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冬莲:道家和平思想的政治伦理意涵论文

齐冬莲:道家和平思想的政治伦理意涵论文

摘 要:道家和平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以宇宙为视野,以世间万物为对象,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平与秩序。道家和平思想以“尊道”“顺道”为理论基点,以“自然无为”为修炼策略,体现“常善救人”的宽容品质、“慈爱俭啬”的道德情操并彰显“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内涵。

关键词:道家;和平思想;政治伦理

对和平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谋和平,促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和”思想①中国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织,通常意义上可以交互使用。参见肖刚:《“和谐世界”:中国“和”哲学与持久和平——以对道家、儒家、墨家“和”哲学的分析为中心》,《国际论坛》2006年第6期。。无论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还是主张“道安天下”的道家亦或是讲“兼爱非攻”的墨家都随处可见“和”的理念,和文化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尤其是道家以宇宙为视野的“大和平”观,影响更为深远,道家和平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政治实践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中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涵。

一、“尊道贵德”的伦理原则

“道”是道家哲学的本体,也是道家和平思想的理论基础。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P5“道者,万物之所由也。”[2]P82“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3]P155“道”还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法则和运行规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3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并且按照“道”的规则运行。因而“道”也是人间事理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无论是人还是天地都必须要遵循和效法“道”的规律和秩序。道家的和平思想内含在由道生成的万事万物之中,因为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的和谐共生来自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P5是因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絪缊”出和谐万物。道可以通过调节事物之间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P8无论是人际和谐还是社会和谐也是以“道”为基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1]P4意思是,执政者顺乎“道”的要求、合乎“道”的原则施政,天下百姓就会信服并自觉归往,老百姓认识道,掌握道,就不会相互妨害,社会才会和谐。

道家进一步认为,“道”还是“德”的本源和本体。“道”贯彻落实于具体事物就表现为“德”。“德”作为“道”的展现落实,体现为个人的“不争”“守柔”“无为”“俭啬”等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规范,也体现为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特征。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品质的获得和身心的安宁以及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和谐统一都是“道”之功用,通过持守与“道”相通的“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安宁。

道家“尊道贵德”的和平思想对于现代善治的意义在于:第一,执政者要“尊道”且“顺道”,达到人事的和谐。“道”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之意,又具有超越现实和表象的特征。“尊道”且“顺道”首先要求执政者要探索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仅凭热情和主观愿望任意妄为,更不能滥用公共权力。“是以圣人,信道不信身,顺道不顺心”[4]P86说的就是为政者一定要按照“道”的要求,修身律心,约束自己的言行尤其是私利和私心。第二,执政者要建立与“道”相贯通的执政美德和个人美德,实现人的内心和谐。修德是遵道的体现,良好的道德是作为主体人之心灵和谐的重要内容。为政者无德,身心不宁,心术不正,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顾民生,这是对“道”的背离,不可能实现善治。就像老子所说:“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1]P6第三,在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持政策的稳定和维护社会的安定。

科学地学习,体现在生活过程中,要求支部书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切实坚强学习毅力、增强科学学习意识。首先,向榜样学习,保持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做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暴殄天物;其次,向先贤学习,提高“平和”的人生品位,不仅做到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还要做到珍爱生命,学会运动和休息,坚持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实现健康美好人生。

二、“自然无为”的伦理策略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P7“慈”和“俭”是老子所信守的“三宝”中两个要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说明,慈是一种美德,让人无所畏惧;俭,可以积累财货。“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1]P7慈和俭都非常重要,舍弃了便是死路一条。进一步分析,首先,老子所倡导的“慈”有平等之意,还与宽容密切联系。与儒家的“仁”有亲疏之别不同,道家的“慈”强调天地平衡万物平等,宽容对待人和事。其次,“慈”的主要对象是民,对于统治者而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百姓,尊重、关心、爱护民众:“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P6对于“俭”,老子视之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则。老子还提出了一个与“俭”相应的概念“啬”。“啬”要从动态的方面去理解,意指控制过分的私欲、节俭不奢。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福。早福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P6可知,“啬”可以养护身心,促进身心和谐,延年益寿,同时也是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可以稳固国家的根本。老子还明确指出了不懂得“俭啬”的严重后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P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P5贪得无厌,一味追求物质满足和感官享乐者,会为自己招来祸患。

道家的“自然无为”应用于今天的政治领域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对于为政者来说要“为无为”、“不敢为”或“不治”。就是要求为政者放弃自己的主观成见,遵循事物本身的法则,不僭越,不越俎代庖和横加干涉,保持事物自身的本然状态,包括不强意妄为、遵循规律而为、不恃己功而为的基本方式和达到“无不治”的治理效果,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1]P7“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P7,就是统治者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民,而是要了解民情、顺应民意,尽可能少地去干扰和强制民众。“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P2说的就是统治者不恃己功而为,最好的统治是让人民感觉不到威势权位的存在,这种“无为”之教胜过仁义德行的教化,更胜过严苛的刑法,而达到“功成事遂”的管理目的,实现治理的“和谐”;另一方面,对于治理对象的民众来说,要“自为自治”。为政者行“无为”的方式,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如庄子所言:“指麾顾眄而民各至其性也,任其自为”[5]P441“就其殊而任之,则万物莫不当也。”[5]P582民众和下属能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这便是现代善治的“和谐”状态,而且因无为而无往而不胜:“为无为则无不治”[1]P1“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1]P8政府要尊重民众的意愿,相信民众的力量,汲取民众的智慧,政府的职能是为民众提供服务、协调、组织和引导。可以看出,道家“无为”的治理方式内含着现代柔性管理方法。

目前,以QQ、微信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交流手段已经成为公众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应当有效利用这些信息技术交流手段搭建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三、“常善救人”的伦理品格

“慈爱俭啬”既是全生之道、身心和谐之道,也是为官之德,治理之基。其政治意义在于:第一,慈爱之心,俭啬美德,是对为政者的基本伦理要求。因为慈爱,才会善待下属,爱护百姓;因为俭啬,就会懂得节制物欲,不至于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中迷失自我。第二,执政者清心寡欲、崇俭抑奢,执守“俭啬”之道,对于今天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家通过以内乐外、廉俭养生等方法激发人们对俭啬廉洁的内在心理需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6]第三,有利于发挥官员的正向带动效应,净化社会风气。为政者的作风会直接影响党风、社风和民风。执政者若不能做慈政爱民,作风粗暴简单、耽于享乐,奢靡无度,会给下属和民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败坏政风和民风。反之,为政者能躬行节约、勤俭爱民,成为社会道德榜样,就能发挥上行下效的积极价值导向作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风和民风。

实际上,直到8月13日,当各路小道消息显示西王集团即将接手山东男篮时,高速男篮俱乐部相关负责人还通过媒体进行了辟谣:假消息,从没听说过此事,也从未跟西王集团有任何接触。

“慈爱俭啬”是实现内心和谐安宁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是道家和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政治领域,“慈爱俭啬”也应该成为为官者的基本伦理诉求。

人类身体的运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体育行为是后天生存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体育既是来源于人类潜在的本能需求,又是人类对身体健康的内在需求,体育搭建起主体寻求强蛮体魄与自由存在的桥梁,在人类本性抒发中完成自身肉体的解放。体育发挥主、客体关联的中介作用来彰显主体的姿态。“在人类的自然需求中,体育运动是一种寻求生存平衡的身体本能”[9]。生命的平衡要求人类内在向度达到精神满足与肉体需求的统一,外在尺度保持实践行为与自然开发的相互和谐。体育运动在人类的顽强精神中彰显躯体的健硕体态,在人类的本能行为中呈现出自然的动物属性,在顺应人类肉身本质的同时获取精神的自由。

四、“慈爱俭啬”的道德要求

宽容,不但是道家人际和谐的基本原则,在文化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的时代,“宽容还是维持良序社会长治久安和人类和平的思想基础”,也理应成为执政者的为官之德和伦理品格。统治者常怀宽容之心、谦和之德,在保持自己身心和谐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团结,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道家和平思想源于对当时仁义礼法制度的伦理反思和政治现实的道德批判基础之上,从天人同构的基本认识出发,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审视中和人性修为的实践中形成的。道家是通过“自然无为”的人性修为方式以达成“无不为”的“和谐”理想状态。“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的重要属性和基本展开方式,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P4,通过无为的方式实现无不为的圆满结果。“无为”的方式即是“道”的方式,所以是世间万事万物最重要和最理想的打开模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P5道家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P7“无为”是任何人修炼理想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普通人如此,君王如此,圣人也是如此,所谓:“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1]P3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指不为人为强加或外在干预的本然与和谐的理想状态。“自然无为”要求遵循“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P7的原则,按照万事万物自身生长变化的客观规律,实现其自身的和谐秩序和理想状态。

道家和平思想中,“常善救人”是最基本的伦理品格。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1]P3意思是说圣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公正无私,平等相待,这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常善救人”内涵着人际和谐的“宽容”“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持守这些原则,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各的特点,都有自己存在的作用和价值,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1]P3将人分为高低贵贱、亲疏利害是不利于人际和谐的。就像老子所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1]P6庄子更是提出“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的观点。何谓“宽容”以及“常善救人”如何实现,老子明确提出了“报怨以德”的思想,具体展开就是“善者吾善自,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P6这里包含着两层含义:对待别人,尤其是那些“不善者”“不信者”,需要我们用仁慈宽容的胸怀去接受并感化他们,化解是非恩怨,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对待自己,需要我们理性地认识和分析自身品格中的“不善”和“不信”。当我们以宽容之心待人时,同时也是检视自身品格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宽恕对方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人际交往中,若缺少谦让、包容之心,当矛盾产生时,不但不能及时化解,甚至会恶化升级。道家不但从思想观念上提出了“宽容”原则,还注重在道德修炼和道德教育实践中培育宽容美德。比如,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致虚守静”,庄子提出的“无己”“心斋”“坐忘”等方法。

五、“物无贵贱”的伦理精神

反对特权,追求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也是现代社会正义原则的基本要义。2000多年前的中国道家和平思想中就有“物无贵贱”的论述,体现出对平等意识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首先,道家论证了自然的和谐与平等。在道家看来,天地自身是一个和谐平等的有序系统。在这个世界里,天、地、人、物和谐统一,平等共存。《太平经》云:“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刚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丘。此道之根柄也。”[7]P728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P3“无弃人”“无弃物”表明,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8]P79人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人与物享有平等的权力。庄子更是明确提出“万物一体”“齐万物”“物无贵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等平等主张。

其次,社会平等思想。《吕氏春秋》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得天下者,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9]P631可见,在道家看来,公正平等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所在。《老子指归》中有:“造化之心,和正以公,自然一概,正直平均,无所爱恶,与物通同。”[4]P24阐释了一个和正、公平、无偏理想世界。道家认为,平等是和谐状态下人本然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天地相和,以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1]P3平等还是“天道”之本性,而“人道”的参与反而会打破社会平衡,影响社会公平:“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1]P8

道家“物无贵贱”的和平思想启示今天的为政者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淮南子·主术训》中所述:“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10]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实现生态和谐。其次,要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化解社会重大风险能力等促进社会团结和公平有序。

参考文献:

[1]李耳.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管仲.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何万勤,熊铁基,郭其勇,等.宣传道廉文化弘扬社会正气[N].光明日报,2011-10-25.

[7]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杨伯峻.列子集释[Z].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The Political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Taoist Peace Thought

QI Dong-lian1,HUANG Xiao-yun2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Taoist peace though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it takes the universe as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s the object to examine the peace and order between man and man,man and nature,as well as man and society.The Taoist peace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Respecting the Tao"and"Passing by",and takes"Natural Inaction"as the practice strategy,which embodies the tolerant quality of"Constant Goodness and saving people",the moral sentiment of"Being loving and frugal",and the equal spirit of"Nothing is noble or cheap".It has distinct political and ethical connotation.

Key words:Taoism;peace thought;political ethics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9)-0052-04

收稿日期:2019-03-12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道家和平思想研究”(14JD31);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础研究”(XSP18YBC205)

作者简介:齐冬莲,女,湖南耒阳人,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传统伦理、和平文化、经济伦理研究。

(责任编辑:魏登云)

标签:;  ;  ;  ;  ;  ;  ;  ;  ;  ;  ;  ;  ;  

齐冬莲:道家和平思想的政治伦理意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