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速度论文_李延,黄腾

导读:本文包含了漂移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速度,板块,遥感,印度洋,辐射计,电离层,太湖。

漂移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延,黄腾[1](2019)在《锚泊船走锚后的稳定漂移速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在风、流、及锚链力的共同作用下,对锚泊船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出走锚船稳定向下风漂移时的速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验证,初步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航海》期刊2019年02期)

李延,黄腾[2](2019)在《锚泊船走锚后的稳定漂移速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港口交通流密度的增加,船舶在锚地的数量也逐年呈递增趋势,而锚泊船在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条件下,极易发生走锚事故,船舶走锚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撞击到锚地其他船舶,或者危及锚地周边海上资源,所以研究锚泊船走锚后的运动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在风、流、及锚链力的共同作用下,对锚泊船进行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出走锚船稳定向下风漂移时的速度模型,再通过实例计算进行计算验证,初步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4期)

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3](2019)在《水华藻斑漂移速度时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水华藻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藻斑漂移原位观测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太湖蓝藻水华易发区藻斑漂移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内藻斑漂移速率在(0.0793±0.0135)~(0.146±0.0318)m/s范围内变化,藻斑漂移速度的北向分量在-0.0896~0.0247m/s之间,东向分量在-0.0157~0.0029m/s之间.漂移速率日均值变化呈现出锯齿式交替特征即增加-减少-再增加的往复循环,变化范围为(0.0499±0.0141)~(0.1580±0.0120)m/s,漂移方向以北向为主.藻斑漂移速度的月际变化明显,6月~8月,向东漂移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向西漂移的占比逐渐增加,此期间漂移方向均以北向为主.漂移速率6月上旬最小,均值为0.0680m/s,7月上旬达到最大,均值为0.1350m/s,7月中旬~8月下旬水华藻斑漂移速率在0.0800m/s附近波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梁光河[4](2018)在《印度洋板块为何漂移速度更快?》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会发生大规模水平漂移是由魏格纳一百多年前最早提出,并得到了后续无数地质学家的认可。美国科学家根据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复了白垩纪以来全球大陆漂移过程,从中我们发现印度洋板块自100Ma至今从南极洲飞速向北漂移。其动力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其漂移速度远远大于非洲(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8-02-23)

陈晓英,张杰,崔廷伟,宋平舰[5](2018)在《基于高分四号卫星的黄海绿潮漂移速度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止轨道卫星高分四号(GF-4)具有高时间分辨率(20s)和高空间分辨率(50m)的独特优势。为了挖掘GF-4卫星在海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2016年6月25日1天4景的GF-4卫星影像,利用最大相关系数法(MCC),开展了黄海绿潮漂移速度提取研究,分析了海面风场、潮汐等对绿潮漂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MCC方法可高精度自动追踪GF-4影像中绿潮的分钟级(8~9min)位置变化,绿潮漂移速率和方向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1%和5%;当2景GF-4影像的成像时间间隔增大至小时级(如6h)时,随着绿潮斑块形状的改变,MCC方法绿潮自动追踪的准确性下降。(2)绿潮在1天之中的漂移速率和方向可发生显着变化,当日上午9时黄海绿潮漂移速率均值为(0.36±0.13)m/s,方向以东南向为主,至15时,绿潮漂移速率显着增加至(0.69±0.12)m/s,方向变为东北偏北。(3)绿潮漂移速度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74,绿潮漂移方向为风向偏右;绿潮的向岸、离岸运动与相应时刻的涨、落潮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F-4卫星数据可为绿潮快速漂移的高精度监测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铮,王霄[6](2017)在《对太阳活动高低年间海南站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低纬地区的电离层动力学特性及其物理机制,本文选取了第24太阳活动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下海南台站(19.3oN,109.1oE)近磁静日的电离层漂移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太阳活动强度下电离层F2层水平和垂直漂移速度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反映了背后不同的控制因素即中性风场和电场的相应变化。此外,本文还对垂直向漂移速度的春秋不对称和子夜凹槽现象进行了具体讨论。通过将伺服理论和HWM07模型结果相结合,本文对中国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风场和电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定性描述。(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86: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87:行星物理学、专题88:行星科学》期刊2017-10-15)

王利亚,何宜军,张彪,刘保昌[7](2017)在《HY-2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北极海冰漂移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最大互相关法,利用海洋二号(HY-2)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37GHz通道多时相垂直极化亮温数据,获取了北极海冰漂移速度。采用2012年和2013年国际北极浮标计划海冰现场观测数据,对利用微波辐射计亮温资料反演的冬季北极海冰漂移速度进行了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流速和流向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2cm/s和16.37°,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HY-2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反演海冰漂移速度的可行性。此外,使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F-17搭载的专用微波成像仪91GHz通道垂直极化亮温,采用高斯拉普拉斯滤波方法进行处理,结合最大互相关法反演的海冰漂移速度,优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海冰漂移速度产品。(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肖志刚[8](2017)在《电子漂移速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1主要内容20世纪初云室的发明实现了气体中带电粒子运动径迹的测量,但其记录方法早期多为照相法,图像需特殊的测量器具分析,工作过程缓慢且繁琐.物理学家夏帕克(G.Charpak)发明了多丝正比室,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困难,因此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涉及到力学、电磁学和高能物理等诸多分支学科,其设计思想源自高能物理实验中多丝室和漂移室的应用.漂移室的结构与多丝正比室类似.典型的正(本文来源于《物理实验》期刊2017年04期)

夏深圳[9](2016)在《基于遥感的黄海浒苔漂移速度与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7年以来,黄海浒苔绿潮已连续多年爆发,渐成常态化之势,给有关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黄海浒苔绿潮的生消过程伴随着大规模漂移,对其漂移速度和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支撑。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浒苔绿潮漂移速度提取方法、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速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等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发展了基于假彩色增强影像(ERGB)和目视解译的浒苔绿潮漂移速度遥感提取方法,基于极轨(MODIS)和静止轨道(GOCI)卫星数据进行了方法测试和提取结果对比,分析了提取结果的不确定性;(2)利用MODIS、GOCI等卫星遥感数据,制作了2013-2015年共计57天的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速度遥感监测产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分布以及日、月、年等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漂移速度的时空分布特征;(3)结合黄海流场、风场数据,针对不同时段和区域,开展了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驱动机制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提出的绿潮漂移速度卫星遥感提取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普适性。基于MODIS和GOCI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卫星数据源提取的浒苔绿潮漂移速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偏差约17%。(2)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速度(0.01-0.98 m/s,0.34±0.18 m/s)存在空间差异性,漂移速度的高值区(0.34-0.98 m/s,0.50±0.12 m/s,N=303)主要分布在121°E、35°N以南和以西海域(主要分布在30m以浅海域),漂移速度的低值区(0.01-0.34 m/s,0.21±0.08 m/s,N=379)主要分布在121°E、35°N以北和以东海域。(3)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速度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①基于一天8景GOCI影像(2014年6月28日)的个例研究发现,浒苔绿潮漂移速度的日变幅可达0.30m/s;②从不同月份的对比来看,5月下旬速度较小(均值0.23±0.17m/s,N=39),6月上旬显着增加(均值0.57±0.22 m/s,N=44),6月中旬到7月下旬在0.30 m/s附近波动;③从2013年到2015年,黄海浒苔漂移速度均值逐年递减(2013年:0.38±0.16 m/s,N=135;2014年:0.34±0.18 m/s,N=310;2015年0.30±0.17 m/s,N=235)。(4)海面风场和海表流场是黄海浒苔绿潮漂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漂移驱动机制存在时空差异性。①从时间上看,5-7月,黄海浒苔绿潮漂移速度的北向分量与风场、流场北向分量都具有相关性;浒苔绿潮漂移速度的东向分量在5月份与风场东向分量显着相关(r=0.34,N=35),在6月份与流场东向分量显着相关(r=0.32,N=230);②35°N以南海域,风场东向分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浒苔漂移速度东向分量上(r=0.79,N=48);35°N以北海域,风场北向分量与浒苔漂移速度北向分量有关(r=0.65,N=380);121°E以西,流场的北向分量与浒苔漂移速度北向分量的相关(r=0.30,N=74);121°E以东,风场北向分量与浒苔北向漂移速度分量相关(r=0.64,N=35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慧,刘丁维[10](2015)在《中纬电离层电子密度和垂直漂移速度的潮汐波谱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HAMP卫星观测数据对全球中纬电离层电子密度(?Ne)和纬向风引起的等离子体漂移速度(?Vz)进行了非迁移潮汐波谱分析,研究发现:D0(DE1)为南(北)半球?Ne和?Vz大尺度一(二)波结构的主导周日非迁移潮汐分量,南半球主导波谱幅度大于北半球;全球电离层-热层模型证实这些主导潮汐分量主要由电离层-热层当地物理过程激发;?Ne和?Vz主导波谱强度的相对强弱程度不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对太阳活动水平的响应也相反,表明观测到的电子密度的经向差异还来源于除纬向风之外的其他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33期)

漂移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港口交通流密度的增加,船舶在锚地的数量也逐年呈递增趋势,而锚泊船在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条件下,极易发生走锚事故,船舶走锚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撞击到锚地其他船舶,或者危及锚地周边海上资源,所以研究锚泊船走锚后的运动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在风、流、及锚链力的共同作用下,对锚泊船进行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出走锚船稳定向下风漂移时的速度模型,再通过实例计算进行计算验证,初步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漂移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延,黄腾.锚泊船走锚后的稳定漂移速度计算[J].天津航海.2019

[2].李延,黄腾.锚泊船走锚后的稳定漂移速度计算[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3].郭西亚,张杰,罗婧,张海涛,邓建才.水华藻斑漂移速度时变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梁光河.印度洋板块为何漂移速度更快?[N].中国矿业报.2018

[5].陈晓英,张杰,崔廷伟,宋平舰.基于高分四号卫星的黄海绿潮漂移速度提取研究[J].海洋学报.2018

[6].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铮,王霄.对太阳活动高低年间海南站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对比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四)——专题86: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87:行星物理学、专题88:行星科学.2017

[7].王利亚,何宜军,张彪,刘保昌.HY-2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北极海冰漂移速度[J].海洋学报.2017

[8].肖志刚.电子漂移速度测量[J].物理实验.2017

[9].夏深圳.基于遥感的黄海浒苔漂移速度与驱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6

[10].王慧,刘丁维.中纬电离层电子密度和垂直漂移速度的潮汐波谱对比分析[J].科学通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主流功率器件的应用范围(耐压)同条件下EDF和SMF中刻写的FBG的光栅退...沿海叁省一市海冰灾害损失情况破冰船跟踪所得流冰块路径不同季节!太阳活动期间,五cmareaa雷达...电子的漂移速度与电场的关系

标签:;  ;  ;  ;  ;  ;  ;  

漂移速度论文_李延,黄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