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符合论的逻辑演进、学理困境与可能出路论文

真理符合论的逻辑演进、学理困境与可能出路论文

真理符合论的逻辑演进、学理困境与可能出路

王增福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250358]

摘 要: 作为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真理理论,符合论自形成之始就受到来自哲学与科学等领域的批评和责难。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提供的实验证据,近代哲学的怀疑主义思潮,以及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概念框架相对性论证,都对真理符合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从不同角度否定了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否决了符合论的认识论前提。尽管真理符合论存在某些学理困境,反符合论者提出的责难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我们应当保留真理符合论的基本气质,它在一种新的关于世界的理解视域中能够获得再生。

关键词: 真理符合论;命题;世界;事实;语言

真理问题是全部认识论的核心,也是认识论发展不同阶段哲学家反复研讨、为之殚精竭虑而又难以达成共识的一个难题。英国哲学家苏珊·哈克(Susan Haack)在《逻辑哲学》中将主要的真理理论概括为符合论、融贯论、实用主义理论、语义学理论以及冗余理论等五种。在西方哲学演进历程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持续最长久的真理理论当属符合论。然而,真理符合论自产生时便不断遭到质疑和责难,特别是从哲学研究发生“语言学转向”后,它的立论基础更是受到普遍批评,几乎失去了所有信徒。我们经过反思后认为,尽管符合论确实存在某些学理困境,反符合论者提出的责难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我们应当保持真理符合论的基本气质,它在一种新的关于世界的理解视域中能够获得再生。

一、真理符合论的发展逻辑

符合论在原初意义上是要解决真理的性质问题,表达的是认识与对象、思想与实在、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形而上学》中就给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把一个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或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存在就是假;把存在的说成存在,或把不存在的说成不存在,就是真。”(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李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在他看来,每一事物既与存在有关,也与真理有关,事物的真理与其之实在是要符合的。黑格尔曾断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真理的一般有名的定义”。普罗提诺(Plotinus)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亚里士多德之后阐明了真理是思想与事实相同一的观点。至此,符合论阐明的“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便被视为真理的通常定义,并被多数哲学家所接受和认可。

(3)平整度对压实度、掺灰和水泥的均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应予以充分重视。平整度控制上土是基础,平地机平整是关键,人工将边角处的缺土补好并将边坡整理好;平地机扫平满足要求后,布料的均匀性才能得到保证。

洛克基于经验主义立场为真理符合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指出:“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来,不是别的,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各种标记的分合。在这里所谓各种标记的分合,也就是我们以另一名称称之命题的。因此,真理原是属于命题的。”(2) 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10-611页。 也就是说,真理是命题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契合。为了说明命题如何与事物自身相契合,洛克提出了观念论。根据洛克的观念论,我们除了自己的观念外没有其他直接的对象在思想中供它来思维,因而我们不能直接认识事物,思想的对象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观念。所谓观念就是“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或知觉、思想、理解等等的任何直接对象”,(3) 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7页。 观念通过感觉与反省两种途径获得。所以,在洛克这里,命题并非与事物直接相契合,而首先是命题与观念能否相契合,然后观念通过感知觉与事物直接发生关联,进而判断命题是否与事物相契合。

罗素在亚里士多德和洛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真理符合论。他将真理视为信念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与信念相关的事实存在某种关系,即“真理是一个信念与这个信念之外的一件或更多件事实之间的某种关系”。(4) 罗素:《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限度》,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3页。 罗素所说的信念是有机体的一种状态,是某种可以先于理智并能够表现在动物行为中的东西,它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非常简单的和原始的信念可不用语言表达,而直接借助行动表现出来。所谓事实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存在,也包括各种事物因某种关系而联结起来的总体的存在。事实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一件事实或多数事实是离语言而独存的,并且也许是离一切人的经验而独存”。(5) 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0页。 由于信念的内容表现为命题,命题又通过语句来表达,所以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就呈现为语言(语句)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在罗素看来,如果表达信念或命题的语句与事实在内容和形式上相符合,那这个信念或命题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

一是我们不要再谈论真理问题,放弃使用真理这个概念。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之后,现代西方哲学在真理问题上掀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浪潮。艾耶尔、斯特劳森、兰姆赛(Frank P.Ramesy)等人认为,传统哲学将真理视为某种实在的性质或关系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各种真理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伪问题,真理只有命题或语句“是真的”这样的涵义,但即便这种涵义也是多余的,即“是真的”这一谓词可以被删掉。“真的”和“假的”这样的语词仅仅起到一种修辞作用,没有任何说明性的功能,当我们使用“真的”一词时,“我们是在肯定、赞同、承认、同意某个人说的话”,相当于“Ditto”(同意、同上、同前)。这是一种行动,并非在做出另一个陈述,认为前一个陈述具有“是真的”这种属性。(15)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05页。 由此出发,这些哲学家对真理分别作了冗余论和行动论的替换解释。

在这里,真理符合论得以成立的关键是,如何说明基本命题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符合关系。罗素借助于意义理论来阐释信念(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语句的意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语句的成分即词的意义,二是语句整体所包含的句法。词的意义决定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是否可以进一步分析为我们已知其意义的更基本更简单的词,而语词按照语法规则形成的语句整体的意义则在于它是否与外部事实相对应。按照罗素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对世界的逻辑分析得到原子事实,这是世界的本体和最基本的事件;通过对命题的逻辑分析得到原子命题,这是意义的最小单位,它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组合成复合命题进而构成整个知识系统。原子命题的真假由直接经验将其与原子事实相比较,其正确性由经验证实保证;复合命题的真假则由逻辑规则来推演和保证。罗素认为:“在一个事实和事实的符号之间将永远存在某种最基本的结构同一性,而且这个符号的复杂性非常准确地对应于它所标示的事实的复杂性。”(6) 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37页。 如此一来,语句中主词对应事实中的项,谓词则对应项的属性,符合便是命题与事实在结构上的一种同构关系。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图像论也认可命题与事实、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语言表达的信念与外在事实的符合代替观念之间的符合,这是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的符合论与洛克等人的传统符合论之间最大的不同。

三是转换真理问题的讨论方式,将真理这一认知概念与好坏等价值要素联系起来。所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帮助我们与环境打交道的工具,我们通过语言将人与环境打交道的方式以理论的形式积累下来传递给后代。但工具并无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当我们说一个理论是真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说这个理论是好的。而判断一个理论好坏的标准和要求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所以真理问题可以转化为关于真理的接受问题,这种接受和我们当下的合理性标准密不可分。正如普特南所说:“在真理概念和合理性概念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粗略说来,用以判断什么是事实的唯一标准就是什么能合理地加以接受。”(16)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2页。 也就是说,一个判断只有在一种元语言框架确定之后才能描述事实,而各种元语言框架并没有一个世界本身来作为选择其一的标准,我们是选择艺术家的说法、哲学家的说法还是科学家的说法,这不是取决于世界,因为世界本身是不说话的,语言框架的选择是一个实用的问题。(17) 在皮尔斯的设想中,实用主义本身是一种关于正确推理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试图解决事物真理的形而上学。参见姬志闯:《实用主义的“古典”分野:在何种意义上?——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应》,《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我们要根据哪一种语言框架能更多并更好地帮助我们来处理与世界打交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实用的标准来做出选择。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不是一种客观的实在,而是具有名副其实的副词或形容词性质的价值要素。真理与价值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救济方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让人依据相关行政法的规定实施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以及行政处罚时,因出让人实施的行政行为,受让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救济。

二、真理符合论的学理困境

根据科学家们的发现,我们人类的眼睛实际上是一个直径大约23毫米的透明球状晶体,它由屈光调节系统和视觉感受系统构成。屈光调节系统由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睫状肌等组成,发挥聚焦成像的作用,眼内的视网膜与大脑的视觉皮质中枢等能够接受外界的光信号并成像。当从物体上反射的光量子达到眼睛的视锥细胞时,所有光子形成的图像在晶状体中是倒立呈现的,这个倒立的图像信息经过一系列的神经传导被转换为由视网膜发出的神经脉冲信号,然后通过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传递到位于大脑后部的视觉皮质中枢17区,视觉信息在该区域的局部群集得到进一步的处理,神经脉冲信号经过复杂的神经传导过程在视觉皮质中枢中又被还原为一种图像信息,从而分辨出颜色、形状、动作或深度等简单特征,之后才形成视觉以及视觉生理反馈,并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感觉和联想等等。所以,我们真正看到的既不是眼睛晶状体中的图像,更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在大脑视觉皮质中枢被还原后的图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说道:“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正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7) 弗兰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页。 既然我们感觉感知的不一定是事物自身,“我们其实并没有看到实在的世界,也不可能看到实在的世界”,(8) 陈亚军:《真理符合论的困境及其出路》,载《追求与探索:涂纪亮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江怡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351页。 那我们也就无从判断命题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这种关于视觉的科学解释为怀疑主义批评真理符合论提供了实验根据。

更重要的是,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不仅是担心新生代外部审美的娘性倾向,更担心新生代内部精神失去阳刚之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阳刚之气,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立,也有“不阿权不阿世”的刚正,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毅,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乐观。如果我们的民族失去了这样的精神品质,如果我们的男孩子失去了这样的价值导向,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一)自然科学的解释表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实在世界

在真理符合论看来,命题的真理性在于命题所描述的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一致,除先验的真理外,对命题真实性的检验只能诉诸认知主体的感觉经验,依赖于经验知觉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在于,知觉的真实性和实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我们即便不将感知觉视为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的唯一可靠来源,至少可以成为合理可接受的信念所应服从的标准。但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已经证实,通过视觉来确证观察语句,从而依靠观察语句来论证命题与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难以成立的。

真理符合论自产生以来就遭到来自各方的批评,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提供的实验证据,近代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以及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概念框架相对性论证,都对真理符合论的核心观点、基本立场和论证方式提出了质疑,使其面临着来自科学与哲学双重领域的责难。特别是后现代思潮发生以后,西方学界对真理符合论的批判乃至否决之声不绝于耳。上述批评使真理符合论遭遇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境,这些困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现。

(二)怀疑主义的论证说明世界与判断并无因果关联

语言学转向之前的哲学界对真理符合论的质疑主要来自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他们着重考察的就是我们反映世界的第一级的感知觉的真实性问题。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事物如果离开能知觉它们的心灵便不能有任何存在性,“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因此它们如果不真为我所感知,不真存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造精神的心中,则它们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则就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精神的心中”。(9)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2页。 可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苹果实际上是一堆关于红的颜色、甜的味道、圆的形状等一系列感觉的集合,离开这些感觉也就无所谓苹果的存在;而感觉是人的感觉,由于错觉和幻觉等的存在,人所感知的就不一定是对世界的真实与客观反映,因此就无法论证呈现于我们心灵的对象与外部世界的事物是否相符合。

这三种路径分别是冗余论、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各自立场虽有所不同,但都以消解真理为目标,以丢弃真理概念为旨趣。然而,我们应当保留真理概念,因为真理是一个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使用真理概念;并且真理与合理性、客观性、价值等重要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抛弃真理概念,我们就会面对虚无主义以及相对主义等各种问题。此外,真理是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都相信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认识世界,我们的认识受到在认识之外的世界的制约,这是自古希腊以来就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信念,如果轻易放弃这种信念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在没有充分理由和一个完全合理的理论将其代替之前,我们应该保留真理概念。

(三)语言分析的结果证明命题与实在无法完全符合

20世纪初的语言学转向以后,与传统反真理符合论不同,分析哲学家从各种视域对真理符合论展开批判。他们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角度否认命题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和绝对性,进而否认人类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否决真理符合论的合法性和认识论基础。当代反真理符合论主要是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对符合论进行语言学消解和批判,特别是以概念框架的相对性论证对其进行诘难。分析哲学家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非语言的客观事实与命题相对照。在他们看来,真理符合论隐含着如下一种信念: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构成,尽管对象的数量可以不断地增加或减少,但在一定时期内对象总体上会是一个常数,并且可以自我识别,因此我们关于对象的判断才能诉诸世界来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符合论是以世界的客观性与可知性为逻辑前提的。然而,对象之所以能够成为对象,并不是因为对象是自在存在的,而是由于我们的语言将其构建出来的,这种通过语言构建对象的结果就是呈现给我们的事实。可以说,真理符合论的立场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就变成,命题的真在于命题与事实相符合,而非与实在或对象相符合。

面对上述攻击和责难,真理符合论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路径。

自此之后,相信并坚持真理符合论立场的哲学家越来越少,代替的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反实在论盛行其道。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抛弃真理符合论,否决其对真理的界定,又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客观存在、大写理性、永恒上帝乃至道德原理都将失去根据,我们已经习惯使用的真理概念也将面临被丢弃的危险。

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传播思考仍然没能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不少研究仍集中于“抢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等“自我中心论”。必须认识到,受欢迎的中国故事是能与当地受众建立起联系的故事。

三、真理符合论的可能出路

语言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与周围环境打交道的一种工具,由于我们的生活目标、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我们会拥有不同的语言框架和文化传统,所以,不同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切割世界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同样的事物成为认知主体的对象的数量与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正如普特南所说:“‘对象’并不独立于概念框架而存在。我们在引入这个或那个描述框架时,就把世界划分为诸多对象。”(12)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因为世界自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所以在不同的语言框架或概念系统中,我们面对同一事物所描述出来的事实就有可能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讲,什么是事实离不开我们描述事实的语言框架,“没有概念就没有对象,而没有对象就没有世界”(13) 陈亚军:《真理符合论的困境及其出路》,载《追求与探索:涂纪亮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第353页。 ,世界只有在语言框架确定下来之后才会向我们显现,事实才会向我们彰显。按照这一理解,科学家、艺术家、宗教学家乃至哲学家的语言框架和概念系统都是不同的,他们各自的语言框架是为了某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实现某种目标而发明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框架在自身内显示的事实都不能穷尽世界本身。古德曼认为:“我们可以把这个实在的世界视为那些可选择的正确样式的其中之一,并把所有其他样式视为对同一个世界的、以可解释的方式区别于那个标准样式的样式。”(14) 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因此,当我们说一个命题或判断和世界具有一种对应关系时,这种对应关系其实是无限的。如此一来,真理符合论的经典表达——一个判断或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符合事实的——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事实不是自在存在的,不是在世界之内的,事实是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框架建构出来的,我们在构建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动用了已有的概念资源和文化传统,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发现根本无法将命题与世界本身去对照,无法把命题与事实相对应。所以,当说一个判断是真的时候,判断所对应的实际上是在我们的语言框架下整理出来的事实,并不是所谓的事实本身。

特殊配合力(SCA)指一个亲本在与另一亲本所产生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中偏离两亲本平均效应的特殊效应。将SCA效应值按正向、负向进行组合归类,从表4看出,各性状的SCA效应值为正向和负向的杂交组合个数相当,正向、负向效应值变幅较大。

二是我们可以继续保留真理概念,但应该谨慎使用并要给出合理说明。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戴维森等人认为,即使仅仅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讲,“是真的”这个谓词也不能随便丢弃。当说一个陈述或判断是真的时候,我们事实上要表达的是,这个判断得到了一种有效辩护或证明,我们能够为相信这一判断为真提供充分的理由或证据;但判断被证明是正当的却不能完全等同于它就是真的,因为判定陈述是否正当的标准是相对于某种语言文化共同体而言的,而且这种被证明为正当的理由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会陷入一种相对的真理融贯论,而麦克道尔(J.McDowell)、彼得·克莱因(P.Klein)等关于融贯论的分析已经表明这种路径并不是恰当的选择。

根据亚里士多德、洛克和罗素等人关于真理符合论的思想,我们可以提炼出符合论的基本主张。其一,在西方哲学经历语言学转向之前,真理符合论承认有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真理系统,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认知对象,真理被视为一种实体或对象,被当作名词来使用;在语言学转向之后,逐渐淡化真理的实体化倾向,它被视为命题或思想的一种性质、一种关系,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其二,真理的居所是命题或判断,真理的本质就是命题或判断与事实相符合,但命题并非直接与事实相对照,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觉作为中介来判定两者是否符合,感知觉是直接与事实打交道的。其三,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感觉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我们由此出发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变得更为复杂,但所有通过复杂命题来表达的关于事物的复杂认识最终都能还原为简单的知觉命题,因为只有在知觉命题的层面上我们才能形成与世界的直接对应关系。

此外,洛克将我们之所以能真实感知事物的原因归咎于心灵之外的实在与我们感觉器官之间的因果作用,依此为感觉经验的客观性提供证明。但在休谟看来,“我们的理性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它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10)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页。 ,一切自然法则和物体间的一切作用,无一例外地都只能凭借经验才能为我们所知,可以说,“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11)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页。 换言之,人类理性根本无法保证观念与外部实在之间有一种因果作用,我们凭借经验所获得的仅仅是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而非符合关系。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感觉在心灵与世界之间构筑了一个分界面(interface),我们根据自己的感知觉做出的关于世界的判断无法依据与世界本身的对应来断定自身是否为真,真理符合论的核心立场由此便受到质疑,这必然会走向怀疑主义。

在保留真理概念的前提下,在对传统的真理符合论修正的基础上,我们仍可以坚持一种新的符合论。我们仔细考察真理符合论与反真理符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双方均坚持一种立场,这就是它们都把世界本身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截然分开。反符合论认为,我们的理解无法和世界本身去对照,正如麦克道尔所认为的那样,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世界是没有被概念化的,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无法和非概念化的东西进行对比并判断彼此是否符合,所以我们只能被迫退回到关于世界的理解中来谈论真假问题。这就是反符合论的力量,但其理论前提仍然是二元化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真正与真理符合论划清界限,即双方的世界观背景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要坚持符合论,走出传统真理符合论的学理困境,就必须转变世界观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传统的世界观并不是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也不意味着其所理解的世界就是世界自身,我们往往将反思世界的结果当作了世界本身。现在需要远离这种理性反思下的理论出发点,回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回到实用主义实在论和现象学的路径上来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从而将反符合论的合理要素容于自身,捍卫符合论的基本主张。

首先,我们应该用一种自然的、进化的和动态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用一种逻辑的、先验的和静态的眼光看世界。受传统物理学的影响,传统哲学认为,我们所说的客观要与某种实在相对应,并且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于是,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便被割裂开来。如果从自然进化论的眼光审视世界,世界则是处于动态变化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需要把人放在世界之中,人不是世界的旁观者,人及其拥有的概念、范畴、语言和文化等都是从世界自身演化出来的,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世界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世界。在传统哲学看来,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是我们加到世界之上的,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要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的概念系统是在世界自然的演化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不是某个个体主观的产物,我们和世界构成了一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也是在世界中完成的。我们没有必要将概念和语言神秘化,实际上它们就是我们和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高校来讲,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要突出加强政治领导、增强政治能力、把握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功能四大重点。

通过对土坝溢洪道部分温度应力模拟得出一些结果,并与雅库特Khorobut流域灌溉系统工作进水段的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Zhang[2]详细介绍了排水系统长期现场观测的详细情况。

其次,我们要“用整体论的现象学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用分析的理论的眼光看世界”。(18) 陈亚军:《真理符合论的困境及其出路》,载《追求与探索:涂纪亮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第361页。 我们不能用一种理论的反思来代替当下直接的对世界的把握,当下直接的关于世界的把握不仅仅使我们获得感觉,同时获得关于这种感觉的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是什么取决于语言和文化的介入,但语言和文化已经构成了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就获得了关于事物第一级的非反思的直接的认识,而不是先有一个自在的世界,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一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事实上,我们直接打交道的不是感觉经验而是世界,感觉经验与世界之间的这个界面应该被打破,因为“介于知觉主体与世界之间的界面限制了心灵直接通达界面另一端的真实世界”。(19) Richard Gaskin,Experience and the World ’s Own Language :A Critique of John McDwell ’s Empiri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0.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意向性直接地与世界相关,所有第一级的概念都没有一个界面,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直接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这种说话方式直接嵌入到当下向我们呈现的世界中。比如,当我们说“大海是蓝色的”时候,大海是蓝色的就直接构成了我的一个世界,它对我而言就是直接当下的,不能说我对大海的感觉是蓝色的,因为我对大海的感觉其他人根本无法知晓。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不用语言表达“大海是蓝色的”,语言文化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就会纠正我,这表明我还没有真正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念。

综上所述,传统哲学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划定了一个界面,位于界面一侧的世界是事物的集合,是被抽空的、没有意义与价值的,我们的语言无法触及这种非语言、非概念的系统,因为语言接触的只能是信念系统,我们仅能在语言系统中表达思想,因此我们无法将语言和感觉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相对照。如此来看,反实在论具有很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只能局限于自己的语言框架内来谈论世界,世界是什么我们无法与之对照。但实在论的错误也很严重,因为它认为世界本身是一个客观实在,它能够脱离我们的语言以及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而独立存在,这种世界本身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言说它。但在反实在论者看来,实在本身根本不能决定我们说它是什么,因为我们无法越过这个界面与其对照。然而,这个界面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我们的世界不应该从时空上被分割。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是为了某种目的来切割世界的一种手段,不幸的是,我们将这种手段当作了世界本身。所有的概念和所有对世界的划分本身就是世界自然产生出来的一部分,不是我们从外部加到世界之上的,概念和语言是我们与世界在交互作用中自然演变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世界的理解,世界也在我们日益丰富的语言和概念系统影响下变得更加多彩,我们在对世界的理解、认知和把握中形成的观念、信念,逐渐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成为世界丰富内容的有机构成。这样一来,世界能够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我们关于世界认识的正确或错误就可以由世界来做出裁决,在这样一种世界观中,符合关系就可以成立,真理符合论就能被挽救。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Logical Evolution ,Academic Predicament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WANG Zeng-fu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Abstract : In spite of being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of truth,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has been criticized and denounced in the communities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 since its creation.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offered by natural sciences like biology and physics,the skeptical movement in modern philosophy and the relativistic argument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after the linguistic turn have questioned the basic views of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negat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opositions and facts from different angles,namely negating the epistemological premise of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In spite of the academic predicaments facing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and the reasonable criticism from the objectors,it is necessary to retain the basic quality of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so that it can revive in a new vision of the world.

Keywords :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proposition;world;fact;language

中图分类号: B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11( 2019) 06-0029-07

收稿日期: 2019-03-2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麦克道尔哲学与新实用主义的叙事转换研究”(项目号:14CZX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增福,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瑞臣

标签:;  ;  ;  ;  ;  ;  

真理符合论的逻辑演进、学理困境与可能出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