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吕娜

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吕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殖器念珠菌病,氟康唑,聚维酮碘溶液,疗效

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文献综述

吕娜[1](2017)在《氟康唑与聚维酮碘溶液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氟康唑与聚维酮碘溶液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生殖器念珠菌病例共计52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组。26例采用氟康唑治疗,设对照组。26例采用氟康唑与聚维酮碘溶液治疗,设研究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中研究组的起效时间相对较短,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殖器念珠菌病采用氟康唑与聚维酮碘溶液治疗,效果较显着,起效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7年01期)

贾亚利,蔡莺莲,邓琳,吴黎明[2](2016)在《研究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研究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疑似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43例疑似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进行检查,观察阳性患者的基本情况、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45例患者中,经过真菌学检测后,40例患者为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阳性率为27.6%,其中包皮龟头炎患者为32例,外阴阴道炎8例,检测出白念珠菌37株。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应用、配偶/性伴患病、患包皮过长与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疾病具有相关性(x~2=6.121、5.234、5.094,P<0.05)。对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以广谱抗菌药物应用、配偶/性伴患病、穿紧身衣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疾病具有相关性(x~2=5.921、5.582、5.840,P<0.05)。其中配偶/性伴患病因素与念珠菌的相关性最强(P=0.000,O.)R=10.422(95%的可信区间为6.123~18.238)。与TBF相比,FCZ、ICZ、5-FC和AMB的敏感及耐药性对比分析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3、5.384,4.283、5.284,4.083、5.982,4.973、5.932,P<0.05)。结论配偶/性伴患病与生殖器念珠菌相关性最强,为最易感因素,白念珠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属,唑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耐药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齐立军[3](2015)在《特比萘芬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特比萘芬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 mg,1次/d,持续用药治疗3周。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餐前餐后血糖值,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测量60例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无变化。临床疗效方面:停药1周治愈率为68.3%,停药3周治愈率为70%。治疗前后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耐受性好的患者46例,占76.6%,耐受性一般的患者为12例,占20%。结论特比萘芬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外生殖器念珠菌病有效、安全,耐受性良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糖尿病新世界》期刊2015年03期)

李艳,乌日娜[4](2012)在《生殖器念珠菌病家庭内感染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引起夫妻双方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病原菌是否为同一种致病菌,并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念珠菌培养方法培养,API 20C AUX进行鉴定,微量稀释法行药敏检测。结果 88例患者(44对夫妻)中,检出白念珠菌73例。夫妻双方共同由同一菌种致病例数为41对,白念珠菌引起者为36对,光滑念珠菌引起者为2对,近平滑2对,克柔念珠菌1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药敏显示88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全部敏感,对克霉唑也高度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夫妻一方患有生殖器念珠菌病时,另一方应做好性伴通知工作,行相应检查,必要时行药敏实验,以降低念珠菌病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侯冰,林少群,黄进波[5](2012)在《汕头市生殖器念珠菌病念珠菌菌种分析及耐药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汕头市2010年性病科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菌株对五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念珠菌,纸片法测定念珠菌对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结果 574例标本共培养159株念珠菌(27.70%),其中,白念珠菌141株(88.67%),光滑念珠菌11株(6.92%),热带念珠菌5株(3.14%),克柔念珠菌2株(1.26%)。药敏试验显示: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有较高的耐药率,其次是伊曲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特比萘芬有较高的耐药率,其次是氟康唑。结论白念珠菌仍是生殖器念珠菌病的首要病原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殊菌和克柔念珠菌。药敏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和酮康唑仍是治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1)

王惠平[6](2011)在《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器念珠菌病是念珠菌感染生殖器部位引起的疾病,包括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和念珠菌性龟头炎。其中女性VVC发病率很高,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居女性阴道疾病的第2位。尤其近年各种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普遍应用,使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致病菌毒力和宿主局部免疫等方面。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局部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期刊2011年02期)

蒙在杨,秦耀春,潘秀贤[7](2010)在《344对性伴侣生殖器念珠菌感染的菌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念珠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一般健康妇女阴道可携带而无临床症状,孕妇带菌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徐萍[8](2010)在《女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合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合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临床相关性及其治疗的重要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本所门诊39例女性患者。年龄:18~50岁。其中18~30岁28例;31~40岁7例;41~50岁4例。病程:2月~5年。已婚24例,未婚15例。所有患者都有婚前或婚后不洁性生活。表现有外阴瘙痒或烧灼感或会阴坠胀感等,同时还伴有阴道(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0-06-10)

屠韡燕,黄欣,施伟民[9](2010)在《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器念珠菌病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致病因素及治疗等方面概括阐述了近几年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4-08)

屠韡燕,胡笑,黄欣[10](2010)在《生殖器念珠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女感染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反应、致病菌侵袭与阴道局部抵抗、全身因素等,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该病的方法,本文就近期该病的相关发病机制的进展情况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4-08)

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研究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疑似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43例疑似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进行检查,观察阳性患者的基本情况、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45例患者中,经过真菌学检测后,40例患者为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阳性率为27.6%,其中包皮龟头炎患者为32例,外阴阴道炎8例,检测出白念珠菌37株。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应用、配偶/性伴患病、患包皮过长与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疾病具有相关性(x~2=6.121、5.234、5.094,P<0.05)。对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以广谱抗菌药物应用、配偶/性伴患病、穿紧身衣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疾病具有相关性(x~2=5.921、5.582、5.840,P<0.05)。其中配偶/性伴患病因素与念珠菌的相关性最强(P=0.000,O.)R=10.422(95%的可信区间为6.123~18.238)。与TBF相比,FCZ、ICZ、5-FC和AMB的敏感及耐药性对比分析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3、5.384,4.283、5.284,4.083、5.982,4.973、5.932,P<0.05)。结论配偶/性伴患病与生殖器念珠菌相关性最强,为最易感因素,白念珠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属,唑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耐药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参考文献

[1].吕娜.氟康唑与聚维酮碘溶液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

[2].贾亚利,蔡莺莲,邓琳,吴黎明.研究性病门诊生殖器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致病菌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

[3].齐立军.特比萘芬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

[4].李艳,乌日娜.生殖器念珠菌病家庭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

[5].侯冰,林少群,黄进波.汕头市生殖器念珠菌病念珠菌菌种分析及耐药性监测[C].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王惠平.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1

[7].蒙在杨,秦耀春,潘秀贤.344对性伴侣生殖器念珠菌感染的菌型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

[8].徐萍.女性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合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与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2010

[9].屠韡燕,黄欣,施伟民.生殖器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C].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10].屠韡燕,胡笑,黄欣.生殖器念珠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C].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标签:;  ;  ;  ;  

生殖器念珠菌病论文-吕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