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论文_宋敏,韩金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夏热冬暖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区,建筑,环境,内热,屋面,负荷,住宅。

夏热冬暖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韩金玲[1](2019)在《夏热冬暖地区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所以节能理念渐渐发展了起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被动式建筑设计是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具体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基于此,本文就在考虑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基本策略。(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12期)

记者,曹丽娟[2](2019)在《绿色产业助力湾区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曹丽娟)12月3日至4日,第九届热带、亚热带(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论坛在莞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建筑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700多人齐聚东莞,共同探讨“绿色产业助力湾区建设”话题。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9-12-04)

潘俊,李义强,邓伟,王彬彬,王惠[3](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新型园区能源规划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园区遵循产城融合的理念,生产、生活、教育、商业、休闲及娱乐混合布局,营造各种功能和谐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根据产业的能耗负荷特性,本文将新型园区分为产业园区和科创园区两类,从规划理念、能耗指标、能源结构、碳排放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新型园区的能源规划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11期)

丁云,黄倞,李治中,陈上,肖潇[4](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率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夏热冬冷地区10栋不同类型的典型公共建筑,运用软件模拟建筑物全年能耗,对比分析15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对05版标准的节能情况。通过模拟计算,验证了15版标准在05版标准基础上,因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善、空调供暖照明设备能效提高,建筑全年总能耗减少约20%~23%。(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9年05期)

侯亚祥,孙维栋,张蒙[5](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方式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采用何种方式供暖"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整理出广大居民的需求,然后介绍了5种常用的供暖方式。通过熵值分析法对5种供暖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方式的选择上,初装费用、运行费用、可靠性、安全性、环境友好度等5项所占的权重较大;空气源-太阳能热泵采暖综合评价值最高(为3.35),是解决夏热冬冷地区采暖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喻伟[6](2019)在《基于能耗限额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节能技术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总能耗持续攀升。2014年建筑业建造能耗占全社会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高达27.5%,2015年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能源短缺及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清华大学提出了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指出应从我国未来可以获得的能源总量和环境容量条件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对能源的需求出发,得到未来我国可以用于建筑运行的能源总量,进而分配各类建筑的运行能耗,作为节能工作的定量目标和约束上限,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城镇住宅未来年采暖和空调能耗应控制在(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赵夏[7](2019)在《冷屋面和种植屋面在夏热冬暖地区的热湿环境实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屋面采用冷屋面或种植屋面可以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提高建筑室内的热舒适性。研究选取厦门市某居住建筑3个朝向、功能、布局、房间尺寸、围护结构顶层房间,分别设置冷屋面、种植屋面、普通屋面(对比屋面),测试其室内热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测试期间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相对普通屋面房间在夏季可分别降温0.3℃和0.6℃,在冬季可分别降温0.2℃和0.5℃,在过渡季可分别降温0.8℃和0.5℃。在夏季非空调工况下,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在75%舒适区域(Ⅱ级热湿环境)热感觉指标(aPMV)比普通屋面房间分别提高了0.23、0.59;在冬季非采暖工况下,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在不可接受舒适区域(Ⅲ级热湿环境)aPMV比普通屋面房间分别提高了0.37、0.20。通过对比,在夏热冬暖地区,在夏季非空调工况下,种植屋面对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比冷屋面作用更明显。在冬季非采暖工况下,冷屋面对室内热湿环境的不利影响比种植屋面更明显。(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田少宸,苏醒[8](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除湿需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和常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 ST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夏季和除湿期的热、湿负荷特征,讨论了该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适宜的除湿系统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较低,随着照明和设备功率密度设计参数的减小,夏季和除湿期的典型日显热负荷分别降低约45. 3%和79. 7%;围护结构气密性的提高可降低约22. 1%的显热负荷和湿负荷,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显热负荷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湿负荷; 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湿比降低为常规建筑热湿比的60%左右。常规空调形式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难以同时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含湿量在除湿期低于夏季,冷凝除湿系统能效较低。热泵型空调器与除湿转轮联合运行的除湿空调系统更容易满足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节能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路菲,余镇雨,邹瑜,徐伟,孙德宇[9](2019)在《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气密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零能耗建筑对气密性有较高要求,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降低无组织渗风导致的冷、热负荷,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气密性要求尚不明确。本文以夏热冬暖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建筑气密性(50 Pa)与常压下空气渗透换气次数的转换方法,计算了得到不同气密性等级对应的年平均空气渗透换气次数(常压)。并在TRNSYS能耗模拟平台建立了典型建筑模型,模拟计算了气密性对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和空调通风能耗的影响。最后以营造更加节能和热湿舒适的室内环境为目标,建议自然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3. 0 h-1,机械通风策略下建筑气密性N50≤1. 0 h-1。(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汪文静,方廷勇,荣鼐,朱曙光[10](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节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宿州市祁县镇居民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农村住宅的空间状态和各围护结构现状进行调研,利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模拟计算,对住宅进行热工和能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该既有住宅建筑设计的热工和能耗缺陷,给出改造措施,以期对该气候区域一般居民住宅的热舒适性和能耗改进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夏热冬暖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 曹丽娟)12月3日至4日,第九届热带、亚热带(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论坛在莞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建筑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700多人齐聚东莞,共同探讨“绿色产业助力湾区建设”话题。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夏热冬暖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宋敏,韩金玲.夏热冬暖地区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J].绿色环保建材.2019

[2].记者,曹丽娟.绿色产业助力湾区建设[N].东莞日报.2019

[3].潘俊,李义强,邓伟,王彬彬,王惠.夏热冬冷地区新型园区能源规划探讨[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4].丁云,黄倞,李治中,陈上,肖潇.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率模拟分析[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9

[5].侯亚祥,孙维栋,张蒙.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方式的对比分析[J].节能.2019

[6].喻伟.基于能耗限额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节能技术方案[J].建筑节能.2019

[7].赵夏.冷屋面和种植屋面在夏热冬暖地区的热湿环境实测对比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8].田少宸,苏醒.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除湿需求分析[J].建筑科学.2019

[9].路菲,余镇雨,邹瑜,徐伟,孙德宇.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气密性研究[J].建筑科学.2019

[10].汪文静,方廷勇,荣鼐,朱曙光.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节能优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夏热冬暖地区气候分区图夏热冬暖地区分区图第十二章 夏热冬暖地区节能标准综述

标签:;  ;  ;  ;  ;  ;  ;  

夏热冬暖地区论文_宋敏,韩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