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内涵及实践研究论文

赵俊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内涵及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马克思群众观将群众视为历史的缔造者,并将政治工作视为服务群众的主要途径,在其经济理论中,马克思更加倾向于扩大群众利益。基于这一认知,本文分析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问题。同时也将针对这部分问题,以宏观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依据群众利益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无效以及统治阶级的贪婪。以群众利益为诉求,马克思探寻到剩余价值概念,并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最终方案。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者必然会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路线,也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一指导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群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为基层实践工作的理论指导。

针对不同规则,编程计算的方式也不同。对多用点式密码规则,可用上述方式先编出除多用点外的其余点,并依次判定出每一种合法情况中或不使用多用点不合法、使用则合法的情况,再在每一种情况的每两个相邻数组元素中进行是否必须加入多用点的判断,判断成功则在一开始设置的字符串尾部追加元素[10]。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历史由谁创造”,是哲学界永恒的命题。在早期西方哲学中,“第一因”的存在被广泛接受。直至启蒙运动时期,康德提出了“二律背反”理论,从而将哲学探究限制在“意识层”。马克思哲学受到青年黑格尔学派影响,并将“第一因”排斥在自身的哲学体系之外。同时马克思进一步下探了哲学研究视角,并将物质世界视为塑造精神世界的唯一因素。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倡导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将哲学的探究范畴下探至“物质与精神链接”的环节中,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学说受到严重冲击。

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马克思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缔造者”,并以此为依据,推导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非简单的“口号式”理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变革的巨大影响。在论述欧洲革命与城乡矛盾的章节中,都将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视为推动历史变革的主要因素。依据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历史的全部,而人民群众将成为“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者。综上分析,马克思将人民群众视为缔造历史、推动社会演进的动力来源。

(二)人民群众的组织机制

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将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之后的历史发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推理。马克思也认为,资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与宣传工具,而无产阶级则分散于社会之中,其组织机制嵌入到由资产与统治阶层掌控的社会制度中,因此以无产阶级为主要构成的人民群众无法形成合力。在面对资产阶级的压榨时,人民群众常常被迫接受不平等协议。有鉴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的组织形态,其中可包括工会与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认为,通过组织形式的确立,分散的人民群众将得以凝聚,在与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将逐渐获得优势。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可观察到,英国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榨无处不在,但工人阶级却无法形成抗衡力量。通过工会组织,工人阶级的诉求将得以凝聚,各类资源可得到充分调度。而以工会为基层单位的无产阶级政党,则被视为人民群众的核心组织。在《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被描绘为实现公平社会的唯一途径。综合分析,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需要凝集资源,因此应构建工会+政党的组织机制。

(三)人民群众利益优先

等级制度由来已久,在我国先秦时期,《周礼》将人类划分为君主与贵族、士人、国人与野人以及奴隶等多个阶层。不同阶层无法通过劳动所得,享受到超越阶层限制的生活物资。这一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长期保留,并在宋代后转变为贵族、官员、贫民以及因工作行业而被区分的“贱民”。新中国成立后,等级制度被全面取消,但等级观念并没有随之消失。个别基层干部仍然认为,社会资源是维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掌握资源配置权,将与人民群众形成类似于“因果关系”的共生机制,希望获得社会资源的群众必然会依附于权利部门,社会等级将因此形成。

分析《资本论》中的论述可发现,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产出积累无法用于群众需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于资本积累,而为了提升自身发展“人格化的资本主义”将更倾向于收集不变资本(C),而可变资本(V)与剩余价值(M)将相应减少。但消费市场依赖于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输出,因此过度收集不变资本,必将对消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资源将高度集中在投资端,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劳动人口过剩”。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唯一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广西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研究 …………………………………………………… 李 玲 杨永德(6/59)

二、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障碍

(一)“乌合之众”的错误思想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探讨经济成果分配的过程中,个别学者提出了耸人听闻的“温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民群众不具备反抗意识且缺乏辨识能力,因此为其提供可维持“温饱”的物资供应,就可保障社会稳定。而剩余价值则应被精英阶层分享。这一观点虽存在于个别学者的言论中,但泛化的引申却会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溯其根源,“温饱理论”与古代法家理论存在着相似之处。法家理论代表韩非子曾建议统治者将“贫民”、“辱民”作为统治手段,从而使统治者享用到更多资源。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灵活调动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古诗词课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卡通和音乐来制造一定的课堂氛围,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另外,播放视频和音乐也会让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还可以针对视频和图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等级制度带来的错误机制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将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压迫作为着眼点,为人民群众的福祉与生活需求作出了激烈抗争。马克思认为,《林木盗窃法》将保护富人利益作为前置条件,将人民群众拾取木柴的基本权利视为违法行为,并以国家意识强加于人民群众。因此这一法律规定违背了自然法准则,其本身是对人类权利的践踏。通过此类文章可观察到,马克思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福祉,视为其群众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内,马克思也将提升人民群众的收益视为最终诉求,并构建出科学社会主义概念。

(三)满足“最低需求”的资源配置观念

最近一本名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该书的主要论点认为,个性将在群体生活中消失,并带来类似于“盲从”的行为特征。但在我国评论界,这一大众心理学书籍,却被用于批判群体智慧。部分观念甚至将“乌合之众”等同于社会群众,并以各类暴力事件与群体性事件为论点,试图探究群众的非理性行为。类似理论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将奴隶比喻为“会说话的工具”。而德国近代哲学家尼采,更是将群众视为“实验材料”或“废品”。这部分观点夸大了“精英阶层”的社会价值,并与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立。

学生是课堂授课的主体,在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前期,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一方面,传达“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物理课堂中,亲自动手模拟物理实验,生成数据,通过计算和绘制图表最终得到物理定理.另一方面,初次课程实践时应选取已经学过的知识开展.突然的模式转变可能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受到影响,尤其是涉及《选修2》和《选修3》的内容,十分深奥难懂,不适合作为教学探索阶段的实验课.每节体验课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总,听取学生意见,例如对教材的理解,讲课思路的意见等,做好收集记录.

在社会实践中,深受“乌合之众”理论影响的人群,往往会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主要依据。其中经济收入较低,教育程度较差的人群,常常被其视为破坏社会和谐,阻碍社会发展的“罪魁祸首”。例如,部分一线城市的居民,往往会对新市民阶层横加指责,并将自身的文化习惯强加于他人。而另一部分人群会将法国大革命后发生的恶性事件归咎于普通群众,以至忽视了犯罪分子与人民群众的本质区别。总之,“乌合之众”缘起于内心深处的优越感,在概念模糊的论证场景中,“泛化的群众”常常成为替罪羊。

当前“差不多”、“不出事”等工作观念,却成为“温饱理论”的新形态,其本质是将满足群众的“最低需求”视为工作服务标准。例如,部分部门会将不引发群众反弹作为工作标准,以至其极少对本部门工作开展前置性检查。这样的工作观念,将群众视为国家的利益博弈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无从体现。

三、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思想

等级观念对个别基层部门的工作态度带来了严重影响,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掌握资源分配,使群众被迫与其建立依附关系,从而实现等级差异。但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应被全民分享,资源分配权不应成为等级划分的工具。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者与秉持等级观念的人群,拥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因此毛泽东思想应被视为防范等级观念的重要武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也是我党的基本工作路线。

基于马克思给出的一系列论述,我国应将“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念灌输给普通群众,并借由物质环境,改变当代社会中的错误认知。首先,我国应将公民意识作为抵御错误观念的思想武器。公民意识是指普通群众应将自身视为社会主体,不仅要为社会建设提供支持,也应享受社会建设带来的各项成果。通过公民意识的建立,“乌合之众”等错误理论将失去生存空间。之后,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的理论宣传。例如,教育部门可将公民意识纳入到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的考试中,从而使马克思理论得到强化。

(二)依托群众路线保持基层党的先进性

需要承认,“乌合之众”等观念描述了部分事实,这一理论也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得到体现。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知识存量无法与统治阶级相比,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知识储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群众难以在脱离外部刺激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觉醒。因此人民群众需要得到有效教育。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再次重申了由物质变化引发思想变化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于这一指导原则,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端正思想、不忘初心,在工作中深入基层群众,从而获得符合群众利益的工作目标。同时,基层党的工作应在梯队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从而使基层党的先进性得到长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人民群众视为党员培养的主要基地,可使我党的先进性得以长期保持。同时在群众中培养先进分子,可为基层党建注入活力,优秀人才将被丰富到干部队伍,而群众诉求也将引起各部门的充分关注。

(三)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最低需求”理论已对基层部门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依据马克思经济学,深入探讨资源分配机制,从而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提炼出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来源于投资收益与劳动收益。在劳动收益中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但由投资带来的部分剩余价值,也应被人民群众分享。基于这一理论,我国应严格控制矿产等重大资源的所有权,并将这部分生产资料作为投资成本,使其产生的收益被群众分享。

马克思经济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寻求用于扩大生产的成本(△C)。而马克思似乎更倾向于利用科技进步替代部分成本(△C)。基于这一认知,我国应将部分投资收益以及社会资源配置到科技研发环节,从而使社会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居民的单位劳动所得进一步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并抑制某类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从而使各类资源主动进入科技研发领域。总之,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终诉求,是为群众提供“最大化分配”。基层部门也应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终诉求,为群众提供服务。

由条件知:N1(a)关于变量强单调和Lipschitz连续[3,4,9],常数分别为 α,β,A(u)是 Lipschitz 连续,常数为,则有λA

结 语

针对阻碍马克思群众观落地的各项因素,我国应首先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念纳入到教学体系内,并借助公民意识强化马克思理论。同时,针对等级观念的影响,党的基层工作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并在梯队建设等工作中加强群众联系。针对“最低需求”理论带来的影响,我国应坚持马克思经济观中的“群众优先”原则,从而使群众利益得到维护。总之,马克思群众观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在工作实践中各部门应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李桂花,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及其践行路径[J].理论学刊,2016(01):18-25.

[3]孔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9)02-0003-03

作者简介:赵俊凤(1975-),女,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向阳

标签:;  ;  ;  ;  ;  ;  ;  ;  ;  ;  ;  ;  

赵俊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内涵及实践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