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_徐天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门控,甘氨酸,羟色胺,通道,激酶,氯离子,蛋白。

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徐天乐[1](1996)在《蛋白激酶介导5-HT和NA增强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电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存在于脑干下行抑制系统中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具有镇痛作用。然而,5-HT和NA产生抑制性效应的机理尚不清楚。许多证据表明,作为脊髓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的甘氨酸(glycine,Gly),对脊髓伤害性传导起重要调节作用。Gly与受体结合后,作用于Gly门控氯离子通道,增加氯离子的电导,使细胞膜发生超极化。最近有证据表明,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介导的Gly受体的磷酸化,可以影响Gly受体介导的活动。由于5-HT和NA均能改变靶细胞内多种第二信使如cAMP,DAG,IP_3和Ca~(2+)的水平。因此,5-HT和NA可能通过细胞内第二信使通路磷酸化Gly受体通道,增强氯离子电流,从而增强抑制性的甘氨酸能传递。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5-HT和NA对大鼠骶髓后连合核(SDCN)神经元Gly门控氯离子通道电流的调控作用及其胞内机制。大鼠SDCN位于腰髓下段和骶髓中央管背侧,参与伤害性信号的传递。 实验用2周龄Wistar大鼠,采用酶消化结合机械性分离方法急性分离单个SDCN神经元。为了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采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方法研究5-HT和NA的调节效应。用酸化甲醇制备制霉菌素储备液(10mg/ml),保存于-20℃。记录前,取该储备液加入电极内液中,使电极内液含制霉菌素终浓度为200μg/ml。以水压式微操纵器将电极定位于待测神经元上。形成巨阻封接后,用CEZ—2300膜片钳放大器做全细胞电压钳记录。钳制电压为-40mV。电流经1KHz低通滤波后,同时记录在笔式记录仪和录音带上。待记录到数次稳定的甘氨酸电流后,进一步观察5-HT和NA的效应。大多数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电流在数十毫秒内出现脱敏。本研究采用Y-管给药技术,该系统能在10~20ms内将神经元周围的药物彻底换掉。Y-管的尖端(直径0.1mm)距离细胞约500μm。Y-管的另外两个终端,一端置于标准细胞外液或任一待测药液中,另一端则以电磁阀门控制与真空泵相连。当阀门打开时,由于负压(-40cmHg)的作用,Y-管内的液体很快为待测液所取代;阀门关闭时Y-管内的液体因重力作用很快释放到神经元周围。 实验结果表明,5-HT和NA均增强SDLN神经元Gly诱导的反应。5-HT(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1996-05-01)

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1].徐天乐.蛋白激酶介导5-HT和NA增强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电流[D].第四军医大学.1996

论文知识图

半胱氨酸环受体超家族结构特性(Raym...1 急性分离的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细胞( ...

标签:;  ;  ;  ;  ;  ;  ;  

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论文_徐天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