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及含有其的车辆,该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包括:固定架;转向装置,包括转向驱动部和前车轮,转向驱动部与固定架固定连接,且能驱动前车轮转向;前车轮包括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自动倾斜装置,包括倾斜驱动部、左提升件和右提升件,倾斜驱动部能驱动左提升件拉动左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右提升件拉动右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向驱动部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带动左提升件或右提升件拉动左前车轮或右前车轮提起,从而使整个机构在转弯时朝着转弯内侧倾斜,在直行时当遇到地面不平的情况下能维持直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驾驶安全性,也改善了驾驶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转向装置,包括转向驱动部和前车轮,所述转向驱动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且能驱动所述前车轮转向;所述前车轮包括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自动倾斜装置,包括倾斜驱动部、左提升件和右提升件,所述倾斜驱动部能驱动所述左提升件拉动所述左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所述右提升件拉动所述右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架;
转向装置,包括转向驱动部和前车轮,所述转向驱动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且能驱动所述前车轮转向;所述前车轮包括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
自动倾斜装置,包括倾斜驱动部、左提升件和右提升件,所述倾斜驱动部能驱动所述左提升件拉动所述左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所述右提升件拉动所述右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部包括:
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的第一端设置方向盘或把手;
第二转向轴,通过固定座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轴的第二端通过万向接头连接;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左前车轮和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齿轮、左扇形齿轮和右扇形齿轮;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主齿轮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扇形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啮合;
所述右扇形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啮合;
所述左扇形齿轮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且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右扇形齿轮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且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汽车转向器、左转向筒和右转向筒;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汽车转向器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转向筒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
所述右转向筒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
所述汽车转向器的一端与所述左转向筒相连,所述左转向筒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汽车转向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转向筒相连,所述右转向筒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左拉杆、左转向柱和右拉杆、右转向柱;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左拉杆的一端、所述右拉杆的一端分别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左转向柱的一端相连;
所述右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转向柱的一端相连;
所述左转向柱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
所述右转向柱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
所述左转向柱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右转向柱的另一个端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左叉臂组件和右叉臂组件;
所述左叉臂组件包括左上叉臂、左下叉臂和左转向轴;所述左上叉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左下叉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左上叉臂的第二端和所述左下叉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左转向轴的两端铰接;所述左转向臂套设在所述左转向轴上;所述右叉臂组件包括右上叉臂、右下叉臂和右转向轴;所述右上叉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右下叉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右上叉臂的第二端和所述右下叉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右转向轴的两端铰接;所述右转向臂套设在所述右转向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连杆与所述左上叉臂、所述左下叉臂均平行,且同步倾斜;
所述右连杆与所述右上叉臂、所述右下叉臂均平行,且同步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驱动部为摆动电机,所述摆动电机的外壳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自动倾斜装置还包括摆臂,所述摆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摆臂的中部相连;
所述摆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提升件和所述右提升件相连。
9.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固定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部;
所述车辆的驾驶室为封闭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姿态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控制装置;
所述姿态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采集车体角度;
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方向盘上,用于采集所述方向盘的转向角度;
所述车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采集车速;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姿态传感器采集的车体角度,控制所述倾斜驱动部动作;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角度传感器采集的转向角度和所述车速传感器采集的车速,控制所述倾斜驱动部的运动角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前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及含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小型化,节能环保,提高通行效率,是汽车发展的趋势之一。相对于两轮车辆来说,三轮车辆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公开号为CN10647695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偏摆式车辆上的偏摆及转向机构,包括双前轮偏摆及转向机构,其作为总成代替现有两轮车的前轮部分。但是该偏摆及转向机构,骑车者通过车把手控制转弯,利用自身控制车身平衡,这样的驾驶体验不好,而且一旦驾驶技术不佳,也容易发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及含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改善驾驶体验,且提高驾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其中,包括:
固定架;
转向装置,包括转向驱动部和前车轮,所述转向驱动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且能驱动所述前车轮转向;所述前车轮包括左前车轮和右前车轮;
自动倾斜装置,包括倾斜驱动部、左提升件和右提升件,所述倾斜驱动部能驱动所述左提升件拉动所述左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所述右提升件拉动所述右前车轮提起实现倾斜。
优选地,所述转向驱动部包括:
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的第一端设置方向盘或把手;
第二转向轴,通过固定座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轴的第二端通过万向接头连接;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左前车轮和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齿轮、左扇形齿轮和右扇形齿轮;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主齿轮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扇形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啮合;
所述右扇形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主齿轮啮合;
所述左扇形齿轮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且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右扇形齿轮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且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汽车转向器、左转向筒和右转向筒;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汽车转向器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转向筒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
所述右转向筒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
所述汽车转向器的一端与所述左转向筒相连,所述左转向筒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汽车转向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转向筒相连,所述右转向筒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左拉杆、左转向柱和右拉杆、右转向柱;
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左连杆和右转向臂、右连杆;
所述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
所述左拉杆的一端、所述右拉杆的一端分别作为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左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左转向柱的一端相连;
所述右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右转向柱的一端相连;
所述左转向柱套设在所述左立轴上;
所述右转向柱套设在所述右立轴上;
所述左转向柱的另一端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左连杆、所述左转向臂与所述左前车轮相连;
所述右转向柱的另一个端作为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右连杆、所述右转向臂与所述右前车轮相连。
优选地,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左叉臂组件和右叉臂组件;
所述左叉臂组件包括左上叉臂、左下叉臂和左转向轴;所述左上叉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左下叉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左上叉臂的第二端和所述左下叉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左转向轴的两端铰接;所述左转向臂套设在所述左转向轴上;
所述右叉臂组件包括右上叉臂、右下叉臂和右转向轴;所述右上叉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右下叉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右上叉臂的第二端和所述右下叉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右转向轴的两端铰接;所述右转向臂套设在所述右转向轴上。
优选地,所述左连杆与所述左上叉臂、所述左下叉臂均平行,且同步倾斜;
所述右连杆与所述右上叉臂、所述右下叉臂均平行,且同步倾斜。
优选地,所述倾斜驱动部为摆动电机,所述摆动电机的外壳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自动倾斜装置还包括摆臂,所述摆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摆臂的中部相连;
所述摆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提升件和所述右提升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其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所述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固定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部;
所述车辆的驾驶室为封闭空间。
优选地,还包括姿态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控制装置;
所述姿态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采集车体角度;
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方向盘上,用于采集所述方向盘的转向角度;
所述车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采集车速;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姿态传感器采集的车体角度,控制所述倾斜驱动部的动作;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角度传感器采集的转向角度和所述车速传感器采集的车速,控制所述倾斜驱动部的运动角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及含有其的车辆,通过转向驱动部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带动左提升件或右提升件拉动左前车轮或右前车轮提起,从而使整个机构在转弯时朝着转弯内侧倾斜,在直行时当遇到地面不平的情况下能维持直立。与现有技术依靠驾驶员自身的重心偏移来操纵倾斜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驾驶安全性,也改善了驾驶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向右倾斜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固定架 102-转向装置 103-转向驱动部 104-第一转向轴 105-方向盘 106-第二转向轴 107-固定座 108-传动组件 109-主齿轮 110-左扇形齿轮 111-右扇形齿轮112-左前车轮 113-右前车轮 114-左上叉臂 115-左下叉臂 116-左转向轴 117-左连杆118-右上叉臂 119-右下叉臂 120-右转向轴 121-右连杆 122-自动倾斜装置 123-倾斜驱动部 124-左提升件 125-右提升件 126-摆臂 127-左转向臂 128-右转向臂 129-车体130-后车轮
201-固定架 202-转向装置 203-转向驱动部 204-第一转向轴 205-把手 206-第二转向轴 207-固定座 208-传动组件 209-左前车轮 210-右前车轮 211-自动倾斜装置212-倾斜驱动部 213-左提升件 214-右提升件 215-左拉杆 216-左转向柱 217-右拉杆218-右转向柱 219-右转向臂 220-右连杆
301-固定架 302-转向装置 303-转向驱动部 304-第一转向轴 305-第二转向轴2306-传动组件 307-方向盘 308-固定座 309-左前车轮 310-右前车轮 311-万向接头312-自动倾斜装置 313-倾斜驱动部 314-左提升件 315-右提升件 316-汽车转向器 317-左转向筒 318-右转向筒 319-左转向臂 320-左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包括固定架101、转向装置102和自动倾斜装置122。
固定架101的作用是为转向装置102和自动倾斜装置122提供安装部位和提供支撑。转向装置102包括转向驱动部103和前车轮,前车轮包括左前车轮112和右前车轮113。转向驱动部103与固定架101固定连接,且能驱动前车轮转向。本实施例中的左、右均为驾驶员位于驾驶位置时的视角。
自动倾斜装置122包括倾斜驱动部123、左提升件124和右提升件125,倾斜驱动部123能驱动左提升件124拉动左前车轮112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右提升件125拉动右前车轮113提起实现倾斜。
向左转向时,转向驱动部103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123带动左提升件124拉动左前车轮112提起(此时的左前车轮112并不离开地面),从而使整个机构向左倾斜。向右转向时,转向驱动部103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123带动右提升件125拉动右前车轮113提起(此时的右前车轮113并不离开地面),从而使整个机构向右倾斜。与现有技术依靠驾驶员自身的重心偏移来操纵倾斜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驾驶安全性,也改善了驾驶体验。
优选地,转向驱动部103包括第一转向轴104、第二转向轴106和传动组件108。第一转向轴104的第一端设置方向盘105。第二转向轴106通过固定座107与固定架101固定连接,第二转向轴106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轴104的第二端通过万向接头连接。
传动组件108的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106的第二端相连,传动组件108的输出端与左前车轮112和右前车轮113相连。
转向时,方向盘105传力到第一转向轴104,通过万向接头传动至第二转向轴106,第二转向轴106再通过传动组件108至前车轮,实现转向。
传动组件108的结构形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一中,传动组件108包括主齿轮109、左扇形齿轮110和右扇形齿轮111。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127、左连杆117和右转向臂128、右连杆121。上述固定架101包括左立轴(未示出)和右立轴(未示出)。
主齿轮109作为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106的第二端相连,左扇形齿轮110的第一端与主齿轮109啮合,右扇形齿轮111的第一端与主齿轮109啮合,左扇形齿轮110的第二端套设在左立轴上,且作为输出端通过左连杆117、左转向臂127与左前车轮112相连,右扇形齿轮111的第二端套设在右立轴上,且作为输出端通过右连杆121、右转向臂128与右前车轮113相连。
转向时,方向盘105传力到第一转向轴104,通过万向接头传动至第二转向轴106,第二转向轴106再通过主齿轮109、左扇形齿轮110、左连杆117、左转向臂127至左前车轮112,以及通过主齿轮109、右扇形齿轮111、右连杆121、右转向臂128至右前车轮113,实现转向。
进一步地,转向装置102还包括左叉臂组件和右叉臂组件。左叉臂组件包括左上叉臂114、左下叉臂115和左转向轴116;左上叉臂114的第一端和左下叉臂115的第一端均与固定架101铰接;左上叉臂114的第二端和左下叉臂115的第二端分别与左转向轴116的两端铰接;左转向臂127套设在左转向轴116上。
右叉臂组件包括右上叉臂118、右下叉臂119和右转向轴120;右上叉臂118的第一端和右下叉臂119的第一端均与固定架101铰接;右上叉臂118的第二端和右下叉臂119的第二端分别与右转向轴120的两端铰接;右转向臂128套设在右转向轴120上。
上述左叉臂组件和右叉臂组件除了是转向装置102的一部分,还同时作为自动倾斜装置122的一部分。
转向时,方向盘105传力到第一转向轴104,通过万向接头传动至第二转向轴106,第二转向轴106再通过主齿轮109、左扇形齿轮110、左上叉臂114(以及左下叉臂115)、左连杆117、左转向轴116、左转向臂127至左前车轮112,以及通过主齿轮109、右扇形齿轮111、右上叉臂118(以及右下叉臂119)、右连杆121、右转向轴120、右转向臂128至右前车轮113,实现转向。其中,左扇形齿轮110和左转向轴116之间通过左连杆117相连,右扇形齿轮111和右转向轴120之间通过右连杆121相连。
优选的是,上述左连杆117与左上叉臂114、左下叉臂115均平行,且同步倾斜;右连杆121与右上叉臂118、右下叉臂119均平行,且同步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左上叉臂114包括左上叉臂平面(未示出,为左上叉臂两端铰接的轴线形成的平面),左下叉臂115包括左下叉臂平面(未示出,为左下叉臂两端铰接的轴线形成的平面),左连杆117与上述左上叉臂平面和上述左下叉臂平面在任意时刻均平行;右上叉臂118包括右上叉臂平面(未示出,为右上叉臂两端铰接的轴线形成的平面),右下叉臂119包括右下叉臂平面(未示出,为右下叉臂两端铰接的轴线形成的平面),右连杆121与上述右上叉臂平面和上述右下叉臂平面在任意时刻均平行。
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传动组件108为齿轮传动的形式使传力平稳,进而实现平稳转向。
进一步地,倾斜驱动部123可以为摆动电机,摆动电机的外壳固定在固定架101上;自动倾斜装置122还包括摆臂126,摆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摆臂126的中部相连;摆臂126的两端分别与左提升件124和右提升件125相连。左提升件124和右提升件125均可以为拉杆或均为弹簧减振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向右倾斜的状态图,向右转向时,转向驱动部103(包括方向盘105、第二转向轴106等)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123(摆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使摆臂126左低右高(驾驶员处于驾驶位的视角),以带动右提升件125拉动右前车轮113提起,从而使整个机构向右倾斜。
向左转向时(未示出),转向驱动部103驱动前车轮转向,倾斜驱动部123(摆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使摆臂126右低左高,以带动左提升件124拉动左前车轮112提起,从而使整个机构向左倾斜。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29,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固定架101设置在车体129的前部。车体129的后部还可以设置有后车轮1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作为通勤代步车,其转向时可以利用自动倾斜装置实现倾斜,无需驾驶员依靠自身来倾斜,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改善了驾驶体验。
该车辆的驾驶室为封闭空间,从而能够避免驾驶员的日晒和雨淋,进一步提高了驾驶体验。
优选地,该车辆还包括姿态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控制装置。
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的方向盘105上,用于采集方向盘105的转向角度;车速传感器设置在车体上,用于采集车速;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姿态传感器采集的车体角度,控制倾斜驱动部123动作;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角度传感器采集的转向角度和车速传感器采集的车速,控制倾斜驱动部123的运动角度。
其中,姿态传感器设置在车体上,用于采集车体角度,其能够确定车身呈直立状态还是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当车身呈直立状态时,视为车体角度为0度,当遇到地面不平时,车身会产生倾斜,控制装置则会根据该倾斜角度控制摆动电机工作,带动车轮上下运动,从而能够抵消车身的倾斜,达到车辆的动态直立平衡。
而当车辆转弯时,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角度传感器采集的转向角度和车速传感器采集的车速,控制摆动电机的运动角度,从而控制车轮运动的幅度,保证车辆在转弯时的平稳。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包括固定架201、转向装置202和自动倾斜装置211。
其中,转向装置202包括转向驱动部203和前车轮,转向驱动部203包括第一转向轴204、第二转向轴206和传动组件208。第一转向轴204的第一端设置把手205。第二转向轴206通过固定座207与固定架201固定连接,第二转向轴206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轴204的第二端通过万向接头连接。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206的第二端相连,传动组件208的输出端与左前车轮209和右前车轮210相连。
自动倾斜装置211包括倾斜驱动部212、左提升件213和右提升件214,倾斜驱动部212能驱动左提升件213拉动左前车轮209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右提升件214拉动右前车轮210提起实现倾斜。
本实施例二中,传动组件208包括左拉杆215、左转向柱216和右拉杆217、右转向柱218。
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未示出)、左连杆(未示出)和右转向臂219、右连杆220;固定架101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未示出);左拉杆215的一端、右拉杆216的一端分别作为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206的第二端相连;左拉杆215的另一端与左转向柱217的一端相连;右拉杆216的另一端与右转向柱218的一端相连;左转向柱217套设在左立轴上;右转向柱218套设在右立轴上;左转向柱217的另一端作为输出端通过左连杆、左转向臂与左前车轮209相连;右转向柱218的另一个端作为输出端通过右连杆220、右转向臂219与右前车轮210相连。
实施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包括固定架301、转向装置302和自动倾斜装置311。
其中,转向装置302包括转向驱动部303和前车轮,转向驱动部303包括第一转向轴304、第二转向轴305和传动组件306。第一转向轴304的第一端设置方向盘307。第二转向轴305通过固定座308与固定架301固定连接,第二转向轴305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轴304的第二端通过万向接头311连接。传动组件306的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305的第二端相连,传动组件306的输出端与左前车轮309和右前车轮310相连。
自动倾斜装置312包括倾斜驱动部313、左提升件314和右提升件315,倾斜驱动部313能驱动左提升件314拉动左前车轮309提起实现倾斜;或,驱动右提升件315拉动右前车轮310提起实现倾斜。
本实施例三中,传动组件306包括汽车转向器316、左转向筒317和右转向筒318。该用于双前轮倾斜和转向的装置还包括左转向臂319、左连杆320和右转向臂、右连杆(右转向臂、右连杆的结构与左转向臂319、左连杆320为对称结构,图中6未示出)。
固定架包括左立轴和右立轴;汽车转向器316作为输入端与第二转向轴305的第二端相连;左转向筒317套设在左立轴上;右转向筒318套设在右立轴上;汽车转向器316的一端与左转向筒317相连,左转向筒317作为输出端通过左连杆320、左转向臂319与左前车轮309相连;汽车转向器316的另一端与右转向筒318相连,右转向筒318作为输出端通过右连杆、右转向臂与右前车轮310相连。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5082.1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667199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B62D 9/04
专利分类号:B62D9/04
范畴分类:32B;27C;
申请人:祖汪明;史泽坤
第一申请人:祖汪明
申请人地址:101322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板桥村首创悦树湾2-2-103
发明人:史泽坤;祖汪明
第一发明人:史泽坤
当前权利人:北京易微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连杆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