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乡党篇》的版本比较及批注异同分析论文

王茹:《乡党篇》的版本比较及批注异同分析论文

【摘 要】《论语·乡党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以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孔子的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礼”的标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更易于对不同的古籍版本进行梳理和辨析。以下将结合不同版本的论语注疏及有关史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法分析《论语·乡党篇》章句中的版本异同和批注异同。

【关键词】《论语·乡党篇》 文献 版本异同 批注异同

一、《论语·乡党篇第一》

先对首句进行分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①此句描述了孔子在家乡时会表现得较为谦恭,而在宗庙里、朝廷上,孔子虽能善于言辞,但很谨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②

(一)“恂恂”的版本异同分析

经查阅资料并分析文本,前句“恂恂”一词在不同版本的比较上值得考究,以下将对“恂恂”一词展开分析。

首先,南宋洪适所著的汉魏晋石刻文字专著《隶释》中有一篇《山阳太守祝睦后碑》提到:“乡党逡逡,朝廷便便”,另一篇《慎令刘修碑》中也提到过相关内容:“乡党,逊逊如也。”③虽然此处的“逡逡”和“逊逊”意思与“恂恂”相同,但二者所用字均与《论语》不同。

正因为这种不注重物质,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朴素生活,才让居里夫人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将全部时间,甚至生命用于热爱的事业与梦想上。她为人类谋取到巨大幸福——发现化学元素钋和镭,指导人们第一次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癌症。

其次,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描写飞将军李广时选用“悛悛”:“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时却用“恂恂”:“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④此处有一问题值得考究,两篇文章都为司马迁所作,虽然“悛悛”和“恂恂”在文中的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人的谦恭之态,但却用了不同词汇,因此可以看出两者其实不存在意义上的区别,只是字体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再看班固,他在《汉书》中写李广时用了“恂恂”一词:“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在描写冯参时,也用的“恂恂”:“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⑤可见,班固对于此词的用法始终如一。

【注释】

(二)“便便”的批注异同分析

本节将对后半句的“便便”一词进行批注的异同分析。经整理,对“便便”一词的解释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黄怀信教授为代表,认为“便便”同“辩”,二是以北宋学者邢昺为代表,认为“便便”同“辨”。

机制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完全相同,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人文素质拓展领域的课程包括实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与CD56阴性初治原发AML患者相比,CD56阳性AML患者易见发热症状,伴有重现性遗传异常的AML-M2b和IKZF1基因突变;而少见乏力和出血症状,伴有重现性遗传异常的AML-M3和DNMT3A基因突变。

其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其解释:“便便,辩也。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辩。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也提到:“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敬谨。”而邢昺的《论语注疏》中却将“便便”解释为“辨”,“便便,辨也。宗庙,行礼之处;朝廷,布政之所。当详问极言,故辨治也。虽辨而唯谨敬。”⑦

最后,只有邢昺《论语注疏》采用“辨”,其余学者均采用“辩”。除解释“便”字时所用词不同之外,他们对该句的认识几乎一致。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得知“辨”在古代可通“辩”,有口头上争辩的意思。在《尔雅》释训中有相关解释:“诸诸、便便,辨也。辨、辩同,谓辩论之也。夫子于宗庙每事问,又薄正祭器,于朝廷则对问政,述儒行,是言辩也。”《礼记·曲礼上第一》中有用过此用法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荀子·解蔽》中也有此用法的记录:“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

由于《论语·乡党篇第一》的首句主要是记录孔子在家乡和宗庙、朝廷之上的言行。虽然“辨”和“辩”有相似意义,但从字形上来看,“辩”作为形声字,从形旁,有口舌上辩论之意,因此更符合善于辞令的描述,易于理解。因此,对于“便便”的批注,黄怀信等的观点更为贴近现代文学之说,“便”是借为“辩”,指善于雄辩的样子。

二、《论语·乡党篇第八》

《论语·乡党篇第八》讲的是孔子认同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主要涉及有关饮食方面的一些要求。以下将重点分析的章句为“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因为造型是四面坡,所以又叫“四阿顶”。它是出现时间较早的屋顶形式之一,逐渐演变为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常用于建造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殿堂。

(一)“沽”的版本异同分析

戴望认为:“太平之世酒酤在官,饮食不粥于市。孔子当周衰乱,饮明先王之禁,故不食。”认为孔子是为了贯彻周公的禁酒令而不饮酒。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精致的饮食要求,除考虑到关于饮食卫生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孔子遵守并传承了西周时期的制度。

越是乱世,小皇帝越喜欢亲小人远贤臣,蜀汉后主刘禅是这样,魏国小皇帝曹芳也是这样,他耽于宴饮,不亲政事,何晏忧心忡忡,向小皇帝写了封奏章,劝他少花点时间玩乐,多亲近大臣。这封奏章写得四平八稳,相比诸葛亮的《出师表》,文采不遑多让,就是怎么看都像学术论文。

黄怀信认为:“‘沽’本字当作‘酤’。”“酤酒”一词出于《墨子·非儒下》:“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⑨《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使用过该字:“酤酒而酸,买肉而臭,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故求物必于近之者。”班固《汉书·景帝纪第五》中也使用过:“夏旱,禁酤酒。”《论语汇校集释》中的冯氏对此有所考异:“古买酒为酤酒。”翟灏也有所考异:“《汉书·食货志》引《论语》曰:酤酒不食。《太平御览:资产部》述文‘沽’亦作‘酤’”。《小雅·伐木》笺曰:“酤,买也。《说文解字》释:沽,水名。酤,买酒也。沽为借字。”黄式三《论语后案》曰:“毛传:酤、沽通。”以上几个版本都认为“沽”同“酤”,是买来的意思,并没有指出什么具体区别。

若用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解释,则“沽”和“酤”都为形声字,声旁都为古字,“沽”的形旁为水,可见沽的本义是跟水有关。而“酤”,形旁为酉,表示与酒有关。刘氏《正义》中提到过:“‘沽’与‘酤’同。沽,水名,假借字。”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沽”作“酤”是可取的。

⑤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本节主要对“沽”字进行版本比较分析。根据杨伯峻版的《论语译注》,此句译为:“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⑧以下将考证孔子为何这样做。

(二)姜食之解

姜既然是一种食物,若饭后吃必然会过饱。《本草经》所载,姜属于辛类,人吃多了必然会身患热疾,伤害身体。通过以上几个版本的解释,可见何晏《论语集解》和刘氏《正义》中对为何不多食姜的解释更加合理。

何晏《论语集解》:“孔曰:撤,去也。斋禁荤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不多食,不过饱。”认为不撤走姜的原因是其辛而不臭,为了不吃太饱而不多吃。皇侃《论语义疏》:“齐禁熏物,姜辛而不熏,嫌亦禁之,故明食时不除姜者也。云:‘不多食’者,多则伤廉,故不多也。”认为不撤走姜的原因是其辛而不熏,怕吃多了伤身体而不多吃。朱熹认为:“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时刻而止,无贪心也。”不撤走姜是因其有通明、除恶心的功效,而不贪吃则不多食。刘氏《正义》:“姜辛辣,多食生内热之疾,故不多食。”未提及为何不撤姜食一说,只解释了不多食是因为姜本辛辣之物,吃多了身体会患内热。对此,《论语汇校集释》提及:“彻姜,谓于肉中加姜而烹,使其性味通彻于肉中。不彻姜,即烹肉之前不加姜。肉不加姜则腥且性寒,故不多食。”黄怀信则认为姜本是应在煮肉时一起放入,没撤姜的原因可能是煮肉时未将其加进去,但是并未明确指出为何不多吃姜,只是解释了肉中不放姜料而不能多吃的原因。

首先,黄怀信版的《论语汇校集释》中曾提到有关何晏集解的记载:“郑曰:便便,辩貌。虽辩而谨敬。”同样提到的陆氏《经典释文》也有记载:“便便,婢绵反,辩也。”黄怀信的观点是:“便便,借为辩辩,雄辩貌。”

《本草纲目》记载:“干姜主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⑩姜归为菜部辛类,从中可以得出吃姜有益于人身体健康的结论,孔子所说的不撤姜食的原因便是如此。由此看来,朱熹对为何不撤姜的解释更易理解。

本节将对“不撤姜食,不多食”进行注释解析。此句译为:“不把姜拿走,但又不多吃。”下面将会比较不同版本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既然不被撤走,又不能多食,这样看似自相矛盾的一句话,自然会有一定道理,以下将解释为何不能多食姜。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恂恂”一词大致有“逡逡”“逊逊”“悛悛”三种不同形式,各个版本对此看法也有所不同。到目前为止,前两种形式仅在上述所提到的出处中有记载,而“恂恂”一词则使用的次数居多,而使用次数越多,读者在阅读史料文献时对所出现词汇的认知几率越大。对于此问题,虽然不同学者的注疏不同,但三者只是义同形不同,在句子理解上并不会产生歧义。因此,刘宝楠版的《论语正义》中记载的更为确切:“索隐曰:汉书作恂恂,音询。悛与逡同,亦与恂同。并声近字。”⑥

①孙钦善:《论语注译》,四川:巴蜀出版社,1990年。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③洪适:《四部丛刊三编·史部·隶释》,上海:上海书店,1935年。

④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至于孔子为何不吃买来的酒肉,朱熹解释:“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孔子是出于对饮食卫生的考虑才不吃市场上售卖的酒肉。《论语汇校集释》中皇侃义疏解释:“酒不自作则未必清净,脯不自作则不知何物之肉,故沽市所得所不食也。”指如果酒肉不是出于自己之手恐怕不干净。刘氏《正义》解释:“市脯不食,亦恐其不清洁,且恐日久,味少变也。”这里也认为是怕不洁净所以不吃。他认为孔子之所以不吃买来的肉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担心不卫生,二是因为时间一久味道会变。黄怀信的解释是:“不食,嫌其不卫生也。”

“闲时莫论人之非”,这句中国古语对陷入“麦克风门”的外国政要们同样适用。不过,偶尔恰当的“幽默”点到为止,即使被泄露也无伤大雅。

⑥郑玄,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内容占有重要的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继而会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显著的问题,例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传统,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等。可想而知,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问题迫在眉睫,尤其是阅读教学。立足于核心素养教学的理念以及方式,继而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的高效措施即可。久而久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则会显著提升。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⑨孙诒让:《诸子集成 第四册 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大量资料得出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护理要点,并对护理研究进行探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

⑩李时珍:《本草纲目 第五册 卷二十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9)01-56-03

【收稿日期】2018-12-03

【作者简介】王茹(1994-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在读硕士,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文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王茹:《乡党篇》的版本比较及批注异同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