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外科治疗

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外科治疗

一、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吴新宝,葛宇峰,马若飞[1](2021)在《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领域治疗的难点之一, 严重骨盆骨折由于伴有周围软组织、盆腔脏器及神经血管损伤等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导致陈旧性骨盆骨折。陈旧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约占所有骨盆骨折的5%[1]。既往由于对骨折本身认识的不足及治疗手段的缺乏, 陈旧性骨盆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陈旧性骨盆骨折患者寻求手术治疗以改善功能。

唐毓金,杨成亮,刘佳,王华,李涛,麦奇光,樊仕才[2](2021)在《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ateral-rectus approach, LRA)显露、骨折复位固定、神经探查减压的手术方法, 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LRA显露, 骶骨翼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复位、固定, 腰骶干神经探查、减压松解(合并腰骶干神经损伤者)治疗12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患者资料, 其中男3例, 女9例;年龄(34.35±16.32)岁(范围13~5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9.25±25.49)d(范围7~96 d)。骨盆骨折Tile分型:C1.3型7例, C2型1例, C3型4例;8例合并同侧或双侧腰骶干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分级:完全损伤6例, 部分损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周1例, 1~2周2例, 2~3周4例, >3周5例。手术经LRA腹膜外显露骶髂关节周围, 复位骶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 对于合并腰骶干神经损伤患者同时行腰骶干神经减压松解, 骶髂螺钉固定或紧贴骨面放置钢板跨骶髂关节固定后环。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172.08±36.83)min(范围105~230 min);术中出血量为(981.67±369.44)ml(范围400~1 700 ml);术后复查X线、CT示骨折复位固定好。12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3.54±13.36)个月(范围12~72个月), 骶骨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7.71±3.38)周(范围6~12周), 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复查时, 8例出现腰骶干神经损害表现者中症状完全恢复6例, 1例部分恢复, 另1例术中未行神经探查, 术后1年复查无恢复。1例合并膀胱造瘘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LRA能较好地显露一侧骶骨翼、骶髂关节至耻骨联合半骨盆环内侧面, 能直视下前方松解牵拉及受卡压的腰骶干神经, 结合下肢牵引可达到骨折的满意复位, 骶髂螺钉固定或跨骶髂关节钢板固定能达到较好的后环固定效果, 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腰骶干神经损伤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陈同林,王硕磊,孙彩丽,白洪涛,常利民,吕先俊,李涛,朱宝,李沅原,郑炫林,贾卫斗[3](2021)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资料, 男4例, 女3例;年龄22~73岁, 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 坠落伤3例, 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 C2型1例, 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 平均5.4周。7例患者中, 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 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 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 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 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 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 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 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 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 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 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 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 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6个月, 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 愈合时间12~20周, 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 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 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 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 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 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614, 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 优5例、良1例、可1例, 优良率为85.7%(6/7)。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 复位质量佳, 固定强度大, 术后疗效优良。

杨成亮,杨晓东,刘佳,唐毓金,刘志祥,麦奇光,李涛,廖坚文,樊仕才[4](2021)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探讨其治疗经验、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20例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35.6±14.6)岁(范围12~60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9.3±7.1)d(范围5~30 d)。骨盆骨折Tile分型:C2型13例,C3型7例。2例合并同侧或双侧腰骶干神经损害表现,均为部分损伤,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分级均为M3级。手术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先将移位明显的一侧用骨盆解锁复位架固定在手术床上,牵引移位程度小的一侧,复位后置入该侧S1、S2贯穿骶髂螺钉导针至对侧骶骨骨折处;再更换牵引,将复位的一侧固定在手术床上,改牵引移位明显的一侧,复位理想后,将打入的贯穿导针穿过对侧骶髂关节至髂骨外板,再拧入贯穿骶髂螺钉,合并髋臼骨折患者采用相应的入路进行复位固定,前环均采用INFIX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0±31.21)min(范围105~210 min);术中出血量(82.00±5.36)ml(范围30~100 ml);术后Matta复位评价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90%。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表现症状,余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4年,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复查时,2例腰骶干神经损害表现患者症状完全缓解。Majeed临床疗效评分,优18例,良2例,总优良率100%。结论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骨盆C2、C3型骨折,具有损伤小、效果好的特点,将成为骨盆骨折治疗的一种趋势。

李涛,詹潇锐,郑秋宝,麦奇光,杨诚,黄海,王华,廖坚文,樊仕才[5](2021)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显露、复位,骨盆重建钢板和通道螺钉固定治疗30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年龄60~87岁,平均72.5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17例;老年骨盆脆性骨折的FFP分型:Ⅱc型6例(6/30,20%),Ⅲ型22例(22/30,73.33%,其中Ⅲa型13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Ⅳa型2例(2/30,6.67%):合并同侧髋臼骨折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17例,均未合并四肢骨折。手术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于腹膜后显露,结合下肢牵引复位骨盆前、后环骨折,直视结合X线验证骨折移位基本复位后,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前环用重建钢板或INFIX架固定。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5~20 d,平均9.9 d;手术时间35~150 min,平均73.5 min;术中出血量220~2 400 ml,平均586.7 ml;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顺利,X线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满意。术后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盆环结构复位良好,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0%(24/3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86.1±6.11)分(范围66~92分),其中优2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3%(28/30)。1例患者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后血栓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加强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患者行INFIX架固定术后出现患侧大腿外侧麻木,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最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经盆内腹膜外显露整个半骨盆环,能直视下复位骶髂关节周围、髂骨翼及前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或通道螺钉能较好固定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李琳[6](2021)在《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文中指出第一部分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研究目的:对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研究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合并损伤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57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36例为Tile C型骨盆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研究。根据Tile骨折分型,将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分为三组,即Tile C1组、Tile C2组、Tile C3组。分别分析Tile C3组与Tile C组之间和TileC1组、Tile C2组、Tile C3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损伤时间、骨盆治疗方式、合并损伤情况(开放性骨盆骨折、创伤性休克、颅脑损伤、胸腔脏器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部位数量、泌尿系统损伤、生殖系统损伤、腰骶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住院时间等资料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ile骨盆骨折分型,13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中76例为Tile C1型骨盆骨折,30例为Tile C2型骨盆骨折,30例为Tile C3型骨盆骨折。Tile C3组与Tile C组比较,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时间、治疗方式、住院时间等资料对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损伤中,开放性骨盆骨折、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系统损伤及髋臼骨折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创伤性休克、胸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数量、泌尿系统损伤及腰骶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le C1组、Tile C2组及Tile C3组之间比较,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时间、治疗方式选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随着骨盆骨折损伤类严重程度逐渐升高,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1组和Tile C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损伤比较:三组患者合并开放性骨盆骨折、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髋臼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创伤性休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胸腔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部位数量、生殖系统损伤、腰骶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1组和Tile C3组、Tile C2组和Tile 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泌尿系统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Tile CI组和Tile C2组、Tile C1组和Tile 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le C3型骨盆骨折是损伤最为严重的骨盆骨折类型,合并损伤严重。与Tile C1型、Tile C2型骨盆骨折相比,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住院时间更长、合并损伤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合并创伤性休克、胸腔脏器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四肢及脊柱骨折损伤和腰骶神经损伤方面。临床上一旦确诊为Tile C3型骨盆骨折,一定要注意其合并损伤情况进行救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预后。第二部分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治疗选择目的:对30例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急救方法、治疗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Tile C3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纳入标准入选本研究。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4~61岁,平均(35.6±12.6)岁;其中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3例;ISS评分25~59分,平均(41.7±10.0)分;观察不同分类的Tile C3型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采用骨盆骨折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骨盆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无一例发生死亡。3例采用半髋离断术,手术时间为(103.3±12.5)min,术中出血量为(6666.6±1388.9)ml。7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骨盆作为最终治疗。20例采用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为150~600min,平均(321.5±127.3)min,术中出血量为 500~3000 ml,平均(1705.0±813.5)ml。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35.4±17.8个月。10例未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治疗的患者,术后VAS评分(4.3±1.3)分;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优0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50%;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0例,良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30%。手术切开复位的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8±0.8)分;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0%。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效果良好。2例术后1年后发生内固定物外露,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创口愈合良好。结论:Tile C3型骨盆骨折稳定性极差,合并损伤严重,病情复杂多样,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其治疗对临床医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组织以创伤骨科为核心的多学科治疗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缓解病人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和骨盆功能恢复。针对不同的骨折分类,应在遵循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牢固的内固定物,这对恢复骨盆生物力学稳定性至关重要。

郑秋宝[7](2021)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骨盆骨折常合并需早期治疗的严重合并伤,较难在受伤早期时处理骨折,且治疗时间较长,待全身状况稳定后,骨折往往已经发展为陈旧性骨折。因为陈旧性骨盆骨折常伴有骨性结构异常,周围组织层次不清晰,移位骨块牵拉、卡压或骶孔堵塞压迫所致神经损伤不明确,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的难点。目前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都存在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复位困难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手术期问题。因此,本课题组开展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ateral-Rectus Approach,LRA)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以期能经单一前方LRA完成截骨矫形、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腰骶丛神经松解,使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降低,从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单一前方LRA完成截骨矫形、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腰骶丛神经松解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LRA治疗的10例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资料,收集术中相关数据;术后按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按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Nerve Injuries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提出的评价标准评估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2、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LRA治疗的12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收集术中相关数据;术后复查X线及CT评估骶孔扩大情况、骶丛神经减压效果,末次随访时按BMRC评价标准评估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80~240min,平均133.5 min;术中出血量200~2400mL,平均1030.0mL。术后评估复位质量: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复位满意率为90.0%。平均随访19.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2周。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提高,由术前平均51分改善到术后平均85分,其中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按BMRC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6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有效率达 100.0%。2、本组1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但1例患者因术中证实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骶孔成形术,仅松解腰骶干。手术时间75~140min,平均95.8 min;术中出血量200~1100mL,平均615.0mL。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及CT提示骶孔扩大成形明显。术后平均随访21.3个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提高,由术前平均59分改善到术后平均88分,其中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按BMRC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完全恢复6例,部分恢复5例,未恢复1例,有效率达91.7%。结论:经LRA可充分显露骨盆前环、骶髂关节周围及骶前结构,对于受伤机制不同的神经损伤,可在直视下对神经保护后进行截骨松解、骨折复位内固定、骶前减压、骶孔扩大成形等进一步松解神经,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并且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说明了该入路可作为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一种不错的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谢秀巧[8](2021)在《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骨盆骨折是严重的创伤,常常伴有并发伤和严重的出血,出血不仅可由骨性骨折表面、骨折部位的静脉和动脉分支引起,还可由内脏损伤引起,而腹膜后血肿和失血性休克的存在会进一步恶化患者的情况,输注血液制剂对于骨盆骨折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在解决骨盆骨折患者重大损伤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出血,挽救骨盆患者生命的紧急治疗,以及后续过程的治疗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紧急手术和骨盆骨折确定性手术中都需要输注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红细胞的输注一直存在争议,输注RBCs会给患者带来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和输血相关并发症,虽然临床上相应地提出了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这样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替代方法,但是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依然是主流。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通常在骨盆骨折患者情况稳定下来,适宜手术后进行。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失血量较大,目前尚无研究,探讨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RBCs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患者术后结局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RBCs的因素,以及术中输注RBCs对骨盆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5家医院的300例患者,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标准,最终对103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输注RBCs的量以一单位(Unit,U)为计量,根据术中输注RBCs的量,将患者分为三组,<3U RBCs组52例患者,3-6U组39例患者,>6U组12例患者,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入院后血液测试结果、骨盆骨折确定性手术详情、患者术后结局进行了评估;最后构建有序回归分析,分析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RBCs组的影响因素,以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术后结局有差异的术后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为因变量,构建线性回归,分析术中输注RBCs量对术后FFP的影响。结果:>6U RBCs组患者,入院时有更多的患者伴发失血性休克,有更高的四肢及骨盆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评分;入院后血常规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值更低;尿常规检查结果:尿蛋白(Urine protein,UPRO)阳性患者更多;肾功能生化检查结果: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值更低;肝功能生化检查结果:血清总蛋白(Total serum protein,TSP)值,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值,血清球蛋白(Serum globulin,SG)值更低;凝血功能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三组患者输血相关并发症、临床结果、输血相关后续手术无明显差异;术中失血量增加和入院后APTT值延长,是骨盆骨折确定性手术术中输注较多RBCs的独立预测因子;术中输注RBCs量增加和入院后APTT值延长是术后FFP输注增加的独立因素。结论:患者入院时伴随失血性休克、骨盆及四肢损伤更严重、有肾损伤和凝血病的可能性,则在骨科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RBCs更多;入院后APTT值延长和术中总失量(m L)增加,与患者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较多RBCs有关;术中输注RBCs量多的患者,术后输注FFP量可能更多。未在本研究中发现术中输注RBCs增加,术后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风险和与输血相关的后续手术风险增加。

于震[9](2021)在《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并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分型、损伤机制、治疗方案及其疗效,以期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病例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年龄平均为28.0岁;11例车祸伤患者,6例高空坠落伤患者,2例挤压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根据Tile分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9例,经早期改良MESS评分判断肢体损伤情况,改良MESS评分>7分行髋关节离断术或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余患者皆行手术治疗保留肢体。术后进行康复锻炼,行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根据VAS评分评估疼痛治疗效果;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为400~1200ml,平均768.4ml。本组19例患者共有6例截肢患者,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3例保肢手术。经统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9例患者皆获得长期随访,随访的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6个月。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本组19例患者骨盆骨折均良好愈合,经3~6个月骨折愈合,平均4.2个月;在随访期间没有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本组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经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优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15/18)。本组13例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经Majeed功能评分,判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本组没有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骨折再次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应及早介入手术,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在此基础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潘晓光[10](2021)在《垂直剪切型及侧方挤压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对髋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骨盆骨折应用内固定治疗术后而出现骨盆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是一个常见也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该种患者术后力线不良和整体髋关节不稳可出现下肢活动长期受限等其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进行了大量基础实验和研究,以提高骨盆不稳定骨折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多种并发症风险,但是关于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后髋关节力学改变的研究却较少。本实验制作了两种常见分型分别为骨盆骨折垂直剪切型畸形愈合以及侧方挤压畸形愈合类型,分别探究垂直剪切型类垂直负荷及侧方挤压型旋转负荷改变过程中髋关节会发生怎样的力学改变,为临床上评估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诊疗标准提供新的生物力学根据。方法:选用共16具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下肢标本骨盆结构完整且无异常,关节软骨发育良好,髋关节在多种角度下活动良好,同时保留关节囊和部分重要韧带,逐步清除肌性组织。标本防脱水处理后,置入﹣20°中冷冻贮存,在准备进行试验之前将标本放置于室温下融化。由于本实验模型从股骨下段截断,故可以使用股骨头中点与股骨中心位置两个点即可确定下肢力线位置,测量记录此线与人体中轴线的距离,用以考量下肢力线在不同骨盆畸形愈合条件下的偏移程度。选取侧方挤压型和垂直剪切型骨折各8组标本,固定好标本的角度,模拟人体双足站立中立位,将标本置于定制的夹具上,标记正常下肢力线与人体中轴线位置,测量其距离,然后将夹具安放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中,保持10 N/s的频率加压到200 N后,消除蠕变。选取超低敏感型压敏片测定接触面积,超低压型压敏片测定接触压力。将压敏片裁成试验需要形状,然后置于聚乙烯薄膜袋内,制作好的压敏片放入髋关节间。施加10 N/s的垂直载荷到600 N后持续2分钟,然后取出压敏片。选取FPD-301密度计和FPD-302压力转换器测量应力,作为正常对照。然后制作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抽取的顺序将其于骶骨上移0 mm、5 mm和10 mm应用接骨板螺钉固定,每个下肢标本骨折模型制备完毕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抽出4个随机数字,这4个随机数字出现的顺序即为该标本按照该顺序所对应的垂直移动距离应用接骨板螺钉固定的顺序。然后制作侧方挤压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抽取的顺序将其内旋0 mm、5 mm、10 mm、15 mm并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固定后标记出下肢机械轴位置与中轴线距离,与原来标记的正常下肢机械轴位置与中线距离相对比,测量下肢力线偏移距离。分别应用压敏片测量垂直剪切型和侧方挤压型标本时采取上述步骤于不同程度垂直方向移位下及内旋过程中髋关节各区域的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结果: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可得,固定后标记出下肢机械轴位置与中轴线距离,与原来标记的正常下肢机械轴位置与中线距离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压敏片取得10个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1)在垂直剪切类型中,完整骨盆及0 mm解剖复位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当垂直移位距离达到5 mm时,髋臼负重顶区,前壁,后壁的平均应力,峰值应力,负重面积与完整骨盆和解剖复位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当移位达到10 mm时,各项指标和5 mm相比均发生明显变化。(2)在侧方挤压类型中,完整骨盆与解剖复位与单侧骨盆内旋距离达到5mm时,髋臼负重顶区,前壁,后壁的平均应力,峰值应力,负重面积相互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内旋距离达到10 mm时,髋臼负重顶区,前壁,后壁平均应力,峰值应力与完整骨盆,0 mm解剖复位,5 mm移位发生明显改变(P<0.05),在内旋距离达到15 mm时,髋臼各项指标与完整骨盆,0 mm解剖复位,5 mm移位,10 mm移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本实验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的标本模型上得出的数据来看,(1)在骨盆骨折垂直剪切类型中,当骨折解剖复位后,骨盆髋臼整体面积和应力数值与正常骨盆对应数值无明显变化。当骨折垂直移位距离达到5 mm,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在髋臼负重顶区和后壁均增大,在髋臼前壁均减小;而负重面积在髋臼负重顶区增大,在前壁和后壁都减小。当骨折移位距离达到10 mm时各指标变化趋势同5 mm移位时一致,但差异更加显着,(2)在骨盆骨折侧方挤压类型中,当耻骨联合重叠距离5 mm时和完整骨盆及解剖复位骨盆作比较,骨盆髋臼整体面积和应力数值与正常骨盆对应数值无明显变化。当骨折垂直移位距离达到10 mm,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在髋臼负重顶区和前壁均增大,在髋臼后壁均减小;而负重面积在髋臼负重顶区和后壁增大,在前壁减小。当骨折移位距离达到15mm时各指标变化趋势同10mm移位时一致,但差异更加显着。

二、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6)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ileC3型骨盆骨折的治疗选择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一般资料
        1.2.3 围手术期管理
        1.2.4 手术方法
        1.2.5 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1.3 结果
        1.3.1 一般结果
        1.3.2 骨折复位质量
        1.3.3 骨折愈合情况
        1.3.4 骨盆特异量表
        1.3.5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3.6 典型病例
    1.4 讨论
        1.4.1 关于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解剖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1.4.2 关于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段
        1.4.3 关于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优势及疗效分析
        1.4.4 关于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要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骶前减压、骶孔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一般资料
        2.2.3 围手术期管理
        2.2.4 手术方法
        2.2.5 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2.3 结果
        2.3.1 一般结果
        2.3.2 骨盆特异量表
        2.3.3 骶孔扩大减压、神经恢复效果
        2.3.4 典型病例
    2.4 讨论
        2.4.1 关于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的损伤机制及临床表现
        2.4.2 关于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2.4.3 关于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在骶前减压、骶孔扩大成形术中的操作技巧
    2.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骨盆骨折患者确定性固定手术与输血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1.1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解剖及损伤机制
    1.2 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诊断与分型
    1.3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肢体判断与急救措施
    1.4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第二阶段治疗
    1.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垂直剪切型及侧方挤压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对髋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思考[J]. 吴新宝,葛宇峰,马若飞.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12)
  • [2]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J]. 唐毓金,杨成亮,刘佳,王华,李涛,麦奇光,樊仕才.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3)
  • [3]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J]. 陈同林,王硕磊,孙彩丽,白洪涛,常利民,吕先俊,李涛,朱宝,李沅原,郑炫林,贾卫斗.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0)
  • [4]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J]. 杨成亮,杨晓东,刘佳,唐毓金,刘志祥,麦奇光,李涛,廖坚文,樊仕才.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9)
  • [5]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老年骨盆脆性骨折[J]. 李涛,詹潇锐,郑秋宝,麦奇光,杨诚,黄海,王华,廖坚文,樊仕才.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9)
  • [6]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选择[D]. 李琳. 山东大学, 2021(12)
  • [7]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D]. 郑秋宝.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骨盆骨折确定性固定手术术中输注红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D]. 谢秀巧.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例分析[D]. 于震. 山东大学, 2021(12)
  • [10]垂直剪切型及侧方挤压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对髋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影响[D]. 潘晓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儿童陈旧性Tile C型骨盆环损伤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