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一川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一、一串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彩[1](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指出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周雪皎[2](2020)在《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椹红色素的主要成分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和矢车菊-3-O-芸香糖苷(Cyanidin-3-O-rutinoside,C3R),分别约占桑色素总量的30%和60%。其中,C3G具有降低血糖血脂、保护肝脏等功效,广泛用于烘焙制品、保健品等,但目前缺乏高纯度的C3G产品。因此,本文基于桑椹红色素的糖基定向改造策略,构建新型的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体系,通过α-L-鼠李糖苷酶催化特异性水解C3R高效制备高纯度C3G。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桑椹红色素生物转化体系及组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通过HPLC-PDA-ESI-MS/MS定性和HPLC-UV定量方法,检测出“大十”品种的桑椹中主要有两种色素成分,C3G和C3R,含量分别为4.72±0.98 mg/100g和7.86±1.33 mg/100g。在均相体系,以α-L-鼠李糖苷酶(酶浓度36.07 mg/m L)为催化剂,在缓冲液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86 mg/m L条件下反应1 h,C3R转化率达到62.92±0.79%,C3G纯度达到75.29±0.78%,表明酶催化水解C3R定向生成C3G完全可行,但存在底物抑制现象。为此,在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体系“乙醇/硫酸铵”的基础上探索双水相酶催化反应的可行性,发现在质量分数由27.12%的无水乙醇、18.10%的硫酸铵、15%的桑椹汁(C3R浓度为0.11 mg/m L)和39.78%的水组成的双水相中酶催化反应的C3R转化率和C3G纯度分别为74.41±0.85%和86.47±1.49%,比均相体系提高11.49%和11.18%,表明其适合桑椹红色素酶促转化。(2)建立了生物转化桑椹红色素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工艺。结果表明:从9种纳米材料中筛选出多壁碳纳米管固定α-L-鼠李糖苷酶,其酶活为914.31±1.39 U/mg,酶固载量为4 g/g。按质量分数由27.12%的无水乙醇、18.10%的硫酸铵、15%的桑椹汁(C3R浓度为0.11 mg/m L)、4.24%的固定化酶和35.54%的水组成双水相体系,在p H 5和温度45°C条件下反应1 h,C3R的转化率和C3G的纯度分别达到71.68±0.94%和82.42±1.04%。双水相体系的最适底物浓度为0.11 mg/m L,是前述均相体系的1.28倍,可有效缓解底物抑制。双水相固定化酶体系催化获得的C3R转化率和C3G纯度比均相体系的提高8.76%和7.13%。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的相对活性仍保持在50%以上,表明构建的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工艺高效。(3)设计了酶位于分散相的W/W微液滴酶催化转化桑椹红色素的新工艺。结果表明:在连续相17%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20 k Da流速0.2-1.0μL/min,分散相15%葡聚糖(Dextran,Dex)500 k Da流速0.058-0.09μL/min条件下,能形成直径范围是3.41±1.34μm至43.74±11.68μm的球形W/W液滴。当PEG流速为0.40μL/min、Dex流速为0.074μL/min时,在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07 mg/m L条件下,反应2.8 min,C3R的转化率为53.79±0.98%,C3G的纯度为68.14±1.38%。相对于常规反应器,该体系的酶促反应时间由1 h缩短至2.8 min,耗时仅占原先的1/20,表明W/W微液滴体系催化速率高,且酶位于分散相有利于连续化制备。(4)创建了“乙醇/硫酸铵”平行流的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转化桑椹红色素新工艺。结果表明:以多壁碳纳米管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为催化剂,当18%硫酸铵流速为14.50μL/min、27%无水乙醇流速为10μL/min时,在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08 mg/m L条件下,仅反应8.6 s,C3R的转化率和C3G的纯度分别为68.66±1.63%和80.78±1.59%。固定化酶重复使用9次后的相对活性仍稳定在50%以上。该工艺的耗时是常规反应器的7/3000,是微液滴体系的1/20,且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提高,表明微流控固定化酶双水相体系表现出更高的工艺可行性。综上,本文成功构建了生物转化桑椹红色素的新型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反应体系,围绕酶与底物作用方式、反应与分离耦合等角度探索微尺度下的生物催化过程机理,为高纯度桑椹红色素C3G的高效生物制造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乐[3](2013)在《氮铁营养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一串红‘展望深紫’、‘一串白粉’、‘展望红’、‘一串浅紫’四个品种为研究材料,首先探讨了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态对一串红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的影响。并研究了两种供铁水平(常铁介质:2.0mol·L-1Na2F-EDTA及低铁介质:1.0mol9L-1Na2Fe-EDTA)和不同氮素形态(NH4+-N、1/2NH4+-N+1/2NO3--N、NO3--N)对一串红生长开花及铁的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一串红氮素适宜浓度范围和最适氮素形态配比,并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形态氮素对一串红铁吸收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0-250mg·L-1范围内对一串红‘展望深紫’和‘一串白粉’设置不同水平氮素处理。当供氮浓度低于100mg·L-1时,植株表现出典型的缺氮症状。200mg·L-1氮素浓度有利于一串红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成花和干物质积累。促进了对氮的吸收,但对磷、钾吸收的影响不明显。氮素浓度超过200mg·L-1时反而不利于一串红的生长,对根系产生毒害从而抑制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2.设定供氮浓度为100mg·L-1,对一串红‘展望深紫’设置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配比处理。单一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均能使植株正常生长开花。NH4+-N:NO3-N=40:60时株高、冠幅、叶片数均达到最大值,促进成花,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较多。T0处理即纯铵态氮处理有助于根系的增粗,但不利于根系的伸长生长。3.设定供氮浓度为100mg·L-1,对一串红‘展望红’和‘一串浅紫’设置不同氮素形态和铁介质处理。与低铁介质相比,正常供铁会显着改善不同氮素处理下植株的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全铁含量,其效果以硝态氮处理表现最为突出,说明铵态氮能够改善铁营养状况。氮形态方面,与单一的供应NH4+-N或NO3-N相比,1/2NH4+-N+1/2NO3--N处理对植株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刘世彪,吕江明,刘祝祥,武长松,杨鹏[4](2011)在《一串红种子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急性毒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单因素设计,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一串红的种子油,得出最佳提取条件为以石油醚作提取剂,料液比1:9,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0℃,提取功能300 W,在此条件下的种子油提取率为29.82%。经GC-MS分析,一串红种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91.24%,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为28.07%,亚麻酸质量分数为63.17%。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以剂量65 mL/(kg.d)的一串红种子油灌胃小鼠,连续14 d小鼠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现象。因此一串红种子油没有毒性,可以作为营养保健油源开发。

杨丽鹏[5](2011)在《三种鸢尾属植物花色素及其保色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完成(30872062)。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基地引种栽植的北陵(Iris typhifolia Kitag.)、燕子花(I. laevigata Fisch)、黄菖蒲(I.pseudacorus L.)三种鸢尾进行色素提取工艺、分离纯化鉴定、稳定性及色素作用机理、保色方法的研究,花色成分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结合系统分类研究,丰富该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内容;可为鸢尾属植物蓝紫色花和黄色花成色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促进我国鸢尾属植物分类、花色育种、品种培育,也可为干燥花应用提供更多花材。试验结果如下:1.三种鸢尾色素在紫外可见光谱200-800nm范围内扫描,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北陵λmax=540nm,燕子花λmax=539nm,黄菖蒲λmax=440nm。2.根据单因素试验,对各鸢尾进行正交L9(34)试验,最佳提取条件如下:北陵提取时间50min,浓度0.1mol/LHCl-60%乙醇,料液比1:5,温度70℃。各因素对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温度>料液比>时间>浓度。燕子花提取温度70℃,时间50min,物料比1:5,剂浓度0.1mol/LHCl-60%乙醇,各因素对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温度>物料比>时间>浓度。黄菖蒲提取温度30℃,时间40min,物料比1:12,提取剂为无水乙醇,各因素对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温度>时间>浓度>料液比。3.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以及液质联用仪,对色素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参考发表的文献可以初步判断出三种鸢尾共有的成分为:麻素,染料木素,鼠李柠檬素,鸢尾甲黄素A。两种蓝紫色鸢尾北陵和燕子花共有的组分有:麻素,染料木素,鼠李柠檬素,皮素,鸢尾甲黄素A,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烷酮,野鸢尾苷元,鸢尾甙元7-O-β-葡萄糖-4’-O-β-葡萄糖双糖苷;两种蓝紫色鸢尾与黄菖蒲不共有的组分为:异黄酮,鸢尾黄素,irilin A, irilin B, irilin C,二氢山素,雄素,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烷酮,7-0-β-葡萄糖-4’-O-β-葡萄糖双糖苷。4.稳定性试验对鸢尾的影响:温度对北陵和燕子花色素影响较小,温度对黄菖蒲影响较大,温度在60℃左右时黄菖蒲色素溶液即出现沉淀。日光和紫外光照射对北陵和燕子花的吸光度影响较小,但是会使颜色变浅,短时间的日光和紫外照射就会使黄菖蒲产生沉淀,且溶液颜色向浅黄至无色变化,在黑暗条件下三种鸢尾都能存放3-4个月。高浓度的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均对两种蓝紫色鸢尾色素溶液的保色效果较好,不添加保色剂和低浓度的碳水化合物与有机酸对黄菖蒲有一定保色作用。Mg2+、Ca2+对北陵和燕子花色素溶液有保护作用,所有的金属离子都会使黄菖蒲色素溶液产生沉淀。氧化剂和还原剂会迅速使北陵和燕子花的色素溶液降至无色,黄菖蒲的抗氧化还原能力强。5.干燥花的压制以北陵为例结果为:蔗糖能有效的保护北陵鸢尾花瓣的原色,在自然光的条件下能保持5个月左右的时间不退色,花材在柠檬酸和冰乙酸浸泡时间过长会使花材变软,不容易压制,且会使花材的颜色从蓝紫色变成紫红色,花色保持时间为3个月左右,Ca2+会使北陵花瓣中的蓝色加深,且保色时间持续6个月不退色。

张应鹏,杨云裳,李彬[6](2009)在《一串红红色素的提取研究》文中提出从一串红花中提取出的红色天然色素水溶性好,颜色艳丽,气味芳甜,可用于食品着色、饮料和果酒调色等,还可用于化妆品等日用化工产品中.以30%乙醇-2.5%盐酸溶液为萃取剂,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一串红红色素,考察了影响一串红红色素提取的主要因素,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利用响应曲面法对色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色素吸光度为响应值作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探讨了3个自变量因子的交互作用.经分析得到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36℃提取15 min,液料比45.

赵海军,汪朝阳,侯晓娜,毛郑州,宋秀美[7](2008)在《天然红色素的提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天然色素中的一大类,天然红色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对天然红色素的提取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文章重点介绍了辣椒红色素、番茄红素、桑椹红色素等几种重要天然红色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并比较了有机溶剂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等提取方法的特点,同时对其效果和应用作了相应的展望。

李凤兰,刘荣梅,胡国富,徐永清,胡宝忠[8](2008)在《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Gawl)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综述了一串红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一串红的种子萌发、组织培养和一串红花葵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克隆研究现状,扼要地介绍了一串红花色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张孔海[9](2008)在《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木耳菜又叫落葵,为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属落葵科落葵属,其学名为Basella rubra L.。木耳菜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清热、滑肠、解毒和凉血之功效。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粗提物色泽鲜艳,无臭、无异味,着色力强,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不仅安全无毒,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值得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天然食用色素。目前,对木耳菜的栽培技术及其营养与保健功能研究较多,而对其果实红色素及其综合开发利用系统研究鲜见报导。本文以信阳农专果蔬实训基地提供的木耳菜成熟果实为实验材料,对其浸提剂、过滤、浓缩和干燥等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分离纯化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取的木耳菜果实红色素从温度、pH值、光照、金属离子及添加剂等影响因子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试验,在此基础上筛选了色素稳定剂;同时对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为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产业化及其综合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用水浸提法简便可行。净处理后压滤,再对滤渣用去离子水以3:1(水:滤渣)的提取比浸提30min,共浸提2次;过滤后的提取液在50℃以下真空浓缩,经冻干后得粉末状成品,密封保存。最高产率达到了3.72%。2、通过纸层析、柱层析、化学方法等对其提取液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纯化后的提取液进行检测,得到的谱带均与花色苷化合物的特征谱带相吻合,且发现纯化后的杂质明显减少。3、此色素易溶于弱酸性或中性条件(pH4~6为宜)的水及含水的溶剂中,不溶于乙酸乙脂、无水乙醇等有机试剂;大多数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无不良影响,Fe2+、Fe3+、Cu2+、Ca2+略有影响;色素耐热性、抗氧化性、抗还原性一般,耐光性较好,适宜在80℃以下低温条件下使用;蔗糖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防腐剂可有效防止霉变。筛选的稳定剂配方为0.04%Vc+0.02%苯甲酸钠。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混合稳定剂的色素溶液残存率相比对照提高10%,稳定效果较为显着。4、从两种色素对光、热耐氧化性和还原性、金属离子的稳定性结果,说明木耳菜果实红色素对光、热稳定性与红曲红相近。并通过在低温肉制品及冰激凌等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色素很适合在巴氏杀菌及较低温度处理的食品中应用,其着色力强,耐自然光性较好。由于其原料来源广,产量高,成本低,因此,木耳菜果实红色素值得大力开发应用。

张礼红[10](2007)在《四粒红花生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四粒红花生衣色素的显色反应(盐酸—镁粉反应、中性醋酸铅反应、三氯化铁显色反应)进行了试验,对不同烘烤条件下(60℃和100℃)的花生衣色素的特征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四粒红花生衣色素在不同溶剂、不同pH值、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和浸提次数等条件下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三个对色素提取最显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9(34)正交试验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正交试验的比较。结果显色反应:表明四粒红花生衣色素为黄酮类色素,经过紫外-可见光扫描得知其特征吸收峰是493nm;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四粒红花生衣色素的最佳提取溶剂是浓度为50%的乙醇,pH7下,温度40℃,提取时间为30min,料液比为1:20,浸提次数为2次;L9(34)正交试验的优提取方案是: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min,料液比1:25的组合;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正交试验得出最优的提取条件是: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30min,料液比1:30的组合,综合上面结果表明:四粒红花生衣色素的最佳浸提条件为,用50%的乙醇在pH7,温度40℃下,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次数为2。同时,探讨了四粒红花生衣色素在不同pH值(1~12)、光照(室内自然光、避光)、不同温度(30~90℃)、氧化还原剂(过氧化氢和焦亚硫酸钠)、蔗糖、盐、Vc、柠檬酸、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钾)和常见金属离子(Cu2+、Mg2+、Zn2+、Ca2+、K+、Fe3+、Al3+等)环境条件下色素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衣色素对温度稳定,而蔗糖、盐对色素吸光度影响较小;氧化剂和还原剂、Vc、柠檬酸、苯甲酸使色素吸光度下降;山梨酸钾使吸光度上升;金属离子中的Cu2+、Ca2+、K+、Al3+使吸光度增大,Mg2+,Zn2+对吸光度的影响不大,Fe3+使色素溶液的颜色变黑。

二、一串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串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椹红色素
        1.1.1 桑椹红色素的组成
        1.1.2 桑椹红色素的功效
        1.1.3 桑椹红色素的应用
    1.2 双水相酶催化体系
        1.2.1 双水相体系
        1.2.2 双水相萃取
        1.2.3 双水相酶催化
    1.3 微流控液滴体系
        1.3.1 微流控液滴的概念
        1.3.2 微流控液滴的分类
        1.3.3 微流控液滴的应用
    1.4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
        1.4.1 微流控双水相的概念
        1.4.2 微流控双水相的分类
        1.4.3 微流控双水相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桑椹红色素生物转化体系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器材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桑椹红色素的HPLC-PDA-ESI-MS/MS法定性分析
        2.3.2 桑椹红色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标准曲线绘制
        2.3.3 均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
        2.3.4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桑椹红色素
        2.3.5 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
        2.3.6 桑椹红色素的计算公式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桑椹红色素的HPLC-PDA-ESI-MS/MS法定性分析
        2.4.2 桑椹红色素的HPLC-UV法定量分析
        2.4.3 均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2.4.4 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2.4.5 均相和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工艺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制备桑椹红色素
    3.1 引言
    3.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和表征
        3.3.2 双水相固定化酶体系催化分离耦合桑椹红色素
        3.3.3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体系的计算公式
        3.3.4 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
        3.3.5 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和表征
        3.4.2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3.4.3 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比较
        3.4.4 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3.4.5 均相游离酶、双水相游离酶和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的工艺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W微液滴酶催化技术改性桑椹红色素
    4.1 引言
    4.2 实验器材和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W/W微液滴芯片的选择
        4.3.2 W/W微液滴操作系统的构建
        4.3.3 W/W微液滴的形成和表征
        4.3.4 W/W微液滴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4.3.5 W/W微液滴体系的计算公式
        4.3.6 W/W微液滴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W/W微液滴的形成和表征
        4.4.2 W/W微液滴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4.4.3 W/W微液滴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4.4.4 均相、双水相和W/W微液滴酶催化体系的工艺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促转化技术改性桑椹红色素
    5.1 引言
    5.2 实验器材和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Y型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5.3.2 微流控双水相操作系统的构建
        5.3.3 微流控双水相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5.3.4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的计算公式
        5.3.5 微流控双水相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5.3.6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内雷诺系数的计算
        5.4.2 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的影响因素
        5.4.3 微流控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分析
        5.4.4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5.4.5 不同体系的工艺性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氮铁营养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一串红的生物学特性
        1.1.1 一串红的形态特征
        1.1.2 一串红的生态习性
    1.2 一串红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1 一串红营养及施肥研究
        1.2.2 温度对一串红生长的影响
        1.2.3 一串红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1.2.4 一串红花期调控技术研究
        1.2.5 一串红天然红色素提取技术研究
        1.2.6 一串红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氮素浓度对无土栽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生长量的影响
        2.2.2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开花情况的影响
        2.2.3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4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2.2.5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根系的影响
        2.2.6 氮素浓度对一串红各器官养分吸收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对无上栽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生长量的影响
        3.2.2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开花情况的影响
        3.2.3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3.2.5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根系的影响
        3.2.6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各器官氮吸收的影响
        3.2.7 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一串红器官磷、钾、钙、镁吸收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氨素形态和铁营养对无土栽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生长量的影响
        4.2.2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开花情况的影响
        4.2.3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4.2.5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根冠比的影响
        4.2.6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全铁含量的影响
        4.2.7 氮索形态和铁营养对一串红氮素积累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三种鸢尾属植物花色素及其保色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鸢尾属植物概况
    1.2 干燥花的压制
    1.3 天然色素研究概况
        1.3.1 色素提取技术
        1.3.2 色素的分离纯化
        1.3.3 色素的分析技术
        1.3.4 天然色素的分类
        1.3.5 花色素提取工艺
        1.3.6 花色素稳定性研究
        1.3.7 花色素成分研究
        1.3.8 花色苷研究概况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鸢尾花色素提取及成分的初步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花材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提取条件的确定
        2.2.2 鸢尾成分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素最大波长的确定
        2.3.2 鸢尾色素的成分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保色方法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花材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鸢尾花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3.2.2 干燥花保色方法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鸢尾花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3.3.2 保色剂对干燥花色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一串红红色素的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与仪器
    1.2 色素提取
    1.3 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响应曲面实验及结果分析
    2.2 响应曲面交互作用分析
        2.2.1 提取温度与液料比
        2.2.2 提取时间与液料比
        2.2.3 提取时间和温度
3 结论

(7)天然红色素的提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红色素研究近况
    1.1 辣椒红色素
    1.2 番茄红素
    1.3 桑椹红色素
    1.4 紫荆花红色素
    1.5 红景天红色素
    1.6 玫瑰花红色素
    1.7 一串红色素
    1.8 萝卜红色素
    1.9 其他
2 结束语

(9)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木耳菜及其果实红色素研究
        1.1.1 木耳菜及其果实红色素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1.1.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研究现状
    1.2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
        1.2.1 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
        1.2.2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1.2.3 天然食用色素的特性
        1.2.4 天然食用色素的制备方法
        1.2.5 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评价
        1.2.6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离纯化
        1.2.7 天然色素的不稳定性及其稳定化技术化
        1.2.8 天然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1.2.9 天然食用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立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2.1 色素的提取工艺
        2.2.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溶剂浸提试验条件的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溶剂浸提试验条件的优化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的初步判定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分离与纯化
        3.2.1 纸层析
        3.2.2 柱层析
    3.3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组分分析
        3.3.1 柱层析分离花色苷色素
        3.3.2 纸层析制备花色苷单体
    3.4 花色苷单体结构的初步鉴定
        3.4.1 Rf 值鉴定
        3.4.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显色反应
        3.4.3 紫外光谱鉴定
    3.5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花色苷糖苷的鉴定
        3.5.1 花色苷色素的完全水解
        3.5.2 显色剂配制及显色
    3.6 结果与分析
        3.6.1 展开剂选择结果
        3.6.2 纸层析展开结果
        3.6.3 柱层析展开硅胶洗脱结果
        3.6.4 花色苷单体结构的初步鉴定结果
        3.6.5 糖苷组成的鉴定
    3.7 小结
第四章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化技术研究
    4.1 供试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药品、试剂
        4.1.3 仪器设备:752 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电炉等
    4.2 试验方法
        4.2.1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理化性质实验结果
        4.3.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稳定剂的筛选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用材料及辅料
        5.1.2 实验主要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操作要点
        5.2.3 着色剂的对比试验
        5.2.4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在灌肠制品中的着色效果试验
        5.2.5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红曲红及发色剂在灌肠制品中的应用试验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着色剂稳定性的对比试验结果
        5.3.2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在灌肠制品中的着色效果
        5.3.3 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红曲红及发色剂在灌肠制品中的应用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四粒红花生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前言
    1 色素的研究进展
        1.1 食用色素与食品安全
        1.2 色素的种类
        1.2.1 按来源分
        1.2.2 按结构分
        1.2.3 按其功效成分分
        1.2.4 按溶解性分
        1.3 合成色素
        1.3.1 合成色素的优点
        1.3.2 合成色素的危害
        1.3.3 国外的合成色素使用情况
        1.3.4 我国的合成色素使用情况
        1.4 天然色素
        1.4.1 天然色素的来源
        1.4.2 天然色素的优点
        1.4.3 国际上天然色素的使用
        1.4.4 我国天然色素的种类
        1.4.5 天然色素的应用前景
        1.4.6 天然色素的存在问题
    2 天然色素提取与精制的研究进展
        2.1 天然色素的制备方法
        2.1.1 溶剂提取
        2.1.2 微波萃取
        2.1.3 超声波提取
        2.1.4 超临界流体萃取
        2.2 天然色素的精制
        2.2.1 大孔吸附树脂法精制
        2.2.2 超滤法精制
        2.2.3 酶法精制
        2.2.4 凝胶层析法精制
    3 花生衣色素的研究进展
    4 本章小结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粒红花生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方法
        1.4.1 色素提取工艺流程
        1.4.2 四粒红花生色素的定性分析(显色反应)
        1.4.2.1 盐酸—镁粉反应
        1.4.2.2 中性醋酸铅反应
        1.4.2.3 三氯化铁显色反应
        1.4.3 色素的溶解性及最佳浸提剂
        1.4.3.1 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1.4.3.2 浸提剂乙醇浓度选择的预备试验
        1.4.4 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1.4.4.1 60℃条件下烘烤去花生衣后的花生红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1.4.4.2 100℃条件下烘烤去花生衣后的花生红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1.4.5 单因素试验
        1.4.5.1 浸提剂乙醇浓度的选择
        1.4.5.1.1 不同乙醇浓度下提取10分钟
        1.4.5.1.2 不同乙醇浓度下提取20分钟
        1.4.5.2 温度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1.4.5.3 时间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1.4.5.4 料液比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1.4.5.5 浸提次数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1.4.5.6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1.4.6 正交试验
        1.4.6.1 L_9(3~4)正交试验
        1.4.6.2 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1.4.7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色素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红色素的定性分析(显色反应)
        2.1.1 盐酸-镁粉反应
        2.1.2 中性醋酸铅反应
        2.1.3 三氯化铁显色反应
        2.2 色素的溶解性及最佳浸提剂
        2.2.1 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2.2 最佳乙醇浓度选择的预备试验
        2.3 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2.3.1 60℃条件下烘烤去花生衣后的花生红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2.3.2 100℃条件下烘烤去花生衣后的花生红色素光谱特性的研究
        2.4 浸提剂乙醇浓度的选择
        2.4.1 不同乙醇浓度下提取10分钟
        2.4.2 不同乙醇浓度下提取20分钟
        2.5 各提取温度下的提取效果
        2.6 不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7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8 浸提次数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2.9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10 正交试验
        2.10.1 L_9(3~4)正交试验
        2.10.2 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2.11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色素处理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粒红花生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设备
        1.4 试验方法
        1.4.1 色素提取工艺流程
        1.4.2 配制不同pH值溶液及其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2.1 不同pH值溶液的配制
        1.4.2.2 pH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3 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3.1 不同pH值下室内自然光照射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3.2 不同pH值下避光保存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4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5 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6 蔗糖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7 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8 Vc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9 柠檬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10 防腐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10.1 苯甲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10.2 山梨酸钾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11 常见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2 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2.1 不同pH值下光对花生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室内自然光组)
        2.2.2 不同pH值下对花生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避光组)
        2.3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4 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5 蔗糖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6 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7 Vc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8 柠檬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9 防腐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9.1 苯甲酸对花生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9.2 山梨酸钾对花生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 常见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1 铜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2 镁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3 锌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4 钙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5 钾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6 铁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10.7 铝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1 总结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和录用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串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D]. 周雪皎.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3]氮铁营养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张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4]一串红种子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急性毒性研究[J]. 刘世彪,吕江明,刘祝祥,武长松,杨鹏. 中国粮油学报, 2011(09)
  • [5]三种鸢尾属植物花色素及其保色方法的研究[D]. 杨丽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 [6]一串红红色素的提取研究[J]. 张应鹏,杨云裳,李彬. 印染助剂, 2009(06)
  • [7]天然红色素的提取研究进展[J]. 赵海军,汪朝阳,侯晓娜,毛郑州,宋秀美. 广州化学, 2008(03)
  • [8]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Gawl)的研究进展[J]. 李凤兰,刘荣梅,胡国富,徐永清,胡宝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8)
  • [9]木耳菜果实红色素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D]. 张孔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10]四粒红花生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D]. 张礼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一川红天然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