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论文和设计-张明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包括:托盘本体,其包括底板,底板中部设置回转支撑转盘,回转支撑转盘外周设置锯齿状轮齿;定位杆,其对称设置在底板两侧中部的位置,并指向回转支撑转盘的中心,定位杆与锯齿状轮齿接触的第一端设置有与锯齿状轮齿走向相反的以卡固回转支撑转盘的卡齿;U型固定架,其卡固在定位杆;回转支撑转盘外周对称设置位于底板顶端的U型槽;定位导向柱,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U型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回转支撑转盘便于发动机方向定位,并通过可移动的定位导向柱使得对发动机的定位更精准,并可对不同大小的发动机进行定位。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本体,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回转支撑转盘,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设置锯齿状轮齿;定位杆,其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中部的位置,并指向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中心,所述定位杆与所述锯齿状轮齿接触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锯齿状轮齿走向相反的以卡固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卡齿;U型固定架,其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并卡固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以固定所述定位杆;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对称设置位于所述底板顶端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外侧;定位导向柱,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U型槽内,所述定位导向柱包括固定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顶端一侧的可伸缩的导向柱,所述可伸缩的导向柱顶端设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压块;所述固定块另一侧设置第一定位孔,所述U型槽内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适配的第二定位孔,以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位置。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托盘本体,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回转支撑转盘,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设置锯齿状轮齿;

定位杆,其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中部的位置,并指向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中心,所述定位杆与所述锯齿状轮齿接触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锯齿状轮齿走向相反的以卡固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卡齿;

U型固定架,其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并卡固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以固定所述定位杆;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对称设置位于所述底板顶端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外侧;

定位导向柱,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U型槽内,所述定位导向柱包括固定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顶端一侧的可伸缩的导向柱,所述可伸缩的导向柱顶端设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压块;所述固定块另一侧设置第一定位孔,所述U型槽内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适配的第二定位孔,以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固定架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第一固定孔,所述底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孔适配的第二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以固定在所述U型固定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固定架与所述定位杆的固定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U型固定架中部设置第三固定孔,所述定位杆与所述U型固定架相对的一侧设置多个沿所述定位杆纵向排布的,与所述第三固定孔适配的第四固定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固定孔适配的第五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以及第五固定孔,以固定所述定位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的厚度大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顶端对称设置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定位杆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边角处设置吊环,所述吊环的外侧设置沉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

背景技术

托盘是使静态货物转变为动态货物的媒介物,一种载货平台,而且是活动的平台,或者说是可移动的地面,即使放在地面上失去灵活性的货物,一经装上托盘便立即获得了活动性,成为灵活的流动货物,因为装在托盘上的货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可以转入运动的准备状态中,托盘的的功用,在汽车制造中尤为重要,发动机是汽车制造中很重要的部分,因发动机体积以及重量都相对较大,在装配与运输中,都离不开托盘,但托盘功能较为单一,只具备载货功能,提供一种不仅可载货,同时还可对发动机定位的托盘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通过回转支撑转盘便于发动机方向定位,并通过可移动的定位导向柱使得对发动机的定位更精准,并可对不同大小的发动机进行定位。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包括:

托盘本体,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回转支撑转盘,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设置锯齿状轮齿。

定位杆,其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中部的位置,并指向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中心,所述定位杆与所述锯齿状轮齿接触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锯齿状轮齿走向相反的以卡固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卡齿。

U型固定架,其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并卡固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以固定所述定位杆;所述回转支撑转盘外周对称设置位于所述底板顶端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底板外侧。

定位导向柱,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U型槽内,所述定位导向柱包括固定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顶端一侧的可伸缩的导向柱,所述可伸缩的导向柱顶端设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压块;所述固定块另一侧设置第一定位孔,所述U型槽内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适配的第二定位孔,以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U型固定架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第一固定孔,所述底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孔适配的第二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以固定在所述U型固定架。

优选的是,所述U型固定架与所述定位杆的固定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U型固定架中部设置第三固定孔,所述定位杆与所述U型固定架相对的一侧设置多个沿所述定位杆纵向排布的,与所述第三固定孔适配的第四固定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固定孔适配的第五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以及第五固定孔,以固定所述定位杆。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杆的厚度大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的厚度。

优选的是,所述回转支撑转盘顶端对称设置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定位杆平行。

优选的是,所述底板的边角处设置吊环,所述吊环的外侧设置沉孔。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发动机置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上,可通过转动回转支撑转盘将发动机转动到需要定位或装配的方向,在调整所述定位杆的卡齿与所述锯齿状轮齿啮合,通过U型固定架固定所述定位杆,从而防止所述回转支撑转盘转动,以固定所述发动机的方位;并通过移动定位导向柱,使其在U型槽内置于移动至适宜定位的位置,再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对所述定位导向柱进行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可移动设置使得定位更加精准,同时避免干涉的产生,并可对不同大小的发动机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包括:

托盘本体,其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中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回转支撑转盘11,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外周设置锯齿状轮齿12。

定位杆2,其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中部的位置,并指向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的中心,所述定位杆2与所述锯齿状轮齿12接触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锯齿状轮齿12走向相反的以卡固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的卡齿21。

U型固定架3,其开口朝向所述底板1,并卡固所述定位杆2的第二端,以固定所述定位杆2;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外周对称设置位于所述底板1顶端的U型槽44,所述U型槽44的开口朝向所述底板1外侧。

定位导向柱,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U型槽44内,所述定位导向柱包括固定块4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41顶端一侧的可伸缩的导向柱4,所述可伸缩的导向柱4顶端设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的压块22;所述固定块41另一侧设置第一定位孔42,所述U型槽44内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定位孔42适配的第二定位孔43,以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位置。

在上述方案中,将所述发动机置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上,可通过转动回转支撑转盘11将发动机转动到需要定位或装配的方向,在调整所述定位杆2的卡齿21与所述锯齿状轮齿12啮合,再通过U型固定架3固定所述定位杆2,从而防止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转动,以固定所述发动机的方位;并通过移动定位导向柱,使其在U型槽44内置于移动至适宜定位的位置,再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定位孔42和第二定位孔43,对所述定位导向柱进行定位,所述定位导向柱的可移动设置使得定位更加精准,同时避免干涉的产生,并可对不同大小的发动机进行定位;所述可伸缩的导向柱由两个套接的支杆组成,支杆上分别设置相适配的孔洞,以便于孔洞重合插入固定销,固定可伸缩的导向柱的长度;所述压块22通过紧固螺丝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可伸缩导向柱的顶端,同时调整可伸缩导向柱至适宜的长度,再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压块22,以对发动机定位夹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U型固定架3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底板1平行的弯折部31,所述弯折部31上设置第一固定孔32,所述底板1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孔32适配的第二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第一固定孔32和第二固定孔,以固定在所述U型固定架3。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设置弯折部31,使得所述U型固定架3便于固定,同时通过将弯折部31设置的与所述底板1平行,使固定部位贴合底板1,从而使得U型固定架3的固定更加稳固;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孔32和第二固定孔,安装简单省力。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U型固定架3与所述定位杆2的固定连接方式具体为:所述U型固定架3中部设置第三固定孔33,所述定位杆2与所述U型固定架3相对的一侧设置多个沿所述定位杆2纵向排布的,与所述第三固定孔33适配的第四固定孔34,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固定孔33适配的第五固定孔,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三固定孔33、第四固定孔34以及第五固定孔,以固定所述定位杆2。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U型固定架3卡固在定位杆2的第二端,防止定位杆2发生倾斜,在U型固定架3中部设置第三固定孔33,与定位杆2上不同的第四固定孔34适配,使得定位杆2可前后移动,通过螺栓贯穿第三固定孔33、第四固定孔34以及第五固定孔,使得U型固定架3、定位杆2以及底板1紧密连接在一起。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定位杆2的厚度大于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的厚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定位杆2的厚度大于回转支撑转盘11的厚度,使得定位杆2的卡齿21厚度大于所述锯齿状轮齿12的厚度,从而加大对回转支撑转盘11的转动阻力,使得回转支撑转盘11的定位更加稳固。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回转支撑转盘11顶端对称设置卡槽52,所述卡槽52与所述定位杆2平行。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与发动机接触的回转支撑转盘11上设置卡槽52,便于在卡槽52内放置升降装置,从而便于移动发动机;通过将卡槽52设置与所述定位杆2平行,即与底板1侧端平行,便于升降装置的放入。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底板1的边角处设置吊环5,所述吊环5的外侧设置沉孔51。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所述底板1的边角处设置沉孔51,以通过在沉孔51内设置固定件,固定所述托盘本体;通过设置吊环5,以便于通过连接起吊装置将托盘吊至下一工位。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设计图

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2936.5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535753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B65D 19/44

专利分类号:B65D19/44;B65D19/38

范畴分类:34C;

申请人:天津奔腾广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天津奔腾广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380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谢庄村(一汽夏利对过)

发明人:张明洋

第一发明人:张明洋

当前权利人:天津奔腾广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汤小东

代理机构:1136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汽车发动机托盘夹具论文和设计-张明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