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邓秀君,高龙虎,李蓉蓉,白志燕,鞠海东

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邓秀君,高龙虎,李蓉蓉,白志燕,鞠海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探针,溶剂,猝灭,离子识别

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邓秀君,高龙虎,李蓉蓉,白志燕,鞠海东[1](2019)在《吲哚-3-丙酸多功能荧光探针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分子探针凭借其高灵敏度、精确性、高效性和实时监测等特点成为分子识别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以吲哚-3-丙酸(HIPA)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光谱对其进行溶剂、阴离子、阳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溶剂识别表明,吲哚-3-丙酸探针溶液的发射峰位随着溶剂极性的减小而发生红移,说明溶剂对该探针的荧光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离子识别表明,在吲哚-3-丙酸乙醇溶液中,Cu~(2+)、Fe~(3+)、Cr_2O_7~(2-)对于探针具有良好的猝灭行为,说明该探针对Cu~(2+)、Fe~(3+)、Cr_2O_7~(2-)能有效识别.(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公艳[2](2019)在《多功能纳米药物裁体及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环境污染以及饮食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的疾病逐渐增多,其中,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型纳米材料的引入为抗癌药物的递送以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对于致癌物质的检测也成为了当代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诊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细胞成像以及细胞凋亡过程的监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实验设计的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纳米复合探针(CS-AuNPs-DOX)实现了药物的靶向递送及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对于抗癌药物的具体递送方式,本文中是通过阿霉素(DOX)与CS-AuNPs纳米颗粒相连接形成二硫键,当纳米复合物进入癌细胞后,癌细胞中的谷胱甘肽(GSH)可以特异性的裂解二硫键从而释放出红色的荧光信号。另外,由于DOX的红色发射光谱与CS-AuNPs的吸收光谱有部分重迭,它们之间会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DOX的红色荧光信号猝灭,进而通过视觉荧光信号便可以监测到药物的释放过程。而且,释放的药物(DOX-SH)可以作为癌细胞内的荧光信号指示剂,从而实现药物的刺激响应性治疗。在进行GSH的检测、癌细胞的促凋亡以及活体内抗肿瘤实验的全面研究后,CS-AuNPs-DOX纳米探针显示出了优异的传感性能。该方案为细胞成像以及药物递送提供了优异的生物传感策略,或可为当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2.本实验提出了一种基于miRNA引发的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相结合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探针。首先,合成了一种具有光热性质的金纳米棒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然后对金纳米棒的表面进行DNA的修饰以实现抗癌药物DOX的加载。最后,通过引入叶酸实现纳米药物载体对MCF-7细胞的靶向诊疗。当纳米探针进入癌细胞后,miRNA会与双链DNA发生竞争反应,导致药物(DOX)从双链DNA中释放出来,荧光信号得到有效的恢复。该纳米生物传感器不仅能够检测肿瘤细胞内的miRNA,还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双功能诊疗,并且在细胞成像、治疗以及监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潜在的优势,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候选者。3.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作为探针的疏水腔与分析物通过原位缩合反应产生的绿色发色团作为信号指示剂,开发了一种检测肼的零背景生物传感分析方法。这种超灵敏的检测方案具有相对较低的检测限(LOD=0.42nM)。另外,由于该生物传感器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稳定的生物成像性能和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有望将其应用于环境或生物体内痕量肼的检测与成像。(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陈思鸿,庞楚明,陈孝云,严智浩,黄诗敏[3](2019)在《多功能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功能荧光探针可检测多个阴阳离子、小分子等,相对于单分析的荧光探针能提高检测效率、降低分析成本,故广受关注.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将多功能荧光探针分为有机小分子型、聚合物型和金属有机配合物型等叁大类,从检测对象和性能出发,重点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多功能荧光探针在分子设计、合成与检测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展望了多功能荧光探针的发展潜力,指出开发能够在同体系中同时识别多个分析物的探针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方向.(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万建勇[4](2019)在《基于螺二芴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及多功能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一为克服当前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光热稳定性差,聚集效应严重,光电转换效率低等问题,本课题在叁苯胺类染料基础上引入螺二芴,设计并合成了8组敏化染料SPF-TM1,SPF-TM2,SPF-TM3,SPF-TM4,SPF-TM5,SPF-TM6,SPF-TM7和SPF-TM8。利用螺二芴3D正交结构,抑制染料聚集效应和暗电流,提高染料光热稳定性。SPF-TM5,SPF-TM6和SPF-TM7具有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ε),显示了其具有较高的捕捉光子的能力。另外,SPF-TM6和SPF-TM7具有较宽的吸收范围,能够捕捉更大范围的光子。染料SPF-TM3,SPF-TM4,SPF-TM5和SPF-TM8吸附在半导体薄膜上相较于在溶液体系基本吻合,仅出现小范围的蓝移:5nm,2nm,5nm和Onm,说明染料聚集效应得到了很好的抑制。每个染料的HOMO能级都远低于电解质溶液(I_3~-I~+)的氧化还原电位(约-4.84eV),能够保证染料和电解质顺利再生;每个染料的LUMO能级都远高于二氧化钛(TiO_2)导带边的能级(-4.0 eV),足以保证电子能够顺利从LUMO能级注入到二氧化钛(TiO_2)导带边。通过阻抗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impedancespectroscopy,EIS)的Bodeplot分析,可知染料SPF-TM1,SPF-TM4,SPF-TM5和SPF-TM8具有较长的电子寿命:23.4ms,13.lms,19.3ms和21.54ms。染料SPF-TM4,SPF-TM5SPF-TM8均展示了较高的换效率值:5.38%,5.38%和5.43%。器件持续光照(AM1.5solarconditions,100mW.cm~(-2))1000h后,器件的各个参数(Jsc,Voc,FF,和η)均表现出了较稳定的性质,由此证实了敏化染料SPF-TM1,SPF-TM2,SPF-TM3,SPF-TM4,SPF-TM5和SPF-TM8均显示了较好的光稳定性。染料SPF-TM1,SPF-TM2,SPF-TM3,SPF-TM4,SPF-TM5和SPF-TM8都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T_d,失重约5%),玻璃化温度(T_g)和结晶温度,说明其能够形成较稳定的薄膜,从而能够提高器件性能和电子寿命。由此可以看出在染料分子结构中引入螺二芴,能够较好地提高其热稳定性。课题二本课题在螺二芴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能够同时检测次氯酸和水合肼的多功能荧光探针SPF-Probe1。该探针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低,对水合肼检测限(LOD)为12nM,并且定量检测时遵循方程式y=74.7x+134.1。对水合肼检测限(LOD)为28nM,并且定量检测遵循方程式y=31.8x+460。探针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进行稳定检测,如当检测水合肼时,pH检测范围是5-8;当检测次氯酸根时,pH范围是6-12。此外,当检测次氯酸根时,响应时间为15s,检测水合肼时,响应时间为25s。(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王晓,徐成功,宋浩翰,周艳梅[5](2018)在《检测氟离子和肼的双功能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肼和氟离子被人们认为是环境污染物和潜在的致癌物质,检测微量的肼和氟离子就尤为重要。本文构造了一个结构简单的荧光探针NAME用于检测两种污染物质氟离子和肼。探针NAME是由具有强亲核能力的4-甲基伞形酮作为母体,强亲电能力的4-硝基苯磺酰基作为氟离子和肼的捕获基团。检测氟离子和肼的机理本质上是羟基的保护基团4-硝基苯磺酰基的选择性离去,最后释放出具有蓝色荧光的荧光团7-羟基-4-甲基香豆素。经过对探针性质的探究发现,在激发波长为375 nm时,探针在发射波长为450 nm处表现出最大的荧光强度。氟离子的检出限为77.82n M,肼的检出限低至0.813ppb,这个数值远远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的肼的阈值限值(TLV) 10 ppb。为了开发探针的实际用途,实验通过自制的试纸条用于检测氟离子和气态肼,同时,探针也可以在活细胞中用于低浓度肼的定量检测,这也为探针生物学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28)

俞樟森[6](2018)在《Er~(3+)掺杂稀土氟化物多功能纳米荧光探针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掺杂上转换荧光纳米微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发光特性而在太阳能光电转换、光信息学、生物医学及光电子学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通过对UCNPs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后,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标记物检测、药物输运、疾病诊疗等方面已获得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些突出的成果。但是在UCNPs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中也存在着上转换荧光量子产率低、激发波长固定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主要研究Er~(3+)掺杂的稀土氟化物多功能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并探索上述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选择LiLuF_4:Yb,Er作为发光内核,构建粒径小于25 nm的超小上转换荧光多功能纳米探针MNPs(MC540)/DSPE-PEG-NPY,其具有靶向上转换荧光、MR、CT成像及光动力学治疗的功能,且NPY靶分子使纳米微粒在肿瘤部位的富集量增加2倍。实验结果表明在纳米探针合成过程中,利用高温热分解法外延生长多层LiGdF_4薄壳层使发光内核上转换荧光强度提高5.4倍,纵向和横向弛豫率分别为r_1=10.24 mM~(-1)s~(-1)、r_2=16.44 mM~(-1)s~(-1),CT成像效果评价参数值为20.97HU·mg~(-1)·mL。超小结构的纳米微粒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DSPE-PEG的包覆均有效降低纳米探针的活体急性毒性,注射剂量在200 mg/kg以下时,纳米微粒无明显毒性;纳米探针能够实现优良的靶向叁模态成像功能和PDT效果。(2)基于Er~(3+)的多能级吸收特征,在12种稀土氟化物基质中单掺杂Er~(3+)获得具有多波长激发、上/下转换荧光共存的SED纳米荧光微粒(Single Eribum Doped Nanoparticles,SED)。对样品进行TEM、XRD、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上/下转换荧光光谱等进行表征;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各稀土氟化物中掺杂Er~(3+)的部分能级光谱参数,获得振子强度参数Ω_t(t=2,4,6)、自发辐射跃迁几率A_(rad)、荧光分支比β和自发辐射跃迁寿命τ_(SR);分析样品粒径、晶相等性质对发光强度的影响规律。这一工作为探索多波长激发的高效上/下转换发光的纳米荧光微粒奠定基础。(3)选择NaLuF_4基质进行Er~(3+)和Gd~(3+)共掺杂构建SED纳米荧光微粒,Gd~(3+)掺杂用于调控纳米荧光微粒的粒径,掺杂浓度从0.0%-20.0%时,纳米荧光微粒的粒径从213 nm减小到43 nm。纳米荧光微粒的纵向和横向弛豫率分别为r_1=2.79 mM~(-1)s~(-1)、r_2=3.34 mM~(-1)s~(-1),CT成像效果评价参数值为16.52 HU·mg~(-1)·mL。利用外延生长多层NaLuF_4钝化薄壳层使发光内核的荧光强度增强7.3倍;进一步利用DSPE-PEG进行表面修饰,再用于活体在808、980和1500 nm激光激发下的上/下转换荧光成像,并评估利用不同激发光及荧光波段进行成像的效果;评估SED纳米荧光微粒的活体急性毒性,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量在100mg/kg以下时,SED纳米微粒无明显毒性。这一工作构建的SED纳米荧光微粒实现在多波长激发下可见及近红外I、II区的活体荧光成像,并且生物安全性良好,对生物医学荧光成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工作基于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微粒构建的多功能纳米荧光探针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技术。在设计和构建多功能纳米荧光探针的研究中,通过减小纳米探针的粒径及包覆DSPE-PEG的方法提升其生物安全性;通过Er~(3+)单掺杂及外延生长多层壳层结构的方法,实现了SED纳米荧光微粒在多波长激发下的较强的上/下转换发光,并应用于细胞及活体荧光成像。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促进U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邹浩伟[7](2018)在《Zn-Al-LDH-ANTS荧光探针的可控制备及双功能荧光传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水滑石的结构特点和表面性质将其与8-氨基萘-1,3,6-叁磺酸二钠盐(ANTS)结合以获得在光稳定性和荧光发射性能等方面表现良好的Zn-Al-LDH-ANTS荧光探针,研究其最佳制备条件及实现双功能荧光传感检测Fe3+和谷胱甘肽(GSH)的可行性。本论文首先探究了该荧光探针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13 h,m(ANTS):m(Zn-Al-LDH)=0.25,分散浓度 1mg/mL,生理 pH 分散环境。实验中发现Fe3+的顺磁性和强配位能力导致了Zn-Al-LDH-ANTS的荧光“turn-off”,并获得浓度在1~200μM范围内的线性方程:F0/F=1.00785+0.0024 1[Fe3+](R2=0.999),LOD=0.6436μM,RSD=0.43%;实验中还发现GSH电离出的强亲核性基团RS-导致了 Zn-Al-LDH-ANTS的荧光“turn-on”及Zn-Al-LDH-ANTS + Fe3+配位体系的荧光“turn-off-on”,并获得浓度分别在1~80 μM、5 nM~10 μM范围内的线性方程:[GSH]/F=0.000156+0.000968[GSH](R2=0.999)、F=637.2795+25.81231g[GSH](R2=0.998),LOD=0.5483 μM、2.42 nM,RSD=0.39%、1.07%。此外,采用 Zn-Al-LDH-ANTS 荧光探针双功能荧光传感检测Fe3+和GSH具有检测条件温和、简单易操作、响应快速(4-6 min)、耐pH变化(5.8~9.0)等优点;尤其在避免常见糖类、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氨基酸、其他巯基氨基酸(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的干扰,高选择性识别检测Fe3+和GSH等方面具有优势明显。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改善传统有机荧光染料的荧光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金属离子、生物分子等生命物质的高选择性双功能荧光传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18)

钟克利,赵杰,李秋莹,侯淑华,汤轶伟[8](2018)在《肼二腙类多功能长波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铜配合物对H_2S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二乙基-7-羟基四氢喹喔啉-6-甲醛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长波长发射、较大斯托克斯位移的新型肼二腙类荧光探针L.在探针L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加入Cu~(2+)和CO~(2+)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分别变为粉色和无色,可裸眼识别Cu~(2+)和Co~(2+).利用L与Cu~(2+)形成的配合物,在DMSO/H_2O(V:V=7:3,HEPES,1×10~(-2)mol/L,pH=7.4)缓冲溶液中可荧光"OFF-ON"识别H_2S.试纸条实验表明,L-Cu~(2+)对不同浓度H_2S显色明显,可以通过裸眼和荧光双通道快速检测H_2S.此外,利用Discovery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通过分子L结构反向找靶,并用CDOCKER程序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分子L对2x0v蛋白(来自人类的P53蛋白)有很好的结合作用,有望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吕锟[9](2017)在《水溶性双功能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荧光检测法因其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实时快速分析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分析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其中,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多功能荧光探针能够高选择性检测复杂体系中两种或以上分析物已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叁种新颖的水溶性双功能荧光探针,分别实现了对铜离子(Cu~(2+))和硫离子(S~(2-))、四氢呋喃中水含量和pH值、次氯酸根(ClO~-)和温度的快速、灵敏、选择性的荧光检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原理,我们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共价键连接到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分子上,制得了一种水溶性双功能荧光聚合探针(PF)。PF能够选择性地络合Cu~(2+)生成PF-Cu~(2+)络合物,PF体系荧光减弱,这是由于荧光素(给体)和PF-Cu~(2+)络合物(受体)之间发生了有效地FRET。当向上述PF-Cu~(2+)体系中加入S~(2-),S~(2-)和Cu~(2+)结合形成稳定的CuS沉淀物,PF体系荧光恢复,实现了对Cu~(2+)和S~(2-)高选择性检测。此外,该探针PF被成功应用于自来水和人血清中Cu~(2+)和S~(2-)的高灵敏度荧光检测。2.以对苯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我们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双功能红色荧光碳量子点(R-Cdots)。随着pH的增大(2.0~9.0),R-Cdots在610 nm处的荧光逐渐增大,并且在5.0~9.0之间,荧光强度值和pH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R-Cdots能够灵敏地检测复杂生物样品的pH。此外,R-Cdots具有较强的溶剂极性依赖性,其荧光发射波长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发生红移(~80 nm)。随着四氢呋喃中的水含量增加,其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且荧光强度减弱(绿色变为红色),检测限低至0.04%(体积分数),实现了对四氢呋喃中水含量的荧光定量检测。3.我们将异硫氰酸罗丹明B通过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到荧光硅纳米粒子表面氨基上,制得一种水溶性双功能比率型荧光纳米探针(DRFS)。当向DRFS溶液中加入ClO~-,硅纳米粒子的荧光(445 nm)减弱,而罗丹明B的荧光(576 nm)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对ClO~-高选择性荧光检测。DRFS不仅可以测定人血清中ClO~-的浓度,而且还能够对细胞中外源性和内源性的ClO~-进行荧光成像。另外,DRFS也可作为一种温度荧光传感器。随着温度的升高,罗丹明B的荧光(576 nm)逐渐下降,而硅纳米粒子的荧光(445 nm)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在20℃~60℃之间,荧光强度比值(I576/I445)和温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DRFS能够定量监测生物体系中的温度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于辉,徐健,邵士俊[10](2016)在《次氯酸和亚硫酸氢根识别的双功能荧光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次氯酸(HClO)作为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活性氧物质,在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物体内一旦产生过量的次氯酸,就会引起骨关节炎、肺损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各种疾病。[1]二氧化硫(SO2)作为一种气体信号传导分子,能够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诱导调节心血管平滑肌张力。然而,过量的SO2摄入会引起低血压、腹泻、荨(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16-08-25)

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环境污染以及饮食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的疾病逐渐增多,其中,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型纳米材料的引入为抗癌药物的递送以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对于致癌物质的检测也成为了当代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诊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细胞成像以及细胞凋亡过程的监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实验设计的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纳米复合探针(CS-AuNPs-DOX)实现了药物的靶向递送及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对于抗癌药物的具体递送方式,本文中是通过阿霉素(DOX)与CS-AuNPs纳米颗粒相连接形成二硫键,当纳米复合物进入癌细胞后,癌细胞中的谷胱甘肽(GSH)可以特异性的裂解二硫键从而释放出红色的荧光信号。另外,由于DOX的红色发射光谱与CS-AuNPs的吸收光谱有部分重迭,它们之间会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DOX的红色荧光信号猝灭,进而通过视觉荧光信号便可以监测到药物的释放过程。而且,释放的药物(DOX-SH)可以作为癌细胞内的荧光信号指示剂,从而实现药物的刺激响应性治疗。在进行GSH的检测、癌细胞的促凋亡以及活体内抗肿瘤实验的全面研究后,CS-AuNPs-DOX纳米探针显示出了优异的传感性能。该方案为细胞成像以及药物递送提供了优异的生物传感策略,或可为当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2.本实验提出了一种基于miRNA引发的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相结合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探针。首先,合成了一种具有光热性质的金纳米棒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然后对金纳米棒的表面进行DNA的修饰以实现抗癌药物DOX的加载。最后,通过引入叶酸实现纳米药物载体对MCF-7细胞的靶向诊疗。当纳米探针进入癌细胞后,miRNA会与双链DNA发生竞争反应,导致药物(DOX)从双链DNA中释放出来,荧光信号得到有效的恢复。该纳米生物传感器不仅能够检测肿瘤细胞内的miRNA,还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双功能诊疗,并且在细胞成像、治疗以及监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潜在的优势,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候选者。3.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作为探针的疏水腔与分析物通过原位缩合反应产生的绿色发色团作为信号指示剂,开发了一种检测肼的零背景生物传感分析方法。这种超灵敏的检测方案具有相对较低的检测限(LOD=0.42nM)。另外,由于该生物传感器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稳定的生物成像性能和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有望将其应用于环境或生物体内痕量肼的检测与成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邓秀君,高龙虎,李蓉蓉,白志燕,鞠海东.吲哚-3-丙酸多功能荧光探针识别性能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公艳.多功能纳米药物裁体及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3].陈思鸿,庞楚明,陈孝云,严智浩,黄诗敏.多功能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9

[4].万建勇.基于螺二芴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及多功能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王晓,徐成功,宋浩翰,周艳梅.检测氟离子和肼的双功能荧光探针[C].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6].俞樟森.Er~(3+)掺杂稀土氟化物多功能纳米荧光探针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8

[7].邹浩伟.Zn-Al-LDH-ANTS荧光探针的可控制备及双功能荧光传感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钟克利,赵杰,李秋莹,侯淑华,汤轶伟.肼二腙类多功能长波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铜配合物对H_2S的识别[J].有机化学.2018

[9].吕锟.水溶性双功能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10].于辉,徐健,邵士俊.次氯酸和亚硫酸氢根识别的双功能荧光探针研究[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2016

标签:;  ;  ;  ;  

多功能荧光探针论文-邓秀君,高龙虎,李蓉蓉,白志燕,鞠海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