3上设置有移动方向与后背顶紧型钢3垂直的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可垂直后背顶紧型钢3移动或固定,其一端部滑动抵接在待弯管道100上,在待弯管道100弯曲过程中顶紧待弯管道100,防止待弯管道100发生转动或者错位。
参照图3,过渡板21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上下贯穿的螺纹孔,过渡板21上表面安装中心滚轮22的位置连接有转动轴25,转动轴25与螺纹孔相对,过渡板21的下表面向上穿设有内六角螺柱27,将转动轴25与过渡板21连接,转动轴25上套设有轴承24,中心滚轮22连接在轴承24上;同样,过渡板21上表面安装外滚轮23的位置也通过向上穿设的内六角螺柱27连接有转动轴25,转动轴25上通过轴承24与外滚轮23连接,中心滚轮22的直径大于外滚轮23的直径。
过渡板21的下表面位于中心滚轮22对应的转动轴25两侧对称的位置可拆卸连接有两个插杆26,插杆26的轴向与过渡板21垂直,过渡板21可通过插杆26连接在转盘11上的插孔13中。插杆26与螺纹孔相对,过渡板21的上表面向下穿设有内六角螺柱27,将插杆26与过渡板21连接。
参照图1和4,后背顶紧型钢3为两端开口的空心方管,后背顶紧型钢3的两端均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31,安装孔31从上向下内穿设有固定销32,固定销32的下端穿设到设置于止挡盘12上的插孔13中。后背顶紧型钢3的中间位置前后侧面开设有贯穿管体的插槽,上表面位于插槽上方的位置开设有上下贯穿的限位孔33。
参照图5,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插入到插槽中,并且两端从插槽向外伸出,并能够沿着插槽方向移动,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的上表面沿其移动方向开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3上下相对的配合孔41,限位孔33和配合孔41内穿设有一根限位杆42,将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与后背顶紧型钢3固定。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靠近弯管组件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顶紧滚轮43,顶紧滚轮43与中心滚轮22高度相对,并且轴向平行,两个顶紧滚轮43沿平行于后背顶紧型钢3的长度方向排布,通过两个接触点限制待弯管道100的方向,使待弯管道100与后背顶紧型钢3平行。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参照图6和7,将弯管组件2安装在转盘11上,将后背顶紧型钢3垂直连接在两个止挡盘12上,将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插入到后背顶紧型钢3的插槽中;转动弯管组件2的位置,将待弯管道100平行于后背顶紧型钢3插入到中心滚轮22与外滚轮23之间,移动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的位置,使两个顶紧滚轮43抵在待弯管道100,通过限位杆42将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进行固定;启动钢筋弯曲机1,转盘11带动弯管组件2转动,待弯管道100弯曲到设定角度,转盘11自动返回起始位置,然后拔出限位杆42,回缩后背顶紧滚轮组件4,取出弯曲好的管道,放置另一根待弯管道100进行重复作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3557.9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379710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B21D 7/024
专利分类号:B21D7/024
范畴分类:26J;
申请人:河北省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河北省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路296号
发明人:龙远海;李晓彬;罗小平;张煜;赵力战;赵耀宗;崔云杰;李少英;张淼;李静芳
第一发明人:龙远海
当前权利人:河北省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弯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