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as抗原与可溶性F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余婷婷[1](2019)在《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第一节两例RasGRP1突变患儿临床免疫表型和免疫组库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两例RasGRP1突变的ALPS样病人的临床、免疫表型、TCR和BCR免疫组库的特征,探讨这类病人的免疫学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评估免疫功能,将患儿和正常对照的淋巴细胞分选为T、CD21high B和CD21low B三群细胞,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其免疫组库。结果: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自身免疫现象,滤泡辅助T细胞、CD21low B细胞比例升高。B细胞BCR通路下游pERK表达下调和B细胞活化障碍。三群细胞的免疫组库分析可见患儿VD、VJ组合存在明显的优势组合,聚类分析显示患儿V基因基于取用频率、基于距离分析都聚集在一起,患儿的CDR3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多样性的指标显示患儿免疫组库多样性受限。结论:本研究证实RasGRP1突变的ALPS样疾病的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肿大、自身免疫的现象,BCR通路受损致B细胞活化和ERK磷酸化障碍等,同时推测BCR和TCR多样性受限可能与对病原免疫反应缺陷和自身免疫的过程相关。第二节一例RALD-KRAS突变患儿临床和免疫学研究目的:探讨一例由KRAS体细胞突变引起的RALD-ALPS样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方法:收集一例RALD患儿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检索该疾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患儿表现为反复感染、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实验室检查示TCRαβ+DNT细胞比例正常,IL2撤退的凋亡受损。一代测序验证KRAS(c.37G>A,p.G13C)突变存在外周血中,而黏膜和指甲该位点未见突变。文献检索KRAS体细胞突变引起的RALD,国外目前已报道16例患者,他们均表现为慢性淋巴增生和自身免疫现象,KRAS突变位点为G13C、G13D、G12D、G12A、G12S。结论:当患儿出现肝脾肿大、自身免疫淋巴增生和反复感染,TCRαβ+DNT比例正常,临床医生应考虑RALD,重点排查其致病基因,同时完善IL2诱导的凋亡实验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Periodic Fever Syndrome,PF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17例儿童PFS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遗传学诊断。结果:11例周期性发热-阿弗它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PFAPA)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4.5天,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6例家族性地中海热(FMF)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3.25天,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PFAPA患者11例有咽炎(100%)、7例有颈部淋巴结炎(63.6%)、7例有口腔溃疡(63.6%)、3例有腹痛(27.3%)、1例有皮疹(9.1%)。FMF患者2例有腹痛(33.3%)、2例有颈部淋巴结炎(33.3%)、2例有口腔溃疡(33.3%)、2例有咽炎(33.3%)。实验室检查示所有PFS患者发热期WBC,急相反应物质CRP、ESR升高,而PCT正常,微生物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阴性。基因检测示11例PFAPA患者中4例MEFV有一个位点突变,6例FMF患者中MEFV均有2-3个位点杂合突变。结论: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伴咽炎、颈部淋巴结炎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急相反应物CRP、ESR升高时,需考虑PFS。同时,本研究也重点提出,PCT正常可以鉴别细菌感染,从而辅助PFS诊断。第三部分一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aemia,XLA)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XLA合并血液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国首例XLA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特征及诊治经过,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5岁并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学检查提示外周B细胞缺如,各型免疫球蛋白下降,基因分析发现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c.1909-2A>G剪接突变。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外已报道9例XLA患者并发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结论:该患儿为我国第一例XLA合并血液肿瘤患者,并得到了及时诊疗。文献复习提示XLA仍有发生血液肿瘤的风险,临床医生应该警惕该合并症的发生。
谢晓晴[2](2017)在《CD146在成人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为主的恶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一种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占80%,而在成人中仅占25%;经规范化疗等相关治疗后儿童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80%左右,而成人只有30%-40%。已有研究表明,在B-ALL中,患者的免疫分型中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的改变等相关危险分层影响患者预后,在儿童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性,可能与患者不同预后存在较大关系。CD146属于免疫蛋白家族中一员,是一种黏附分子,现已证实可在黑色素瘤、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异常高表达,且与肿瘤的进展及转移存在密切关系,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CD146在30%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异常高表达,其中在B-ALL中表达率较高。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CD146在成人组与儿童组表达的差异性,及分析异常高表达与低表达CD146的临床特征、1个疗程诱导缓解治疗后的缓解率,CD146与其他抗原之间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与儿科的初诊为B-ALL(包括初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的新鲜骨髓液或外周血标本:共收集成人组(年龄≥14岁)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中位年龄35(14-66岁)岁;儿童组(年龄<14岁)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中位年龄3(2月-13岁)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6在儿童(44例)与成人(24例)B-AL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别在成人组与儿童组分析CD146异常高表达与低表达在性别、初诊时外周血血象、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的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中的关系,比较CD146异常高表达与低表达或不表达的1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率,比较CD146与其他抗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成人B-ALL中CD146表达率为29.17%(7/24),儿童B-ALL中CD146异常高表达率为9.09%(4/44),成人组的表达显着高于儿童组(P<0.05);2.成人组,CD146的表达与CD64(r=0.491,P=0.013)、CD117(r=0.578,P=0.0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儿童组CD146的表达与CD71(r=0.419,P=0.005)、CD58(r=0.301,P=0.047)呈的表达正相关关系,无论是在成人组还是儿童组CD146异常表达均与预后较差的抗原表达相关;3.经1个正规诱导化疗后,成人组CD146表达组缓解率明显低于不表达CD146组,儿童组CD146表达组缓解率明显低于CD146不表达组;4.CD146在无论在成人组还是在儿童组,CD146的高表达与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无明显差异。结论1.CD146在部分成人中异常表达,成人组中CD46表达率较儿童组中高;2.CD146异常表达患者达CR低,可能作为评价近期疗效预后不良的指标。
陈陆馗[3](2008)在《Fas/DcR3的配体FasL/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Fas、Fas配体(FasL)和诱骗受体3(DcR3)在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目的检测Fas、Fas配体(FasL)和诱骗受体3(DcR3)的蛋白和mRNA在人各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98例垂体腺瘤组织中Fas、FasL和DcR3的蛋白,及24例垂体腺瘤组织中Fas、FasL和DcR3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它们各自在正常垂体与垂体腺瘤之间、各种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之间、以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Fas蛋白、DcR3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于细胞浆和细胞膜中。FasL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Fas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DcR3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Fas蛋白及DcR3蛋白在功能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无功能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功能性腺瘤组织中,Fas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DcR3蛋白的表达水平。Fas蛋白及DcR3蛋白在侵袭性腺瘤组织的表达水平与其在非侵袭性腺瘤组织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2、RT-PCR分析显示,Fas mRNA和FasL mRNA在正常垂体组织中均有表达,DcR3 mRNA在正常垂体组织中未见表达。Fas mRNA和DcR3 mRNA在垂体腺瘤组织中均有表达,FasL mRNA在垂体腺瘤组织中未见表达。Fas mRNA在各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在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Fas mRNA在各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DcR3 mRNA在相应内分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Fas mRNA在各内分泌类型侵袭性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DcR3 mRNA在各内分泌类型侵袭性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亦无明显差别。结论我们首次证实,从人类正常垂体到垂体腺瘤组织,出现Fas表达水平的下降、FasL表达的缺失、以及DcR3的表达。这些受体和配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Fas有望作为垂体腺瘤生物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为外源性FasL治疗垂体腺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章Fas配体(FasL)和RGD-Fas配体(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Fas配体(FasL)和RGD-Fas配体(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人工构建重组FasL基因和重组RGD-FasL基因,获得纯化的FasL蛋白和RGD-FasL蛋白。2、体外培养大鼠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MMQ,及小鼠垂体腺瘤细胞系AtT20。应用RT-PCR法及流式细胞法检测Fas和DcR3在垂体腺瘤细胞的表达。3、在不同时间经不同浓度的FasL和RGD-FasL干预后,进行以下实验:(1)MTT法观察腺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2)应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腺瘤细胞的凋亡现象;(3)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裂解片段;(4)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细胞周期分析(PI染色);(5)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8、Caspase-9、Caspase-3、RANKL、JNK2和Bcl-2的蛋白水平。(6)Caspase抑制实验验证RGD-FasL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结果1、人工获得了纯化的FasL蛋白和RGD-FasL蛋白。2、RT-PCR分析和流式细胞法证实了Fas和DcR3在垂体腺瘤细胞的表达。但在GH3细胞中Fas的表达水平较低,在AtT20细胞中DcR3的表达水平很低。3、MTT实验揭示了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的抑制效应等同于FasL。两者的生长抑制效应表现为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和线性正相关。AtT20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高,MMQ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次之,而GH3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差。4、经RGD-FasL处理的腺瘤细胞发生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裂解片段出现一个典型的梯形条带,证实了腺瘤细胞的凋亡。6、RGD-FasL和FasL均可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凋亡指数(AI)显着上升,处于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数量分别显着增加和减少。经统计学分析RGD-FasL的凋亡指数等同于或大于FasL的凋亡指数。7、Western blot分析显示,RGD-FasL和FasL处理腺瘤细胞后,Caspase-8、Caspase-9、Caspase-3、RANKL和JNK2的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在GH3细胞中RANKL和JNK2的表达较低。Caspase抑制实验证实了RGD-FasL正是通过Caspase途径诱导了垂体腺瘤细胞的凋亡。结论我们首次人工构建的FasL和RGD-FasL通过Caspase途径诱导了垂体腺瘤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停滞,从而发挥其抑制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作用。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等同于FasL,由于RGD本身具有肿瘤病理血管的靶向性功能,因此RGD-FasL较之FasL在垂体腺瘤的生物治疗方面更具特异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王石松[4](2007)在《MMP-7与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急性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和髓外组织,使得骨髓正常造血活动受抑制且引起髓外脏器病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而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是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的分子基础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表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通过改变白血病细胞的黏附特性而参与其中。β-catenin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细胞间黏附和Wnt/β-catenin信号传导中起作用。在肿瘤细胞中,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MMPs家族中,已经证明MMP-2和MMP-9参与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而MMP-7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对细胞外基质成分有广泛的降解作用。在实体瘤中已经证实MMP-7与肿瘤浸润转移相关。MMP-7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仅见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其在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表达及其与髓外浸润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国外对β-catenin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集中在白血病细胞株,国内对其在白血病原代细胞表达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二者在白血病中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MMP-7、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MMP-7与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浸润中的可能作用。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所有骨髓标本均取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6年5月-2006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并经患者或家属同意。经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和细胞免疫学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1例:20例ALL患者,31例ANLL患者;骨髓涂片正常并排除其它恶性肿瘤的骨髓标本14例作为对照组(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例急性肾衰患者,1例斯蒂尔病患者,4例发热患者)。2.实验方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制备细胞滴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MP-7和β-catenin的表达。3.数据处理:结果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以α=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MMP-7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高表达,阳性者呈棕黄色颗粒状定位于细胞质内;阳性率和积分分别为(45.22±18.79)%、71.16±36.76。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多为阴性表达,少数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和积分分别为(9.54±5.34)%、12.74±7.01。白血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阳性者呈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质;阳性率和积分分别为(54.05±18.86)%、86.29±35.04。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大部分呈阴性表达,少数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和积分分别为(18.11±9.29)%、18.62±9.53。白血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MP-7与β-catenin的阳性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8。4.髓外浸润组MMP-7及β-catenin阳性率分别为(63.83±9.16)%、(66.87±14.38)‰无髓外浸润组MMP-7及β-catenin阳性率分别为(31.30±7.29)%、(37.22±10.59)%;髓外浸润组MMP-7及β-catenin阳性率显着高于无髓外浸润组(p<0.05)。结论:1.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MMP-7及β-catenin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MMP-7和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异常。2.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MP-7的阳性率与β-catenin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提示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内异常激活。3.MMP-7和β-catenin在髓外浸润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无髓外浸润组的表达水平,提示MMP-7和β-catenin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有关。
樊瀛哲[5](2007)在《免疫调节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胸腺肽α1(Tα1),是一种包含28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作为免疫增强剂使用。本实验我们研究Tα1对三种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生长曲线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α1对三种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right’s—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α1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以及对细胞CD95(Fas/Apol)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实验研究Tα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Tα1孵育白血病细胞96h后,细胞的增殖得到明显抑制,细胞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如染色质浓缩,出现凋亡小体等;另外在凋亡的细胞中观察到CD95(Fas/Apol)表达的上调,bcl-2抑凋亡基因表达的减少;Tα1能微弱的抑制K562/ADM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和功能;对于Tα1的作用,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要比HL-60细胞敏感,而三种白血病细胞株要比肝癌细胞株HepG-2更敏感;D-tubocurarine(TUB),一种nAchRs拮抗剂,能显着拮抗Tα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而阿托品,一种mAchRs拮抗剂却没有这种拮抗作用。这些结果显示,Tα1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是通过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活化实现的。胸腺五肽(Arg-Lys-Asp-Val-Tyr,TP5)是人工合成的,在人体内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五肽。本实验主要研究TP5在体外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和K562/ADM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生长曲线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P5对HL60、K562和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半固体培养基中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P5对细胞恶性增殖的抑制作用;硝酸银染色检测AgNORs变化;根据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能力和联苯胺染色来测定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凋亡率的变化以及细胞表面抗原CD11b,CD14表达,观察TP5对白血病细胞(HL60和K562)凋亡与分化的作用;利用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实验研究TP5对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试剂盒测定白血病细胞TNF的分泌和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TP5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克隆形成;TP5作用后能够使HL60细胞内的AgNORs减少或消失;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不同浓度的TP5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伴随着细胞进程阻滞于G0/G1期;TP5能显着增强HL60细胞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染色分析,TP5能诱导HL-60细胞向粒细胞分化;TUB能明显拮抗TP5对HL60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而阿托品却没有这种拮抗作用,说明TP5通过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活化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TP5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K562细胞的恶性增殖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克隆形成;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TP5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联苯胺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说明TP5能诱导K562细胞分化。HL60细胞和K562细胞分泌TNF,TP5孵育48-72h后,细胞分泌TNF量减少。TP5对K562/AD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能明显降低细胞P-gp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TP5不但可以作为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剂,还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白血病化疗药物。
陈雅卿[6](2006)在《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在乳腺癌之后。近年来有关宫颈癌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均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95%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都检测到了来源于HPV的DNA序列,特别是HPV16、HPV18等基因型。育龄期妇女中具有很高的HPV感染率,大约为15%~40%,但极大多数HPV感染都是一过性的,只有极少数感染者最终发展成为宫颈恶性病变。因此,HPV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病中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HPV感染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病过程。虽然研究表明较小的初次性交年龄、较多的性伴侣数、多次分娩、吸烟和较差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但没有一个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发现宿主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对HPV感染的易感性、感染的持续性及肿瘤的发生。进一步研究表明,遗传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决定了个体对HPV相关肿瘤的易感性,与机体基因易感性相关的一些遗传因素被认为参与了HPV的致癌过程。Fas基因是一种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是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人类Fas(CD95)分子位于10号染色体q24.1区,cDNA长度为2534bp,其编码产物为31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6KD的Ⅰ型跨膜糖蛋白。Fas基因起动子区域—670位点A/G多态性位于核转录元件GAS中,能引起DNA中序列的改变,可影响Fas的表达,若Fas-670碱基为G,则含有GAS的序列为TTCNNNGAA,可能使Fas的转录增加。而A代替G后,则DNA的序列变为TTCNNNAAA,可使Fas的转录减少。Fas/FasL途径介导的凋亡异常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免疫疾病和肿瘤。Fas基因转录水平下调可使肿瘤细胞免受免疫细胞的攻击,并可增强T细胞本身Fas/FasL途径引起的“自杀”,从而逃逸免疫监督,利于肿瘤的发生。国外已相继出现有关Fas-670位点多态性与肺癌、宫颈癌等肿瘤的报道,在我国台湾也进行了宫颈癌中Fa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提示Fas-670的多态性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但基因的多态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因不同的遗传背景而有不同的表现,而我国内地尚未见Fas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以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和同期经宫颈细胞学等检查排除了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正常妇女为研究对象,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从遗传背景的角度,在单核苷酸水平研究了Fas-67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从Fas基因的单核苷酸水平探讨可能与宫颈癌发病相关的因素,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确诊的194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组织类型为宫颈鳞状细胞癌160例,宫颈腺癌34例。选择同期经宫颈细胞学检查等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及其前期病变的138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妇女。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和宫颈分泌物,用DNA抽提试剂盒从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用错配扩增突变PCR(MAMA-PCR)检测Fas-67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同时用杂交捕获法Ⅱ检测了宫颈癌患组和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状态。结果1、在汉族正常妇女中,Fas-670位点等位基因A的出现频率为50.72%,等位基因G出现的频率为49.28%;AA、AG、GG基因型的分布比率分别为23.19%、55.07%、21.74%。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中,Fas-670位点等位基因A的出现频率为60.94%,高于正常对照组中的50.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60.94%vs 50.72%,x2=6.27,P=0.012,OR=1.52,95%CI=1.09-2.10);Fas-670位点的AA、AG和GG等位基因型的分布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x2=7.10,P=0.029,其中,AA:OR=2.30,95%CI=1.16-4.57;AG:OR=1.27,95%CI=0.68-2.36)。3、根据HPV感染状况,将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对照组均分成HR-HPV阳性组和HR-HPV阴性组。在HR-HPV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和HR-HPV阳性的对照组间比较,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Fas-670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0.47%vs 46.34%,x2=5.71,P=0.017,OR=1.81,95%CI=1.11-2.94);HR-HPV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R-HPV阳性对照组之间AA、AG、GG等位基因型的总体分布情况存在显着差异(x2=6.55,P=0.038),其中AA等位基因型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3.20,95%CI=1.26-8.11)。4、宫颈腺癌与对照组之间Fas-670等位基因频率(x2=0.01,P=0.912)和等位基因型的总体分布(x2=0.29,P=0.864)的差异均无显着性。5、在138例对照组中,HR-HPV阳性与阴性的研究对象之间Fas-67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无显着性(x2=4.02,P=0.134)。结论:1) Fas-670位点等位基因A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一个易感因素。2) 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R-HPV感染的易感性无关,提示: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宫颈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改变机体对HR-HPV感染的易感性而实现的。
王心明[7](2006)在《Fas/FasL系统在乳腺疾病中的作用以及sFas作为乳腺癌转移标志物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最重要的进展在于,首先,基本确定新生血管形成在原发肿瘤生长和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其次,对于肿瘤与宿主以及肿瘤细胞与相临基质微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为重视。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它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已证实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有关。在肿瘤和宿主方面,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它的大量表达可以重新塑造微环境,和降解细胞外基质侵袭周围组织、降解血管基底膜,促成了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向远处转移。MMPs的活性形态可以被人体内部的TI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活性结合的方式而抑制。隐藏于肿瘤细胞基质及基底膜中的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是通过MMPs的蛋白水解而释放出来的。近几年来,已基于Fas/ FasL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中重要进展之一,从对Fas/ FasL系统的分离、鉴定、表达及功能上的研究,发现Fas/ FasL系统在多种肿瘤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系。sFas(可溶性sFas)是由MMPs水解Fas胞外区产生的可溶性细胞因子。肿瘤细胞在进入循环系统时产生和释放的sFas不仅可以诱导循环系统中激活的T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更易增殖并发生转移;同时它与现已明确的和转移相关的标志物及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我们有理由相信sFas不但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信号而是参与了肿瘤发展转移的全过程。但国内外对其与转移的关系还鲜有报道。正是基于sFas与MMPs、VEGF这种关系的特殊性,我们才猜测:sFas在血清中在乳腺癌发展中浓度的变化,是否会反映肿瘤转移的情况?虽然现已确定的肿瘤标志物很多,但血液的标志物很少,且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临床上尚未应用,如果可以通过大量病例,找到sFas
杨洪涌[8](2006)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A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化疗策略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和基因疗法的使用,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欲真正明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探求安全、高效而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则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求抗AL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据此,我院血证研究室从1991年至今,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委科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在自拟抗白血病中药Ⅰ、Ⅱ、Ⅲ号方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清毒饮和养正片两个中药复方,辨证用于AL化疗的不同阶段,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又进而利用AL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开展了该二方抗AL疗效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受限于病床数等原因,既往的观察病例数偏少;自2002年以后,我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进一步改良了清毒饮,并将其改为素片,即成为清毒片;并增加了观察样本,继续与养正片一道辨证应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人类AL的增效减毒方案,并探讨其对人类白血病疗效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AL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更佳方案,并为将来开发抗AL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在先前系列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样本,以观察中药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AL近、中、远期增效减毒作用,并直接观察服用该二方后AL病人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外AL中西医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1994年2月-2005年12月选取137例AL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92例,再按中医辨证分为两组,治以辨证分期、序贯服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并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组45例作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从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症候积分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清毒片和清毒饮、中西医联合疗法对AL不同亚型的疗效差异。 实验研究:选取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抽取化疗前患者用清毒饮和养正片治疗前、后的骨髓液,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观察了中药对其Bcl-2、p53、Fas及其mRNA表达影响。
王学霞,陈佳荣,韩兆东,孙建荣,张化道,陈学良[9](2005)在《急性白血病膜Fas及sFas的表达及其与疗效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膜Fas(mFas)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于2001-112002-09对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检测骨髓细胞mFas抗原及血清sF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分析sFas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骨髓细胞mFas抗原阳性表达率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5·62±2·2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为(8·80±4·1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8·75±11·20)%(P<0·01);化疗前血清sFas在ALL为(7·92±2·36)μg/L,ANLL为(8·79±3·12)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R组化疗后血清sFas[(4·08±2·24)μg/L]较化疗前[(7·85±1·96)μg/L]显着降低(P<0·01)。结论mFas下调及血清sFas升高所致的Fas/FasL凋亡途径障碍可能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血清sFas可作为急性白血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张娜娜[10](2005)在《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借以了解其对恶性肿瘤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了52例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水平[(26.86±10.18)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16±8.27)μg/L],差异具有显着性(t=3.0182,p<0.01),且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水平无差异(t=0.0305~2.1130,p>0.05)。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362.46±162.19)ng/L]明显升高,与对照组[(188.55±70.50)ng/L]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6.3317,p<0.01)。肝癌病人组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为(646.4±109.07)ng/L,高于其他恶性肿瘤组(t=3.1516~7.9597,p<0.05),其他各组间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无差异(t=0.2046~1.8282,p>0.05)。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与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r=0.4518,p<0.05)。 结论: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这可能与恶性肿瘤的进展及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有关,可能为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逃避免疫监视提供一个可能的机制。同时,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也可以为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二、Fas抗原与可溶性F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抗原与可溶性F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两例RasGRP1 突变患儿临床免疫表型和免疫组库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一例RALD-KRAS突变患儿临床和免疫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一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2)CD146在成人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与CD146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Fas/DcR3的配体FasL/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目录 |
四.英文缩略词表 |
五.论文正文 |
第一章 Fas、Fas配体(FasL)和诱骗受体3(DcR3)在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附表和附图 |
1.5 讨论 |
第二章 Fas配体(FasL)和RGD-Fas配体(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附表和附图 |
2.5 讨论 |
六.总结 |
七.参考文献 |
八.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九.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十.致谢 |
十一.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MMP-7与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
MMP-7与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MMP-7、β-catenin与急性白血病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致谢 |
(5)免疫调节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胸腺肽α_1(Tα_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腺五肽(TP5)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
致谢 |
(6)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
英文: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Fas-670 and Cervical Cancer Susceptibility |
二、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四、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五、致谢 |
(7)Fas/FasL系统在乳腺疾病中的作用以及sFas作为乳腺癌转移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Fas 系统与肿瘤 |
1. Fas 系统的结构 |
2. Fas 系统介导调亡信号的传导途径 |
3. Fas 系统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 |
4. Fas 系统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
4.1 Fas 和FasL 对肿瘤免疫逃避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
4.2 可溶性Fas(sFas)对肿瘤免疫逃避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
5. Fas 系统在肿瘤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
5.1 Fas 系统在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
5.2 Fas 系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
第二节 乳腺癌的浸润转移与细胞外基质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 |
1. 细胞外基质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 |
2.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2.1 MMPs 及其成员 |
2.2 MMPs 的生成与调控 |
2.3 MMPs 的活化与组织抑制剂(TIMPs) |
2.4 MMPs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 |
3.1 VEGF 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 |
3.2 VEGF 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中的表达 |
3.3 乳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 |
第三节 肿瘤侵袭转移发展和乳腺癌分泌型转移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侵袭转移的发展历程 |
1.1 肿瘤转移发生机制学说 |
1.2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研究 |
1.2.1 体外肿瘤细胞侵袭研究进展 |
1.2.2 体内肿瘤细胞侵袭研究进展 |
1.3 肿瘤细胞转移实验研究进展 |
2. 乳腺癌转移复发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和目标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二章 Fas/FasL 在乳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章 可溶性Fas(sFas)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章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sFas 在乳腺癌转移中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章 sFas、VEGF、TIMP-1 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8)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
一 病因和发病机理 |
二 西医治疗进展 |
(一) 联合化疗 |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2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
(二) 基因治疗 |
(三) 免疫治疗 |
(四) 干细胞移植治疗 |
(五) 抗多药耐药 |
(六) 抗微小残留病 |
第二节 白血病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二 抗白血病实验研究 |
三 治疗白血病临床研究 |
第三节 存在问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清毒饮和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2 观察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 |
2.2 材料 |
2.3 标本来源和保存 |
2.4 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Fas水平的变化 |
3.2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L-2R水平的变化 |
3.3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Fas与sIL-2R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Fas水平的变化 |
4.2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L-2R水平的变化 |
4.3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Fas与sIL-2R的相关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文献综述 |
四、Fas抗原与可溶性F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及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十七例临床特征分析[D]. 余婷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2]CD146在成人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意义[D]. 谢晓晴. 郑州大学, 2017(02)
- [3]Fas/DcR3的配体FasL/RGD-FasL对垂体腺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陆馗. 中南大学, 2008(12)
- [4]MMP-7与β-caten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意义[D]. 王石松. 郑州大学, 2007(05)
- [5]免疫调节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的作用研究[D]. 樊瀛哲. 兰州大学, 2007(04)
- [6]Fas-67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 陈雅卿. 浙江大学, 2006(03)
- [7]Fas/FasL系统在乳腺疾病中的作用以及sFas作为乳腺癌转移标志物的研究[D]. 王心明. 吉林大学, 2006(10)
- [8]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急性白血病膜Fas及sFas的表达及其与疗效关系[J]. 王学霞,陈佳荣,韩兆东,孙建荣,张化道,陈学良.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11)
- [10]可溶性Fas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的表达[D]. 张娜娜. 青岛大学, 2005(07)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急性白血病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