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假磷虾论文_陶振铖,李超伦,孙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假磷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虾,中华,厦门,体长,水域,生长率,台湾海峡。

中华假磷虾论文文献综述

陶振铖,李超伦,孙松[1](2013)在《黄海海域中华假磷虾的种群特征和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华假磷虾在南黄海的种群分布、体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现场调查采样、镜检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9月、12月和2007年3月、5月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分布和体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主要分布海域的海水温度为15~25℃,其种群分布与海水温度紧密相关。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5月份的丰度最高,平均值为0.585个/m3,分布中心值为9.200个/m3;丰度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这说明成体在春季偏向于集中分布在食物比较丰富的海域进行繁殖。5月和9月的雌雄性比达到了1.3以上,明显高于3月和12月。中华假磷虾成体全长为4~14mm,体长和全长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5月和9月的体长比(体长/全长)系数高于3月和12月,且体长分布频率显示种群由不同体长组的新老成体共同组成,春夏季是南黄海中华假磷虾的种群补充增长期。(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高倩,徐兆礼[2](2011)在《长江口邻近水域中华假磷虾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79、1981及2000-2007年长江口水域(30°00'-32°00'N,122°00'-123°30'E)中华假磷虾调查资料,本研究分析了该种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区域变暖对近几十年来该种在长江口水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是亚热带种,在长江口水域,该种夏季数量达到全年最高。该(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郭东晖,李少菁,陈峰,王桂忠,陈钢[3](2005)在《中华假磷虾碳氮收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新近孵化的卤虫(Artemiasalina)为食物,观测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 siasinica)雌性成体、仔虾和后期带叉幼体的碳氮收支.实验表明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呈线性提高,成体未出现饱和现象,反映其较高的摄食潜力.呼吸率(碳消耗率)与碳的摄食率及同化率分别呈线性正相关,比动力作用分别为9% ~16% (摄入碳)和10% ~17% (同化碳)以后期幼体更小.总氮排泄率与氮的摄食率及同化率也分别呈显着正相关,但仔虾例外.排粪率随摄食率升高而提高,从而同化效率与摄食率无关,介于0 84~0 95.食物氮源是中华假磷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当摄食率低于10μg/(mg·d) (干重)时,假磷虾呈负生长.同化的氮以排泄消耗为主,体质生长次之,而蜕皮损失最少.同化的碳也以呼吸消耗和体质生长居多,但随摄食率有变化,蜕皮损失最少.在成熟雌体,估算的生殖生长(碳、氮)比蜕皮损失略高.净生长效率随摄食率(及同化率)升高而升高.达一定值后,仔虾和后期带叉幼体净生长效率略有下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5年01期)

林元烧,曹文清,方旅平,刘茜茜,李少菁[4](2004)在《中华假磷虾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酚-氯仿提取、异丙醇沉淀提取中华假磷虾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线粒体DNACOI片段;PCR产物采用化学法与载体(pGEM-TEasyVector)重组基因、热休克法转化重组质粒至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氨苄LB培养基扩大培养;测序.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线粒体COI碱基709bp,其碱基组成A、T、G、C含量分别为28 59%、35 35%、17 61%和18 45%(国际基因库索引号AY754819);与同科内其它3属10种磷虾的mtCOI基因片段核苷酸组成相似.(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郭东晖,李少菁,林元烧,陈钢[5](2002)在《宽额假磷虾和中华假磷虾生化遗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假磷虾属包括宽额假磷虾和中华假磷虾2种,在我国近海有广泛分布。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宽额假磷虾(东海E7站位和南海06A站位)与厦门港中华假磷虾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来源于《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1-01)

陈钢,郭东晖,李少菁[6](2000)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摄食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利用台湾海峡往年的调查样品和2000年5月和9月厦门海域的采集样品分析了中华假磷虾的种群结构和肠含物组成.夜间采集样品与白天采集样品的比较表明,中华假磷虾的摄食主要在夜间进行,与同期进行的肠色素分析结果一致.中华假磷虾成体对桡足类的捕食,通过计数肠道中桡足类大颚的数量估算.作者建立了桡足类颚宽与前体长间的数量关系,由此估得中华假磷虾摄食桡足类的大小范围在0.1~0.5mm之间,主要为优势的中小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11-01)

郭东晖,陈钢,李少菁,陈丽华[7](2000)在《厦门港中华假磷虾春季种群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2000年春季厦门港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Wang&Chen,1963)群体初步分析的结果,表明:1 中华假磷虾种群体长呈正态分布,介于6.86~8.35mm的个体占种群数量的51%,体长5.90mm以上的个体中雌雄比为2.41∶1;2中华假磷虾体长与干重明显相关,可用公式DW(g)=3×10~(-6)BL~(2.6325)(mm)(n=185,r=0.9521)表示; 3 中华假磷虾(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11-01)

李少菁,陈峰,王桂忠[8](1994)在《中华假磷虾生长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假磷虾体干重与体长呈正指数相关:DW=3.09(BL) ̄(2.46),但室内养成的成体比海捕的相同体长的体重更大。BL=2.06+5.66AL。蜕皮间期与水温呈线性负相关:P=14.82+0.51T。自F_2开始培养的假磷虾可蜕皮27~34次,海捕的抱卵雌虾,卵孵化后仍可蜕皮,即同时存在生殖生长与体质生长。瞬时生长率随发育而快速下降。蜕皮重占蜕皮前动物重的3.26%。这在生物能学估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S1期)

黄加祺,许振祖,叶春香[9](1994)在《中华假磷虾发光器大小与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假磷虾有10个发光器:眼柄1对,胸部2对,腹部4个.发光器的大小随体长而异,体长越长,发光器越大;不同性别发光器的大小也有差异,雌性个体较雄性大;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发光器大小也不同,以眼柄处最大,腹部次之,胸部最小.发光器的结构一般由发光体、晶体、内细胞团、反射器和外胚层细胞构成.位于胸部和腹部的发光器具有上述典型结构,而位于眼柄的发光器仅由发光体、内细胞团和反射器组成.(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5期)

中华假磷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1979、1981及2000-2007年长江口水域(30°00'-32°00'N,122°00'-123°30'E)中华假磷虾调查资料,本研究分析了该种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区域变暖对近几十年来该种在长江口水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是亚热带种,在长江口水域,该种夏季数量达到全年最高。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假磷虾论文参考文献

[1].陶振铖,李超伦,孙松.黄海海域中华假磷虾的种群特征和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产学报.2013

[2].高倩,徐兆礼.长江口邻近水域中华假磷虾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3].郭东晖,李少菁,陈峰,王桂忠,陈钢.中华假磷虾碳氮收支的实验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

[4].林元烧,曹文清,方旅平,刘茜茜,李少菁.中华假磷虾线粒体DNA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郭东晖,李少菁,林元烧,陈钢.宽额假磷虾和中华假磷虾生化遗传差异分析[C].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6].陈钢,郭东晖,李少菁.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的摄食生态研究[C].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0

[7].郭东晖,陈钢,李少菁,陈丽华.厦门港中华假磷虾春季种群的初步分析[C].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0

[8].李少菁,陈峰,王桂忠.中华假磷虾生长率的实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9].黄加祺,许振祖,叶春香.中华假磷虾发光器大小与结构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论文知识图

长江口及5Percentage及其邻近...东海中华假磷虾(P seud euphausi...秋季各调查航次浮游动物群落的地理分...桡足类、磷虾类和被囊类的昼夜垂直移动14种样品脂肪酸组成的相似性黄海和东海叁种磷虾优势种的水平分布(i...

标签:;  ;  ;  ;  ;  ;  ;  

中华假磷虾论文_陶振铖,李超伦,孙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