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笃川:“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论文

张笃川:“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论文

·区域发展·

摘要[目的]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对指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居住地的集约化管理,改善农村现有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指明该省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优化建议。[结果](1)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呈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结论]针对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等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同时加大对边缘聚落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关键词美丽乡村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河南省 优化

0 引言

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1]。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现阶段农民也不断向小康社会迈进。但相比其他产业,农业整体发展速度还相对比较缓慢。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非常普遍[2-3]。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截止2016年底,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8.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河南来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和农村需要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意义至关重要。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河南省加大了乡村聚落的投入, 2013—2016年总投入达52亿元,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急需从探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入手,才能为全省乡村聚落现代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去甲斑蝥素(Noncantharidin,NCTD)是由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多重抗肿瘤活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Chen等[9]研究显示NCTD可降低肿瘤细胞VEGF表达、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同时,NCTD也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9,10],而 MMP-2 和 MMP-9 是参与 GCTB 局部骨吸收和骨溶解的重要因子。NCTD对MMP-9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对NF-kappa B信号通路的调控所完成的[11],提示NCTD干预GCTB肿瘤细胞的可能性。

目前有关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分布特征[4-6]、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7-8]和空间格局优化[9-11]。梁发超等人[12]从镇域和市域尺度上,剖析了1986—2016年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特征,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不同发展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郑文升等人[11]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公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指出该县乡村聚落存在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截止2016年,河南省乡村聚落总数达4.68万个,理清乡村聚落整体格局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尚未有有关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格局分布的研究,文章参考前人相关研究,并结合河南省区域特征,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具体分析截止2016年乡村聚落分布格局,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以期为该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31°23′N~36°22′N、110°21′E~116°39′E)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 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水资源总量413亿m3。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豫西山地,西南部为南阳盆地,东南部为大别山区,中、东、北部为华北平原。全省耕地面积811.1万hm2,占总面积的49.58%,园地21.65万hm2,林地345.6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7.32%,草地64.48万hm2,建设用地221.61万hm2,交通运输用地46.55万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0.9万hm2,其他用地23.88万hm2。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mm。

经过三天的测试,搭载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红外视觉的智能装甑机器人的出酒数据和当天的同一班组的人工出酒数据对比如表5所示.

式(1)中ANN表示平均最邻近比率,R表示每个乡村聚落(行政村)与最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N表示乡村聚落点状总数;S表示研究区的面积。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随机分布,若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均匀分布,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集聚分布。

1.2 数据来源

该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网。

2 研究方法

针对分布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小的聚落,如漯河市和濮阳市的部分村落,进行改造时,可选择先以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落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然后以此为中心,将周围比较分散的小村落迁居到附近地区,增强中心村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减少了行政管理的成本投入,同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也便于集中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2.1 平均最邻近比率

远离交通干线的乡村聚落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状态,乡村规划、投资和管理不足,再加上这些地区青壮年逐步向城镇转移,这些地区出现大面积废弃房屋、废弃耕地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聚落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在南阳、信阳和周口市的贫困县表现比较明显。

教学名师通常是学术造诣高、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且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当选。由教学名师来担当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专家确实可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自2003年,教育部就开展了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鼓励教授上讲台。此后,地方以及地方高校也纷纷设立不同级别的教学名师奖。教学名师通常长期为本科生授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较好地传授给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把握组织课堂的本领、师生之间沟通的本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实用的教学手段。教学名师同时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即使面向科研岗位的教师,也能传授前沿的科学知识。

(1)

截止2016年底,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85个县、52个市辖区、1 120个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047 179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8.5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9%, 43.5%和50.7%。人口规模达1.078 8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其中城镇人口5 232万人,乡村人口5 556万人,城镇化率48.50%, 2000—2016年,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省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3 292万元,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为1.169 674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6.48%和7.78%。

2.2 平均分布密度

r=n/S

空间凝聚区域分析,多采用平均分布密度进行测度,用于描述在研究区域内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大小。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r表示研究区域内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n表示区域内乡村聚落的数目,S表示研究区域的面积。

2.3 乡村聚落平均人数

该研究采用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衡量和河南省乡村聚落的规模,计算公式为:

W=H/n

(3)

其中,W表示乡村聚落平均人数,H表示研究区域总人数,n表示乡村聚落的数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3.1.1 乡村聚落空间整体分布特征

3.1.2 县域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

图1 河南省乡村聚落县域平均分布密度

河南省乡村聚落数目众多,截止2016年,区域内行政村的数目达到了4.68万个,比2015年增加了716个,分布在1 802个乡镇。利用Arcgis 10.2对河南省乡村聚落的平均最邻近比率进行测算,结果得出ANN=0.529 2<1,因此河南省乡村聚落总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乡村聚落大都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地区。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区域,计算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利用Arcgis10.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如图1所示。以0.08为间隔,采用人工分类法将分布密度分为12个等级。虽然乡村聚落总体呈集聚分布,但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

看到骑兵和马车,乔十二郎皱眉嘀咕:“该死的德公公,装什么熊?摆阔摆到古校场?难不成想舞弊,这边输了,那边动军队?”

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表现明显的高密度分布特征,较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濮阳市,其中范县的分布密度最大为0.97个/km2,其次是台前县,分布密度为0.82个/km2。东北部地区表现为沿铁路沿线和河流周围分布,中东部地区沿铁路沿线分布,这些地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是居民宜居地区。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表现为由中东部和东北部集中分布地区逐渐向外围密度降低,其中信阳市固始县分布密度最低,仅为0.07个/km2。

3.1.3 市域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

河南省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截止2016年年底,常住人口9 559.13万人,居我国第3位,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280个/km2。各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其中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仅为0.130个/km2。漯河市虽然面积较小,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村均人数不高,说明该市乡村聚落的平均规模较小。三门峡、濮阳和济源市的村均人数均不到800人。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郑州市、的乡村聚落的平均规模较大,村均人数在1 200人以上。

表1 河南省各地级市乡村聚落密度及区域差异

行政单位面积(km2)行政村数人口总数(万人)村均人数(人)聚落密度(个/km2)安阳市5 5993 268264807.830.584濮阳市4 1882 969211710.680.709新乡市8 2493 532284804.080.428焦作市4 0711 826155848.850.449济源市1 93145329640.180.235三门峡市10 3091 343106789.280.130洛阳市15 2302 7503101 127.270.181开封市64 442 3042461 067.710.358商丘市10 7044 631437943.640.433许昌市4 9962 0782221 068.330.416周口市11 9594 7525341 123.740.397漯河市2 6172 750134487.271.051平顶山市6 3012 563245955.910.407南阳市26 6004 5405741 264.320.171驻马店市15 0832 5464211 653.570.169信阳市18 9252 9003581 234.480.153郑州市7 4462 3042811 219.620.309鹤壁市2 29981169850.800.353

3.2 乡村聚落发展存在问题

河南省总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7%,总人口占到全国的6.89%,而农村人口占到全国的8.32%,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但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人均生产总值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商丘市和周口市。面对当前城镇化水平的加快,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存在很多不适应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聚落结构与发展要求相违背和散居聚落边缘化。

本工程的主梁吊装施工采用贝雷梁支架法,将钢梁横向分为5段,分别于各段处设置钢梁支架,利用BIM技术对主梁吊装施工进行模拟,钢梁施工现场的运输和架设均使用运架一体机进行,将钢梁放置于运架一体机,使运架一体机沿桥梁右侧的运输通道进行转向运输,直至通过搭设的临时支架,行走至安装位置后,与安装位置进行梁块的初步对位,安装连接螺栓,随后使运架一体机退回至钢梁存放地,进行下一梁端的运输和吊装。

3.2.1 聚落结构与发展要求相违背

河南省乡村聚落虽然呈集聚分布,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迁出,乡村聚落实际规模逐渐减小,乡村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弱化,不利于乡村聚落的发展。从全省的分布来看,该省乡村聚落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铁路干道沿线,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聚落分布已不再受铁路布局的限制。从市域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各市之间乡村聚落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漯河市和濮阳市聚落密度高于其他地区,但村均人数较少,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农村居住点分布零散,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乡村聚落必须要有配套的基层管理组织,分散的小聚落造成聚落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2.2 散居聚落边缘化

平均最邻近分析常用来分析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用于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点的整体分布情况。计算公式为:

俄罗斯旅游产业市场开发建设中,需要以其良好的旅游环境为基础,借助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丰富民族文化思想和历史建设,营造绚烂的文化风光,加深地域独特化的建筑风格。俄罗斯拥有广袤的旅游区,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面是良好的田园风光,营造美不胜收的旅游产业。土兰平原具有神秘的沙漠,高加索山脉拥有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乌拉尔山脉拥有茂密的森林,好汉的雪域,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

3.3 乡村聚落优化研究

针对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地情、地貌及人口、自然、经济等基本条件,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城乡一体化等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符合国家建设“美丽乡村”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Pd(OAc)2/Cu(OAc)2为组合催化剂,无任何配体条件下,苯并恶唑与溴苯为反应底物,考察不同碱对反应的影响.当反应条件为:1(1.0 mmol),2(1.2 mmol),Pd(OAc)2(摩尔分数5%),Cu(OAc)2(摩尔分数10%),碱(2.0 mmol),甲苯(3 mL),110 ℃,在空气中反应3 h,结果如表2.

一年365天,吴躜辉有一半时间都奔波在路上,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给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谈到接下来的规划,吴躜辉希望从眼前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把服务做实做细,让农户有个好收成。

3.3.1 聚落改造,集中化管理

该文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分析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3.3.2 以城带乡,优先改造城乡结合部

对于城市附近的一些乡村聚落,由于靠近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已发生转变,思想比较先进,这些地区有较强的城镇化趋势。在城乡一体规划中,重点加强这部分乡村聚落的设施建设,路网、电网、水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部门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和理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情境教学法作为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的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够认清这种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能够及时认清情境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并且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打造更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3.3.3 鼓励边缘村落迁出

全部数据量化后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偏远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聚落,实施整体搬迁,向中心村迁移,中心村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且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对于中心村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加强财政投入,保证基本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健全。另一方面,帮助当地居民寻找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引导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致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逐渐升级。这个阶段,农村仍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鼓励当地居民提高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创建“美丽乡村”。

3.3.4 发展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省内众多古镇,为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该省乡村聚落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体验度,如洛阳的牡丹花会,信阳的茶文化,这些地区的乡村聚落可结合当地文化创建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提倡农民通过自我改造,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289例急诊血液送检标本中,有22例标本存在问题,占总样本的7.6%。其中患者姓名与标本信息不符有2例(9.1%);肉眼可见微小凝块标本8例(36.4%),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不当4例(18.2%),怀疑在输液时抽血标本3例(13.6%),用药或进餐后采血标本2例(9.1%),标本溶血3例(13.6%),结果见表1。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该文从县域和市域尺度,通过分析截止2016年底,河南省乡村聚落的分布格局特征,指明了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对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河南省乡村聚落点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大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地区。

(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

(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

4.2 讨论

该研究详述了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现状与格局优化,为其他地域研究提供了借鉴。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限制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对于边缘村落和环境比较脆弱的村落,鼓励逐步迁入中心地区,一方面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同时通过减少人为破坏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针对资源特色比较突出的地区,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

但该文主要关注的是截止2016年河南省乡村聚落的格局分布现状,下一步可关注该省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可能更具参考价值。自2013年起,河南省已开始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现在除济源外,河南省其余17省辖市均有涉及,共321个村(镇),其他乡村聚落也参考这些地区进行改造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韫智.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229-232.

[2] 何昇林, 李彝利,吴沁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 2008, 27(5): 70-72.

[3] 王育勋.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技术推广.北京农业, 2011(3): 217-218.

[4] 陈飞龙. 基于GIS的山东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 朱倩琼, 郑行洋,刘樱,等.广州市农村聚落分类及其空间特征.经济地理, 2017, 37(6): 206-214.

[6] 李全林, 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地理研究, 2012, 31(1): 144-154.

[7] 张荣天, 张小林,李传武.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3): 272.

[8] 方健, 杨兴柱,朱琳.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热带地理, 2017, 37(2): 277-285.

[9] 李康兴. 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优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0] 郑文升, 姜玉培,罗静,等.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经济地理, 2014, 34(11): 120-127.

[11] 马利邦, 郭晓东,张启媛.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化.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3): 217-299.

[12] 梁发超, 刘诗苑,起晓星.厦门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演变解析及优化策略.经济地理, 2017(12): 172-179.

RESEARCHONOPTIMIZATIOPNOFRURALSETTLEMENTSSPACEINHENANPROVINCEFROMTHEPERSPECTIVEOF"BEAUTIFULCOUNTRY"*

ZhangDuchuan

(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China )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this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have been strengthen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chieving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rural residences, improving the exis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king the average nearest ratio,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rural settlements, this research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Henan province. Moreover, it plotted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by using Arcgis10.2, and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t indicate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Henan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Henan province are agglomerated and concen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y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The disparity in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relatively large.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s where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relatively large. It is distributed along major traffic routes, and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lower in the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respectiv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re obvious, and the settlement density of Luoyang, Zhumadian, Nanyang, Xinyang, and Sanmenxia is relatively small,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province.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of Luohe, Sanmenxia, Xiangyang, and Jiyuan are all less than 800. In terms of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of small-scale settlement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remote and impoverished reg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central villages in the future, developing urban-side villages with urban townships, increa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ginal settlements, and combining local cultural advantages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and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of local residents for self-construction.

Keywordsbeautiful village; rural settlement; space pattern; Henan province; optimiz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90219

收稿日期: 2018- 01- 12

作者简介:张笃川(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发展规划,导游。Email:zhangduchuan@163.com

*资助项目:豫科软[2016]655号项目“河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研究基于创意文化产化的向度”(42400410181)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9]02137-06

标签:;  ;  ;  ;  ;  ;  ;  ;  ;  ;  ;  

张笃川:“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